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绒花的庆典》是一本由[捷克]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绒花的庆典》精选点评:
●《甜甜的忧伤》之名可以说是道尽了他这种回忆体的质感,典型赫拉巴尔式人物,要我怎么说,就像是褪去些许疯狂的费里尼。顺带,那种几乎无时不在轻盈的人文关怀,很容易让人相信他真的将平等作为信条,笔下每个人打内里都是个诗人。最后由衷赞叹一句:赫拉巴尔厉害,伊利曼佐也很厉害!
●不是很认可翻译,尽管能感觉到赫拉巴尔本身传达出来的感觉。翻译可别是我未来大学(将大学改为研究生)教授
●粉红色的伴娘那篇电影里没有改编到,好神奇的一篇......赫拉巴尔的奇妙扯淡!
●轻灵幽默的叙述,尽显各色人物特点。
●老秃子爱死了那些毛茸茸的小猫和大胖狗,还有那些和猫猫狗狗一样偏执又温柔的,地道的东欧乡巴佬……为他们移情,钻进他们的灵魂里,仿佛走入一片白金色树干的桦树林包围的金色草坪……而移情现代“正常”人,则会被抛上一条高速公路
●庆典
●第一篇印象最深,感觉译文和赫拉巴尔之间还是有些疏离
●十分特别的短篇小说集,相互形成了完整的,野蛮又浪漫的宁布尔克。越来越能理解为何赫拉巴尔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已被搬上了荧幕并都广受好评,仅靠描写,就已经给出了最生动最色彩斑斓的镜头和拿捏得最恰当的情节节奏。
●“您知道,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我这样的人并不受欢迎”
●林木残木 五颗星
《雪绒花的庆典》读后感(一):雪绒花的庆典
什么样的庆典,如此这般。鲜活的乡村场景,赫拉巴尔式的人物,令人难以置信的人性故事,口语化的对白和方言俚语,淡淡的忧郁中看待世界的独到眼光,一系列情节不连贯的故事或图像串联,将荒谬滑稽的人生百态高度戏剧化,这是赫拉巴尔的典型风格和创作高度,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动态的嬗变,展现悖反的两极:纯粹的原生性和超凡的想象力。记忆,阅读,目光追寻。灵感来源于何处,纷纷攘攘的庆典。
《雪绒花的庆典》读后感(二):森林里的雪绒花在欢庆
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散文集,浓浓的森林生活气息,鲜活的乡村人物,令人想一口气读完。可读性很强。外国作家的散文有时候很难引起共鸣,一是生活方式时代语境思维习惯不熟悉,二是语言文字经过翻译多数都如经过棱镜折射后,多少都会打点折扣。这篇散文集翻译得不错,至少我感受到了酒馆里人们闲谈间浓浓的酒香,也能感受到作者在森林里寻人不遇又得巧遇的愉悦。那样的生活,如雪绒花的庆典,叫人份外珍视。
《雪绒花的庆典》读后感(三):一派乡村景象
这是我的第一本花城出版社的“蓝色东欧”。其实之前完全不知道这一系列。想来当时购买应该是买完什么书系统推荐的吧。封面设计装帧还有名字都很抓我的心,查查评分8.8(虽然评分的人不是很多),又是最近自己喜欢看的短篇集,就下了单。
翻开这本书的总序,才知道原来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东欧电影、诗歌也是不可磨灭的一段记忆,存在于他们的青春年少,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的艺术启蒙和人生启蒙。
可能因为那辈人生来就是我的长辈,在这之前我却都没有思考过父母那一代他们怎么成长,怎么看世界,他们受什么影响。
作者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在一九八四年提及这部小说的创作:“在我的人生暮年,我回到了童年时的故乡,谦卑地在林区生活,与当地村民和环境融为一体。在那里我自然而然地汲取从生活中涌现的创作母液。”
他回到科尔斯克林区书,勾勒描摹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派林区农村景象,现实与夸张,幽默与无奈的景象。
这些鲜活的人物和动物交错出现,在自己的故事里做主角,在别人的故事里擦身而过。在科技并不发达,娱乐并不丰富的七十年代,他们过着自己的快活、有着自己的悲伤:
在“我”时常烦恼着如何断绝来访者的时。偶然在月夜下见到了衣着考究,即便翻越残木也优雅无比的贝尼科娃夫人。使“我”幡然醒悟,每一个来访者对“我”而言,比“我”自己更有价值,每一个人带来外界的信息,让“我”能在文字里告诉人们有意义的东西。贝尼科娃夫人带给“我”的不只有此,还有像极了天使般的灿烂的笑靥。
谦卑、简朴的卡格尔先生喜欢用脚丈量世界,而他的世界就是科尔斯克林区,他愿意把足迹踏遍科尔斯克的每一条巷子,每一条小径和每一段公路。除此之外,他最热爱的就是电影了。他熟知附近影院正在上映什么电影,他甚至可以在脑海中播完一整部电影,在该感动的地方感动,在该笑的地方开心。在养老院仰望天花板的时候,他足够储量的丰富的内容,一定可以慰藉他不再能自由行走的心。
露倩卡和巴芙琳卡开始的时候是多么幸福的一对小猫。主人是宠溺他们的,会像所有猫奴那样,工作到一半也要和主子碰碰头,也要互相表达那满心的欢喜。只可惜他们的主人走了,却把他们留在餐馆。只可惜餐馆的新主人,并不希望店中有猫在溜达。于是他们的六只小猫没有熬过冬天,于是他们只能透过被冰花覆盖的窗玻璃,窥视以前的世界。
《雪绒花的庆典》读后感(四):蓝色东欧文学《雪绒花的庆典》:另一种历史的目光
小冒坚持原创的day182 书评又来了。这也是我第一次阅读捷克作家的小说。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我一直知道还没真正读过。欢迎关注同名公众号“芸淡风倾”。
本周还会切换剧评的,敬请期待~~~
《雪绒花的庆典》 作者: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开始阅读《雪绒花的庆典》之前,我对“蓝色”“东欧”是完全一点概念没有。好在不懂可以听人推荐。
本该好好学习政史地的年华,以自己是个理科生作为挡箭牌,无心枯燥的理论和文字纪录,虽然数理化最终也没有学得出类拔萃。
所以,我现在时常因为政史地知识的匮乏,涉猎社科/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等学科的时候很没有概念,力不从心。少壮不努力嘛。
好在有很多好书,可以让我自己一点一点弥补回来。
“蓝色东欧文学”其实是因为对应的很出名的“红色东欧文学”。其实也很容易联想到,红色指的什么。对,是苏联。
“东欧”一度是中国五六十年代生人的艺术启蒙和人生启蒙。电影,诗歌,文学,是留在一代人心中的童年的白月光。
然而现在再去审视“东欧”这个词语,它更多是个政治概念和历史概念。
在前言里,一位研究外国文学的学者和作家说,其实由于历史上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分崩离析后的几个国家的作家,其实是在竭力摆脱和否定将他们的作品划归在这个概念底下。
因为这个概念高度政治化,笼统化,也不太利于对文学作品的判定。还极有可能因此让作品蒙上刻板印象,影响他的流传度和知名度。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些历史上曾经属于这个共同体的数个国家的作者,都有相同的特点:旅居国外后慢慢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在作家的走与留之间,就产生了海外东欧文学和本土东欧文学。
但是即便作者的作品可能创作于旅居海外时期,也不能否认国家的历史,政局,大环境对作者整体上的影响。
历史上这些欧洲小国不断经历侵略,瓜分,异族统治,动荡,迁徙,繁荣,衰败,所以文化也受方方面面的因素的影响,变得丰富多样,包容,富有艺术性,颓废,感性,有声有色,有难以愈合的伤口,但也焕发着百折不挠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复原力。历史和政治为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提供了特别的土壤。所以作品即使不反映“红色”题材,字里行间也有着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
昆德拉说过,身在一个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目光狭窄的人,要不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所以这些走出来的人,用作品说话,红色经典不是全部的东欧文学。
随意翻看了第一篇小说,就觉得《雪绒花的庆典》真是一部有意思的乡村札记。
清新又幽默,平凡又动人的乡间日常,字里行间都是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很难把它和上述的复杂概念联系在一起。
在科尔斯克风景优美的林区里,一群普通的小镇村民,每一个平凡经历和日常组成的生活拼图,以及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人事物的感受以及态度,构成了这本书的众生百态。
有点像《清明上河图》的众生相,热闹的烟火气息。
故事情节都是对平淡的可爱,平凡到卑微的小人物的刻画。更像是将丰富生动的乡村日常用笔真实地记录,叙述真实的人生和故事。
一群真实的可爱的人就这么走进来了。
这部群像剧里,这一幕小酒馆里不重要的路人甲,下一幕就是主人公。
谁都是自己人生的第一主角呀,在自己的人生里,至少是理所应当的。
很多人的形象都让人记忆深刻:
美丽优雅心善美好的贝妮科娃夫人,完美到难以想象;
活在昔日光辉里的自负的画家,始终不能接受要作为老师养家糊口的日常,也不能很好融入周围,不愿回到自己的现实里;
热心助人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乐力先生,人生的结束独特又感人。
一喝醉酒,乞力马扎罗山就位于科尔斯克。还有那个一鹤嘴就要将飞机降落在这里,让大家去看的飞行员。
以及那个像茶馆一样,囤积了大家所有日常的情绪,吹牛,的小酒馆,魅力的老板娘,有意思的老板,以及好心收养的两只黑猫一家八口。
酒馆里的夜晚,可能也是大家经历白日的平凡无奇琐碎生活之后,发泄的出口。无伤大雅。其乐融融。
虽然看似滑稽夸张,情节也只有简单浅显的日常,但作者很少用笔触过分抨击谁,就放佛一部没有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的大反派的欢乐小品剧。
然而还是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的寓意,以及对这些人由衷的赞美和热爱。因为这些平凡无奇,都是美好的,温暖的。
荒谬滑稽人生百态,在淡淡的忧郁中作者用独特目光似乎抽离,但又融入地去看待这个世界,有着一种很原始原生的力量和感染力。
想象力非常丰富,画面感十足,读着文字都能想象出完整的画面。
卑微之处,体会世态人情,仍能看到人性光辉美好的一面,才不会失去希望不是嘛?
普通人的善良,普通人的努力,真的很动人。
像《雪绒花的庆典》这样,如果作品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也许在他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不表态会很尴尬。
但是也正因为这种单纯的幽默,生动和极强的可读性,才能被海外广大读者接受。
想起学唐诗的时候,如果大环境盛产流行浪漫主义诗人,你一个叹人间疾苦的现实主义怎么也都是不讨好不合时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