万年埠的怀想
生长在巢湖边上的我,早就听说过“万年埠”的名头了,不过很长时间没搞清它与另一个叫“丙子铺”的关系。合肥本地人,“埠”“铺”意思虽然差异大,但读出来有时就分不那么清了。我记得,万年埠也被叫过“万年铺”,而丙子铺也被叫过“丙子埠”的。但来合肥后,因为邻近、并且喜好的缘故,现在基本上弄清楚了。“万年埠”是“埠”,因为它的兴起、繁盛,都源自它的“码头”功能;“丙子铺”是“铺”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它离岸边稍远,曾经作为公社驻地,是商业发达地区。
别看万年埠带了个“万年”,就以为它历史悠久,其实它有记载的历史并不长。百度上介绍它是“巢湖边具有千年历史的码头”,并且是“公元前770年合肥水运就开始经过万年埠码头”,这典型的不负责任,把臆测当历史,或者说张冠李戴,把它等同于合肥的外港了。“万年埠”或许早就是巢湖西岸的一个码头,但早先并不重要,因为远离合肥、上派等商业区,过往船只可经南淝河、派河等通航河流,把商品物资运往这些大的城镇,没有太大的必要非在此靠泊卸货。
“万年埠”这个名字目前史书中最早记载见于清代,是在嘉庆八年(1803年)编纂的《合肥县志》上。我觉得这倒很容易理解。随着船舶吨位的增大,以及航道的渐渐淤塞,加上城市的日益繁华,在湖边寻找深水区作为港口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了。万年埠恰巧具备最佳条件——在南淝河与派河之间的岸线中间,受泥沙淤积影响最小;到合肥、上派城区直线距离最近;地势较高的岗地;人口较密集。这样一来,万年埠自然成为环巢湖的优质码头,成为囤积、装卸大宗物资并分运内地的理想集市。
但真正促使万年埠成为“名气大响”的是1898年开通的合肥-芜湖客运航班和随后的李鸿章家族的大力经营。据说,轮船首次开通时,万年埠人头攒动,码头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们。当然了,码头起来了,商业也就随之起来了。20世纪的前大半时间,万年埠成为了西岸四大重镇之一。至今这儿还有“水街”的遗存。紧接着是李鸿章家族经营的水上运输,1933年开始,经巢湖驶往合肥、巢县、芜湖等地都跑起了小客轮。到了1939年,李家的船运公司已经有木船600多艘。直到民国时期淮南铁路的通车和公路汽车运输开始,万年埠才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荣。至6、70年代,彻底萧条。
不过,本世纪合肥大开发加大力度后,随着滨湖新区的建立今天,随着城市的规划需要,万年埠所在的巢湖沿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它成了合肥金融中心徽州大道的南部组成部分和融创(原万达)文旅城中心部分。一幢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一个个高档居住区鳞次栉比,一块块精心设计的公园湿地,让“灰姑娘”立刻变成了美丽的“天鹅”,昔日的渔村万年埠在城市大建设中不复存在了,“隐身”了。
万年埠取名“万年”,据说是因为当地居民在开埠时讨的好“彩头”:万年埠,万年富。万达在此雄心勃勃搞文旅时,想必也曾很看重这个“彩头”。我发现,万达或者政府很注意发掘万年埠的历史文化,比如2017年重新设置万年埠街道,比如地铁设“丙子铺”和“万年埠”站,比如由融创投资打造并牵头设计和建造的“万年埠历史文化展馆”,比如在岸上草原建“万年潭”景点……对于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对于对它有过关注的人,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记忆与温馨的怀想。
我很喜欢如今的这个居住环境。闲暇时间既可以去去金斗公园、方兴湖公园散散步,也可以去湖边岸上草原吹吹风。随着巢湖生态建设的深入,热闹和喧嚣,疲惫与悠闲,人类与自然等等,在此都找到了栖息地。驻足万年埠码头,或者漫步渡江战役纪念馆,或者徜徉即将建成的亚洲最大的书城联投书城,我怀疑是走进了一个书香弥漫、弦歌琅琅、怡然自乐的桃源幻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