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中产阶级》是一本由[美] 傅高义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新中产阶级》读后感(一):工薪族
偶然遇到此书,一本社会学书籍。以工薪族为主线,从家庭、教育、社会、思想、经济等多方面,详细的描写了日本自1959年至1989年近30的社会变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我国的中产阶级人群也在快速增长,书中所记录的与目前我国的很多家庭及社会的变化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值得探究。
《日本新中产阶级》读后感(二):新光明来源于新黑暗
阶梯型的社会,瓦砾中催生的大众面面观。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较好的融合了西方的先进,同时保留了东方的传统。工薪族稳定的职业前景成为新光明生活,战败的自我怀疑,新事物的冲击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这个封闭骄傲的国度。读这本书后,可以对比《无缘社会》,当新光明生活不再光明时,工薪族将与社会无缘,从而产生了日本流浪汉的一支。
《日本新中产阶级》读后感(三):傅大爷的书总是值得一看
追傅大爷当然是从《邓小平时代》开始,以后几乎每本必看。本书讨论的问题也很值得国人思考,隐隐有中国未来走向的观感。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从物质文明走向精神文明都是必 经 之 路。知识共享学习社zsxuexi2017,V,和你一起终身学习。希望和大家交个朋友。
喜欢傅大爷的文笔和考证,看看吧,不会失望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新中产阶级》读后感(四):论一个社会学家的华丽转型
译者是周晓红老师,导读也是他写的,把作者傅高义的学术生涯和东亚情节讲的非常清楚。原来傅高义在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就开始瞄准中国了,研究文革,然后又研究广东改革开放、邓小平、朴正熙。据说他现在正在写胡耀邦……关注的都是转型中的现代社会。这也是算是傅高义作为社会学家的转型吧。
本书中有关日本社会中产阶级的考试以及日本人最注重的忠诚等都有相当精彩的描绘,力荐
《日本新中产阶级》读后感(五):有些啰嗦重复,弃了
读的有点累,确实真的就像有的评论讲的就是流水账......看了不到一半弃了,感觉作者有些啰嗦,部分观点重复太多。总结:日本人好面子,阶级感强。传统保守,甚至让人感觉无知。工作和学习压力好大(在中国与之相比差不多)。作者的这个研究分析就是人性弱点披露,套用在谁身上都合适,哪个国家没有阶级没有腐败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阿谀奉承.....说来说去就是日本人生活的好累,还要坚强的活着....
《日本新中产阶级》读后感(六):单个角度预测自己
读此书,目的很单纯,既无兴趣去研究日本的发展史,也无兴趣去预测中国的阶层未来。只是很简单的想看看发达国家的他们在经济进入新周期后,如何过剩下的几十年:
1.经济实力和社会财富是支撑一切的前提。
2.人们会越来越追求个性和放飞自我。
3.公共资源会越来越紧张。
4.来自教育、住房、医疗和养老的压力会越来越明显。
想看看,中国是不是也会这样?
《日本新中产阶级》读后感(七):读后
仓促地翻掉了,书很普通。
我在想能否用这种社会学的视角看待当下的生活:冷静的认识其中的游戏规则而非,沉溺于自我情绪抑或随波逐流。
由这本书俯视那个年代的日本人有种奇妙的感觉,按照某种既定的方式行事,就此一生。局外人看我们恐怕亦应如是。
需要这种视角,更深层次学习、认识社会规则不是为了屈服,而是为了清醒,为了“探索生活的广阔可能性”,为了所谓“不拘范式的自如生长”........
《日本新中产阶级》读后感(八):大家都一样
尽管考试制度引发了严重的问题 ,但时至一九八九年日本教育制度的诸多优点有目共睹 :几近百分之百的识字率 、普遍受过良好教育的民众 、技术精良的劳动力 、协同合作并遵规守矩的国民 。考试制度业已成为普适教育制度 、精英教育制度以及随工薪族生活方式的形成而出现的社会分层的支柱 。在孩子的青春期 ,考试制度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它是激励年轻人努力工作 、培养自律 、令其忙碌而无暇闯祸的主要因素 。它成为一种 “生活现实 ” ,无人喜爱却又人人接受。
《日本新中产阶级》读后感(九):虽是老书,但依旧很有参考价值
虽说描述的是1959年和1989年两个时间截点的日本,但是也是非常的有参考价值。我们基本可以从中看到现代日本的基本框架就那个时代开始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59年到89年的30年时间,在家庭关系和女权方面似乎都有着明显的进步,但是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到现在2020年的31年却似乎都没什么变化。或许进步的基础最终还是经济? 书中也多次提到了考试地狱,在59年开始就是个大问题,而到现在也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作为邻居,走着相似的道路,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额外注意。
《日本新中产阶级》读后感(十):所谓中产就是上班族
本来希望看到的是经济高速发展下日本社会的剧烈变迁,但是全书主要集中在教育家庭等方面。说到读书,日本小朋友都很苦啊,和中国学生一毛一样,估计这是东亚学生的宿命。说到家庭,夫妇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于财产关系,特别是拥有孩子之后。这点和我们有很大不同。我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女性失去的经济独立的能力进而失去了家庭的话语权,此处脑补一百集日本家庭剧。所以小店主的老婆可以更加强硬,因为她们不单单主内,也在为整个家庭的生计而工作。总体来说,本书的切入角度并不是经济,类似于社会调查,还可以不算太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