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重说晚清民国》是一本由张鸣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读后感(一):真相只有一个
这个世界充满矛盾。有人相信中医,有人反对中医;有人热爱孔丘,有人唾弃;美国人相信法治,朝鲜人相信领袖;英国人相信亚当斯密,中国人摸着石头过河。
当你一知半解的时候,这些问题总是困扰难解。但是坚持读书、学习,就逐渐明白,真相只有一个。
张鸣教授读书足够多,很多问题就有了最接近真相的答案。
读张鸣的书,长知识,增长见识。
张教授朝代更迭说得明白,今天的现状也看得明白。张教授还在谈家史的时候,把人性说得明白。我要好好学习张教授的勤奋学习的精神,也学习他家老爷子在人性险恶的社会的生存之道。
张教授堪比唐德刚,都是收集了无数史料,把事情搞明白,说清楚。但是张教授无法出专著,只好搞些小段子,得以顺利出版。虽然每一篇信息量有限,读得多了,慢慢就看清了全部。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读后感(二):晚清,一出华丽的荒诞剧
如果将晚清民国这个时代比作是一场戏剧的话,那么期间所有的大人物、小人物就是这场戏剧的一个个演员,这些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演绎了一出精彩、荒诞的戏剧。
这场戏剧很华丽。
在张鸣的笔下,主角有权倾朝野的北洋领袖袁世凯、有以女人身份当家的慈禧太后、还有大大小小的军阀政客,他们每一个都不容小觑;在张鸣的笔下,有一个个近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在发生,义和团运动、袁世凯登基称帝、两次直奉战争……这些事件的影响是如此巨大,深深地影响了后二十年的历史走向。大人物、大事件,共同构成了这部华丽戏剧的一部分。
这场戏剧很荒诞。
梁鼎芬身为汉人,却对满人皇帝忠心耿耿,在光绪死后,挨家挨户讨要银子,只为了在光绪陵上种满树;瑞徵身为满族的公爵,却庸庸碌碌,只知道醉生梦死,他的最大爱好就是养猫狗,“猫狗依仗主人的宠爱,到处横行,无论厅堂还是内寝,到处都是猫狗的爪子印。食物都是最好的,猫吃的鱼,连内脏和鱼头都不能有。若干公爷最宠爱的猫狗,天天跟公爷一并用膳,有的时候,是猫狗吃剩了,公爷才吃。公爷吃完,猫狗会来舔公爷的嘴巴和胡子,一个舔完了,再换一个,舒坦得不行。乘轿子出门,轿子里也得带上猫狗。”
大清明明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大清的官员们却不想着报国,反而一门心思钻研送礼的学问,只顾着给太监送钱;宫里的宫女们满心满意地奉承慈禧太后,在她的饺子里包上金元宝,慈禧也竟以为这是福气。
大人物们忙着争权夺利,小人物也忙着明哲保身,晚清这出荒诞剧演到后来,终究免不了要走向落幕,那些曾经纵横一个时代的人物也终究免不了人死灯灭。
我们从这出荒诞剧中可以看到一个王朝的没落,也可以看到英雄人物的哀歌,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读后感(三):听野路子学者摆龙门阵
张鸣的父亲辽沈战役的战俘,然后在北大荒类似于劳改,还好北大荒地广人稀某活动氛围不是那么浓,他爹有些文化于是待遇不错。后来历次风波,毕竟小伙子来路不正,于是继续改造。凭着好学和机灵,当了兽医免了受累挨饿,现在出书论世,也算是混得不错了。家庭出身毕竟让他视野宽阔,不像农民家庭,就想着混出个人样,还是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谈啥个人追求。
兽医之后考大学,因为环境原因,考的是现在看来不上台面的农机类。直到研究生到人大跟着程老师学习,才算上了路子。程是人大党史系的,专门搞义和团研究,研究扎实,学术贡献也大,但因为是偏门不受待见,人也是夹着尾巴做人。这些都是张鸣书里说的,所以再提出来,是因为我觉得这些经历影响了张鸣其人行文风格和感兴趣的内容。
因为是国军后代,经历过这些风波,对当局肯定有不同于教科书的意见。没受过多少正经文科教育,看书杂,他的这本书颇有摆龙门阵的风格,语言读起来很顺溜。经历那么些事情兽医看事情的角度也与文人不同。程老师关于义和团的研究,深化了他对中国的某种情绪和对近现代的了解,进而去张望未来。
这本书里专门一节说拳匪的,在习惯了各种野史的人读来,他的叙述还是平和的。但对于当下受正统教育的乖乖学生读来,的确无异于晴天惊雷。不说教科书上关于拳教有多少谬误,只是八卦这个光辉形象下干了多少荒唐事。其他一些行文亦是如此,从民国人物的评述到晚清旧事到当下官场,一些敏感的事情述而不评,但观点也隐含其中了。
大致几个观点,熟悉前几年观点纷争(当下因为一些限制很少听到了)的也应该清楚了,整体是偏于西化的。用写段子的方式弄出来,大家有兴趣读,也巧妙避开一些忌讳。闲来无事读读有益无弊。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读后感(四):用历史意淫的“教授”
所见最不严谨写历史者。为了达到效果,证明自己结论的正确性,故意避开某些事实。不仅自欺欺人,还愚弄观众,或许如他前言所说,“我不断地写,不是为了迎合哪个……不指望改变谁,或者澄清什么,还事件以真相。我只是在活着而已,……活在笔墨之间。”
写文章自娱可以理解,但您自娱自乐不就行了,为何偏要出书、登报,糊弄读者?就因为“这个世界,更多的人,其实不读书”,只读于丹的《论语》和货币战争,就可以不负责任?
这本书纰漏实在太多,像139页”文圣不若武圣”一章,将关公在民间火热现象归功于满人喜好,丝毫不提宋时三国故事便已流行事实。
实际上,关公庙这个时候就有了,“ 其英灵义烈遍天下, 故所在的庙祀, 福善祸恶, 神威赫然。人咸畏而敬之, 而燕赵、 荆楚为尤笃, 郡国州县乡邑间皆有庙”。 ( 郝经 《汉义勇武安王庙碑》 ,《陵川文集》 卷三三)。
到了元朝,甚至把关羽作为游城隍仪式里的监坛神。“ 宣政院所辖官寺三百六十所, 掌供应佛像、坛面、 幢幡、 宝盖、 车鼓、 头旗三百六十坛”, 这是游隍城仪式的主体部分。同时由军人 “ 抬舁监坛汉关羽神轿车” ( 《元史》 卷七七) , 参加游行。到元文宗天历元年 (1328) , “ 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济王” ( 《元史》 卷三二) 。
元杂剧里甚至不敢直呼关羽其名,单刀赴会这出戏在元代叫《关大王单刀赴会》。
说这么多只想证明一件事,关公地位的提高(武圣),是由宋、元、明、清几代逐渐形成的,造成这种原因的关键是关羽形象(话本、小说中的)儒家要求的“仁义礼智信”最为贴合,满人喜欢他也罢、不喜欢也好,其实很难改变关羽的成圣之路。
作者完全不管这个大方向,一味强调满人、老佛爷有多喜欢这剧,才让关公全国火热起?清政府有这能力,还能被炮党干翻?
逻辑硬伤!自古帝王喜爱的东西海了去,每一个老百姓都得跟着模仿?
历史不是文学,通俗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身为一个教授,不可能不清楚。
这本书里类似的错误很多,作者格局太小是主要原因,完全不像是经过系统学术训练的学者写出来的文章(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读后感(五):离我们最近的荒诞时代
说来奇怪,《张鸣重说晚清民国》是我看的张鸣的第一本书,而我对他的名字并不陌生,反而记忆犹新。这要追溯到好几年前,那个时候,郭敬明特别火,刚出一本新书,瞬间就能卖到一百多万册,无数人膜拜郭敬明的时候,也有无数人在贬低他,但大多都是情绪使然的主观性言论,要么羡慕,要么嫉妒。然后,我看到了一篇张鸣写的关于郭敬明的评论,读完之后我拍案叫绝,写的真的是太好了,不管褒奖,都有理有据,客观而不受一点主观情绪的影响。于是,便记住了张鸣这个名字。
很凑巧的,最近想看历史类的读物,在书堆里翻了翻,就看到了张鸣的这本书。粗读了几页,语言非常接地气,轻松畅快,也了解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和人生脉络,便一直看了下去。
我发现,市场上的历史类读物,虽然各个时代都有涉及,但以清末民国的居多,或许是离当今时代最近的王朝时代的缘故吧,人们关注的兴趣要大许多。只是这些书大体翻下来,都是一些陈词滥调,或者用不同的口气讲了很久之前大多数人都知道的故事,并没甚新意。而通过这些历史故事,向读者描绘出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的生活状态的书,却是很少的。但在张鸣的这本书里,我们却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当朝显贵。
比如他讲送礼,饺子里包硬币,清军打败后列强进城,以及百姓随地吐痰,向租借争取平等的权利等等。这些群像我们在一般的历史书里很难看到,而张鸣却给了我们一副更接地气的晚清民国的生活画像。
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鸣书里讲述的那个时代的弊端,以及一些人为的灾害,在我们这个时代一直在上演。正所谓,历史一直在轮回,就是这么回事。
讲到清末,就必须得讲到光绪和慈禧、李鸿章、袁世凯,讲到民初,黎元洪、曹锟、徐世昌、段祺瑞、张作霖这帮北洋军阀和总统也无法避免。这些人是那个时代的缔造者,他们的一举一动支撑起了那样一个割据和战乱的时代,对于后世来说,他们是值得研究和说道的,他们身上有我们打开那个时代大门的钥匙。那个时代是混乱和荒诞的,一些在食物链顶端的当权者,为了一己私利鱼肉百姓,虽然名为父母官,除了压榨却未为民众做过多少善事。即使偶尔会在辖区做一些改革,目的一般都是自己的政治抱负。从这些人身上,我们能看到那个时代的真实样子。在张鸣的笔下,这些人仿佛不仅仅只是在历史里,而是活灵活现的。
除了晚清民国的历史和人物,张鸣在后半部分还写了一些其他和自己相关的文章,有他的老师和自己的曾经,还有父母。张鸣的父母是两个苦命的人。他的父亲因为当过国军的军官,余生都活在这段历史里,无法自拔,不敢回乡,成了一辈子的游子,但踏实肯干,逆来顺受,帮助过很多人,退休后还学会了按摩,并著书立说。他的母亲也从未向命运低头,不管多难,都坚持照顾丈夫并养活了几个孩子,行事雷厉风行,一点也没有受到时代和运动的影响,只是世道太过艰难,最终她还是倒下了。
张鸣的性格很受父母的影响,但张鸣并不是复制这种性格,而是将其升华。从文字中能看出来,张鸣从不逆来顺受,做事干脆利落,不曾为了某人的脸色而委屈自己,他特立独行,个性突出,深受读者和自己的学生喜欢。易中天曾经评价张鸣说:“张鸣的文章,有思想,有见地,有学问,无官腔,十分好读。”
因此,我把张鸣的这本书推荐给你们。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读后感(六):读懂晚清民国,就读懂了现代中国
近些年来,民国热的温度一直不曾降低,各种国学班,各种民国范儿,甚嚣尘上,人们一门心思地追捧所谓的民国风度,乐此不疲。但在这种狂热的气氛中,却没有人思考所谓的民国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民国人的习惯与规则是什么,这些深层次的思考被淹没在各种浅薄的礼仪与服饰中。
这本《张鸣重说晚清民国》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了解晚清民国这一段历史的捷径,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与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晚清民国。张鸣告诉我们,根本不用寻找,我们依然活在晚清民国的余晖中。
一、送礼的禁忌
我们今天讲送礼,规矩有很多,各个地方的人规矩也大多不一样,比如上海人送礼往往要送对方上次送的礼品价值的1.2倍,规矩虽不同,但有些忌讳却是通用的。这些规则由晚清开始一脉相承,经由民国,再到现代中国,虽有变化,却依然存在某些影子。如书中讲到仙游县的县令要给慈禧送礼,县令不乐意,就派一名师爷想法子推掉这个差事,师爷就向总督说:仙游这个名字不佳,要改派永福县县令去送礼。总督马上明白了,仙游,在民间可以解释为驾鹤西游,意思是死了。这种送礼时避免某种歧义的说法现在也很常见,比如送礼不送“钟”(送终)、送礼不送“杯具”(悲剧)。
二、风水大兴
要说风水,大概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了,本来风水只是古代先民根据各种居住的环境总结出的一套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风水竟发展成了迷信。现在很多官员都在忙着拆门,建桥,为何?还不是以为能靠着风水升官发财!在官员的这种心理下,风水师这一职业也就应运而生了。但事实上。早在民国时期,风水师就已经在军阀政客中混得风生水起了。
当年袁世凯当皇帝那时,有人请了一位“大师”,大师说:现在的危险,是南方红气太盛。正阳门面南背北,事关重要。首先要封住正门,敌楼和正阳门的正门都封住。然后在两侧开两个大门,可以走车的。南方的红气,就压住一半了。最后在敌楼最高处,开两个圆洞。敌楼原来有七十二个炮眼,符合七十二地煞之数,这两个圆洞,正好代表天罡,可以将南方的旺气,全然压制,让他们只好俯首称臣。至于风水大师们说的是真是假,反正袁世凯最后是被赶下了皇帝的宝座。
一百年前的官员迷信风水,一百年后的官员也还是迷信风水,时代变了,风气却还是这个风气。
三、文圣与武圣
在中国的读书人心目中,孔子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圣人,天底下最了不得的人物,没法子,
吃的就是孔子传下来的饭碗。但是在晚清民国时期,关羽这位武圣的地位却也很高,不仅是底层的百姓与帮会祭拜他、敬重他,连太后,官方也对他推崇备至,他俨然成了忠孝节义的象征。
时代变了,圣人的地位却还是没有变,高高在上,被人举着接受百姓的膜拜。
所以说,别看我们嘴上说着已经是21世纪,科技有多么发达,骨子里的那套逻辑和传统却还是晚清民国的那一套,从来没有变过,估计也不会变。所以别整天嚷嚷着什么民国风,我们还活在晚清民国的阴影,只是不自知罢了。
《张鸣重说晚清民国》读后感(七):那些军阀们的臭毛病
在张鸣的笔下,写得最多、最好的还要数那些北洋军阀们,段祺瑞、徐树铮、冯国璋、王士珍……这些活跃在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军阀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风流,在这本《张鸣重说晚清民国》中跃然于纸上。
在张鸣的评价体系中,如此评价这些军阀:段祺瑞洁身自好、用人不疑;徐树铮才高八斗、多谋善断;冯国璋为人厚道、一诺千金;王士珍办事稳重、富有条理……这些军阀都堪称一时的俊杰,各有胜场,但是最终却难逃败亡的结局,原因在于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某些无法克服的缺点,而这些缺点正是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获得启示的地方。
一、段祺瑞——因自负而败
段祺瑞在北洋的军队中与王士珍、冯国璋齐名,一直受到袁世凯的重用。在袁世凯临危之时,更是选定了段祺瑞做他的接班人,认为只有他的大局观和政治头脑才能统领北洋军。段祺瑞这个人在私德上也很值得称道,没有什么不良的嗜好。
他更善于用人,往往用了一个人,就全心全意得相信他,无论他犯了什么错,都既往不咎。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他太过自信,自信于自己的眼光,所识之人必为俊杰;他也自信于自己的手腕,能压制得住对手与手下。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真是因段祺瑞放纵徐树铮,导致众叛亲离,埋下失败的伏笔;也是因为他过于自信,与黎元洪闹得太僵,间接导致直皖战争的发生。
说到底,段祺瑞还是太自负了,他的才能无法匹配得上他的自负。
二、徐树铮——小聪明坏大事
徐树铮在段祺瑞的手下十分受重用,他也的确是个非常聪明的人,甚至可以一边批公文一边和人说话。他不仅聪明,而且能干,段祺瑞的军部基本都是小徐说了算。
聪明人却往往喜欢做些糊涂事,这不是真聪明,只是小聪明罢了。徐树铮就是这种耍小聪明的人。有才者必自傲,徐树铮的傲气更是令人难以接受,黎元洪在和段祺瑞搭档时,就被徐树铮气得不轻,每次小徐去见黎元洪,从不给他好脸色看,府院之争这么快就爆发,小徐要负上很大责任;徐树铮不仅对对手这样,对盟友也是这样,梁启超与他的研究系一直是段祺瑞的朋友,在选举时却被徐树铮联合各省督军全部玩掉,从此这些笔杆子就和皖系势不两立了;小徐甚至连自己人也不放过,靳云鹏一直是段祺瑞的大将,却被小徐硬生生赶出了皖系。
结果最后聪明人徐树铮也没落个好,被人一枪干掉。
小聪明终究成不了大事。
三、冯国璋——抠门病重度患者
冯国璋是北洋之虎,重然诺,一诺千金,在北洋军中的威望一直很高,但是就因为他的抠门,导致很多事都做不好,最后就玩不过他的兄弟段祺瑞。
当年袁世凯登基失败后,各省督军原先要到南京找冯国璋商量对策,结果冯国璋就因为抠门,舍不得花钱招待,结果督军们都跑到张勋的徐州去了,南京会议变成了徐州会议;而在第二次选举时,冯国璋还是因为舍不得钱,原先五万元的准备金,硬生生被砍掉了一半。
这种抠门的人,往往越是经营越是赔钱,最后冯国璋竟是因为操心多了,而一病不起。
四、王士珍——谁也不得罪的老好人
王士珍在北洋军中的人缘很好,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只要别人选提的人是他,基本就没什么人反对。
为人浑合的人往往抹不开情面,很多时候就只能和稀泥。当年袁世凯请他出山,他迫于老主公的情面只得出山,等到他的老兄弟段祺瑞和黎元洪闹起了府院之争,黎元洪一气之下把段祺瑞的总理之职给撤了,为了平息北洋的怒火,只得请王士珍出马,王士珍竟也答应了。这样的事儿王士珍做了很多,填漏补缺,送往迎来,谁也不得罪,但也做不成什么大事。
老好人的日子过得舒坦,出息却是不大的。
这些军阀身上的毛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古人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读了这本《张鸣重说晚清民国》,总可以学到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克服一些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最不济,也可以掂量掂量自己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