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升级版)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3-28 00:18: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升级版)读后感锦集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升级版)》是一本由小海 / (清) 余省 / (清) 张为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升级版)》读后感(一):一个家长的心里话:孩子不会写作文,其实是因为对科学了解太少

  

上周末,读三年级的孩子盯着作文本看了足足30分钟,就是不知道该如何抬笔写。我一时好奇,走过去看了一下作文题目:我的植物朋友,要求写出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和自然的接触太少了,对大自然的观察更是少之又少,难怪他们不会写这样的作文。

作为家长,看着孩子写不出作文,心里比谁都着急,作为一个业务写手,我下决心要好好指导他一番。我发现小学阶段的作文范围,跟自然科学有很密切的关系,要想让孩子轻松写作,除了给他讲明文章结构之外,还要带他多了解自然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阅读相关的书籍。

带着了解科学的目标,我发现了《故宫里的博物学》。这套书被誉为中国版的动物百科全书,是清朝皇子们的科普读物,乾隆皇帝闲暇之余也爱看。

乾隆皇帝下令编修,本意是给皇子读,并无公开的打算

《故宫里的博物学》原版图册始绘于乾隆15年(1750年)。当时经过前面几代皇帝的努力,到乾隆时期国内经济繁荣,乾隆皇帝才能有余力来督促文化方面的建设工作。

乾隆六下江南,见识了许多在宫里见不到的稀罕玩意儿,他想让不能出宫的皇子们也能见见世面,所以就命当朝的两位重要画家,余省和张为邦临摹绘制图片,全套图册历时11年才完成。

原版图书除了余张两人的绘画之外,文字的部分采用文言文形式,虽然艺术价值很高,但对于大众来说,一来文言文的形式不容易理解,二来原版售价也超出常人承受能力。

值得庆幸的是,在故宫成立600周年之际,故宫出版社和中信出版集团联合推出了最新版本,就是我今天要着重介绍的这套《故宫里的博物学》。

全书共分3册: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兽谱》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海错图》

为什么要推荐给孩子

我以《清宫鸟谱》为例,选择其中的杜鹃为例,向大家展示一下本书是如何去讲一种鸟。

讲解杜鹃时,以狸猫换太子的典故开头,紧接着就给我们讲解历史上狸猫换太子的由来,这种方式上来就能抓住小朋友的阅读兴趣,既能增加他们的历史知识,又可以让他们学到更多的典故。

杜鹃以昆虫为食,从不筑巢,喜欢将卵产在其他鸟的巢穴中。可以说杜鹃的繁殖过程充满阴谋。

经过一番精心的策划,杜鹃通常选择苇莺类的巢繁殖后代。虽然杜鹃的体型比苇莺类大,但是它们产的卵大小差不多,杜鹃把卵放进苇莺巢穴还不够,他们还会找机会清理掉一些苇莺类的卵。

被苇莺类孵化出的杜鹃宝宝,跟他的杜鹃妈妈一样心狠手辣,为了确保自己在养父母那里活下来,杜鹃宝宝会抢先破壳而出,再把其他没有孵化的卵推出去。

杜鹃和她的宝宝一直在自然界上演着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书中对每一种鸟的介绍,都是在各种史书,笔记,小说等古典文献中选取素材再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动物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并配上《清宫鸟谱》原画。

每个动物基本上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讲解,读起来非常轻松,但记忆又很深刻。

本书大多引自权威的古本,内容既严谨又科学

文章中列出的原文,大多引自权威的古本,例如《钦定四库全书》等影印版古籍。

《清宫鸟谱》的作者在古人考证的基础上,又结合现代鸟类学专家郑光美先生的分类方法,将书中的四十种鸟分为六大类:陆禽、攀禽、鸣禽、游禽、涉禽、猛禽。

每篇文章的标题,都选用了《清宫鸟谱》原画的名字。虽然有些动物的名字和现代不同,但是能够帮助孩子了解那些动物在古代的名字,这样也能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提前说明的地方,古时候的宫廷画家,虽然画工高超,但是多数动物并没有亲见的机会,多是根据听来的特点,凭着想象画成。

以现代的视角看,原画存在与事实不符的问题。所以每篇文章中配了两幅图,一幅是《清宫鸟谱》中的原画,另一幅是动物的真实照片给读者认识。

《清宫鸟谱》作为由清代官方主持编修的权威图鉴,内有“重华宫鉴藏宝”“太上皇帝之宝等”皇家印章。从这里能看出,古时候的皇帝虽贵为一国之君,关心着国家大事,却也有普通人的一面,他们像平常人那样对神奇的大千世界也充满了好奇。

《故宫里的博物学》可以作为孩子跟科学沟通的桥梁,从了解大千世界的神奇动物开始,走进妙趣横生的博物学世界。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升级版)》读后感(二):乾隆皇帝的阿哥们都学啥?这本《故宫里的博物学》带你大饱眼福

  

1.

话说乾隆皇帝在清宫里的时候,也喜欢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尤其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奇珍异宝。

可是乾隆皇帝日理万机这么忙,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跑来跑去旅游,怎么呀?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他请了很多画师到皇宫里来,把祖国的山川鸟绘都画下来,这下乾隆皇帝可有眼福了。

比如,有一位画师叫做蒋延锡,他是康熙朝的进士,是康熙和雍正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画的花鸟工笔画特别唯美生动,同时他还得懂得一定的西洋画技法,所以他的花鸟特别有味道,乾隆很喜欢他的画。

蒋延锡工笔画

后来呢,乾隆皇帝又叫了很多画师比如余省、张为邦等人重新临摹了蒋延锡的鸟绘工笔画。并且呢,按照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生物的了解,对各种鸟类进行分类,便于查看,然后将它们编成了册子保存在清宫里面。

这就是故宫里非常著名的《清宫鸟谱》。

不过呢,这本册子比较特殊,乾隆皇帝就将它单独保存在重华宫里,而不是和其他的书画一样保存在他的御书房里。

那么这个重华宫是干什么的呢?

原来啊,它就是皇子们的寝室,所以皇子们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到这么好看的画集了。

这本《清宫鸟谱》不仅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是极其珍贵的历史研究资料,要是我们和小朋友们都能看到就好了。

这不,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套以《清宫鸟谱》为底本编制而成的绘本《故宫里的博物学》。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

2.

这套书呢,我个人也非常喜欢,它不仅仅适合小朋友们看,也适合我们大人阅读。

书里一共选取了《清宫鸟谱》中的四十种鸟,并根据历史、文化,以及传奇小说等故事中的素材,加以诠释和描绘。

漂亮的绘本

它不单介绍鸟类的各种知识,还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给我们带来了一番更加丰富的体验。

同时,这套书的编著们也非常严谨,前前后后校对了很多次,希望书中的内容更具有科学性。

比如,编著们发现《清宫鸟谱》里面有一幅图叫做《白练》,它所绘制的两只鸟都为白色,但实际上,在现实中雌鸟的羽毛应该是棕褐色的,所以,它的画和实际情况是有出入的。

那么工作人员在编制绘本的过程中就做了很详细的说明,保证它的客观真实性。

文字说明

3.

还有绘本中的鸟儿一共被分成了六个大类。

有陆禽类、攀禽类、鸣禽类、游禽类、涉禽类、猛禽类,有一些我们很熟悉的鸟类,比如鸳鸯,白鹅,杜鹃等等,也有很多我们不是很熟悉的品种。

不过相信这本鸟类大百科会让你大开眼界,把鸟儿的情况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看看绘本里的故事。

比如《清宫鸟谱》中记载了一种鸟叫做北翠。这个北翠鸟啊非常爱它的孩子,一开始幼鸟还未出生的时候,它就把巢筑在高高的树枝上,怕自己的孩子会被其他鸟儿发现并吃掉。

北翠鸟

后来,小鸟出生以后,它就会重新筑巢,把家安置在低一点的地方,害怕小鸟摔下来。等小鸟要飞了以后,翠鸟还会搬家,把巢筑得再低一点。

翠鸟对孩子的爱虽然很深沉,可是它不知道,这样很容易被人类发现啊,从而导致它的孩子很可能被人类给抓走了。这就太悲伤了。

绘本中每介绍一种鸟儿,就会讲解跟鸟儿相关的故事,并且还会讲解鸟儿的生活习性、具体特征等等,并配有精美的工笔画插图。

文字介绍

另外,还有文字介绍的出处,以及真实的鸟儿照片等。

比如还有一种鸟儿叫做油葫芦,它的外号叫做王八鸭子,又叫小鸊鹈。它很喜欢游泳,和鸭子很像,游起来一摇一摆得特别可爱。

油葫芦

好了,书中好玩的鸟儿太多了,这样的小百科全书真是太棒了!

让孩子们在阅读绘本的同时,不仅仅充满对自然的好奇,也能够学习文化知识。历史与自然社科的巧妙结合确实很不错!

希望这本绘本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快乐,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更加见多识广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升级版)》读后感(三):神奇动物在故宫里:为热爱而学习的人生棒极了

  

故宫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可能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存在。

我们都很清楚,故宫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代表的优质的中华文明的精华,我们也都知道传承的重要性,也会自发地捍卫自己的优质文化的所有权。

可是又有多少人,在偶尔走马观花参观过故宫之后,还能静下心来,专门去看看,那些精美陈设背后的故事,那些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深入了解,才能知晓的无用之美?

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大工程,但从不是束手无策,无法挽回,只能痛心疾首惋惜的局面。

比如,故宫的第6任院长,单霁翔。

这个成功打造将庄严肃穆,屹立不倒的故宫,变成了一个非常热门又精致的文化IP,让更多的年轻人,各种各样背景年纪的普通人,更多地“看见”故宫优秀的内涵。

然后才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大概更多的是两类人:

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的爱好者,以及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优质传统文化的人。

所以除去单院长,将流行文化的传播方式,融入故宫文化的大趋势热潮流,其实还有很多切入点“小而美”的优质书籍,默默坚持做着优质文化的传播推广,为传承做出实际的努力。

就比如这套来自中信出版社的《故宫里的博物学》,19年最初推出的初衷,是专为孩子打造的一套中华文化通识读本,以清代乾隆时期的皇家动物图鉴《清宫兽谱》《清宫鸟谱》《清宫海错图》为蓝本,把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与自然科学融会贯通,通俗易懂,慢慢讲给孩子听。

最近又推出了更加平易近人的平装书。这套书根据读者的反馈,从内文到封面都进行了调整和修改,最重要的是,它不再属于孩子专属了,以现代博物学的探究方式,成年人也能获益匪浅——

谁还不是个宝宝了?

01 神奇动物在故宫里

其实我们都能感受到,现在比起所谓的注重应试的精英教育,国际一流名校提出的“博雅教育”,更能培养出人格健全,心智成熟,综合全面的新一代。

简单来讲,博雅教育,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追求学识的目的是学识本身,所探究的是知识如何产生,是对知识的溯源。

不仅仅是对孩子的要求,为了应对当前的激烈竞争,终身学习已成为刚需的成年人,也应该注重专才之外的全才能力拓展。

所以我们不是一味全盘吸收现有知识,而是对新旧知识进行思辨。

学习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应该是痛苦的强迫,如果选对了方式方法。

这套书兼具趣味性,审美和科普作用,打破人文与科学的界限,从文学、艺术、动物、地理、自然、民俗、神话、志怪、典故、历史等方面,经由专家审读,以现代博物学的探究方式,解读120种陆地、天空、水生的神奇动物。

鸟谱:遵循鸟类学家郑光美先生的分类方法,将四十种鸟归入六大类—陆禽八种、攀禽六种、鸣禽五种、游禽九种、涉禽八种、猛禽四种。兽谱:神兽二十四种、普通兽十二种、异国兽五种,合计四十一种。海错图:描绘了生物物种、传说化生动物、非生命物质共三百余种。

从此心中的古代物种,神秘的海洋动物,传说神兽怪物,都有了真实可感的模样,别说,看久了还有点可可爱爱。

一边看图读故事,一边汲取知识,种下求知的种子。

书籍只是入门,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方向,如何触类旁通,如何引申自学,如何独立思考,都是这套书能带给读者的附加价值。

也许潜移默化就会改变——比起沉迷快消文化,短视频,学习带来的快乐更持久,更高级。

这些知识看似无用,但当我们不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越了解,越会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复杂微妙的事物,有可能是灵感一现,有可能是习得这些人文素养的过程提升了多重能力,更有可能因为这某一方面的冷门偏才获得机遇,没有人能预期,所以人生就不应该只有一种成功定式。

生而为人,除了按部就班实现一个个KPI,更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真的快乐和满足。

02 艺术细胞+热爱+好奇心

编者和故宫博物院强强联合,诚意满满,借着紫禁城600周年的时机,拿出了蓝本这套曾经是最详实也最权威的博物图志。

除却文字部分结合经典,有理有据,有料有趣地讲述每个动物的博物知识,那些精美的插画,更是从另一种艺术角度,打开了一个去认识这些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神奇物种。

当年乾隆皇帝启用了当时两位重量级宫廷画师——余省和张为邦,量身打造了几百幅工笔重彩画,以短细笔触刻画羽毛,以没骨法表现背景,生动再现了鸟儿行止饮啄,翻滚飞翔、剔爪梳翎各种体态情趣。

要知道,这在过去,可是很少对外公开的珍品。即使公开后,这些专程去故宫,也未必能近距离一一仔细端详的图册,都被浓缩在书中。

乍看之下,这些动物图鉴,完全是中式审美,依托于传统文化和人文风情,但其实也有西洋绘画的光影技巧,细细品味,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艺术,确实有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上,但它从不应该曲高和寡,更不该是奢侈品。

我父母的童年,只图温饱健康,他们那代人为生存而活;

我们这一代,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奋斗,在爱好面前,先追求务实。

我的童年,没有意识追寻艺术,更多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兴趣,不如投入精力在更有产出和成绩的领域。一个没有天赋,或者没有机会展现天赋的小孩,普通家庭是不会去负担巨额成本去长期培养爱好。

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要喜欢艺术,但至少,要给更多人一个平等接触的机会。

就拿艺术来说。

即使现在走专业艺术道路,依然很贵很难,只有天赋异禀的少数人能成功登顶。

可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红利,接触艺术,欣赏艺术,感受艺术,真的不再是奢侈品了。

不会跳舞唱歌乐器,可以去欣赏音乐,观看舞剧,聆听音乐会甚至是观看网络免费视频;

不会画画,没有条件去看环游世界,欣赏保存在各地博物馆的真迹,那也可以接触数字博物馆,甚至只需要这些可以负担得起的艺术书籍,去启蒙。

就是可以早早去接触世界上丰富有趣的一切,坚定追寻自己心之所向,在自己最喜欢最适合的领域,呈现出最大的创造性。

而现在,我特别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可以有更多孩子,是在为热爱而活。

他们可以快乐无负担地汲取层次丰富的知识:

一边接触自然常识,更加关心生态,关注现实;一边潜移默化中被文化熏陶,还有可能激发出真正的热爱——绘画,生物,历史,考古,文物修复,为什么不可以自由率性而活?

03 比起焦虑嘲讽,不如脚踏实地

故宫到底有多少宝贝?

这些文物分成32个类别,绘画5万3千件,碑帖28000件,18万件服装织绣,还有青铜器,其中珍贵文物占93.2%。

光是上述数字,就经过十年的努力。

故宫文化成为网红的背后,那些小小的产品,其实是一种大胆尝试和创新,是很多人的心血和努力。

汇总盘点,取其精华,打动人心的切入点稳准狠。

单院长上任之初,花5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故宫9371个房间,走访了1200座建筑。然后解决了最简单却也一直无解的数量问题。

用心修补故宫和进行环境整治,开放更多区域

故宫团队做了一个7年的修缮计划,2016年建立了全世界第一所文物医院,拆除了最后一间临时建筑,每一件文物都要用原工艺、原材料、原技术,每一道工序都要详细地记录公开出版修缮的报告。

人们走进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只有古代建筑,没有任何一栋影响安全、影响环境的现代建筑。蓝天、绿地、红墙、黄瓦。和平鸽来访,鸳鸯代代繁殖,200只故宫猫幸福地生活。

借助互联网技术,更好地传播故宫文化

加大网站建设力度,英文网站做强,吸引全世界的人,青少年网站做得更加活泼,希望孩子们多多走进故宫博物院,加大新媒体的投入力度,在网上举办更多的展览,公布了186万件藏品信息,高清晰拍摄手段,让大家愿意访问故宫网站。

所以,是真的有一代又一代的人默默付出多年努力,让壮美的紫禁城可以延续到下一个六百年,不管是实物还是影响力和传承。

泛娱乐化的当下,流行文化,总会被误解为传统文化的克星。但其实,他们为什么一定是对立的存在,必须二选一?

其实就像单院长引领故宫IP潮流一样,我们也可以用丰富的传统文化精华作为底蕴和素材,用文创产品,IP周边,动漫,手办,影视剧,网络小说等流行文化作为载体,去发扬光大,让两种看似水火不容的文化,可以相辅相成;

发达的文化产业既能带动经济发展,带来效益,形成良性循环的完整商业生态,从而鼓励更多优秀的原创作品层出不穷;更关键的是,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愿意去接触,了解,钻研和发扬光大。

所以我们的文明才能历经上下五千年,熠熠生辉。

我曾经看过坚持出版这些精致传统文化的编者说过:

我们的手中并没有握着通往畅销的通行证,也不期待握着成功的符咒。我们能做的,就仿佛是用一艘扎实且好看的船,摆渡作者的文字,在读者的心理靠岸。

而有时候,我们和很多遥不可及的文化,高大上的神秘领域,其实就是几套好书的距离。

人生值得的人事物真的很多,给自己,给孩子,多一些生活的可能性吧。

作者:小冒,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升级版)》读后感(四):9岁孩子发现恐龙蛋化石,从小喜欢博物学的孩子,到底有多强

  

文|凝妈

托马斯·赫胥黎说“一个对博物学一无所知的人,漫步在乡村或海边,就如同一个无知的人走在艺术展览馆里,虽然艺术品琳琅满目,他看到的只不过是一面墙。”

同样是找石头玩,有的孩子会将石头扔到河里打水花,有的孩子会在石头上画画,有的孩子会用来做手工,有的孩子会仔细观察对比联想。

广东河源9岁小朋友张仰喆,和妈妈在河源紫金桥边找石头玩,发现了一块有点特别的石头,他意识到是在博物馆里见过的恐龙蛋。

母亲李小芳非常重视,用手机拍下视频,请朋友帮忙联系河源恐龙博物馆的负责人,经专家鉴定,这是66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

小小年纪为什么意识到是恐龙蛋呢?因为他去恐龙博物馆看过,还因为他对自然科学、历史文化感兴趣,长时间的积累,拥有了博物学知识。

不要小看这个博物学,如果能好好呵护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能尽情释放,将来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最强大脑王昱珩,因“微观辨水”一战成名,他还以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帮助破案,人民日报都表扬。他就是一个博物学爱好者,他的家就像一个生态园。

牛顿、达芬奇、亚里士多德、达尔文这些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博物学家,他们从小就喜欢博物,一直坚持、认真思考,才有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博物学到底是什么

百科中介绍说: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古老学问,指对动物、植物、矿物、生态系统等所做的宏观层面的观察、描述、分类等。

它包括当今意义上天文、地质、地理、生物学、气象学、人类学、生态学、自然文学、动物行为学、保护生物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

现在孩子们学的生物、地理只是博物学的细分领域,范围比较窄。只是从课本上获取简单的博物知识,满足不了孩子探索自然的欲望,也看不到更大的世界。

看看达尔文,不会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对身边的事物保持好奇,每到一个地方都对动物进行收集、制作标本,挖掘化石、记录所见所闻,竟然改变了世界,这就是博物学的魅力。

喜欢博物学的孩子优势明显

1)促进学习

过去,想要学习成绩好,只要努力跟着老师的步调走,把老师画的重点记牢固,即使没有丰富的课外知识,也一样考高分。

但现在不行了,只关注课本,而不进行知识拓展,在日常测验中,可能会有成绩,一到大考就抓瞎。就拿语文来说吧,更重视传统文化的积累和运用,也侧重于考察孩子的综合思辨能力。

比如,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关于美术的“历史物质性”问题,很多美术馆、博物馆的藏品,是实物而非原物。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是有关甲骨文的历史发展问题。

如果平时已经有相关知识的积累,理解起来非常轻松,很快就能做出正确答案,不需要反复仔细揣摩,给后面的答题留下充足的时间。

2)观察力强,多角度思考

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普通人之上。

博物学不只是认识各种动植物的名称,了解一些肤浅的知识,而是一门观察和分类的学问。有博物学基础的孩子善于观察,并且对看到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非常敏感,能用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喜欢探索,获得新发现。

2020年10月1日,5岁小朋友杨哲睿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四川通江老家度假,在深山里的一块岩石上,发现多个疑似恐龙的足印。

要知道,这些足印一直被当地人认为是“鸡爪”。专家组确认,杨哲睿的发现是正确的,确实是1.3亿年前的恐龙留下的足迹。

这得益于杨哲睿从小喜欢恐龙,动画片、书籍、玩具一应俱全,甚至上了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成开设的恐龙课。没有这些基础,和普通孩子一样只能看到“鸡爪”,看不到“恐龙足印”。

3)爱护自然,珍惜生命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谢春风认为,孩子绝望地跳楼,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生命之美。让孩子认识到宇宙是美的,自然是美的,世界是美的,中国是美的,生命是美的,这也是到了一个刻不容缓的地步。

喜欢博物学的孩子,眼里到处都是美好的事物。夕阳霞光万丈、露水晶莹剔透、鸟的鸣叫悦耳动听、小蚂蚁力大无穷。这么美好的世界,还没有欣赏够,怎么不去留恋呢!

有孩子说“我困难的时候就给太阳挥一下手。”即使过了万物有灵的年纪,他也会找到寄托,在面对困难时候,用更多方式获得生命的勇气。,而不只是寻求父母、老师、同学看见自己。

喜欢大自然的孩子会把世界万物看作有感情、有爱、有温度的,他们就像呵护自己的家人一样,去呵护所看到的动植物,对大自然爱护有加,充满博爱之情。

如何让孩子学习博物学

首先,让孩子走进大自然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认为,孩子爱上博物学的关键在家庭。女儿很小的时候,他经常带女儿到处走,女儿长大后自己周游世界。对孩子来说,旅行长见识,博物长能力。都是一种重要的自我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感知大自然魅力的很好方式。

博物学说起来很高深,其实也可以很简单。我们身边处处是博物学,带孩子在附近的公园、河边、湿地走一走,就有数不尽的新发现。

记得儿子小时候,他有段时间特别喜欢喷泉,每周都带他去广场看喷泉,不管重复多少次,他都兴高采烈地玩水、研究喷泉结构,流连忘返。

又有段时间很喜欢去湿地公园,拿着一个显微镜,观察所见的每种植物、小虫子。连续几个月周周去,他都看不够。

其次,带孩子去博物馆

作家肖复兴说,每到假日,都会带儿子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图书馆,一个是博物馆。

博物馆的作用不仅是让孩子了解历史,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孩子认识各种文物和艺术品、了解各种物件背后的故事。

博物馆里馆藏众多,绝大部分是在普通地方看不到的物品,更显得珍贵,也更具有研究价值。

北京的孩子为啥更有优势,不是因为高考分数线低,而是因为北京有得天独厚的资源,除了师资力量,还有全国最多的博物馆,是其他地方无法相比的。

到周末,坐地铁、坐公交或步行就去了,花费很低,却学到了其他孩子望眼欲穿都学不到的知识。

最后,借助书籍,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

罗敷说:阅读的好处不仅是从智者的经验里增长智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思考的能力。

不是每个父母都有很多时间和资金带孩子外出旅行,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很多博物馆,让孩子了解博物学的最好方式是读书。

书对每个孩子都是公平的,现在信息发达,家长们都能了解各种适合孩子看的好书,千万不能在这里掉链子了。

书中浓缩的博物学知识异常丰富,虽然不能触摸和近距离接触,但是却能通过绘画和文字去感知、去理解,形成自己的思考,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不能旅行和去博物馆的缺憾。

就像张仰喆,是个十足小书迷,一有空就去图书馆、学校走廊的书架就是张仰喆最喜欢的地方,对一些科普知识说得头头是道。

学习博物学,不能少了这本好书

学习博物学,看书是便捷有效的方式,那孩子们该看什么书呢?在这里推荐一套《故宫里的博物学》!

这套书来头不小,由故宫博物院和中信出版社联合打造,蓝本是清代乾隆时期的皇家动物图鉴,由乾隆亲自主持编撰,分为《清宫兽谱》、《清宫鸟谱》、《清宫海错谱》。

这套《故宫里的博物学》同样分为三册,收录了来自陆地、天空、水上的120种古代神奇动物,让我们大饱眼福。

比如攀禽类中的戴胜,是第一次听说。神兽中的獬豸,要不是注音都不知道读音是什么。鹅毛鱼是真实存在的,果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这套书不是一般的动物百科图鉴,是西洋绘画的光影技巧,和中国审美趣味与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每个动物的眼神、姿态都活灵活现,清晰逼真,可以说是非比寻常的艺术品。

像红腹锦鸡,和实际照片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这套书不是简单的翻印,而是用现代博物学的探究方式重新解读经典,让我们发现背后的有趣的、深奥的、传奇的故事。

动物都有头像、名称、现代科学名词和拉丁名、百科知识概要、趣味解读、文史资料出处,有原来的清宫图,还有清晰的实拍图,让我们大开眼界。

这套书不是一本童书,下到5岁,上到99都能看这本书。我们陪孩子一起看,同样可以增长见识,在被孩子追问的时候,不至于要拿起手机去搜索,让孩子认为我们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从而树立更高大的形象。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就感觉太美了,好好爱护它的心情油然而生。再仔细看,就发现,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有这本书根本不是事。

比如孩子经常问,在大门口摆放的是什么,我不会随口说是狮子。当孩子问麒麟是什么的时候,我会给他讲一下来历。当孩子问为什么门口要摆放麒麟时,我会给他讲一个故事,还能给他拓展一些诗词和历史故事。

这套原本只是皇家贵族才能看的书,现在普通的孩子也能看到。经过改版后,价格更加亲民,每个普通家庭都能承受,惠及到更多的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配套音视频课,用一种更生动的方式,让我们了解故宫里的博物故事。

一套书能让孩子足不出户,学到博物学,还能补充历史、文化、诗词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真是孩子的福气。

我是@凝妈悟语,两个孩子的妈妈,致力于培养阳光积极的孩子,欢迎关注我,育儿路上一起前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故宫里的博物学:清宫鸟谱》(升级版)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