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4-13 02:22: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读后感1000字

  《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是一本由南方周末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精选点评:

  ●好歹提了两句社工,幸甚

  ●只见到表层现象,或者说深层的东西没办法出版。

  ●老东家作品,渺小的参与者之一。

  ●南方周末这么知名的媒体,那么多记者一起努力的成果,出版了这许多年,只有98人读过,10人在读,153人想读... 想说的只有这么多了。

  ●三星半。不错的特刊,从高层访谈到地方个案,颇为冲击的留守孩子心声,以及更直观的影像记录,内容丰富,但集结成书还是稍嫌浅显。印象最深的是陈斌的评论,留守儿童还不是最惨的,父母甚至都走不出去的非留守儿童才是。农村是回不去的故乡,迈向城市和未来才能让六千万孩子的童年和亲情没有白白牺牲。

  ●沿着流水线的工人的书籍找了留守儿童的报告,那些远离故土奔波劳碌在生存前线的人儿啊,他们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原地,户籍制度的实施让多少农村家庭分离……

  ●再往前追问一步,很多制度层面的内容都会崩塌。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感觉如此熟悉,因为这是我的曾经。这是一本很温暖的书,关注如何让在“破碎”环境中的小孩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题材很好,但似乎挖的角度不够深

  《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读后感(一):评《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

  如果农村经济条件得不到改善,劳动力还是会源源不断流向城市。如果户籍制度不进行变革,流动人口孩子的上学问题不能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也会继续存在。父母在城市劳动,可以一定程度改善经济条件,但并不能改善教育条件。因为教育资源的短缺,这些儿童很大概率只能重走父辈的路。城市中看上去是流入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实际上这个群体从未被真正接纳。除了单纯关注、关爱留守儿童,政府还是应该有更多行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读后感(二):你我不愿看到的伤

  在社会发展的路程中,在城镇化大踏步迈进的征途上,留守儿童问题如同普通女性怀胎十月难以躲开的分娩之痛,如期而至,只不过这次国痛,尤为厉害。

  在向完美社会状态进军的征程中,我们只见过“更好”,没有人知道“最好”是什么样子。所以,不断的前进,不断的遇到问题,不断的想办法,不断的解决问题,然后再前进……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什么时候是个头?共产主义是么?

  留守儿童是你我不愿看到的伤。

  哪个孩子不希望爸爸妈妈一直陪在左右?

  哪个家长忍心离开孩子一别就是数月?

  ……

  个中无奈,最切肤的痛,只有过程中的人,才最知晓。

  讽刺的是,小时候,差点成了留守儿童,而如今,我却成了“大龄”留守儿童。

  爸爸外出打工时,我在上高中,他每年回来两三次,我每月回来一次,除了春节那次见面是确定的,其他都说不好。如今,看着一岁半的女儿,想起仍在外打工的爸爸,心里酸酸的。我长大了后,家里有什么事的话,爸爸便不在中途回来了,基本上一年回来一次。我算不算留守儿童呢?

  虽然矫情,略带戏谑,但常年父子不见面的酸楚,谁又能体会?

  ……

  这书是良心之作,它记述的是将来的历史。

  《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读后感(三):中国6100万留守儿童,不应该成为城市化的代价。

  

中国6100万留守儿童,问题和人数之严重,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从没有见识过的,这很考验我国儿童福利制度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的建立的智慧。

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间,数亿中国农民自主或被迫选择进城,融入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他们割舍的,是渐渐瓦解的传统乡村,年迈的父母,还有孩子。

父母对子女的陪伴是其他任何方式都弥补不了的,无论是家中老人,学校老师,还是志愿者。“5+2=0”被教育界认可,其含义是:如果两天的家庭教育缺失,那么五天的学校教育也没有太大意义。

留守儿童往往由祖父母照料,老人精力不足,令他们暴露于各种人身安全风险中,每年媒体报道的留守儿童溺水、交通事故层出不穷。因为生源持续减少,农村中小学在不断减少与合并,学校离家越来越远,提高了交通风险。

学校老师呢?孩子在学校犯了事,打电话联系不到他们的父母,即使找到了,父母也理所当然的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职责,可农村有的老师一人要教数科,甚至还要跨年级上课,哪里有更多的精力去面面俱到呀!

那么志愿者呢?留守儿童心里明白,这些志愿者如流水的兵,一朝离去,永不再来,临时的爱心和冷漠的父母没有太大的差别。

我们很多人觉得留守儿童应该家里很穷吧,但其实他们不是农村家庭里最穷的,和那些父母都在农村的非留守儿童比起来,他们的营养健康水平甚至学业成绩甚至略高一点。他们缺的根本不是钱,而是管教。他们严重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监督,容易导致辍学、犯罪、自杀等悲剧的发生——贫穷不是唯一的问题。

有人倡议让农民返乡创业,通过土地增值(包括土地流转和特色农业、订单农业、乡村旅游等),令农民返乡创富更现实。但更现实的情况是,儿童健康营养与学业表现的序列为:农村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儿童(含随迁儿童)。这一个序列的含意是:纵然大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健康营养与学业上有诸多问题,但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定的边际改善,可取的解决之道绝不是父母回到农村与儿童生活在一起,这反而会恶化农村儿童的生存境况。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政府最应做的是拆除障碍、创造条件,让农村儿童不再留守,与父母随迁进城,享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公共服务。

2014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是54.8%,但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只有35.9%,差了约19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应该抹平。如果一个农民工在城里有稳定的工作或收入,能在城里生存下来,就理应成为该城市的市民,而不应附加任何额外条件。这样,农村儿童就不需要留守而能随迁入城,享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央视有个纪录片《乡愁》,第一季2015年1月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第一季播出后,在视频网站爱奇艺的点击量累计达到112.6万次(截至本书出版前)——相比数以几十亿计的偶像剧,这个数字简直不值一提。

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我们在享受城市化带来的便利和先进的同时,也得记得,有那么一大批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为此付出了什么。

  《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读后感(四):中国6100万留守儿童,不应该成为城市化的代价。

  

中国6100万留守儿童,问题和人数之严重,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从没有见识过的,这很考验我国儿童福利制度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的建立的智慧。

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间,数亿中国农民自主或被迫选择进城,融入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他们割舍的,是渐渐瓦解的传统乡村,年迈的父母,还有孩子。

父母对子女的陪伴是其他任何方式都弥补不了的,无论是家中老人,学校老师,还是志愿者。“5+2=0”被教育界认可,其含义是:如果两天的家庭教育缺失,那么五天的学校教育也没有太大意义。

留守儿童往往由祖父母照料,老人精力不足,令他们暴露于各种人身安全风险中,每年媒体报道的留守儿童溺水、交通事故层出不穷。因为生源持续减少,农村中小学在不断减少与合并,学校离家越来越远,提高了交通风险。

学校老师呢?孩子在学校犯了事,打电话联系不到他们的父母,即使找到了,父母也理所当然的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职责,可农村有的老师一人要教数科,甚至还要跨年级上课,哪里有更多的精力去面面俱到呀!

那么志愿者呢?留守儿童心里明白,这些志愿者如流水的兵,一朝离去,永不再来,临时的爱心和冷漠的父母没有太大的差别。

我们很多人觉得留守儿童应该家里很穷吧,但其实他们不是农村家庭里最穷的,和那些父母都在农村的非留守儿童比起来,他们的营养健康水平甚至学业成绩甚至略高一点。他们缺的根本不是钱,而是管教。他们严重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监督,容易导致辍学、犯罪、自杀等悲剧的发生——贫穷不是唯一的问题。

有人倡议让农民返乡创业,通过土地增值(包括土地流转和特色农业、订单农业、乡村旅游等),令农民返乡创富更现实。但更现实的情况是,儿童健康营养与学业表现的序列为:农村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儿童(含随迁儿童)。这一个序列的含意是:纵然大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健康营养与学业上有诸多问题,但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定的边际改善,可取的解决之道绝不是父母回到农村与儿童生活在一起,这反而会恶化农村儿童的生存境况。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政府最应做的是拆除障碍、创造条件,让农村儿童不再留守,与父母随迁进城,享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公共服务。

2014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是54.8%,但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只有35.9%,差了约19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应该抹平。如果一个农民工在城里有稳定的工作或收入,能在城里生存下来,就理应成为该城市的市民,而不应附加任何额外条件。这样,农村儿童就不需要留守而能随迁入城,享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央视有个纪录片《乡愁》,第一季2015年1月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第一季播出后,在视频网站爱奇艺的点击量累计达到112.6万次(截至本书出版前)——相比数以几十亿计的偶像剧,这个数字简直不值一提。

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我们在享受城市化带来的便利和先进的同时,也得记得,有那么一大批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为此付出了什么。

  《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读后感(五):中国6100万留守儿童,不应该成为城市化的代价

  

中国6100万留守儿童,问题和人数之严重,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从没有见识过的,这很考验我国儿童福利制度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的建立的智慧。

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间,数亿中国农民自主或被迫选择进城,融入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他们割舍的,是渐渐瓦解的传统乡村,年迈的父母,还有孩子。

父母对子女的陪伴是其他任何方式都弥补不了的,无论是家中老人,学校老师,还是志愿者。“5+2=0”被教育界认可,其含义是:如果两天的家庭教育缺失,那么五天的学校教育也没有太大意义。

留守儿童往往由祖父母照料,老人精力不足,令他们暴露于各种人身安全风险中,每年媒体报道的留守儿童溺水、交通事故层出不穷。因为生源持续减少,农村中小学在不断减少与合并,学校离家越来越远,提高了交通风险。

学校老师呢?孩子在学校犯了事,打电话联系不到他们的父母,即使找到了,父母也理所当然的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职责,可农村有的老师一人要教数科,甚至还要跨年级上课,哪里有更多的精力去面面俱到呀!

那么志愿者呢?留守儿童心里明白,这些志愿者如流水的兵,一朝离去,永不再来,临时的爱心和冷漠的父母没有太大的差别。

我们很多人觉得留守儿童应该家里很穷吧,但其实他们不是农村家庭里最穷的,和那些父母都在农村的非留守儿童比起来,他们的营养健康水平甚至学业成绩甚至略高一点。他们缺的根本不是钱,而是管教。他们严重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监督,容易导致辍学、犯罪、自杀等悲剧的发生——贫穷不是唯一的问题。

有人倡议让农民返乡创业,通过土地增值(包括土地流转和特色农业、订单农业、乡村旅游等),令农民返乡创富更现实。但更现实的情况是,儿童健康营养与学业表现的序列为:农村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儿童(含随迁儿童)。这一个序列的含意是:纵然大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健康营养与学业上有诸多问题,但农村留守儿童本身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定的边际改善,可取的解决之道绝不是父母回到农村与儿童生活在一起,这反而会恶化农村儿童的生存境况。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政府最应做的是拆除障碍、创造条件,让农村儿童不再留守,与父母随迁进城,享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公共服务。

2014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是54.8%,但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只有35.9%,差了约19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应该抹平。如果一个农民工在城里有稳定的工作或收入,能在城里生存下来,就理应成为该城市的市民,而不应附加任何额外条件。这样,农村儿童就不需要留守而能随迁入城,享受与城市儿童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央视有个纪录片《乡愁》,第一季2015年1月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第一季播出后,在视频网站爱奇艺的点击量累计达到112.6万次(截至本书出版前)——相比数以几十亿计的偶像剧,这个数字简直不值一提。

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我们在享受城市化带来的便利和先进的同时,也得记得,有那么一大批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为此付出了什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