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29 02:30: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的读后感大全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是一本由[日] 田中茂树著作,后浪丨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读后感(一):怎样说话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听听这位教授的意见

  “让孩子幸福有什么难的?”“孩子学习方面的事我都顾不过来,哪有时间在乎这一点?”“这位教授是谁呀?我为什么要听他的意见?” 可能大多数父母会投来以上这些问题,但让孩子幸福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这件事也比孩子考上好的大学更为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为大家带来一本亲子沟通书籍——《让孩子幸福的语言》。本书由出生于日本东京,曾担任仁爱大学人类学系心理专业教授,兼任该大学附属心理临床中心主任,现任职于奈良县佐保川诊疗所的田中茂树教授。 让孩子幸福有很多种方式,这里我们只说说其中的一种方式——“能让孩子幸福的语言”,这也是本书的主题。 我们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作为我们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不仅在人际关系中强调它的重要性,而且在亲子关系中也不能轻视。 面对孩子各个成长出现的问题,本书分成了五个章节,每一个章节包含着孩子一定的年龄段所出现的常见状况,这些状况总是让父母们不知所措。不过,作者自己家庭也会同样出现类似的状况,快来看看他是如何解决的吧! 比如本书中提到,当孩子害怕接种疫苗的时候,可能大多数父母会用到这种说教用语,“不要哭哦,我们忍忍就好啦!”。 对于孩子来说,因为他们年龄还小,不理解“为什么我的身体受到了被针扎的疼痛,我还不能哭,还要忍着呢?”而且从生命的生存法则来看,面对危险刺激时,生命会本能的通过躲避、逃跑等方式保护自己。因此,孩子在打疫苗时的哭闹,正是孩子因为天性使然而做出的自我保护。 明白这一点后,作为父母,就能体会孩子在面对父母命令式口吻时,会有怎样的抵触情绪,甚至会感到一丝不安。 那么此时,父母应该怎样说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呢?“好痛吧,你做的好棒哦!”这句话才是让孩子感到幸福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听到父母说出前半句话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到父母理解了自己的痛楚,从而亲子关系更加亲密,也会更加信任父母。而后半句话更会鼓励到孩子,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可怕,我可以面对它! 于是孩子会在这种鼓励的话语下,逐渐从害怕接种疫苗到勉强去面对它,到后期孩子会勇敢的接受它。所以,给孩子一点过渡的时间,让他自己去思考这件事的危险性,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自己会处理的更好。 这就是田中茂树教授给出的能让孩子幸福的语言之一,他想用毕生钻研的心理学和脑科学,以及养育四个调皮捣蛋儿的男孩儿的亲身经历和经验,以一位普普通通父亲的身份,来和各位父母探讨“能让孩子幸福的语言”这个主题。 因此,我看书的过程更像是和一位智慧的父亲在面对面的交流。虽然这些文字由书本这种相对更正式的介质来传递,但丝毫不影响我聆听的心态。 书中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都是用浅显易懂的、温暖的话语来引起各位父母的共鸣。同时又加入了育儿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让人读来既明白了怎么做,又懂得了背后的科学原理,有理有据,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让很多父母非常容易接受。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在儿子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读到过儿子语文老师写的一段话:家长们请珍惜与孩子快乐共处的这段时光吧!光阴易逝,孩子们也终将长大。之后,家庭、事业、梦想会让他们越飞越远,他们便成了家长触碰不到的梦。到那时,家长们才会想到能陪伴在孩子身边,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孩子在成长阶段总会出现这样那样让父母不省心的事,但过了这个阶段,他们又会长大一点,懂事一点。父母要有一颗包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不是什么事都能那么黑白分明的,不要用一种极端的思想去看问题。 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个有关刷牙的故事:文中的父母在面对儿子不刷牙时,可谓是操碎了心,反而使得儿子心里留下了被强迫的阴影,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转化成了成年人不理解的打别的小朋友或者砸东西的“问题行为”。这样看来究竟是一段时期的不愿意刷牙重要,还是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问题重要呢? 因此在面对孩子不刷牙的时候,父母不要总是说“不刷牙会长蛀牙哟!”因为小孩子根本不太懂蛀牙是什么概念,他只会觉得刷牙会麻烦,尤其每天刷两次的话更麻烦,有时牙膏的味道特别刺激,也会让他拒绝刷牙。如果能改成“刷牙真麻烦呢!”这种理解的话语,孩子会慢慢放松抵触情绪,可能会尝试着刷一次、两次、三次…… 因此,爱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多用一用书中的幸福语言。 对于书中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为什么在书店中,各种育儿书籍封面几乎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各种技能?为什么没有一本书上写着“如何让孩子幸福”“如何让孩子高兴”? 我们过于在乎孩子的未来,却忽略了未来之前,也就是孩子的当下。当下的他们爱笑吗?当下的他们开心吗?这些不重要吗?不,与孩子能否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同等重要!只因这一点没有被排在父母的期望清单中,所以被忽略了。孩子们没有快乐的童年,又怎么会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呢?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读后感(二):《幸福的语言》教会我们弯下身和孩子说话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3月5日,埃默里大学学生报《The Emory Wheel》报道,该校“牛津学院”哲学专业一年级中国留学生张一得(Dave)去世。目前,校方和家属都没有说明他的死因,但在一封张一得父亲写给儿子同学的信中,大家猜出了一二。张一得父亲在信里说:“儿子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

养育本来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情,但为何会出现这么多走极端的例子呢?

我们的养育究竟哪里出现了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让孩子幸福的语言》,本书是一本亲子沟通学,本书作者根据自己20年来从事心理咨询和养育4个孩子的经验,切入“育儿焦虑”这一现实家庭问题,从“父母如何让孩子感到幸福”和“父母如何在育儿中体验到幸福”两方面入手,选取生活中常见的29个场景,对比介绍了“说教用语”与“鼓励用语”,以此鼓励父母改善孩子沟通方式,实现轻松育儿。

本书作者田中茂树,出生于日本,毕业与京都大学医学部。曾担任仁爱大学人类学系心理专业教授,兼任该大学附属心理临床中心主任。

作者从把孩子的成长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0-3岁 孩子与世界初遇时期;第二阶段是3-5岁 孩子个性初显期;第三个阶段是6-8岁 学校生活开始时期;第四个阶段是9-12岁 青春期开始时期;第五个阶段13岁以上 亲子分离开始时期。

在本书中,作者提倡的是轻松育儿,重在培养儿童的安全感。减少或尽量避免使用“说教用语”多使用“鼓励用语”。

所谓说教用语和鼓励用去的区别是:

“说教用语”是父母认为这是为孩子好,脱口而出的话,但实质是家长为了让自己安心而说出的话。这些“说教用语”或剥夺孩子的朝气。

“鼓励用语”不但可以激发出孩子的活力,而且让家长自己心情也变得更加轻重。此外,这样的话语还可以引导孩子快乐地走向独立。

作者还提出,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就像是给孩子未来的幸福人生“储蓄”一样。这种“储蓄”会培养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保持乐观态度——“即使已精疲力竭,也总会有办法解决”,它会成为孩子人生中面临危机时支撑他们渡过难关的法宝。相比于好成绩、高学历,这才是更强大的力量。

接下来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本书

0-3岁的孩子怕打针、不刷牙的时候,父母要怎么沟通。

青春期孩子磨磨蹭蹭不写作业怎么办?

针对孩子玩手机父母要怎么做?

首先我们进行第个重点内容:0-3岁的孩子怕打针、不刷牙的时候,父母要怎么沟通。

已经为人父母的人们,都避免不了带孩子打疫苗,在医院里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哭,医生护士想尽各种办法都无果。这时候我们大多父母会想什么时候孩子才能懂事点,遇到打针不哭了呢,我们还会用一些说教用语,“不要哭哦,我们忍忍就好啦!”打针一点也不痛的等等;孩子听到这些话后,哭闹并没有减少丝毫。

作者的方法是,把说教用语改成鼓励用语,“好痛吧,你做得好棒哦!”鼓励用语是帮助孩子心灵成长的过程,面对疼痛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接纳,同样面对哭也要接纳。接纳对孩子来讲就是理解,这样慢慢能够培养父母们更好的心态,同样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再就是有的孩子不爱刷牙,很多父母会拿蛀牙来吓唬孩子,而作者的方法是接纳孩子不愿刷牙,并和孩子站在一起说:“刷牙真麻烦”。其实蛀牙和刷牙没有多大关系的,主要是跟饮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孩子各种饮料、酸奶等都有对牙齿有腐蚀作用。所以不要用强迫的方式让孩子去刷牙。

父母是否要读“育儿书”?

一位年经的父亲有一个3岁的女儿,有一次他给女儿去买绘本,然后看到旁边有一个育儿书专柜。那里摆着很多育儿书,书的各种标题、腰封上的宣传语、封面的照片等扑面而来,令人眼花缭乱。而这些书大多都是在激励年经的父母鼓足干劲,育儿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读育儿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很多父母之所以会读一些育儿书,是因为他们期待能把孩子培养成世界级水平的高智商牛娃,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成功人士,从此过上幸福生活。完全依赖书中方法去教育孩子,把家庭氛围搞的很紧张。这也是很多父母焦虑的原因。

作者给出的观点是,养育孩子需要轻松的环境,如何让孩子高兴,让孩子大笑,是父母要考虑的问题。轻松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幸福,父母的育儿时间也会变得更快乐。

所以,重点不在父母读不读育儿书,而在于给孩子打造的家庭环境是否轻松。

其次:青春期孩子磨磨蹭蹭不写作业怎么办?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是比较难管教的,说轻了孩子不听,说重了怕伤孩子自尊。大多父母除了催还是催,最后搞的家庭氛围很紧张。

曾有一位五年级的男孩母亲讲过这样一幕,那位母亲说:“她儿子不说他,他就不动,母亲提醒他后,他不仅不感谢母亲,还一脸不高兴”因为这个还经常跟孩子生气。这种情况应该很多父母都遇到过吧。

这位母亲后来尝试改变一下自己,那就是什么都不说,

某一天晚上9点了,孩子洗完澡还字客厅看电视,丝毫没有去做作业的打算。母亲就说了他一句,“差不多该做作业了吧?”这要在以前,孩子肯定装作没看见,但那天晚上孩子却说:“现在不是放洗完澡吗,想放松一会。”

母亲见此状很是惊讶,于是跟儿子道歉。

现在这位明智的母亲会问弱弱地问孩子一句:“妈妈什么时候提醒你好呢?”

很多时候,我们没完没了地指责孩子,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孩子的能力,也没有察觉到他想用与父母不一样的方法去弥补错误、挽救失败。所以,父母用正确的方式引导,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改变是迟早的事。

最后:针对孩子玩手机父母要怎么做?

困扰大多数父母的问题就是孩子玩智能手机,作者家里就出现这样的一幕,作者的小儿子因为玩智能手机耽误写作业时间,于是作者就对他发火并没收手机。当作者跟妻子交流的时候,他妻子把作者的问题指出来了,这引起作者的反思。于是第二天跟儿子道歉。

当孩子过度使用手机的时候,做父母的不是去剥夺他使用的权利,而是要跟他进行深度的沟通。认真聆听孩子的想法,引导他自己管理自己。而不是父母过度地强迫要求孩子。

为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走向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做孩子的终身成长陪伴教练。打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读后感(三):都说养娃很焦虑,可我养娃是真幸福,真的不骗你

  

最近,因为看一本书被娃鄙视了。

这本书名字是《让孩子幸福的语言》。娃一看就嘴一撇,斜眼瞧我,说,这有啥好看的?看了也白看,你看了会照做吗?

我被呛得无语,只得哂笑一声。

但我还是认真地看了一遍这本书,然后娃也很认真地翻了几下——他是想更好地识破我的计谋吗?还是想随时抓住我话语里不利于他的漏洞呢?(瑟瑟发抖……)

哈哈,开玩笑,我内心当然对母子共读一书是喜闻乐见的,和儿子共同探讨亲子共处、亲子关系的话题,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亲子交流,既可以借机了解孩子对亲子关系的看法,也能在这种探讨中思考调整和孩子相处的模式,哪怕只是尝试改变也是一种突破。

现在的教育太卷了,随便在妈妈群一聊、网上一看,就能发现大家对孩子的教育都充满了焦虑:孩子不认真听课怎么办?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孩子不读课外辅导可咋行?要不要给孩子买学区房?将来能否考上大学?……

而我每当看到这些东西,本来还有的一点焦虑反而会瞬间蒸发,感恩自己真是得子如此,夫复何求!将来怎样我不管,至少现在我这儿子让我真的觉得好幸福啊!

我儿子好可爱啊!我总是这样感叹:他聪明乖巧,成绩不用我操心,又各种心灵手巧;生活习惯也很好,起床不用叫,吃饭不用催,就算偶尔挑食还能自己做饭给自己开小灶;还喜欢读书、学习,成天跟我讨论各种科学文化知识……

待我对娃爸抒发这样一通感想后,娃爸就怼我一句,等他一屁股坐你身上啃你的时候,你又要觉得不幸福了……

啊,没错,我跟娃的矛盾,始终只有两点:一,他会像一块橡皮膏一样黏在我身上,怎么甩都甩不开的时候,我就发飙了;二,他一放假就顾不上做作业,每次催他,催得我劳心劳力,又要发飙……

那第一点也往往是第二点导致的——我一催他,他就闹脾气,他一闹脾气就更加不做作业,然后变身成一块会移动的橡皮膏药,往我身上到处贴……60斤的娃往我身上一贴一挂,我这90多斤的娘立马就泄气了,只剩烦躁。

所以,上周末,我跟娃为此又吵了一架。吵到最后,我声泪俱下,告诉他,你觉得委屈吗?妈妈才觉得委屈,你知不知道妈妈根本就承受不住你的重量……

不过这样一吵,我和他都梳理明白了这个矛盾的前因后果,才有了我上面这些总结,否则原先我还一直不明就里,不知道我跟娃到底是怎么了。然后吵完第二天,我就觉得娃变得更可爱了,我更喜欢他了……似乎他也是这样。

这次的吵架还提醒我一点,面对我的催促,娃明明有脾气了,但是他没有说,他只是用身体语言莫名其妙地表示。于是,我教他,以后妈妈要是再问你作业,你可以对我讲:“别着急,我来得及做的,没多少了,我有数。”这样妈妈就不会着急,也就不会一直问你了。

催娃做作业的父母绝对不止我一个。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里就有这么一例。有位六年级男生的母亲去找《让孩子幸福的语言》作者田中茂树咨询,说自己孩子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她催,包括吃饭、做作业等等,生活方方面面。然后孩子就彻底成了妈妈眼中一无是处的孩子。于是,田中老师就给出建议,让她不要再催了,也不要责备。这位母亲却很生气,说,那这样的话,她儿子就什么都不会做了,学校都不会去了。于是这次咨询就不欢而散了。

后来这位妈妈走投无路,隔了两三个月又去找田中老师。老师劝她,你既然没有别的办法了,就不如试试我说的,不要再提醒、责备孩子。

这位母亲严格执行之后,慢慢的,这个孩子就变得自在了,不再处处跟母亲作对,再慢慢的,就自觉开始做作业了,其它生活上也都能独立自主了。

这经历我感同身受。

其实我娃明明能够掌握自己的节奏,尽管在假期经常会把作业拖到最后一刻做,但也从没有来不及完成的情况。而我真正焦虑的点是害怕他做到很晚变得很晚睡觉。在很晚睡觉这件事上,我似乎有点执念:一则我总担心晚睡了会影响他身体发育,二来我其实也担心他晚睡了影响我晚睡……

我就应该跟书里写的那样,对晚睡这件事放松下来,不要觉得特别严重,也许孩子就跟他爸一样,不需要很多的睡眠呢?让他自己掌握不好吗?

而平时工作日的时候,我也从不提醒孩子做作业,他反而不需要我操心,每天都完成得好好的。我越是不放心他,他才越是掉链子。再想想他其它方面的优点,爱读书爱画画,每天不用喊就自己起床,我就从来没有在这些方面提醒过他,所以他就干得好好的,唯一提醒、责备他的是做作业,偏偏也是最拖拉。

所以,有了这本书的支持,我打算以后真的再不提醒孩子做作业了,哪怕他熬夜去补(他是不允许自己不完成作业的),那也是他熬他的夜,我睡我的觉,互不干涉就好。

那么,肯定有人要问,“不提醒、不责备”只是不要做什么,那该怎么做、该做什么还是不会呀。

其实不去做什么,不等于做甩手掌柜,对孩子不管不顾(但是很多家长似乎只有不管不顾才能忍住不提醒不责备……),而是默默观望、耐心陪伴,孩子拖拉就让他拖拉,他主动跟你说话,你就顺着他跟他自在聊天。

等到孩子放松下来,不觉得紧张焦虑了,他就会慢慢想要成长,这是孩子的天性,就像他学走路学说话那样自然。他想要成长,如果遇到困难就会像家长求助,比如当他开始想学、想完成作业却来不及,在放松、跟家长关系好的情况下,一定会找父母求助,这时候父母耐心指导、帮助,就非常管用了。

归根结底,做父母的要懂得让孩子掌握主动权,而不是家长自己牢牢把控主动权。在不关乎安全的大部分事情上,让孩子主动选择、思考、提问、求助,家长努力地“被动”提供帮助,孩子才能获得积极又幸福的成长。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里头还有一点很震动我,田中老师问:有根有据的自信与无凭无据的自信相比,哪一个更强大呢?

老师说,很明显,当然是无凭无据的自信。也就是说,迷之自信很强大。

为什么呢?因为一山更比一山高,有根据的自信,遇到比自己更厉害的就不自信了。但说不清哪里厉害,就是纯粹自信的感觉,就很强大。

这又让我想起跟儿子的一场对话。

有一次他对我说,他以后想做画家,现在也是班里的小画家。我就问他,你的画是班里最好的吗?他说是啊。我又问,那你怎么知道你是班里最好的呢?老师说了吗?他说没有啊。我就奇了,那你凭啥说你画得最好。他说,我就觉得我画得最好。

所以你看看,我脑子里的思维,都怎么回事?自己没有迷之自信也就罢了,还要打击儿子的迷之自信。

快快让儿子不要把这段话记住,就算记住也千万不要识破我这段问话的内在逻辑,就算识破了,也要叛逆一点,跟我的逻辑反着来。

关于迷之自信,田中老师是这样写的:

“不要让孩子丧失这份‘虽然没有什么理由,但就是感觉会有好事发生’的乐观。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这种感觉,这才是真正可靠的自信。

为了培养这样的心灵根基,作为大人不要告诉孩子成功的经验与方法,而是直接接受孩子原本的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很简单,就是让孩子拥有勇气与毅力,这才是获得自信的决定因素。

正是这种无凭无据的乐观与自信,在孩子长大成人后,能够保护他们不受抑郁或自杀危机的伤害,因此真的非常重要。“

我们爱孩子,不就希望他健康又幸福吗?

我们希望他们学习好、技能高,不还是希望他们能拥有竞争力,在社会上生存得更好更幸福吗?

但孩子的幸福绝对是多维的,而不是只看学习成绩和技能水平。我更相信当父母和孩子在一起非常幸福的话,孩子的将来也一定会幸福,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一种幸福的感觉中,这种感觉就是多维能力的综合体现。

就像我最近看到那对生了22个孩子的英国父母那样,我觉得他们就很幸福,他们的孩子也多半会幸福。

最后,贴下《让孩子幸福的语言》作者田中茂树的简介:

田中茂树,196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京都大学医学部。曾担任仁爱大学人类学系心理专业教授,兼任该大学附属心理临床中心主任。专攻fMRI高次脑机能研究与失语、健忘等高次脑机能障碍。后任职于奈良县佐保川诊疗所,20年里,接待了5000人次以上的面谈咨询,一直致力于研究育儿问题,且育有4子,从理论到实践,可谓极富经验、专业又权威的育儿专家。

对于如此有经验的专家写的书,真的推荐你们都好好看看,从育儿的焦虑中解脱出来吧,好好享受育儿的幸福!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读后感(四):心理学教授用20年从业经验告诉父母:养娃不是为了鸡,而是为了爱

  

刷到上海5岁牛娃幼升小的简历时,我差点跪了!

一个准小学生幼升小的简历,竟然有整整15页,简历中不但包括学业成就:上中班认字1200个,能背100首古诗,英语书年阅读量是500本;还包括兴趣成就:足球、围棋、钢琴、街舞、画画样样精通,还会数独、七巧板,做过主持人。

看完这优秀到能吊打985毕业生的简历,不禁感慨:为什么别人家孩子这么厉害?难道他们自带牛娃基因?

其实,自带牛娃天赋的孩子少,大多数的牛娃都是鸡出来的“人工牛”。

2019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报告》显示:热衷鸡娃的一般是一线城市收入中等偏上的高知家庭。这些父母曾尝到教育改变命运的甜头,所以他们更愿付出金钱与时间成本,用打鸡血的方式养娃,即俗称的“鸡娃”。

前段时间,一篇《卧底10个鸡娃群后,没娃的我都想鸡自己了》的文章在朋友圈火起来后,“鸡娃”再次成了父母们的必备问候语:今天,你鸡娃了吗?

打开小红书搜索“鸡娃”,出来满屏的“鸡娃计划、鸡娃目标”,热衷鸡娃的父母们不厌其烦地分享自家孩子的学习成果以及鸡娃计划,下面评论一大堆渴求鸡娃的父母们求资源、求方法。

如果没有孩子,或者不曾鸡娃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些父母是疯了吗?

但这么魔幻的一幕,却是每天都在真实上映。

大多数鸡娃的父母都早早为孩子规划了人生道路:从小KET奥数甚至高尔夫,重点初中直升重点高中,985、211,再出国镀层金,然后找个稳定多金前途光明的工作,工作稳定后找个门当户对的对象结婚,生一两个孩子,然后继续鸡下一代。

鸡娃→娃成才→成家立业→结婚生娃→继续鸡娃,这样的循环何时才是尽头?

更何况,不是你努力鸡娃,娃就一定会成功,会出人头地?

未来充满变化,我们这代父母试图用拼命鸡娃来对抗未来的不确定性,但实际上带给孩子的只有无尽焦虑。

2019 年一项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显示,中学在读学生的重度焦虑比例高达 5.5%。其中,学业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

而另一份《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也显示,孩子成长过程中,91.5% 的父母存在焦虑情绪。

鸡娃本来目的是希望孩子未来过得幸福,可鸡娃过程中,我们传递给孩子的却是焦虑,在焦虑中长大的孩子,未来怎么可能真的幸福?

在养娃过程中,我们太关注孩子未来,却忽视了当下和孩子在一起的每分每秒。

正如日本心理学教授田中茂树在《让孩子幸福的语言》一书里说的:如果父母每天抱着“如何将现在不尽如人意的状态变成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呢”“必须培养出成功的孩子”此类想法面对孩子的话,不仅身心会疲惫不堪,更无从谈及幸福。如此一来,育儿将会变成一件需要长久忍耐的事情,变成一个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是田中茂树根据20年来从事心理咨询和养育4个孩子的经验,切入了“育儿焦虑”这一现实家庭问题,从“父母如何让孩子感到幸福”和“父母如何在育儿中体验到幸福”两方面入手,选取生活中常见的29个场景,对比介绍了“说教用语”与“鼓励用语”,以此鼓励父母改善亲子沟通方式,实现轻松育儿。

田中茂树196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曾担任仁爱大学人类学系心理专业教授,兼任该大学附属心理临床中心主任。已从事心理咨询超20年,长期接受各类父母面谈咨询,并负责儿童身心修养项目超15年。

下面我来分享下读完《让孩子幸福的语言》最有感触的两点心得:

一、父母如何让孩子感到幸福

这几年,学生轻生新闻层出不穷,每一次出现类似事情,总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经不住事。”

但蝼蚁尚且偷生,更何况是人?所以那些走绝路的孩子,想必曾经受了很多压力,心里绝望至极。

说起来也很可笑,父母们拼命鸡娃,本意是想让孩子未来得到幸福,但实际很多孩子根本没有走到未来,更别提得到幸福。

所以如何让孩子感到幸福呢?结合田中茂树的《让孩子幸福的语言》来分享两点:

1、相信孩子

我女儿性格偏内向,出去碰到小朋友,想加入他们一起玩,却始终不敢开口,无论我怎么鼓励,她都不肯。后来我索性不再催她逼她,她愿意打招呼就去玩,不愿意就站边上看着,我相信有一天她肯定会愿意主动开口。

事实也正如我所料,随着年龄增长,她的勇气也渐长,再出门碰到小朋友,想和别人一起玩,竟也会主动开口请求加入游戏。

其实,孩子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们来到世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即使父母不帮忙解决,他们也会自己琢磨出独特方式来应对。而且很多时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比父母的方式差。

田中茂树在《让孩子幸福的语言》里分享了一个故事:

晚上9点孩子开始写作业时,才发现需要用的计算器忘在了学校,妈妈在一旁着急又生气,想要责备孩子,却发现孩子已经开始给朋友打电话:“明早我早点去你家,把计算器借我用30分钟”。

给朋友打完电话,又对妈妈说:“妈妈,你给xx妈妈发个信息,告诉她我明早上6点去他家,希望她别见怪。”

看到孩子妥善解决了问题,妈妈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并不了解孩子的能力,其实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弥补错误。

尽管有时候孩子弥补错误的方法会走弯路,可他们走的每一步弯路,都是他们真实的人生体验。

正如毕淑敏所说:“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该有完整的体验。”

但很多父母恰恰相反,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不相信孩子的判断,只一味包办孩子的生活,替孩子做各种决断。

一个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又如何能得到幸福?

所以为人父母的第一要务,就是相信孩子,相信他们生来就有谋求幸福的本能。

2、用鼓励用语和孩子沟通

家庭教育指导师徐婧英在《高情商养育》里曾说:“父母本来有无尽的爱,却因为不会爱,不会表达,造成了亲子间的隔阂、矛盾,不仅影响了亲子关系,更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田中茂树在《让孩子幸福的语言》里选取了29个日常生活中令父母头疼不已的育儿时刻,用实际生活案例告诉父母们,只要转换沟通方式,使用鼓励用语,不用说教责备,也能解决育儿中的诸多烦恼。

当孩子不小心弄洒食物时,不要着急训斥他们“说了多少回别弄洒,你怎么又弄了一身”,而是温和地对孩子说:“没事,我们来擦干净。”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并非故意做错事,只是他们能力所限,暂时做不好。父母一味训斥,不但不会让孩子变好,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其他时候也是如此,不要总急着对孩子说教,或者责骂他们没做好,尝试着慢下来,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

能在家里感受到被完全接纳的孩子,才能真正迸发出自身的生命力。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生命力只有一种。被看见就会变成好的生命力,比如热情、创造力、爱。不被看见时就变成黑色的生命力,变成恨、攻击、愤怒和破坏。

在父母爱与鼓励下长大的孩子,生命力自然会被看见,从而变成爱与创造力。

一个充满爱与创造力的人,又怎么可能不幸福呢?

所以养娃过程中,如何让孩子感到幸福?不是一味盲目鸡娃,而是相信孩子,嘴下留情,用爱和鼓励滋养孩子。

二、父母如何在育儿中体验到幸福

养过娃的人会发现:孩子半岁前,父母幸福感最强。毕竟一个只会吃喝拉撒的人类幼崽,怎么看怎么可爱。

但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幸福感也慢慢开始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烦恼与焦虑。

就像田中茂树在《让孩子幸福的语言》里说的:“父母焦虑的不仅是考试和语言等方面的学习。培养感性、提升艺术品位、均衡搭配营养、开发健全大脑等,有关正确育儿的知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是认真的父母越会感到压力和不安。”

所以当我们一味沉浸在养娃带来的压力与焦虑中时,又怎么能体会到幸福呢?

1、珍惜拥有的亲子时光

我们总嫌孩子不听话、不争气,可发现一转眼,孩子就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悄悄长大了。

他们不再依恋我们,不再和我们无话不谈,他们开始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的朋友圈。曾经和父母亲密如斯的孩子,原来真的一转眼就离开了。

所以当孩子尚且年幼时,一定要珍惜和孩子相处的亲子时光,尤其是当孩子惹麻烦,办错事时,正是父母表达爱意的时机。

而这也是田中茂树在《让孩子幸福的语言》里从头到尾传达的理念:育儿中没有什么事,比让孩子开心快乐更重要。

比如刷牙,如果孩子今天实在不愿刷牙,我们又何必上纲上线逼着孩子刷牙,即使一天两天不刷牙,又有什么大影响呢?

比如考试,即使孩子十次考试都不及格,也不代表他的人生就没有指望,更何况与身体残疾的孩子相比,他们至少身体健康。

所以与其整日思考:如何让孩子认真学习?如何进入重点中学?不如悠闲地享受和孩子相处的时光,孩子会变得更幸福,父母的育儿时间也会变得更快乐。

2、静待花开

前几天陪娃做数学思维题,一道加减法题目,讲了十几遍,她还是搞不懂,我气得当场摔了笔,娃被吓得哇哇大哭。

冷静下来后,我忍不住唾弃自己,不就是一道数学题,她4岁学不会,5岁学不会,6岁理解能力到了,自然而然就会了,我为什么要对她发这么大脾气?

道理我们都懂,但实际养娃中,我们常常忘记静待花开,总想催熟孩子。

全民鸡娃的时代,我们用提前介入、加快学习步调来碾压孩子的童年时光,我们用“鸡娃”赶着孩子往前追,生怕他们落后在起跑线。

我们为孩子做了几乎所有事,唯独忘记停下来等等他们,等他们慢慢成长,等他们静静花开。

田中茂树在《让孩子幸福的语言》里说:“与其拼命教孩子如何将做不到的事情做好,不如心底里想着总有一天可以做到的,耐心地守护孩子,等待孩子的能力慢慢提高。”

所以父母们不要总想着催熟孩子,慢下来和孩子一起享受成长乐趣,才会让育儿这件事变得更有意义。

如果摈弃那些“争第一、赢在起跑线”的想法,育儿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和孩子一起重回童年,完整生命,是多么的有意义。

就像田中茂树在《让孩子幸福的语言》最后说的:育儿不是“必须做的工作”,育儿本身就是最棒的体验,是奢侈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让孩子幸福的语言》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