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躁郁症的那点事》的观后感大全
日期:2021-04-11 23:14: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躁郁症的那点事》的观后感大全

  《躁郁症的那点事》是一部由Ross Wilson执导,斯蒂芬·弗雷 / 罗比·威廉姆斯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躁郁症的那点事》精选点评:

  ●看到评论中有争议说,不应该把这个问题称之为manic或disorder,但我看完的感受是,到底最开始是什么人如此敏锐,能观察出这种行为模式竟是一种规律和共性而不是某类个性,当他提出这个理论时,有像日心说那样引起争论和嘲笑吗?毕竟如果我遇到一个行为失控或的人,我只能反应出:这人只是个性不太好。绝察觉不出这是一种求助信号或是病状。更不用说其中的偷盗行为不用道德的角度去评判之(忘了是在哪个节目上看的,一个行业大咖说,分析一件事最后再从道德上去说,道德是一个很浅的词,背负不了太多事,这几年越发觉得很有道理)。 很棒的纪录片,无论是内容还是拍摄者的初衷,其需要巨大的勇气和一颗足够包容不同和理解他人的心。

  ●意愿是好的 但是不够。

  ●片子讲得还是比较浅。没有躁狂带来的超凡活力,让抑郁症患者怎么活啊(苦笑)。怪不得都说双相瞧不起抑郁症。

  ●Fry叔和robbie都让我有点意外,但是似乎又像是情理之中。Robbie在舞台上光芒四射,但是一下舞台就害怕地躲进自己的房间里捂着脸不敢出来,知道这样的背景再听他的歌,觉得有点心酸

  ●2/2,忧伤过去了,我重点全在油炸叔家有“12台电脑、20个ipod、9台数码相机”......

  ●叔在自传里说,拍纪录片就是要做好多不那么有趣的事情,比如按要求从街的这一头走到架摄像机的那一头。我看着你慢慢走过街上,回顾路边的橱窗。有些事情也并没有那么多的道理。

  ●其实最有趣的是最后两分钟,炸叔说自己其实会享受躁郁症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他也问了所有得躁郁症的人,他们是否愿意一键回到没病前(差不多这个意思),但大家的答案都是“no”。这种controversial的感情其实非常好玩。

  ●自己的躁郁症症状越来越明显。躁狂的时候一点点事情都能把我点燃,易怒极具攻击性。几分钟后立马难受委屈自责。狂喜和狂怒总在不停切换。害怕与外界接触,不愿意跟人交谈。自杀念头频繁出现,只是怕疼所以没有实施。我觉得我可能需要药物控制了。

  ●泪流满面。。。

  ●終於明白躁鬱症和抑鬱症的不一樣,躁鬱症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那一面大概就是他們不願意按下按下按鈕的原因。如果抑鬱通過電擊通過也能快速重獲新生只需付出短期記憶,我也願意試。不帶傾向性只盡可能展現更多的角度是這個片子最迷人的地方

  《躁郁症的那点事》观后感(一):天赐也是诅咒

  对连自己是怎么了都不了解的躁郁者,这种纪录片,绝对算是福音。

  十几年前,我在搜罗任何有关双向的资料时,在试图找寻同类时,整个网上也找不出多少有用的信息。

  我一度以为自己痊愈了,这个一度指的是长达十年。

  轻躁时,很难发现双向依然伴随着自己。甚至会忘掉每年几次的郁期,会以为那只是短暂的心情不好。直到它再次华丽丽地降临。

  我不知道自己十五岁时就确诊,算是幸运还是不幸,我过早的有了放弃一切努力的借口,也同时获得了喘息,和十几年幸福的时光,或许也是因此延续了性命。

  片中假设的按钮,我也会选择不按。双向的人都很骄傲,只要不在极度痛苦的刹那,是不会放弃部分的自己。

  《躁郁症的那点事》观后感(二):some points

  

突然的沮丧,这个早就明晰。

那种突然的兴奋,非要站起来不断走动,保持两三个小时的幻想与走动,这个真的有点“像”。

一句话,一个念头,就突然有很大的怒气,就“新仇旧恨”全部都被点燃了,明知道“犯病”了,依旧需要发泄,无法自制。

与此相对的是“放弃一切”,沮丧了就会放弃所有一切,什么都不干了,什么都拆掉,什么都丢弃,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只想逃避与畏缩,“远走高飞,永不再见”。

幻想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倒也没有什么问题。就怕是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幻想会导致失去判断,毕竟现实世界还是按物理规律来的,幻想世界就全凭你的幻想,容易因幻想而失去判断力,做了傻事。

礼貌会毁了你,考虑他人的感受,试图礼貌(善良)的面对世界,会让你越发自弃。礼貌此刻是毒酒,是负累,如果要逃避,大概只有消灭自己才行吧?何不先丢掉人设,我就做不礼貌的人?只考虑自己,尊重内心感受,做好自己。

…………

剧情意外的话

在评估躁郁症中,专家有一个轻度躁郁症的词汇——循环性情绪障碍,这个词很有意思,大概符合你的情况,所以可以以"情绪障碍"为关键词,去搜索信息和书籍。

认知行为疗法

积极心理学

剧情比较散,恐怕不会看第二次。

另外写两个关键词:

河合隼雄

戴尔 伯恩斯 David Burns

  《躁郁症的那点事》观后感(三):一边看一边做笔记

  躁郁症症状:经常有极端情绪;不能承受压力,容易犯病;不知为何,自信全飘走,自尊很低;春天和秋天(我的理解是换季时),能够感觉到躁狂将至;抑郁情绪可能会开始的非常早(片中主角只记得小时候,大概七岁时是开心的);可能会导致妄想,幻觉(“然后我一下领悟到自己又在妄想了,人们看我的眼神不对劲是因为我看他们的眼神不对劲”);自我膨胀的错觉,思绪转换和语速加快,不明智的同时干好几件事,很难做成事情(”当我那种状态时,我主意挺多,但着手去做不久就会厌烦”);产后抑郁;自我贬低,认为自己一文不值;失眠;购物冲动。

  自我用药 掩盖症状:酗酒,吸毒

  偏见的危害:骄傲的患者不能接受自己患该病而自杀

  数据:双相中20%自杀, 40%永远无法获得正常劳动能力,只能和家人一起生活,另外20%永远无法表现出病前水平,屈于秘书,出纳之类的工作,还有20%稳定下来,仍然能获得非常非常有成就的人生。

  治疗方式:服药(锂盐等),电击(ECT)

  减轻压力,饮食疗法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

  有的躁郁症患者认为得了躁郁症并非全是坏事,(说实话我很怀疑是疾病造成的思维扭曲,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或者说只针对于轻度患者,应该没有什么正常人想患这种疾病吧)。

  印象最深的是片尾出现的女孩戈蒂莲,牛津大学学生,生病前和生病后的落差,私生活混乱,只能做兼职的工作,需要家人照顾,将自我形象的根基和写作绑在一起,无法面对疾病夺走了她的天赋,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想法是危险的,“会造成恶性循环,因为她会看不到希望,这种想法的人会很脆弱”。

  《躁郁症的那点事》观后感(四):如果面前有一个按钮,你会不会按

  随着影像逐渐变暗,我看完了这部电影,也忘记了所有想记住的台词。

  只记得炸叔,记得最后一个写作的女孩,记得那句面前你有个按钮,你会不会按的灵魂拷问。

  其余皆为空白。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甚至从这个设想在电影里出现开始我思考到现在。

  答案是:不会。

  为什么?

  我并非只有躁郁症,还有特别讨人厌的焦虑症。

  有抑郁症这件事已经早在十几年前我便自知,确诊也不过是在无法自控的自残行为之后去看了医生。

  而躁郁症是今年换了两家医院,均确诊为躁郁症+焦虑症后。

  我恍然对之前几年的那些行为似乎都得到了解释。

  精力充沛到可以连续好几个礼拜甚至几个月只睡一两小时。

  开始写影评,看书,学新音乐类型,学新乐器,在每个夜晚充满活力的蹦跶到天亮。

  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兴趣,思维跳跃到打字都跟不上我想表达的速度。

  疯狂网购,但是到货却不想拆开,以至于满房间堆满了纸箱好像收购站。

  易怒暴躁我一直都以为是本身个性使然。

  .....

  关于躁狂期的等等,即使如今知道是病症表现,我却依然享受其中。

  关于抑郁症的等等,即使出现崩溃大哭、自残、低落逃避、记忆衰退、木僵等等行为,我早已习惯。

  我甚至是妥协,妥协于这个病症给自己带来的痛苦,我妥协于这两个甩不开的伙伴。

  我在第一次严重躁狂时期,那时候我以为抑郁症已经离我远去。

  我拥有了躁狂时期的积极乐观,但是免不了对抑郁不药而愈的惴惴不安,每当想起就会诚惶诚恐。

  一直到几个月后,抑郁再一次不期而遇。

  我突然很心安。

  所以,当那个按钮出现在我眼前,我还会不会按?

  不会。我害怕这种不安。

  因为谁能确保躁郁症一定会消失,谁能确保我不会染上其他。

  只是,你很难在这个小城,告诉身边的人你得了躁郁症,你得了焦虑症。

  因为即便知道,大部分人都会告诉你,看开一点吧,别想那么多,生活还是很美好。

  而对于我,最可笑的一件事是当我躁狂发作的时候,所有人都喜欢这样的我。

  甚至我告诉我母亲我躁狂时期充满活力的时候,她一脸认真的回答我,这样很好呀。

  无法奢求每个病症都被人得到认知,甚至很多病患都不自知。

  只是希望更多人不是轻易的说出,“这没什么”

  因为,

  你他妈知道个蛋!

  《躁郁症的那点事》观后感(五):一些想法

  (最近非常不喜欢用句号)

  1.

  06年到现在BD的诊断其实没啥质的改变,主要还是靠自我报告式的测试,脑电主要用于检测脑损伤(器质性问题)

  回想起来看过很多ED相关的脑电研究,曾经也觉得脑电/激素水平测试诊断有希望,现在觉得考虑到巨大的个体差异,还是乖乖自我报告吧

  fMRI在EDer决策执行能力研究方面用的还是挺多的,结果异质性很高,meta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写来写去就是“没有定论,需要更多后续研究”(一边写“需要”,一边觉得没必要在这上面再努力了哈哈哈哈)

  2

  如果能重来,我...我...我还是选自己走过来的这条路

  试图把BD ED DEP这些“病”和自我分开—这个想法本身就让我很不舒服(已经身心分离了,不想再把自己的某个部分割出去了)

  3

  关于CBT(我肯定背过名词解释!可是全忘了!)

  专家真的没什么用的感觉呢哈哈哈哈哈哈哈

  不知道是为了纪录片效果还是怎样,搞得好像专家对那个女孩说出写作(能力)对她自我的重要性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讲真我不信那么聪明的女孩自己没这个意识

  大概就是,“如果我不xx那我还是我吗?”

  Come on 高成就需要的人哪个不多多少少把自我建立在自己真正重视的成就上?

  如果能看出这个就算厉害,那我觉得厉害的门槛也太低了

  4

  就Stephen Fry本人来说,这部纪录片算是坦诚的作品。不过其实他的自我展露并不算多。可能对于精神障碍污名化高的社会总体来说,能站出来承认自己有BD,并且有过自杀尝试已经足够blow很多人的mind了,但就仅有的影像来看,家庭的影响并没有细说

  Fry的妹妹负责他的时间安排,我不知道这份工作对她来说是兼职还是全职。如果是全职的话,那毫不客气的说,他的妹妹就是挂在他身上的寄生虫。

  减少压力,减少工作。呵呵,怎么可能呢?对Fry来说,工作是他成就感的(唯一)来源,而且他也肯定会考虑工作对他家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他妹妹对他说“我好关心你”的时候,他自责的表情让我觉得很难过。真的关心吗?关心到什么程度?我要是什么都不是了,你还会关心吗?还有就是抱歉抱歉抱歉,抱歉我是这样一个unstable soul,是我没用让你担心了(我死掉会不会更好?)

  igh 我不喜欢看这种关系 让我难过

  派对上那个照顾到所有人的人,节目里妙语连珠的人,如果要说的话,他身边的所有人都从他的自我榨取中分了一杯羹。我也喜欢他的风趣啊。而又有谁能给他些什么呢?

  5

  Tony Slattery年轻时好帅好funny啊!可惜找不到他的资源,镜头寥寥,但足以看出他的幽默(讲述自己把自己关了好几个月那段真是让人心疼,感觉他说的时候人都在抖,还在努力维持叙述的流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躁郁症的那点事》的观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