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故事》是一本由[法] 福楼拜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故事》精选点评:
●对这种戏剧传奇类的题材不太感冒。但很喜欢第二篇的题目《一颗简单的心》。
●福楼拜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艺术家。
●《慈悲•圣•朱莲的传说》取材于一则中世纪故事,作者去芜存精,把飘渺的传说带回到现实上来;《一颗简单的心》化腐朽为神奇,把不是传奇的材料写成一篇动人的短篇小说;《希罗底》让历史重新鲜活起来,将矛盾冲突集中到一天时间里,从早到晚,让人想起戏剧的严谨结构。
●第一个有莎士比亚的风格,挺戏剧性,宗教化的;第二个很感人,很动人的温情;第三个没读懂,很晦涩。本来想跳过去,看到福楼拜写给侄女的话: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硬着头皮读完了。很多关于宗教,历史的文化,确实很难读。 另外,翻译有点不太习惯,很多句子不通顺,主语指代不明,读起来略有费解。第一本读福楼拜的书,现在不做评价。
●给译者跪了
●朱莲逃出堡子,再也不见了
●创作是父性的 翻译是母性的
●非常喜欢前两个故事,第三个故事涉及的历史和宗教人物太多导致一时没读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有时间再看一两遍吧!加罗林·高芒维勒写的《亲密的回忆》也真的太棒啦,福楼拜真是个能让人感动得流泪的人。
●《一颗简单的心》就是那种珍珠般圆润、仿佛没有边缘、融于生活的小说。最后一篇亲人的回忆也好。
●当一部文学作品里的宗教色彩太浓,就失去了能让我共情的很大一部分基础…
《三故事》读后感(一):福楼拜可爱语录及日常
对于走路的反感延续了一辈子。
他恨“中产人”,常常用到这个名词;但是,到了他的嘴里,它的意思等于庸俗、贪妒、道学,凌辱一切伟大和一切美丽。
这个人专心致志于风格的美丽……他热爱秩序,简直到了疯狂程度,书要是不照某一样式排好,他就不能够工作。
他把自己摆在工作里头,就像一匹老牛驾在犁头,并不在乎灵感,他讲,等灵感会把人等枯竭的。
“我是教会末一位圣父。”
拿起一本书,必须一口气把它咽掉。
“愚妄和我的汗毛孔息息相应。”
“可是自然吃了我!我要是在草上躺长久了的话,我相信会有植物在我身上长出来的。”
“你不知道这一切移动给我招致的坏处。”
——选自加罗林·高芒维勒《亲密的回忆》,1886年,李健吾译
《三故事》读后感(二):躁人辞多
六年前读过刘译,4.29晚间一气读完李译,心潮涌跃,短评一直写到现在,字数超了。
将《三故事》称为“教化故事”或“宗教小说”是矮化这一杰作,其技法之圆浑,风格之纯粹,情感之真切都探尽了现代小说所能至的境地。
《慈悲·圣·朱莲的传说》里赤子一变侔乎魔神,再变而成侠士,隐居异国仍逃不过罪谴又终获救赎的传奇宿命落得实实,有如邻人的故事。自谋杀教堂内白鼠单纯的恶步向毫无怜悯地屠戮生灵,被定罪的惊惶,救危扶困之余的戒惧,受嘲弄后的嗔怒及行乞时无穷尽悲哀中心摇曳、反复,写得无一不干净称意,“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一颗简单的心》于琐屑、平淡和愚拙中显出神性,希冀在人、物与灵间移转,感动读者的终归是“简单的心”。
《希罗底》向多层多股政教势力算计、争斗的纠缠局面投入一枚情欲的石子,斩断千头万绪,唯留“要他大,必须我小。”的信念。
福楼拜以往长篇中雕绘精巧细节充盈环境的本事短篇中更显神妙,一切叙述全备无可置疑的真,将叙述者剔除得极彻底,抛弃所有道德论断与情感倾向,却依旧指向雅致的头脑与仁善的心。
人生与艺术二性一体的文学。
李译洗炼太过,文句支离破碎,亦造出不少锐利的佳句。译者序甚善,附《亲密的回忆》大好。
《三故事》读后感(三):圣人在人间
《三故事》是福楼拜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尽管其知名度逊色于《情感教育》、《包法利夫人》等其他小说,但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本书称得上是福楼拜的艺术审美宣言。
三个短篇故事分别发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其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是“神圣性”的存在。这种“神圣性”玄乎其玄,很难有个准确的定义。在西方,对于以《圣经》为真理的教徒来说,“神圣性”是一套完整的话语和价值观,渗透在文学、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有趣的是,福楼拜本人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天主教徒。他一生对于宗教的态度都很复杂。
在《一颗简单的心》里,主人公名字叫全福,法语原名叫Félicité,意味着鸿福与至高无上的快乐,宗教意味十足。讽刺的是,全福一生都在奉献与失去,她前前后后爱过的人要么离开,要么去世,最后只剩一只鹦鹉。这只鹦鹉被制成标本后,让临死前的全福看到了圣灵。对全福来说,奉献似乎成了一种需求,她爱别人超过爱自己。这种金子般可贵的品质就存在于一个普通的仆人身上。这也许就是一种世俗意义上的“神圣性”,并非遥不可及。
而《慈悲·圣·朱莲的传说》里,沉浸在杀戮动物欲望中的朱莲受到了与俄狄浦斯相似的诅咒:杀父弑母。经历了各种痛苦之后,朱莲完全超越了人类的欲望,被耶稣带上了天堂。在朱莲成为圣人之前,福楼拜曾多次描述他狂野的欲望,以及在命运的折磨中对自身情感的表达,这可是十足的浪漫派印证了。
《希罗底》中,希律王安提帕娶了他哥哥的妻子希罗底,随后又被希罗底的女儿莎乐美所吸引,莎乐美的美色与充满诱惑力的舞蹈最终让希律王砍了先知伊奥坎安的头。在这个故事里,“神圣性”站在肉欲的对立面,福楼拜一生都想要通过对自我的超越来达到圣洁,却又一直通过肉欲享乐来逃避令人厌恶的世界,因而一生处在矛盾中。他虽然一生未婚,生活里却从不缺少情妇(路易丝·科莱特)和妓女。文中对莎乐美舞蹈的描绘,灵感就来自于一个让福楼拜念念不忘的埃及妓女。
值得注意的是,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以死亡为结局,这也许也是一种天主教式悲剧:圣人处在人类之间,从不会被理解。这种孤独与沉默就是圣人最终成圣的必经之路。
《三故事》读后感(四):文学与真实
宗教在西方作家笔下是极为常见的素材,但由于历史文化语境的差异,我们在阅读与之相关的作品时往往会陷入某种困境,这不仅增加了接受和理解的难度,同时也带来了一层心理上的隔膜。福楼拜的《三故事》讲的正好就是三个宗教故事。 文学里“弑父杀母”的传统自古希腊起就渗入了西方文化的血脉之中。《慈悲·圣·朱莲的传说》就改编自《俄狄浦斯王》。而这种传统一方面来自人类对命运不可捉摸的恐惧和对生命有限的悲观,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带着一种西西弗斯式的无望抗争的乐观。“这里是古人敬畏的命运,朱莲逃不出公鹿的诅咒,正如俄狄浦斯国王终其一生没有能够逃掉日神预言的追逐”,宿命论的悲剧正在于行动之无意义,无论是默然静候,亦或是奋起反抗,生命的终点早在你我踏上起点的那一刻就已书写完毕。 当然福楼拜的重点并不在此,他本质上仍然希望文学能够承担起教化的作用。于是乎,俄狄浦斯变成了朱莲,与命运对抗不再是故事的核心,劝人向善反倒成为了主题。故事本身没什么好说的,宗教故事的典型套路,无甚新意;人物形象也是一样的乏善可陈。但福楼拜对细节的描写和环境的刻画着实令人拍案叫绝。文学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它并不对作品是呈现还是表现做出任何要求,也不完全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而是力图通过丰满细节以营构某种真实的感觉。 这一点在《一颗简单的心》中更为明显,尤其是福楼拜对全福屋子的细致描写。而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拿祥林嫂和全福做比较(虽然她们好像除了同为女仆且都身世凄惨之外并无其他共通之处)。或许是因为得不到,所以全福的一生都在付出,男朋友、侄子、小姐、欧班太太,都成为了全福奉献的对象。但是背叛、离开和死亡不断地消磨着她的爱意。在最后,全福把她全部的热情给予了一只小鹦鹉。“她呼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恍惚在天空分开的地方,看见一只巨大的鹦鹉,在她的头上飞翔”,她在鹦鹉那里得到了爱和温暖,这温暖自忠厚中摄取,在贫贱的生命尽头绽放。 相比之下,《希罗底》是不大好读的。读者首先面临的就是地名和人名的辨别困境,其次由于知识结构和宗教背景的差异,弄明白到底小说讲了什么是不那么容易的。莎乐美被视为爱欲的象征,而爱欲往往会带来毁灭,伊奥喀南是爱欲的客体,所以他也必定会死于莎乐美之手。 没有什么比艺术更伟大的事情了。福楼拜把艺术当做上帝,他是虔诚的信徒,对一切抱有热情,认为没有什么是不能成为艺术的。他是一个观察者,有一对好眼睛;他也是一个记录者,他的写作是回归具体历史语境和生活语境的记录。 文学描写的不一定要是真实的,但它应当让人感到真实。一如莱辛所言,“艺术是逼真的幻觉”。而在福楼拜这里,他的每一个故事都足够“逼真”,私以为,这就可以称得上是好的写作了。
《三故事》读后感(五):朴实的热烈
很久没有读过这样的短篇小说,语言平实简练,情节平淡,却能给人带来充满色彩的画面质感和强烈的情绪感染,写实而不失趣味,客观而不失巧妙。想到他曾说过的一段话:“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用心去寻找,直至找到那一个名词,那一个动词和那一个形容词”,这正是令我感到惊异的地方了,具有怎样的文字敏感度才可以在极大范围的常用词库去寻找一个最适合一个平淡故事的词语,并连缀成一件完美的成品文章?将福楼拜的小说视为教科书式的写作,其原因不言则明。
《三故事》一直被认为是福楼拜的几部长篇小说浓缩的精华,在题材上每篇都代表了他的一种风格类型。《慈悲•圣•朱莲的传说》是福楼拜对一则中世纪的民间宗教传说的描绘,朱莲最初嗜杀成性,之后在会杀死父母的诅咒下战战兢兢,离开父母,逃避武力,然而还是没有躲过误杀父母的命运,最终忏悔余生。这则故事的中世纪宗教气息十分浓厚,然而福楼拜并未置身其中,向读者传递信仰需求,而是单纯地用他的文学敏感来讲述一个故事罢了。《希罗底》是一则宗教故事,出自《新约》,围绕约翰之死展现了基督教内部纷争的混乱一天,这一篇依旧是通过客观而写实的叙述来重现故事。而我个人最喜爱的一篇是《一颗简单的心》,它讲述了一个“下等人”女仆全福平凡的一生,没有奇特的人生经历,也没有异色的人物,却让人读的津津有味,对这个平凡人的心情感同身受。这三篇故事分别是福楼拜三本长篇的缩影,《慈悲•圣•朱莲的传说》对应的是《圣安东的诱惑》,《一颗简单的心》对应的是《包法利夫人》,《希罗底》对应的是《萨郎宝》,将福楼拜长篇的精华浓缩到这一个短篇故事集,那么它受到如此的赞誉也不为过了。
怎样描写一个平凡的人?在《一颗简单的心》中,全福的心确实很简单。她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去爱,年轻的时候爱上一个男子,在欧班太太家做工时爱着她的儿女,之后爱着她可怜的外甥,最后是一只鹦鹉。她用一个小人物微薄的善良和爱柔和地撩拨着周围的人的心脏,也感染着我们这些读者的心。她的所爱一个个离开了她,她自己也随着爱的对象的消亡而走向死亡。全福越是接近死亡,越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慈祥平和的光芒,她的态度总是尘土般卑微,她弱小、忠厚,永远都在爱着其他人。在她不舍太太的儿女离家的时候,在她为那只鹦鹉尸体的模型操碎了心的时候,我仿佛看到的是一个母亲,只不过在我们面前佝偻着的是我们的母亲,而全福则像是所有生灵的母亲,大概这种最平凡的存在,同时也是最伟大的存在吧。福楼拜仿佛只写了一个女仆人的一生,实际上读起来却像是写了一个“神”,一个隐藏在穷苦人之间的具有“神性”的品德的存在。他对文字的敏感使得这个故事作为一个贫苦人的平淡一生来看毫不违和,然而这表面的无波澜下涌动的是柔和而滚烫的血液,这种内里的炽热激发出了我们的慈悲情怀,我们湿润了眼眶,对这种低调而又高贵的母性充满感恩的心情。
这一版的《三故事》收录了一篇福楼拜的外甥女对他的回忆——《亲密的回忆》,在这个短短的文章里我们能看到很多故事原型,也更能理解他在故事中流露的深厚情感从何而来。对于我们来说福楼拜是一本教科书,而对于他自己来说,能用自己的文字把珍贵的情感封藏起来,这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