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妙岢法师
真正的善
什么是善?什么是行善?什么是佛教提倡的善?
智顗大师认为,菩萨区别于凡夫的地方就在于,菩萨不为诸法假象所迷惑,能从假人空。
对于我们凡夫而言,这一境界似乎太高。
总的来说,佛教提倡的“真正的善”,就是破除我执、破除法执之后的菩萨行。
而我们修习佛法就是为了破除执着。
自利利他的善与慈悲,其实也是为了破除执着。
如果不清楚这一点,那么我们的“善”反而会成为障碍我们解脱的“恶”。
因果,不仅仅是作恶会感召苦,人天的善也一样会感召苦果。
六道之轮回本就是苦,所以无论是恶还是人天善,不过是我们轮回的因。
从解脱和极乐来讲,人天善自然也是障碍我们生命超越之法。
破除我执
诸法无常,如果能够以智慧如此观照,就能厌离诸苦,这就是清净道。
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不论是有生命或无生命都遵守无常、苦和无我的永恒定律。
没有任何超自然的神祇可以改变或停止这永恒定律。
众生的所有问题和苦,都根源于我们执着于瞬间的感觉及东西,和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
我们的贪欲和无常之间的冲突,造成精神或肉体的痛苦。
《长阿含经》说:“众生因一念贪心而有了好坏美丑之别,有了嫉妒、争斗、骄慢、情欲、贪婪吝啬、盗窃、欺蒙狡诈,生秽恶不净。此是生、老、病、死之缘,烦恼苦报墮三恶道。”
诸佛菩萨种种教诲化现,皆是令众生从凡夫知见而悟入佛之知见,最后呈现清静无为之自然本性。
老子说,“上善若水。”“虚无、清净、自然、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此是生命之自然真性。
圣贤们都在教导我们,一切的修行,要在破除我执。
明白这道理的人,才可以获得内心的和平与满足。
行善的执著
而凡夫之心并未慧解佛菩萨之本义,又在行善去恶中执着起了“我在行善”。
岂不知,“我在行善”之念一起,“秽恶”之心随伴。
因为“我”字未除,心已是对立。
因为有“我”,继而种种的分别计较,种种的嫉妒争斗,种种的骄慢贪婪在“我在行善”的光环下障蔽着自己的真心。
如此,虚无、清净、自然、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不争不见,见到的却是浮躁烦恼攀援的心。
须知道,“无我”正是修行的关键所在。
有“我”则有潜意识的居高临下,有“我在行布施”“我在奉献”的惯性概念,如此则有分别计较。
有分别计较则烦恼重重,造业不断,是在从入胎,到出生,到对一切受想行识十二因缘造作的迷昧未觉悟之心。
无“我”则清净无染,净妙庄严,是超越凡夫五蕴,离苦得乐,悲智双运的郎朗照照的觉悟之心。
如果不具备觉悟的心而修善法,一切从“我”出发,强烈的我执我慢而形成强烈的自我膨胀,那么就会造下种种的无明业力。
在家庭里,在同修间,在社会上,在事业中,烦恼重重,障缘不断,不得解脱。
菩提心
一个人最致命的观念是什么?就是“我执”。
总是以“我”的观点为上,以“我”的心度量一切。
“我在行布施。”“我觉得应该怎么样!”,潜意识的居高临下,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
由“我执”导致“我慢”,最后烦恼重重,不能客观的诠释事物,不能和谐共进尊重他人。
《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菩提,即觉悟之义。
菩提心的生发和保任,是在慈悲喜舍的践行和禅定般若对实相的认知中,是在“我执我慢”的破除中完成的。
在许多年的修行中,在遇到的种种顺逆境缘中,如果不时时观照自心、修正自心,做事越多,傲慢心越容易滋生。
在强烈的我执我慢中,在强烈的自我膨胀,分别计较中,我们浪费了多少时间?耽误了多少生命?
那么如何达到“无我”?
如何降服我们这颗刚强难化性识无定的心?
记得弘一大师在《<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中引用的清代徐文霨居士的话说:“夫至念念不舍众生,则我执不破而自破。”
可见,不舍众生,慈悲为怀的重要性!
《金刚经》上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多发菩提心。对待事物、人 ,不以自我为出发点。
客观及宏观地去认知,理解,处理,以此调服我们的心。
不过话说回来。纸上谈兵向来容易。
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在布施中切实践行,方可体会个中奥妙。
慢慢修吧。开始去做,开始这样的思维。
一步一步,在纷纷杂杂的心念中安稳下来,净心体会。
妙岢 合十
师父陪你聊聊
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善?
(留言告诉师父吧)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