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4-12 01:49: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锦集

  《战争与和平》是一本由[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15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和平》精选点评:

  ●当初看牯岭街,听哈尼说起战争与和平中,有一个老头要去堵拿破仑,最后被警察抓了。后来读这本书到中后段才发现,这个人物叫皮埃尔,是全书中最可爱的角色之一。托尔斯泰把自己认为最理想的人格赋予了皮埃尔,也把自己真实经历投射在皮埃尔身上。抛开翻译腔不提,整本书结构浑宏,文笔严谨,在立意上更是凸显出近乎疯狂道德意识。博爱、谦卑、善良,绝对是一部可以反复阅读的时代巨作!

  ●人的自由意志一直无法干预历史的进程,放下书仿佛经历一个世纪的漫长别离。

  ●面对伟大的作品,我们唯有沉默。

  ●终于读完了。但是尾声的第二部完全没懂。我也不配打分

  ●草婴译本+托尔斯泰鸿篇巨著=完美。法俄战争为主线,别祖霍夫、罗斯托夫、保尔康斯基和库拉金四个家族的历史命运沉重又富有激情。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小说,可以当作历史学研究和社会风俗百科全书看,托尔斯泰甚至用微积分来形容历史事件的连续性。 “在奴才的心目中不可能有伟人,因为奴才对伟大这个词有奴才的理解。”

  ●一本历史学(注意不是历史)普及本!

  ●Flag25-1:求学哈尔滨的时候就开始看的书,历经将近二十载,终于拜读完了。领略了十九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众生相,领略了波澜壮阔的拿破仑侵俄战争。还是活着好啊,活着就会有幸福的希望。可怜了安德烈,屡经劫难,壮志未酬。

  ●史学家托尔斯泰

  ●如大地与四季般庞大的非理性力量。

  ●扫盲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一):最后的战役 泪水在战壕里决了堤

  整整一个月,109万字,

  终于在大雪来临前读完了。

  心里有千言万语,可到了嘴边却被震撼的说不出话,脑袋里全是拿破仑皇帝和年轻英俊的安德烈公爵。

  此刻,刚好新闻里传来巴黎街头骚乱的消息,窗外下着大雨,银杏树的落叶从窗台飘进来,刚好一根烟熄灭,可你的心很平静,就像安德烈倒在战场上看着那片云一样安宁。

  俄罗斯的冬天已经来临,20岁最后的冬天就像托尔斯泰笔下那年的莫斯科那个漫长的冬天一样:丑陋 绝望 又生机勃勃。

  G20结束了,油价也新低了,贸易战的纷纷扰扰,这一天天的喧嚣终于可以都结束了,结束在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里。。。

  宫廷里蓝色透亮的地砖印出无知贵族的笑脸

  而电闪雷鸣的国土之上是向着死亡挺近的士兵。

  2018年就要过完了

  终于认清 原来我就是那个阴影里的士兵。

  但是每一道阴影说到底也是光明的孩子,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战争与和平,繁荣和衰亡,这人才算真正活了一场。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二):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太巨大了,知道这本书与看过这本书是完全不同的心境。看书之前我一直有些害怕和担心,如此浩瀚的长卷,并且盛名在外,我怕我才疏学浅,反倒把经典读糟践了。读起来才发现这本书如此的平易近人,这绝不代表其肤浅易懂,而其伟大之处在与它把你完全带入那个奢华而粗犷的1805年的俄罗斯。从娜塔莎的心描写的如针尖般的细致,到跟着皮埃尔去经历那场宏大的卫国战争。这是一段神奇的旅程!虽然托尔斯泰在书里有些爱说教,但这并不能遮掩其伟大。其实我想说的很多很多,可又哑口无言不知从何说起,纳博科夫曾经的在授课中对托尔斯泰有过一段生动的评价,完全能表达出这本书以及托尔斯泰对我内心的冲击和影响,奈何我文字匮乏,故节选此段以示心境。 “纳博科夫走进课堂之后,拉上了教室里的窗帘,关掉所有的电灯,然后他走到电灯开关旁,打开左侧的一盏灯,对他的美国学生说到“在俄国文学的苍穹上,这就是普希金。”接着他又打开中间那盏灯,说:“这就是果戈里”然后他再打开右侧那盏灯,说:“这就是契科夫”最后,他大步冲到窗前,一把拉开窗帘,指着直射进窗内的一束束灿烂的阳光,大声地对学生们喊道:“而这,就是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三):也终是人生必读之一

  当然经典,也是被豆瓣搞笑形容人生永远不可能读完的系列之一,回忆似水年华大概更有甚者。读书要凭着些一时气盛的冲动(选择众多)和对不同文化历史(后叶卡捷琳娜时代)的好奇,就这样不过二月也就啃完了。小说史卷帙浩繁加上作者独有的哲学观点,这样的作品一百年不见得写成功几部。肯福莱特的世纪系列,第一部还饶有兴趣,到第二第三部就不知所谓了。众多人物分支被生硬划拨进各自不同的历史框架里,就靠反复的性爱描绘勉强拉住欲抽身而退的观众。小说史体不容易,要在历史芜杂的事件中,让读者明白这就是对历史真实的描写,也要让人物思想要表现出时代影响下的必然性,并他们在战争剧变中脱颖出的自由意志力,这样的小说才是鲜活的。因此我能理解他们的呼吸和思考。

  俄罗斯,游曳在东西方之间的民族,就像他们身上同有二个灵魂在惘惘相顾。一个属于彼得堡,法国人是他们的精神导师,虚荣和矜夸,用名誉地位把自己塑造成伪神,忘记财富建立在落后农奴制度之上。一个属于莫斯科,尚存与身上古老民族的野性热情,加上虔诚信仰的复合体,充满感性和不智。书中人物或安于灵魂一隅,或挣扎其间。这是这个古老民族从东向西不断探索重新定义自己的文明滥觞,直到它们找到自己真正的认知,否则民族灵魂永无安宁。而拿破仑的这场从西向东的战争,则象征着西方文化对俄罗斯这个民族运动的反向作用力,接纳与排斥,影响与被影响。故事虽然以二大家族重新焕发的生命作为结尾,但对民族自身进步的寻求和争论还在继续,小尼古拉怯弱的身影仿佛列夫托尔斯泰对看不见未来的精准预言,这也是战争与和平成为永久经典的必然之处。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四):故事线梳理、碎片的笔记与未解的疑惑(更新中)

  不是第一次翻开了,现在想来之前年纪太小,能看懂的比例太低,的确不足以支撑读完全本。即使是现在还有很多看不透的地方,也肯定有以为自己明白其实没有看完整的地方,故希望能整理一下主要人物和故事线,做一点小笔记,以及记录下一些困惑。

  【人物框架】

  第一部第一章便为读者介绍了四大家族,以下为基础关系,不含未婚的恋人关系:

  库拉金(公爵/彼得堡):华西里——伊波利特、阿纳托里、海伦

  罗斯托夫(伯爵):伊里亚/埃利 x 娜塔莎——薇拉、尼古拉、娜塔莎、彼嘉,外甥女索尼娅

  别祖霍夫(伯爵/莫斯科):伯爵——(私生子)皮埃尔,侄女马蒙托夫姐妹x3(长卡嘉/华西里公爵表妹)

  保尔康斯基(公爵/乡下):尼古拉——安德烈 x 丽莎、玛丽雅

  【第一部】

  **第一章**

  追加人物:德鲁别茨基公爵夫人——保里斯;陶洛霍夫;裘丽

  追加关系:保里斯<->娜塔莎,尼古拉<->索尼娅,薇拉<->别尔格,皮埃尔(友)阿纳托里、陶洛霍夫,阿纳托里(被说媒)玛丽雅,玛丽雅(友)裘丽(同为德鲁夫人外甥)、布莉恩(法)

  故事线:

  1. 战争线:保尔康斯基(主安德烈—婚姻)、罗斯托夫(主尼古拉、保里斯—恋爱)

  2. 遗产线:别祖霍夫(主皮埃尔—青涩浪子)、库拉金(主华西里—名利场老油条)

  两线由德鲁别茨基母子联系

  **第二章**

  故事线:战争线

  视角一:安德烈

  视角二:尼古拉 ~更新中~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五):安德烈之死

  安德烈之死 一 在布尔诺,安德烈住在他的朋友俄国外交官比利平那里。安德烈作为库图佐夫的副官被派往布尔诺向奥皇弗朗茨通报俄军在多瑙河的左岸击败莫尔吉耶,法军的一个主力师,的胜利消息。当时奥国宫廷已离开受法军威胁的维也纳迁往布尔诺。被任命为信使,不仅是一种奖励,而且是晋升的重要一步。 安德烈年轻,在军界有前程;比利平同样年轻,在外交界的前程更加远大。在比利平的周围,聚集着一群快乐、有钱的上流社会青年,比利平称他们为自己人,也显然愿意把安德烈看作自己人。安德烈出生在俄罗斯上流社会,他父亲,尼古拉•保尔康斯基公爵是前朝叶卡德琳娜女皇陛下的高官,享有贵族头衔,和无数的公侯伯子男爵们这些沙皇的皇亲国戚们组成了俄国的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掌握着俄国的命运,决定着俄国的未来。爵位是世袭的,因此安德烈的全称应该是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公爵。 十九世纪初页的欧洲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处在一个变革的前夜,旧有的秩序面临着被打破的危险,新型的秩序尚未建立起来。推动着这种深刻变革的新兴力量和试图维护旧有秩序的传统势力之间的矛盾已不可调和,和平已经非常脆弱,战争正变得不可避免。科西嘉疯子拿破仑•波拿巴正骑在马背上,携法国大革命之余威,在欧洲大陆横冲直撞,铁蹄已经踏上多瑙河之滨,于是一场由英国出钱,俄国出兵,俄国和奥地利组成联盟,抗击法军的大战即将开打。时间是一八零五年十月。统帅俄军出战的司令是库图佐夫元帅。 年轻的安德烈出自上流社会却一点也不喜欢上流社会的生活,厌倦了沙龙、舞会接二连三的安排,在法兰西语言及法国大革命思想的熏陶下,崇拜拿破仑这样的英雄,梦想有朝一日能建功立业,最好是能挽救俄国于既倒,成为一个大英雄。当战争只是彼得堡沙龙中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的时候,安德烈已经做好了上战场杀敌的准备。当库图佐获任俄军总司令率兵出征的消息传来,安德烈的父亲向他的前朝同事写了一封推荐信,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公爵作为库图佐夫副官的事就定了下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