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血日苍茫》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4-13 01:55: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血日苍茫》经典读后感有感

  《血日苍茫》是一本由谢友祥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3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日苍茫》读后感(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首荡气回肠的悲歌

  这是一本描述太平天国天京城破后余部转战南粤最终失败的历史小说。作者为我们带来了不再是历史书上冰冷的名字和战役,而是通过在历史中融入了大量客家文化和口述传奇故事,从而让汪海洋、谭体元、胡永祥等一个个陌生的太平天国末日英雄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正如书中长者李百德公所言,洪秀全给自己的嫡长子起名洪天贵福明显是暴发了的地主老财的做法,将太平天国最终败亡的原因一语道破。可悲可叹,“天兄杀天兄,到头一场空。打起背包回家转,依旧做长工。”

  《血日苍茫》读后感(二):太平天国的最后死士

  太平天国最后一群死士的传奇。

  对于这场失败的客家起义,近三十年来文化知识界持盲目的批判态度,仿佛不全盘否定即显示不出自己的独立清醒,动辄“太平天国让中国损失了几分之一的人口”,而完全罔顾兵乱之后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湘军破城后的屠城,选择性失明的全归罪于太平“长毛”的头上。

  此书以古典章回小说的形式,重述这段失落的历史。查证地方史料、参杂大量详实的民俗风情、口头轶闻,显出作者的最大诚意;语言生动活泼,读来有劲,为这场波澜壮阔的抗争运动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此书还有进步的余地,但已让人耳目一新。

  《血日苍茫》读后感(三):这是一部很好看很好看的小说

  京失陷后第二年(1865年)四月间,太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支部队约十万人众在康王汪海洋的率领下,从闽西进入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占据镇平县(今蕉岭县)达四个月之久,八月中旬被迫远走江西,在龙南、信丰一带受到强敌截击,于十月底突然回师嘉应州,兵不血刃轻取州城。清大帅左宗棠总督闽、粤、赣三省清军四面来剿,加之内奸出卖,塔子坳一战,康王阵亡,太平军损失惨重,偕王谭体元指挥残部南渡梅江突围,拟向潮州,至丰顺之北溪、大田被逐一围歼。[1]

  本书以太平天国天京失陷后一段已失落的历史为框架,叙述了太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支部队在康王汪海洋的带领下,在广东梅州、潮州一带与清朝统治者做最后抗争的一段传奇。期间融入了大量鲜活的客家民间口头传说,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构筑出一个亦实亦虚的艺术世界。[1]

  非常不错的故事背景非常喜欢

  《血日苍茫》读后感(四):我们所不知道的“长毛”

  我们所不知道的“长毛”

  太平天国,并不是太久远的历史,我们所留下的印象还剩下什么呢?是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是曾国藩的湘军,还是鲁迅书中阿长口中凶残的长毛,仿佛太平天国就在曾国荃攻破南京城那一刻嘎然而止了,一夜之间太平军都消失啦。这部小说是我第一次看到写一个如此普通的太平军后期残军,带着惊喜与怀疑将这部小说看完的。

  我认为这部小说最大的魅力在于史实与民间传说相结合。太平天国本身就是以迷信起家的,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宣称天父天兄开始,再到杨秀清利用巫术自称天父传下命令,而且太平天国的士兵大部分都出自广西贫苦人家,最为底层的阶级,迷信是愚弄他们最好的工具。不过这个时候,女巫什么的只是心中的慰藉,他们在内心已经对太平天国失去了希望,现在完全没有了敬畏之心,像女巫三姑自称鬼魂附体,胡言乱语。事后一个太平军圣兵戏她道:“三姑你好了得,若在我们长毛军中,能封个王的。”文章的讲故事水准也是奇高,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一环套一环:第一章国师破风水,一步接着一步,逐渐引出李百德蟠龙居之事,粟子洪德之事。文章的趣味性,连贯性一下子就出来了。

  文章还有一点我比较喜欢,就是女人在其中的点缀。虽然说战争让女人走开,真正的战争女人的命运最为悲惨。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粟子,一位早先有过婚约,因为在外挑货失身,然后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坚强女性。圣洁的不食人间烟火的张夫人却在如此浓重的血腥的战场跟着一个满手敌人和自己人的血的康王,这鲜明的对比,简直是赤裸裸的讽刺;同样的长臂乖女素素双手迎向清军的屠刀,一位纯真的孩子就这样死去。女性虽然出场的次数不多,但是印象不比主要人物差,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与形象。

  这本书中看不到记忆中残暴的长毛,反而看到的是最底层人士心中的友情与爱情,做人的执着,还有着生存的无奈与狡黠。最后以原文的这首诗结尾吧:天兄杀天兄,到头一场空,打起背包回家转,依旧做长工。

  《血日苍茫》读后感(五):太平天国最后的一曲热血悲歌

  太平天国的题材可真是不好写啊,自明灭满人入关,清朝统治267年间,反清的民间反抗武装可谓数不胜数,各种叛乱也是层出不穷,那些掀不起什么风浪却被武侠小说写得精彩纷呈的红花会、天地会之流就不说了,这太平天国可谓是声势最为浩大的反清运动了,从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也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这场农民起义战争的失败有很多原因,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清政府与帝国列强的勾结镇压与天国内部的腐败与统治者内部斗争,导致这场运动的失败,我们先抛开其好坏不谈,虽然记载上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于1864年以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为失败的标志,但是在这之后还是有太平天国的残部在继续着斗争,本书所谱写的就是从天京失陷后第二年(1865年)康王汪海洋率领十万太平天国军辗转南下广东,最终在与左宗棠率领的清军抗争中被剿灭的一曲充满热血的壮丽悲歌。

  作者曾于2006年以《梦断嘉应州》出版本书,10年间经过数十次修改,最终再次出版,重新定名为《血日苍茫》,作者谢友祥通过实地走访书中所提到的当年太平天国曾驻扎过的村子和当年战斗发生的地点,查证了大量的地方史料。经过多年的修改和完善,才完成了这部小说,在以那段历史为框架,大量口头传说故事为基础和各种史料辅助下,写就了这段传奇故事,可以说作为仿古典的章回体小说来讲,本书做得非常好,在叙事方式,故事推进和剧情把握上都有着非常高的功力,整个故事读来酣畅淋漓,毫无尿点,主人公洪德与栗子两位客家人在皆是太平天国军,从一开始蟠龙居洪德讲起,到结尾李百德焚屋,首尾呼应,转眼皆成空,上层的昏庸无能并不能掩盖这群将士的热血奋战的光辉,这群人确实毫不愧对“太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个传奇”这样的称号,但,这注定是一个悲剧,原因真的是太多了。

  《血日苍茫》读后感(六):重新认识太平天国,好哇有趣

  重新认识太平天国,好哇有趣

  《血日苍茫-天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个传奇》作者谢友祥,1956年出生,广东梅州大埔县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地域文化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曾任南昌大学硕士导师、广东省嘉应学院副院长,现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学科带头人、教授。其作品《客家山歌对民歌》曾获广东省第五届鲁迅文艺奖。

  《血日苍茫-天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个传奇》本书以太平天国天京失陷后一段已失落的历史为框架,叙述了太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支部队在康王汪海洋的带领下,在广东梅州、潮州一带与清朝统治者做最后抗争的一段传奇。期间融入了大量鲜活的客家民间口头传说,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构筑出一个亦实亦虚的艺术世界。

  《血日苍茫-天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个传奇》,用历史来建造一个艺术世界。这绝对是是文字的一个盛宴。这个盛宴只有阅读过本书的人才真正能够体会。赠书人在网络上有4个推荐,分别是:1.一段失落的历史。本书取材于太平天国由康王汪海洋带领的最后一支部队在粤东一带覆灭前的最后一段经历,这是正史相对缺失的一段,也是不为人所知的一段。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对太平天国覆灭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不仅能让人更全面、客观的正视历史,更能惊醒世人。2.极富民俗研究价值。在精彩好看的故事中融入了大量客家民间传说和客家习俗,既有客家地方特色,又通俗易懂。本书手稿曾在客家文化圈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相关刊物也对此书进行了评论和研究。3.极具影视改编价值。本书故事情节紧凑,人物个性鲜明,矛盾冲突贯穿始终。除了激烈的战争,更有惊天动地的爱情,极具影视改编价值。4.具有研究和借鉴价值的文学作品。 《血日苍茫-天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个传奇》文笔优美,语言精炼,叙事技巧成熟,融入客家民谣和俗语的同时通俗易懂,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粤东一带的风俗人情,让小说在好看同时更有生活和时代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读完之后,在平时有关这一部分上课的时候,我才更加清晰的知道,原来,历史这样的好玩有趣。

  《血日苍茫》读后感(七):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抹光辉

  太平天国运动曾经以概括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的中学历史书中,对于它的正面认识,侧面了解,我是不太深入的。但我知道,历史上下几千年,不论成功与否的起义,每一场战争都要以百姓流血死亡为代价。这场清末时期的农民起义以一场浩大的规模席卷了中国东南方的大部分区域,死伤者不计其数。功过与否,暂且不论,但它一定有一场壮烈的经历。而谢友祥的《血日苍茫》就是写天京失陷后,太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支约十万人的部队在康王汪海洋的率领下,在闽、粤、赣一带的绝地反击之争。也是从太平军的角度展现这场运动尾末的悲壮无奈。

  作者作为一名广东人,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地域文化等研究,以干练客观的笔调加入客家文化的点缀,为读者呈现一部气势恢弘,带有客家气息的热血亦有柔情的太平天国故事。

  本文以国师受朝廷的指派来到广西洪秀全的家乡,意在破坏其所藏龙运,开篇这个故事带有一点玄幻的性质,但看着也有趣合理。国师受高人的指点,任务是完成了,他也不再回宫,而是自在漂泊。运这种东西不实在,但暴乱却是实实在在的。与起义首领洪秀全同乡的洪德却是实实在在地从受苦受难的苦孩子,一步步走上起义的道路,走进太平天国运动的核心。

  天平军与清军的生死夺城之战激烈而残酷,或出于有勇有谋之计,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绝决。客家人重风俗,男的聪明女的热情。然而天太军一到城中或村里,百姓择路而逃,因为怕长毛烧杀抢掠,就算偶有心地宽厚之将仁待百姓,那也只是少量之类。这里有军中将士们义气的情谊,亦有为权力勾心斗角的黑暗;这里有客家女子火热的山歌,有客家人娴静有致的生活情调,亦有他们面对敌人时斗智斗勇的英勇之态。

  康王汪海洋的英勇与多疑,侍王李世贤的慷慨大义,谭体无,何明亮,黄永祥,洪德等一个个丰满个性的太平军将领形象跃然纸上,天平军内部的坏人或是清军的残暴之徒,或者其他邪恶之人,他们的丑恶嘴脸让读者恨之亦然。太平军最后一片光亮在嘉应州熄灭,也是画上了一段悲泣故事。

  战乱从来不会轻意让谁好过,受苦受难的永远是百姓。当然,乱世中也有最柔情的故事发生。洪德与粟子的甜蜜感情就是一道珍贵的美景。普通百姓中,至情至性的亲情也是沙砂中的珍珠。

  本文以有趣多样的客家文化风俗点缀这场纷乱的战乱,在亦真亦假的故事中,感受这段历史的酸甜苦辣。

  《血日苍茫》读后感(八):【书评人俱乐部】一曲壮歌千古传

  太平天国的故事早在小学的课文上就学到过,洪秀全拜上帝教,金田起义,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就此诞生。从开始到结束前后近二十年,几乎跨越整个中国,整个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影响深远。这些都是留给我们的直观印象,可能我们差不多都很清楚,但是还有很多背后的故事值得去细细挖掘。这部作品就取材于太平天国天京沦陷后康王汪海洋带领的最后一支部队在粤东一带覆灭前的最后一段经历,这是正史相对缺失的一段,也是不为人所知的一段。作者耗十年时间,翻阅资料无数,修稿数十次终于完美呈现在我们读者眼前,绝对值得你去认真品读。

  全书采用章节体的叙述形式,很有评话故事的浓厚氛围,讲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悲壮故事。书中一个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被塑造得鲜活生动,一个个精彩动人的故事,读者的情绪随着情节的深入被带入进去,喜怒哀乐随着一个个人物命运的走向而不断变化,引人入胜,无法自拔。“自古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创中华,汉晋唐宋到如今,穷则思变,举旗造反乃理所当然!”开头从童子口中诵读的民谣就点出了广大穷人起义的初衷。而“天兄杀天兄,到头一场空。打起背包回家转,依旧做长工!”更是形象地说明了起义失败的原因和当时军中的低落情绪。大树将倾,英雄迟暮,纵有回天之力也无法改变最终失败的命运,就在这个大背景下,以洪德为代表的一批太平天国将士没有就此屈服。虽然他们都是贫苦人出生,大部分都没有读过书甚至不识字,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但是和身边战友的退缩、投降、出卖等行为相比,他们知道什么是忠孝廉耻,什么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他们顽强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去上演自己的传奇。在短暂而又精彩的整个过程中,还演绎了可歌可泣的爱情,热情、淳朴、善良的客家姑娘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什么是她们心目中的爱情,让人为之倾倒。

  全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客家传说和神话故事,充分展现了客家人的淳朴民风和民俗特色,地方色彩浓郁,彰显了作者在收集资料方面所下的苦功。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英雄远逝,传奇永存。就像姚雪垠老师作品的《李自成》结局一样,尽管起义失败,大家仍旧战斗到生命最后,他们的精彩也一直在百姓口中传诵,他们的传奇故事被人所津津乐道,流传至今。很喜欢作者的这种写作方式,把精彩的民间文化充分展现出来,在当前的写作环境下更加显得弥足珍贵。这些地方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深刻表现了传统的民俗特点,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只有靠我们不断去挖掘,不断去宣扬,才能保持和流传下去,以此,更让人期待作者的下部精彩作品。

  《血日苍茫》读后感(九):看了一半放弃的小说

  有些小说,久经岁月变化却依然被世人所追捧。这样的小说就是经典。

  有些小说,被世人称颂一时,却会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样的小说是畅销小说。

  而有些小说看了一半就被放弃。这样的小说…….

  血日苍茫就是一本被我放弃的小说。

  血日苍茫主要讲述了太平天国天京被湘军攻占后,一支十万残部为了生存辗转斗争的故事。主人公洪德做为其中一部的统帅为天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讲道理来说,刚拿到这本书时,还是比较兴奋。因为市面有关太平天国的小说很少,某种程度将是添补了历史小说的空白,立意独特。在我看来血日苍茫也只有立意独特的这一条优点了。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武装起义。起于粤西,席卷东南,坚持斗争十四年。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但这段历史因处于正被外敌入侵的中晚清时期。所以不同史观的学者对其的性质也争论不休。早些年史学观是站在太平天国的角度书写,所以处于对立面的曾国藩被称作“曾剃头”,打上了贬义的标签。而如今太平天国消极的一面渐渐被更多学者所提及。让原有扁平固化的历史评价逐渐生动立体了起来。

  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史博士裴士锋,曾写有一部关于太平天国的史学著作——《天国之秋》。虽然是从西方视角去解读。但详实的史料也记录了太平天国不光彩的一面、屠杀、抢劫。在当年乱离的中国大地上也是存有污点。

  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对书名悲壮的诗意所影响。但造成了心里的落差太大,所以读了一半再没有读下去的欲望。

  情节乏善可陈,缺乏扣人心弦的情节推进。特别是角色过于脸谱化,人物设定不丰满。

  禾禾见了洪德说爱就爱上了,我不否认现实中有一见钟情,但是在小说中需要用作者的笔触让这种一见钟情表现的合情合理。

  洪德在内应的帮助下攻占了县城。由于部分下属劫掠居民,一条街没走完,就从初期宽容转变成杀人立威。随时准备改变的人物性格特点,令人感到有些突兀,太平军之间的内讧也似乎更多是为了迎合作者安排的情节。

  很难对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生出内心的共鸣和代入感。

  在人物对话方面,虽然穿插着客家话比较标新立异但掩盖不住对话的苍白。如果当下烂俗的古装片。

  如果不是扉页对作者的介绍,我还以为这是清代文人写的通俗小说。整体上缺乏起承转合的渲染和逻辑性。

  在小说层出不穷的今天,选书真成了一件技术活,一不留神就会被文宣带进了雷区。

  说真心话这并不是一本值得看的小说。有些平庸,不看也罢。

  《血日苍茫》读后感(十):好看的故事和魔幻之现实

  好看的故事和魔幻之现实

  (文学博士陈如碧)

  我一口气读完《血日苍茫》,就发现自己品赏了一个精心打造的故事。但正如有论者已经指出的,这个大故事又套着许多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林大钦戏弄码头神,念七婆暗夺朱家好风水,粟子智歼贼徒,翁万达装死而弄假成真,黄十六山中小享福,横塘围七十年兴衰,吴钓剿沐教,知州挖衙……这些小故事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独立存在。而无论在大故事还是在小故事中,作者追求情节起伏、曲折和传奇化的自觉皆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回归的自觉。长毛的军事行动一再被莫名其妙泄密,迷团重重,直至黄十四佛子高战场反水,自我暴露,真相才大白于天下,使被他的“老实愚憨”所蒙蔽的人大呼上当。而其三弟黄十七又隐藏下来,并且比他哥哥更善于讨好和伪装,在关键时刻又捅一刀,直接导致偕王谭体元自杀,连读者都大出意外。知州与李百德的那场官司,写得可谓千回百转,竭尽腾挪之能事。洪德的尸体突然失踪,验尸官见阉人侯全没有男根就断其为女体,使知州变主动为被动,处处抓瞎,大败亏输,想害人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种一波三折和反转无常的行文安排,不胜枚举。

  与此相关,精彩的细节描写俯拾皆是。战场上,一个无头士兵背靠根树桩,双手张开对举在头的部位,像捧着个球。一位开小差的小长毛被民团搜劫后丢落浅水塘,头栽进泥里,双脚上举叉开,各驻只绿头小鸟在吱吱喳喳对唱。巫婆三姑“伏桌神”,一番胡言乱语后醒来,旁边的洪德卫兵调侃她道:“三姑你好了得,若在咱长毛军中,能封个王的!” 小说又留下许多悬念,越发扑朔迷离。那颗崇祯太子的玉玺到底有没有?可爱的粟子到底死了还是活着?洪德的部队究竟怎样离开重重包围的五指石的?都没给明确交代。

  所以小说好看。那些挑战神经的战争和杀戮场面设计,也不无为了“好看”的策略考虑。朱必隆屠寨石峰径后,真是血日苍茫!荣禄第刘二火们被“金线串鲜桃”,长乐域楼李正春被点天灯,长乐学宫出卖战友和城池的叛徒李新有被清将卓兴虐杀,都令人过目难忘。

  但“好着”不是作者的终极目的。在李百德和知州较量的热闹后面,蕴含大量关于社会、历史和人性的信息。书中细节往往都意味深长,耐人把玩。至于血腥气息,那是一种象征。仗打到那种程度,打了那么久,人的极端兽化不可避免。

  《血日苍茫》或许亦可称为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之作,反正神密内容甚多。恶贼黄十六在山中勾引了人家妻子,杀害了人家丈夫,虽然也遭猎人算了一计,却与情妇产生了些许感情,享受到寻常人生的乐趣,有了家的感觉。但,“当这对男女的幸福生活像乌龟一般笑模笑样地露出个头来,就听到不知是人是鬼夜夜往屋顶上撒沙子了”。几夜下来,两个人都心力交瘁,近乎精神崩溃。后来黄十六斩杀雄鸡压住邪祟,消停了许多日。男女们以为从此天下太平,那夜在床上尽情缠绵,正当入港,屋顶沙声又起,男人惊得从女人身上滚落于地。第二日中午,天阴沉沉沉的,两人在堂上吃饭,都无精打采,食欲不振,女的蓦然抬头,见丈夫蹲在井前从水桶里招起水来清洗那天被黄十六用石头砸开瓢的脑壳,立即吓傻。黄十六与他情妇的关系早己毒化,所以绝对不可能结出好果实。

  蟠龙居小鬼捣乱,大白天移桌打凳,飞碟转碗。横塘围的开居祖谋杀生意合伙人欠下阴债,结果由其后代子孙龙溪知县偿还,卖尽家族田产。天王妻赖娘娘魂归故里托身村妇,经常显灵。林大钦家有块“九锹落湖”的风水吉地,本来要出九个状元的,却被江西杨公仙师破坏,结果只出了一个状元还是病秧子。天道忌满,“九鳅九状元” 的贪婪,连在传说中都得不到支持。蟠龙居起造之时,主事者被误解,大师傅做个手脚,形成“二房诅咒”,屋名也由蟠龙围改为蟠龙居。而这一改,格局小了,注定只能出五品六品的官吏。这些不是迷信,是对民民间观念、民间思维和民间智慧的再现。异常浓厚的民间色彩,正是这部小说的特质,故《血日苍茫》也可称为民间叙事小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血日苍茫》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