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版)》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27 02:31: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版)》的读后感大全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版)》是一本由冯小刚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版)》读后感(一):几十块钱陪聊划算!

  朋友说好的作品是有真实细节的,不是仅仅靠编就能编出来的。

  最近没有上映的《芳华》大抵也如本书里面其它被打入冷宫作品的原因类似,后面我想即使上映也没有了想看的欲望,必是残缺不完整的。

  姜文老师对冯导的评价“鲜榨果汁”想必也戳中了要害,不吐不快吧,很多东西写出来反而更让人佩服。

  最后面徐老师的这篇“嫁狗随狗”也实在是精彩。总之这位“主旋律”的导演之路,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版)》读后感(二):痞就痞过,你还羡慕不来呢

  酣畅淋漓地看完了整本书,一个字“爽”。 喜欢冯小刚导演这种爽直的性格,“痞痞”的模样,不自觉就想到《老炮儿》里面的冯导,将“京痞”表现到了极致,就像书里面一样,不会让人觉得讨厌,反而有些怀念,有些回味,特别畅快。反观今天的我们,高楼林立,网络通达,住对面而不相往来,聚会不离手机,不觉怀念起小伙伴一起打打闹闹的气氛,四合院的温暖。 对于冯导“耍嘴皮子”的功夫,他本人也在书中阐述,或许还有对自己的不满,朋友也说他的出名“不太光彩”,攀附“二代”等让他嗤之以鼻。哈,那又怎样,他的出名你能炮制?也给我这样的“功夫”吧,拿捏恰当,游刃有余。 最后,在日常的日子里,我看到了爱情最美丽的模样。冯导总是夸赞徐帆老师,徐老师则甘愿跟着这样的“狗”。不太赞同冯导的态度,恶狠狠的语气,也怪不得徐老师要忍受他这样的“拧巴”。他们倒生活得不亦乐乎,或许这就是美吧。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版)》读后感(三):有趣,听冯老唠嗑

  说是传记么,又是自己写的,讲真,刚借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想着可以窥探一些隐私的感觉。当读完了序,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序里说的很明白,这本书就是在唠嗑,想象一下冯老的那张侃侃而谈的嘴,自然又有了兴趣继续读下去。

  这本书读的很轻松,读书笔记什么的我完全没想过。就是听故事,简单直白的故事叙述,时间、地点、人物、对话。没有前埔后垫,没有复杂的心理活动,所有的事儿就直溜溜的摆在眼前,好像亲眼看到其发生的一样。读起来容易入迷。 也正是因为冯老的那些作品太深入人心,说起关于那些作品的台前幕后,还是觉得很有看头。连偶尔的一篇剧本赏析,也会觉得没看过瘾。 对于朋友,都是往极好的捧。捧的恰如其分,抬的恰到好处,让我们也看到了其他很多熟悉的面孔台下的样子。若不是出于真心,应该写不出这个样子。再就是徐帆了。把两个人的文章放在一起,不是很腻,但也透着一丝腻,让人不无羡慕。且慢,与其羡慕别人写出来的幸福,不如相信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敬仰和相互支持。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版)》读后感(四):无题随感

  不知道冯导为啥给书取名为《我把青春献给你》,这个“你”大概有很多吧,或者有电影,有电影电视之后的观众,有岁月,有大院玩伴……但感觉更多的是事业方面。考试复习之前看完的,至今把能记得的写写吧。

  我记得开头说,大意是这本书不聊对错三观什么的,就聊聊他之前的事儿。冯导这么多年也是有赞誉有骂声,看完是真的感觉人是复杂的,其中有写女儿和徐帆,但对前妻一笔带过,其实以前也知道有这纠葛。这个人还是挺贫的一个人,也有他很有意思的地方,和大院子弟年轻的时候的往来,他的母亲女儿妻子,他做电影的往事,他成立公司如何如何,有的地方也说的很实诚大实话了。其中平民做事和有背景的人做同一件事情那里的不同和比较,我是比较有共鸣的。

  他的有几部电影我看过,觉得《手机》拍的是真挺好,还有几部像《甲方乙方》《非诚勿扰》没看过,找时间看看去。在微博上看过零几年他的一个四十多分钟的纪录片,结合这本他自己写的这本书来看,感觉离了解他又近了一点或者说更了解他了。冯导还是一个挺成功的导演,商业片和文艺片都可以整得还不错,有的时候看得出很有情怀,期盼新作吧。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版)》读后感(五):随便说说

  逮着今天上课老师好欺负并赶走两位男同学挑着整个教室的右下角角落看完了小钢炮的小自传 北京胡同里土生土长的土疙瘩贫着嘴开着火车回忆他的前半辈子写下了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深情并茂的青春 我把小钢炮当研究对象了 因为好奇北京 好奇北方的北京那机关大院 书里小钢炮写到了他青春里的很多人 写的最多的是王朔姜文刘震云 一个胡同串子靠着京腔贫嘴结交大院弟子共同歌写的青春 他在书里写王朔 写王朔当时被电影局盯上 好梦公司出品的三部电影被枪毙 差点逼得小刚同志去搞地下电影 最后打翻身战拍《甲方乙方》为躲过审查没写王朔署名 他写姜文 写姜文对电影的爱 写姜文对他拍电影拍成廉价葡萄汁而不是葡萄酒的实质问题指出 写自己在姜文面前的悚 他写艾末末 写艾末末身上的野性 简约 钢筋水泥味 说现在的年轻人别装 那浑然天成的酷劲早在十年前就有了 他写陈道明的清高 一个清高到只肯在戏里俯身的人 他写韩三平和朱永德扛起北影上影厂为电影创作人遮审查躲制度 他写了好多人 大刀阔斧的写了好多人 然而给我记忆最深刻却是他写的周迅 就一句话 大概是 “我精灵般的周迅给我发了新年短信贺卡 “快活”” 1997年我出生了 而它过去了 而我很好奇 那个年代的人多有意思 不 应该这么说 他们那群“文化人儿”的青春真有趣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版)》读后感(六):摘录

  刘震云:鲁迅说,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他读来读去,读出两个字:吃人。王朔的小说,我读来读去,也读出两个字:别装。吃人不可怕,吃下去再装就可怕了。一个人装没什么,各个装就可怕了。该装的装没什么,不该装的也装就可怕了。

  姜文:电影应该是酒,哪怕是一口,但它得是酒。你(冯小刚)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但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了还是葡萄。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得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成的,是化学兑出来的。

  冯小刚:我的问题是怎么才能达到好的标准,姜老师(姜文)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节制他的才华。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

  伪另类:不被主流和大众及真另类所接受的另一类。没有想象力,破旧不立新。自私,个人主义恶性膨胀,假装不爱钱,假装有个性,假装脏乱差。伪另类分两种:一种是让别人晕,如坠雾里云端,自己心里很清醒,知道是在作秀,目的还是商业。王家卫就是成功的一例,类也另了,钱也赚了,名利双收。另外一种比较傻,别人晕,自己也晕,本来是伪军,却非把自己当鬼子来严格要求,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饥寒交迫,一腔悲愤。

  新现实主义: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刀光剑影;看似不咸不淡,实则波澜壮阔。一切都不露声色,于无形中势不可挡。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版)》读后感(七):成全了我也就陶冶了你

  最近读了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算是自传随笔吧,有这种文体吗哈哈?

  写下印象深刻的地方。

  冯小刚说:

  任何事后证明是无用的努力,事情都是必须的。

  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努力。

  刘震云说:

  写文章,任情绪流动,自由进出,不拘一格。

  所以,真情总是可以得人心。

  冯小刚说:

  开会去的时候,人民把路给你让开,散会了返回住地,也和人民一起体会下堵车的感觉。人民也都累了一天了,都要回家吃饭,看戏。

  所以,势不可尽使。

  冯小刚说:

  作为成功人士最奢侈的享受,既不是住别墅也不是坐奔驰。最奢侈的享受应该就是每天睡到自然醒来。

  所以,不要羡慕光环下的人,睡不好,一定会死的早。

  冯小刚说:

  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看起来需要面对很多人,但其实不然。每个人真正需要应付的不过也就是七八个人。把身边的这七八个人应付好了,日子就太平了。

  所以,把圈子变小,把事情做好。

  葛优说:

  咳,我到海外发展什么去呀?我连英语都不会说,我就把中国的观众

  伺候好了就成了。让他们省了这份心吧。

  所以,要对得起自己的衣食父母。

  冯小刚说:

  由此我也发现,有些文字只适合供读者静心地去阅读,一旦把它翻译

  成电影,驴唇不对马嘴。

  所以,可以就是可以,不行是真的不行。

  以上,是读后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是记。

  18/1/10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版)》读后感(八):我把青春献给你

合作早期的葛优、冯小刚、王朔、赵宝钢

  生命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怀念的时光,有的是一个阶段,有的是一个瞬间,有的关乎一个重要决定,有的只为一个人。

  读完冯导于十几年前写的回忆自传,我更加喜欢80年代90年代初北京那帮文化人的生活了。这种喜欢多年前从高晓松开始,从喜欢他的音乐到喜欢他的人生观点。高晓松嘴里开始了解80年代哪些如今享誉盛名的大佬们的青春旧事。晓松口述更多的是音乐圈的故事,在他的描述中,那似乎是中国音乐圈的黄金年代,诞生了大量的黄金作品,如今讲来满满怀念。

  本书中冯小刚从自己的角度也讲述了那个时代影视圈发生的故事,北京人的局气、感性和执拗也跃然纸上。你可以感受到冯小刚的幽默、坦诚、不做作和对待朋友、对待艺术、对待感情的态度,有血有肉,毫不虚假,就像是老炮里面的六爷在回首往事一般。书中很多文字让你似曾相识,有些是你自己曾有的说不出来的感触,有些是你曾在冯小刚电影里看过的情节。你会感慨,原来这些电影情境真的就是源于生活,冯小刚从生活提炼出艺术的能力可见一斑。想起高晓松曾谈到他二叔疯了以后拿铁锅扣在头上屏蔽别人读他的脑电波,想到最近看的奇葩说里北大考古博士生在伊拉克被逮捕后于监狱中不敢回头的情景,很多触动人心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刘震云说的一句话很认同:创作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向生活要艺术”,一种是“向艺术要艺术”。选择了后一种途径就势必会导致影片里到处结满了假肢。

  我很羡慕那代人的青春,羡慕他们生活的年代。诚然每个年代都有与之对应的蓬勃事业,高晓松认为的黄金年代可能也只是因为那是他的青春而已。我所羡慕的是在那个万物即将复苏的年代里,更多的年轻人能把自己的青春全心全意的献给你自己在乎的人和事。我羡慕的是他们的青春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和奋斗后,人到四五十岁后依旧有歌有酒有当年朋友。

  这个世界里,才华是稀有的,平凡的是大多数,但青春每个人都有过。读完这本书,你不能不问自己一句话:我把青春献给了谁?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版)》读后感(九):姑妄言之

  所有事后被认为是无用的努力,事前都是不可缺少的工作。

  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看电影,浏览职员表时相比较于演员更在意导演是谁。比如陈凯歌、斯皮尔伯格迈克尔贝也都是很厉害的导演。而最近一次看的冯小刚的电影应该是《芳华》,一部我觉得不错的作品。看了书才知道冯小刚之前原来也是文艺兵出身,难怪拍《芳华》有那么强的代入感,原来也是记忆使然。当我四五十岁的时候回忆自己年轻的某一时段是不是也能找到一个标签在指代当时的情景呢?

  冯小刚的自传文,所以既不会有什么生僻难懂的字句,也不会有什么专业术语出来,还经常会出现很多带有北京特色的土味方言,所以最后不像是在看书而是觉得实在听冯小刚讲故事或者说听一个经常扯淡的人扯淡

  书中提到很多冯小刚以前相关的电影,毕竟提到冯小刚不提电影,那么也算不上冯小刚的自传了。大多数片子似乎对影迷来说评价都颇高。引得我觉得真的应该好好去回顾一下冯导以前的那些经典作品。比如《甲方乙方》、《非常勿扰》、《唐山大地震》。看冯小刚讲述当时拍摄电影的经历的过程会发现,当时的审核领导虽然表带着官方立场有时候必须处于一种相对比较刻板的状态,但是却大多是专业出生,对着电影艺术或者说影视有很强的理解,对于电影的修改能够给出专业的意见和见解,同时有着各自的担当,如果有问题也绝对不会相互推诿扯皮。这也难怪了总觉得童年的时候看得国产动画片不管是分镜头处理、画面效果上还是主题立意上都比现在的层次不知道高上了多少。对比现在中国足球那帮空降的领导班子,呵呵,有几个人是真的懂足球的?

  冯导年轻的时候原来也有着传销成员一般的经历,和王朔一起相互鼓励,忽悠的给自己画下大饼尝试去实现。这种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奋斗的日子,纵然到后来即使一事无成也不会觉得遗憾。一直觉得王朔和方力钧是20世纪那帮在新中国成长的特别有个性的艺术工作者的代表,受到这种观点的冲击所以看到冯小刚和王朔关系这么铁,真的只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才华的人总是和有才华的人在一起相互吸引的。

  冯小刚按照现在的说法是成功的了,不然这本书也不会出现在这里让我们阅读了。毕竟一个人倘若一直失败的故事纵使有人看,市场销量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这对于出版商来说是很不合适的。

  冯小刚的青春那是献给了电影和徐帆了。那么我的呢?哈哈哈,嘴角上扬的时候蓦得想到了谁。冯小刚年轻的时候追妹子很认真的执行了曾小贤的三句成功经历:第一坚持、第二不要脸、第三坚持不要脸。我记得我在做助班时似乎也对当时的大一新生们说过这句,额,曾老师这话看似很歪,实际上真的很实用。

  所幸冯小刚是被上天眷顾的,年轻时开始的摸爬滚打做美工、说好话,怼领导,不管历过多少次的失意,总归是坚持了下来然后现在我们才有了那么些经典的片子可以看。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版)》读后感(十):北京老炮的后现代生活

  书名:我把青春献给你

  时间:2/27-3/1

  这篇自传式的小书看的太喜欢了,特别喜欢冯小刚的特别贫特别贱兮兮的语言风格,和他的冯氏电影一样幽默。基本的还原了一个本真的的冯导。

  提到冯小刚就不得不提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王朔 刘震云 徐帆,这三个人在他的导演生涯中,感情生活中都有很深厚的影响于他。

  王朔与冯小刚的关系其实很微妙在没看这本书时最让我了解八卦到的是源于一篇名为《与冯裤子有关的日子》的公号文章。这篇文章充分满足的读者的窥探欲,将冯王两人的关系也刻画的很生动,当时确实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在没看这本书以前,以为俩人的相处细节是作者通过其他渠道得知的,看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是源于冯导的自我调侃。现在回头再看这篇文章,将冯导写的如此的小人和不堪,将王朔刘震云之人又写的如此高高在上,确实是对冯导的偏见之言。自嘲可以,但是他嘲就有点儿不地道了。如果单纯的因为冯小刚这个人会溜须拍马,会做人,王朔才将大量的剧本给冯拍,为冯写,这也不太可能吧,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玩儿什么聊斋呀!哈哈哈哈......特别羡慕两人一起的开的好梦公司,特别乌托邦,但正如书中所说“好梦难圆”,北京这么大,却容不下一个像王朔这样的人。

  刘震云的地位确实像冯在说中说评价的一样,像一座山,而且是一座还不仍在不断攀升的山峰,让其他作家望尘莫及,拜读过刘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可见一斑刘老的文学造诣。有刘老师的小说托底,冯导的片子自然不会有失水准。书中冯导将王朔、刘震云、姜文、郑晓龙、赵宝刚、葛优、梁左、艾未未一众北京老炮聚在他身边,怎么着冯导身上也是身怀才气的。诚如书名,我把青春献给你,不仅是献给中国电影电视事业,更是那些冯导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吧。

  徐帆是冯导自诩的徐老师,一朵鲜花左躲右躲还是插在了牛粪上。虽然书中俩人的故事描写不多,但还是能捕捉到很温暖的细节,比如这俩人刚认识的时候冯导喝醉了躺在徐帆的大腿上不省人事,徐帆就用手托着一直不动。在飞机上偶遇,冯导给徐帆讲了一路童画故事哄徐帆睡觉。在国外冯导心脏病突发徐帆像哄孩子一样分散他的注意力平复心率。我想,虽然冯导长得并不是好看,但是单凭这捧人不倦,自嘲幽默的一张嘴觉得能搞定很多盘靓条顺的小姑娘的。

  还是希望这些北京老炮们可以多多合作,拍出更好有意思的电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版)》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