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30 01:25: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锦集

  《这里是中国》是一本由陈波亚 / 朱新梅 / 张延利著作,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一):这里是我引以为傲的祖国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包容多元,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文化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有着无数的地标,每天被我们打卡、骄傲和自豪。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文化除了《茉莉花》、功夫、长城、熊猫等少数几个符号,走向世界的并不是特别多,就算能走出国门,也未必能完全得到国际认可。比如家喻户晓的纪录片《故宫》,12集蔚为大观,但在国外播出时,被剪辑浓缩成了两个小时,外国观众只是看个热闹,并没有兴趣深入了解。

这就尴尬了,我们的文化符号,有段时间真的是浮光掠影的符号,影响力又该如何体现呢?这难不倒勤劳又智慧的中国影视制作人,如果符号不过瘾的话,那就换一个角度,我不追求大而全的广度,而是从深度上下功夫,从通俗和生活化的内容入手,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里是中国》这本书,诞生于中俄合拍的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第一季),精美的纸张、丰富的色调、编排有致的文字,让全书透露出淡雅的感觉,里面展现的熊猫、雕工、武当、京剧,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国粹。更让人佩服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拘泥于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深圳智造和活力重庆也是推介的重中之重,可以感受到中国的现代、包容、活力和时尚。

这就是主创们的高明之处,一方面展现,一方面提出独特的观点,把内容分为“聚焦”、“深度”和“视角”三个板块,既有深度介绍,也有深度思考,有理有据,说服力强。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画面感特别强,阅读的过程也是沉浸体验的过程,比如在讲述重庆火锅时,不仅仅介绍火锅本身,还从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讲述了火锅给他们带来的情感变化,包括观念、家庭等,具有深厚的人文气息,这种“以人为本”的讲述视角,以小见大,仿佛镜头和书本就是读者的眼睛,相信不论中国读者还是外国观众都乐在其中。

中国的博大精深,一本薄薄的《这里是中国》当然盛不下,据说真本书的第二部已经出版,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IP,希望有更多的衍生品涌现出来,向全世界展现我引以为傲的祖国!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二):此生不悔如华夏

  

《这里是中国Ⅰ》

记得那年红海行动上映的时候,我在英国停留,特别希望英国能上映这部电影,看我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整个电影院的人并不多,且80%都是华人,大家的泪点出奇的一致,当片尾曲响起,当字幕打到护照上的大使馆宣言的时候,还有好多个瞬间,一波一波的啜泣声,大家对祖国的想念已经不能在被压制了,只想借着这部电影,借着这潸然泪下的剧情放飞对祖国的深沉爱意。眼泪眼眶是湿润的,血是热的。

看到国际竞技类比赛,当国歌响起,过期缓缓升起,会心潮澎拜,当农历新年,我在埃菲尔铁塔下,看到整个巴黎各处红旗飘扬,当农历新年,伦敦眼亮起五星红旗的标志,留学生们集体把五星红旗盖章在脸上,我们走在街头,可以看到很多穿汉服的小姐姐在用古筝表演着中国古典民乐,内心的自豪是无可比拟的。

我曾经很多次被要求介绍一下我的祖国。在各种新认识伙伴,自我介绍的环节,以及各种社交场合,有时候是正式的课堂,也有时候仅仅只是一次海德公园的下午闲聊,一次晚宴聚餐,或者一次home party。接到这样的话题,每一次我都非常开心,非常乐意和大家分享我的宝藏国家。在这个话题里,我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想介绍我们国家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想推荐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的丰富物产。想展示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我们有活字印刷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的古代四大发明,也有高速铁路、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络购物新四大发明……

曾经有一次小组作业,我和我的国际小伙伴做过一个300多页的deck来展示中国,当时的主题也是《this is China》,每一次想表达的内容都太多,只恨时间太短,也恨我的见识太少,只因我知道,世界对中国的好奇更多。

《这里是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大概也是一样的想法,希望向全世界客观展示真是,立体,全面的中国。他们用纪录片的形式将中国的雕刻,功夫,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聚焦中国制造,轻轨建设等中国当代经济发展成就用图文的形式呈现。这部中俄合拍的大型纪录片被翻译多国语言,全球点击量非常高,这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而这本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纸质版图书,通过文字的形式来记录和讲述中国的故事与传奇。

当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回到留学的时候,宏大的课题下,读起书来骄傲之情满满当当,只是再也不需要爱和思念消磨了很多的孤独。

这本书的行为结构非常清晰明了,整本书分三大主题,“聚焦和深度,视角”。“聚焦”分为六个小选题,这六个小话题分别为:国宝熊猫,国家匠气:雕工镌影,深圳制造,武当功夫,国粹京剧和活力重庆。然后“深度”剖析为什么在《这里是中国》这样一个宏大主题下,选择了这6个维度,并通过举例的方式对小主题进行内容上的深挖。最后的“视角”记录了这个纪录片参与者的一些心得与体会。。话题之间是一一对应,深度挖掘,层层递进的关系。

说实话,要想展示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凝结的大国主题真的很不容易。要想在一本书里呈现一个完整的中国基本上不太可能,这世上不会有任何一本《这里是中国》能写尽中国博大精深,可以满足全世界的好奇,也就是因为世人对中国这个宝藏国家依然有很多好奇与探索,那么,我会把《这就是中国》系列推荐给他们,让他们可以对我的祖国窥探一二。

这本书还推荐给学生时期的朋友们,当他们在做一些国家选题的课题时,可以参考这本书,深度学习一下纪录片的策划与构思。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三):山川异域,文明共美

  

山川异域,文明共美

2020年的疫情,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人都意识到了,原来“山川异域,风雨同天”并不是一句纯粹的口号,世界的未来和我们的现在,其实早已在当下紧紧联结,在这其中,中国向整个世界展示了力量,“有一种速度,叫中国救援;有一种感动,叫祖国带我回家。”而在这里《这里是中国I》我们向世界的展示的,除了古老文明,当代中国,还有“健康”“绿色”“自然”“武术”“文化”……构建的其实是新时代的“绿色中国”,认识中国,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我们需要一扇小小窗口让我们来窥见那些深远与博大,《这里是中国I》便是窗口之一。

可以代表中国的有许多符号,可以让我们一窥中国神秘与美好的也有许多标签,但是如果用纪录片的方式来忠诚记录那些所见所闻所感,也许就是一个完全的视角了。当代中国的强盛,通过“新一带一路”的建设,给当下和未来的人类社会展现了中国各领域,尤其是文化领域里中国的独到成就,在《这里是中国》的同名纪录片的基础上,书籍采用了散点式视角对中国文化做更深更广的挖掘,聚焦中国功夫、中国智造等中华文化精髓。那么,在这里有哪些是与众不同又非常吸引人的呢?

《这里是中国Ⅰ》最有创意的其实应该是文化窥见的严谨和风景摄影的优美,全书不厚,其实只有170页,然而,拿在手里却沉甸甸地很有分量,全书划分是三章,第一章翻开的时候就见到中国最典型的文化符号“大熊猫”,对于大熊猫,我想,全世界都不会太陌生,然而对于中国人说,其实熊猫不仅仅代表着我们走出来,而且在生活和背后的故事,更值得我们挖掘。在这本书里,最独特的就是“忠实纪录”,在书里,除了精美的图片之外,还附带这许多采访的实录,当你翻开的时候你所见到的不仅仅客观的描述,而且还有第一线记者深入时,真实人物的真实记录,比如对大熊猫养育区培训组组长刘晓强的采访,就是追寻他的足迹,从大熊猫的生活开始,然后人物视角转变到对大熊猫的生存历史、繁殖、生活习惯、养儿育儿习惯,然后从外国记者皮特、希尔的角度来观察,跟着大熊猫的生存足迹,采访了当地生活的真实景象,保存着每一个真实个体对大熊猫的评价,憨态可掬、生活悠哉、自然繁衍,这些有趣的故事都在人物访谈和实地摄影里展现,这就难怪书籍不厚,捧起来读的时候倒是蛮厚重。

后面的京剧精粹也是,编者在拍摄和介绍的时候,不仅仅展示京剧是如何扩展嬗变,进而演绎成为华夏文萃的过程,也告诉了读者京剧的一些精华,比如脸谱的代表性,比如线条和衣着对应的角色,比如唱腔的地域区别和欣赏技巧,在不同的章节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仅文化的窗口,而且从这个窗口里还看到最悠远的文化。

然而,你以为仅仅是展示古老吗?不,这里的文化是面对当下的,比如古老的太极拳和武当,这里讲述的可不仅仅是养生,这里展现的风景采用无人机拍摄,也给了不同的图景来描述,但是在不同的画面里,这里给出的是当代人的生活和“绿色健康”的理念,而第二章“深度”,则用了专家的视角来解读,每一个领域里的研究专家从自己的文化托付的角度来审阅,北京自不用说,重庆、成都、南京……每一个历史文化深浓的城市,都用了外国人的视角来解读,街头随意采访的记录、专家视角的解读、真实场景的拍摄,现当下的思考,都在记录片里有展现。除了这个,还有第三章“视角”,把中国的文化放到了国际视野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的古老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交汇,文明之中的不同,的确是很让人喜悦的一件事情。

如果你对文化的古老心存隔阂,如果你对文明的久远不够亲切,不妨看看《这里是中国I》,因为这里是一扇窗口,看到的所有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从内容上来说很精要,只是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采用的纸质抚摸起来更多的是一种柔和,其中拍摄的很大一些篇幅还是全景的图景,不仅仅是展示文化,还有美景,读来饶有兴致,客观呈现的中国,果然很美。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四):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同样需要被世界了解

  这里是中国,既是介绍,也是邀约。就像在大家的面前打开一扇新的窗户:“看, 中国就在这里,她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厚重,更有走进新时代的豪迈。欢迎,欢迎你来中国。

中国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同样需要被世界了解。

而《这里是中国》便是一本立足于现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书。

《这里是中国》脱胎于同名纪录片,并且为了更好的实现国际表达,决定由外国团队来拍摄制作。中方决定看什么,俄方解决怎么看的问题,最终呈现出了一道符合国际观众口味的饕餮盛宴。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脱胎与纪录片的文字内容,第二部分是每一个主题的深入扩展,第三部分是制作团队的幕后心声。

第一部分

能够代表中国特色的内容太多了,剪纸、皮影、瓷器、戏曲……,选取什么样的内容来展示中国风采便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我还是比较喜欢这次选取的主题。熊猫、木雕、深圳、武当、京剧、重庆。把大熊猫放在第一位是绝对配的上的,熊猫作为中国独有的国宝,作为国礼只赠送过少数几个国家。正如书中所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而大熊猫当仁不让正是民相亲、心相通的最好载体。而且作为国宝,大熊猫还具有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中国风格。

外表憨厚可爱,象征和平;而体魄强健、爪子锋利,代表中国不会为人所欺。

选取木雕也是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艺术风格,是区别于西方世界的。西方人喜爱现实主义,而东方艺术追求象征主义。雨果曾经写道:欧洲艺术是理想的,东方艺术是幻想的。中国雕塑艺术注重装饰性、绘画性、意向性,即“以形写神”。

G20木雕《忆江南》

西方雕塑艺术侧重于主题性、纪念性、写实性。选取深圳作为展示中国风采的城市,更多的源自于他的科技性,就像国内的一个说法:看历史去北京,看现代去上海,看未来去深圳。武当作为展示中国功夫的一个场地,不单单介绍了中国功夫,还展示了道教的道理,修身养性,道在心中。国粹京剧自不必多言。重庆,在读完重庆篇后,更加坚定了我要去一次重庆的念头。我一直感觉重庆是一个充满赛博朋克味道的地方,在那里地图都是立体的,改一改滤镜那就是充满未来气息的世界。

第一部分,建议与纪录片搭配食用。书中的图片实在难以展现中国的大好河山。尤其是武当山那一篇,一定要配合视频才能领略武当的风采。

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更加的深入,更加强调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像熊猫频道,全天直播,在央视频刚刚上线的时候,就关注了。还第一次看到了,大熊猫“香香”与日本外务省事务官的故事,实在有意思。

这一部分都是权威人士所述,能更近一步的了解选取的主题背后的深意。看过这一部分,不得不说自己对自己的国家所知甚少,老外对太极的喜爱程度也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如果是第一部分是针对外国人拍摄的,那么第二部分我希望也可以作为一种记录方式放送出来,让国人自己也能够了解我们身边的中国文化有多么的了不起。第二部分还特地强调了与时俱进、创新。木雕大师黄小明镌刻的《锦绣中华》走进了G20峰会。他说:

如果只有传承,而没有创新,传统就是不流之水;而脱离传统,创新就是无根之木。

京剧作为一个传承的剧种,它更多的是不变。但是当被视为梨园“叛徒”的裘继戎将传统京剧艺术与现代舞相结合的时候,也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幕后工作者的心得。总策划、总制片、总导演、两位俄国摄影师。通过他们的话语更能了解这部纪录片的可贵之处,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有多么的迷人。就像这部书这部纪录片的主题立足中国,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这部分的结尾也是全书的结尾是摄影师奥加涅的一句话:

在我看来,世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在中国我遇到的只有好人和美丽的风景。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很自豪。

当遇到外国友人的时候,你可以很自豪的说:这里是中国。这既是介绍,也是邀约。这里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厚重,更有走进新时代的豪迈。

这是一部邀约的书,但是想到最近对中国的挑衅,我还是想赋予这句话一些含义。

这里是中国,欢迎全世界的人民友好参观;

这里是中国,已然不是百年前的那个中国;

这里是中国,容不得跳梁小丑污蔑与造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