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ical Markets》是一本由Eric A. Posner / E. Glen Weyl著作,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95,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Radical Markets》精选点评:
●超出预期的阅读快感
●在读,,目前感觉(包括现场体验)如此,,拉拉评分
●From Vitalik's tweet. The Economist’s books of the year - 2018
●极有启发
●quite interesting system but hard to implement.
●前两章不错 后面章节略banal
●第一章,所谓的共有权自定税很有趣,但适用范围存疑;第二章,声量点数用来设置议程好像不错,但是用来选人或是选方案的话就感觉不是特别好;第三章,保留意见;第四章,限制机构投资者在一个行业内不能有多个寡头性投资对象,感觉很合理;第五章,网络平台的用户在运动中可以同时作为劳动者直接施压、作为广告点击者间接通过广告购买客户施压的提法挺有趣。
●有趣 挺敢想 不过不用看太细
●举例子举得很详细,data labor那章写的最好。感觉Glen Weyl确实有可能成为一个很全才的generation thinker,他的ambition不言而喻。
《Radical Markets》读后感(一):革命死了,革命万岁!
这次去纽约见到做机器学习的朋友。他带我去书店,因为度蜜月打算买书消磨时间。我转了一圈,本来想买carceral capitalism, 看了看虽然很好读,自己并不喜欢。朋友推荐了这本书,说是同事写的。后来断断续续读完了大部分。
这本书主要的贡献可能不是它提供的新想法,而是它通过包装之后提出了有趣的新问题。这里对“产权不明晰”这个问题的看待方式让我觉得很有想象力。我们都知道科斯定理,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时候,对产权的分配不影响最后的经济效率。现实生活中当然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为了提高效率提出的解决的方法大多数都很牵强。这里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理论上在“公有-私有”,“政府-个人”的人为分割上没有突破。书上提出一个新想法,即所有的产权都变成暂时的产权,通过实时拍卖来进行流转提高分配效率。对我来说,这个想法本身并不是很有趣。但是它其实说明之前的理论如果在根本性的概念(如产权的定义,公民的定义)上有所突破,许多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能就有方法解决。
我觉得这本书真正自我矛盾的一点在于,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之间在许多时候可能难以调和。一个效率更高的经济体系,在许多时候是以毁灭过去效率低下的组织作为代价的。发明了洗衣机和干衣机之后,洗衣服的佣人就失去了工作。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通过创新把过去的人纳入新的经济体系(例如重新培训工人,强迫落后的企业破产)。洗衣服的佣人可以集资开洗衣店。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无法真正被经济效率所衡量。一个运行不佳的美术社,一个舒伯特这样穷困潦倒的音乐家,在经济效率上并无多少贡献。然而她们可能在精神生活上愉悦了未来的许多人。在现在看来效率很高,对经济发展有极大帮助的做法,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刻被发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然而在那个时候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这个因为(过去和未来)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在这本书没有考虑。
我们在空间上当然可以引进(或外包)廉价劳动力来完成枯燥的工作,通过更好的分配来提高内部的分工效率。如果一个企业在某地运行不佳,通过卖地,拆迁可以引进更高效的企业。但是在时间上,只是考虑到当前的机会成本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发现之前的“测量”错了,我们并不能通过时间旅行回到过去从头开始。或许提高效率之后,我们当然可以引进税收来进行财富的重新分配,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挽回过去的时间和机会。我想起托尔斯泰的一段话:
Though hundreds of thousands had done their very best to disfigure the small piece of land on which they were crowded together, by paving the ground with stones, scraping away every vestige of vegetation, cutting down the trees, turning away birds and beasts, and filling the air with the smoke of naphtha and coal, still spring was spring, even in the town.
然而这一个春天已经不是之前的春天了,没有花草,没有动物的城市是水泥森林。作者他们憧憬的新的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 (https://sbseminar.wordpress.com/2008/02/17/why-arrows-theorem-is-a-scam/下面的评论已经给出了一个反例),但是他们“无知者无畏”,变革社会的理想会继续下去。
《Radical Markets》读后感(二):两个把读者当成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的作者,真的高估了我们普通人的智商和理性
最近在读小波斯纳和Glen Weyl的新作,《激进的市场》,其中有些十分有意思的想法,列举几个:
【断舍离促进税COST】
作者建议,相对于现在各种种类繁多的税收,政府只征收一种税——Cost。所谓Cost,也就是每个人将自己的财产估价,并每年支付这个估价的7%为持有该财产的税费,同时规定当买方开出的价格与持有人财产估价相等的时候,持有人必须将财产出售给买方。作者的观点是,这样的机制将避免财产权成为对财产的绝对垄断,财产持有人必须真实地评估自己所有的每一样东西的价值,估价太高,则需要支付更高的税费,估价太低,则会造成自己的财产可以很轻易地被买方买走。而所收的税费将被再分配给所有居民。
在这样的体制下,断舍离不再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而会变成所有人的直觉——拒绝持有自己并不需要的财产。因此这一章我管它叫断舍离促进税……
【投票权平方购买】
Quadratic Voting是我还在法学院的时候就经常听小波斯纳在Seminar上讨论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对于每个选民来说,不同的议题重点不同,比如华人特别讨厌AA,红脖子特别讨厌移民抢工作,白人左派特别看重全民医保,可是现有的体制下简单的一人一票并不能反映出选民的对不同议题的不同程度的关注。作者在这本书里建议的是投票权平方购买,比如给每个选民100点投票积分,选民可以自由选择分配这100点投票积分。在同一个议题下的投票成本和投票数成平方关系,投一票将花去1点投票积分,投两票将花去4点投票积分,以此类推。因此,选民在投票的时候,可以选择吧所有的积分花在为自己最关注的议题投十票(10 x 10 = 100);也可以选择为自己最关注的两个议题分别投7票,两个不是非常关注但是有看法的议题各投一票(7 x 7 + 7 x 7 + 1 x 1 + 1 x 1 = 100)。因为显而易见的是,投票越多,投票成本越高,选民将被迫面对自己对不同议题的真实关注程度(比如一个华裔家长非常反感AA,但是是否值得把所有的投票积分全部花在10票反对AA的议案上?还是投9票给反对AA的议案,留下19点投票积分分配给其他对华裔可能有影响的议题,比如亚裔细分?)
:记得一次seminar,小波斯纳说,这种系统的局限在于只适用于选项二元化(同意/反对)的议题,不适合更加系统的政策制定。我弱弱地举手,说,我觉得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这个系统假设了平均选民具有100以内加减乘除的算数能力。大家哄堂大笑,小波斯纳看我的眼神满满的都是嫌弃,“这特么哪来的熊孩子,瞎说什么大实话?!”
【允许移民作为二等公民存在】
作者认为,欧美这两年的大规模排斥移民的原因,在于全球化红利的极端分配不均,精英们大力鼓吹全球化,而底层民众则非常排斥,造成了对于移民观点的两极分化。作者建议,政策应当允许发达国家的居民引进移民,比如一个美国公民可以以“担保人”的身份引进一个移民,作为报酬,这个移民在美国工作后,收入提高的部分将分配一半给担保人。对于参与这项交易的美国公民和移民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安排,美国公民可以直接享受到移民红利,而移民也将获得比自己在原生国家高的收入。同时,作者认为,应当全盘取消H1-b项目,要求大公司大企业直接向美国公民“购买”高技术移民担保人名额。作者的观点是,既然你允许华尔街大型血汗工厂高价引进移民,为什么不允许俄亥俄农村家庭小作坊以比美国市场价低,比原生国家市场价高的价格引进移民呢?
这个大概是全书最不受欢迎的章节吧,我看到的书评很多都把这个系统当作是当代的奴役合同,并且针对作者的人性展开了攻击。记得在莱初学经济,第一节课的内容就是应然性问题和实然性问题的区别。当看到“移民作为二等公民存在”,所有人的直觉都是这个是一个应然性问题,而答案应该是个斩钉截铁的绝不,但是正如作者所描述的,作为一个实然性的问题,移民作为二等公民生存在美国仍然是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移民什么时候才能够终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当两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机会完全均等的时候,双向的移民才有可能会停止,毕竟人往高处走,永远是人类迁徙的主旋律。而作者设计的这个系统,将两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机会带来的差距赤裸裸地展现在两个国家的居民面前。
【全世界的胖友圈/知乎用户团结起来】
小波斯纳曾经问过我们,每天在Twitter和Facebook上花多少时间。一哥们答:没考试没due的时候基本不怎么花时间在上面,一要考试战due了,好像所有时间都花在Twitter和Facebook上,但是大家的平均值基本上都在每天半小时左右。小波斯纳算了笔账,每天半小时,每年就180小时,相当于一个月的全职工作,而我们在Twitter/Facebook上生产的各种浏览记录,打诨插科正是这种互联网公司赚钱的关键,数据。
小波斯纳抑扬顿挫地感慨了一句:你们作为芝大法学院的学生,愿意每年白干一个月,看Twitter和Facebook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你们自己连人家一股股票都买不起?!
在书中,小波斯纳给出了解决方式——工会。互联网用户可以选择参加工会,所有的信息都将通过工会发送给Twitter/Facebook,如果这些互联网公司拒绝为用户创造的内容支付合理的报酬,那么工会将不会把用户创造的内容发送给这些互联网网站。比如我如果有一只网红狗,录了一段很好笑的视频,如果Instagram拒绝向我支付报酬,那么我的工会就会扣着我的视频不上传,相当于我的网红狗狗罢工了…… 作者也认为,这样可以帮助网络公司筛选内容,而不至于成为一个信息黑洞。
------------
总的来说,我给这本书的定位是【很激进很有野心的想法】,但是仅仅存在于学术男的思想实验中。我毫不怀疑小波斯纳和Glen Weyl在写这本书时候,是抱着非常诚恳的态度,想对美国现有体制进行改造。目前看到的书评大多来自经济学或者法律学术界,因此对于这种激进的思想实验充满了热情,认为这本书可能会奠定改革的基础。但是我觉得作者提出的建议太过于激进,并且需要一定程度的经济学基础作为支持,大概会有不少读者把他们当作是(i)想支持大政府掠夺我们个人财产的共产主义斗士;(ii)思想败坏泯灭人性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右派人士;(iii)不接地气以为所有人都知道quadratic是什么意思的精英知识分子;(iv)玩世不恭的讽刺作家。。。
不知怎么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忽然记起法学院一年级的课堂上被小波斯纳点名提问,我主动坦白早上要交作业所以没读案例时小波斯纳理解地点点头:“我知道你没读案例,但是根据我们目前讲到的内容,你觉得这个案例应该是讲什么的?”
大概,这种作者最大的问题就是高估了普通人的智商和理性吧。。。
《Radical Markets》读后感(三):激进市场:用市场本身的力量去监管市场?
本文原载于《经济观察报》 ,除非获得明确授权,否则不得转载。
新世界的新问题
自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已经迈过了28个年头,而2008年爆发次贷危机以来,又是11年过去。世界的确一度走上了全球化和繁荣,然而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预言的「历史终结」并未到来——正如在1989年发表的《历史的终结?》标题中的问号一样。然而福山在东欧剧变后不久,于1992年将此文扩展为《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他就像是其他见证时代大变革的精英与大众一样,拿掉了这个问号,向着新自由主义的「美好未来」狂奔。
而如今,这个激励着经济学者和有识之士对于未来思考和对现有理论诘问的问号并没有就此消失。世界的的巨大不平等,站在破产边缘的欧洲各国,愈演愈烈的难民潮与恐怖主义危机, 依靠财政干预和货币放水走到尽头的现有增长——世界正在左和右的桎梏中寻找出路,而保守主义的复苏带给了世界舞台玩笑一般的川普与英国脱欧、阴影中的剑桥分析和脸书公司、以及如今的贸易战与重新割裂的世界。
《激进市场》一书正是写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原书 Radical Markets: Uprooting Capitalism and Democracy for a Just Society 出版于2018年5月,作者 埃里克·A. 波斯纳 和 E. 格伦·韦尔 从标题起就野心勃勃,直指今日世界摇摆的核心——「资本主义」与「民主政治」。
资本主义世界的混乱和迷茫脱不开现如今顶层结构遇到的问题,但是如果纯粹放任的自由市场带来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加强政府和强制力的监管与限制?如果是西方民主政治的设计出现了问题,引发了世界的政治危机,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限制选举与投票,防止「乌合之众」带领政府走向民粹?在本书之前,我们已经看到无数的理论先驱,然而无论是单纯的凯恩斯还是哈耶克,社会主义的调控还是自由主义的放任,在如今的世界都其实并没有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而本书作者们给出的思路也更符合调和左与右,让左兼容右,让右调和左,并且发展出新思路——为何不更激进地去扩大市场,用市场本身的力量去监管市场?为什么不尝试让私有产权的公有制改革可以用更市场的机制实现?为什么不用更完善的数学和博弈论工具设计能更加平衡的投票基础设施? 最终,问题变成了——是否能设计出「放任市场自由的社会主义」作为后资本主义时代的左翼思路的新篇章,而这样崭新设计的市场是否能解决如今的问题?
同样带着对这些宏大问题的关注与思考,笔者在英文版刚出版时就十分关注,特别是了解到了中文版很快就有了翻译和付梓的计划。特别有趣的是,在出版到如今这一年里,从经济学界巨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让·梯若尔,到科技巨头、微软CEO纳德拉,以至引领了区块链领域的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都专门评价了本书的思想,纷纷讨论是否能在未来的新领域开展这些经济实验。
借着近期的中文版《激进市场》出版,笔者在此也谈谈对本书的理解,以馈读者。
《激进市场》基本内容
全书正文分为5大章节,分别为 Property is Monopoly(产权共享),Radical Democracy(激进的制度设计),Uniting the World’s Workers(联合全世界的工人),Dismembering the Octopus(肢解大章鱼),Data As Labor(数据作为劳动成果/数据即劳动)。从开场白和导言「自由市场的困境」起,两位作者在每一章节都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角度来尝试部分解决目前市场遇到的问题。
「产权共享」对应的是资本和生产资料的过分集中,作者提出了以拍卖和变种税收,依照经济学家阿诺德·哈伯格(Arnold Harberger)的思路为根基的思想实验,通过加强任何私有财产的流动性来「共享产权」,达到类似公有制的效果。「激进地制度设计」一章则想要在民粹横行的今天改进集体决策的效率和制衡,引进了一种创新的投票方式QV(二次方投票),尝试「搭便车和多数人暴政之间的完美平衡」。
在之后的三个章节,作者们直面全球化市场带来的问题——各国巨大的发展失衡和日益严重的移民问题,看不见的垄断财富基金,以及已经萌芽的数字时代的劳资矛盾。「联合全世界的工人」一章针对移民和劳工问题,提出发达国家采用市场手段「拍卖签证」的想法,探讨最终如何达到「劳动者的国际化」与「人的国际化」。「肢解大章鱼」剑指垄断资本,特别是管理数万亿美元养老金和公共基金,大量持股企业的华尔街资本,以及在数字领域通过看似不相关收购提升垄断的科技巨头,作者们向市场垄断的监管者们提出了禁止投资机构在同一行业进行指数化分散持股的思路。最后一章,探讨深入到了数字化的现在和未来——「数据作为劳动成果」则把视角投向数字化的今天与未来——如果把脸书(Facebook)等大公司看做提供免费平台的封建地主,那所有用户其实是数字化劳工——而在这样的「科技封建主义」中,作者去尝试扩大激进市场,来解决这个数十亿人的数字劳动问题。作者们设计了新的市场和制度尝试,缓和现有的问题,而他们的这些新思考似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答案。
屠龙者并非哲人王,而是市场本身
全书的观点以书中开场白为例。本书引子是西半球经济上最不平等国家——巴西的大都市里约热内卢的经历。这个城市是发展中国家的缩影,也是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扩大化的未来。历来讨论「为什么这个天堂会堕落?」都基本可以放入「以下框架」:
左派:政府应该向富人收税来为穷人提供住所、医疗和工作。
右派:嗯,然后国家就变成委内瑞拉或津巴布韦了。政府应该将国有产业私有化……经济腾飞起来,不平等的问题就自行解决了。
技术统治论中间派:我们需要一个被国际专家小心管制的经济,被随机对照实验验证过了的目标干预手段,以及保护人权的政治改革。
显而易见,两位作者,以及参与贡献本书的各行精英,甚至对本书感兴趣的普罗大众们对三个答案都并非那么满意。向富人收税的方案听上去很容易滋生腐败,直接把国有产业私有化只能让人想起休克疗法后的惨状,和平等化差十万八千里。中间派的论点充满了精英主义和机械主义的似是而非,似乎只要有罗斯福或者李光耀这样强势而不失变通的领导人,加上一群技术官僚问题就迎刃而解。
这听上去很像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人王」,有精英政府就能大功告成。但别忘了,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也曾经是这样充满精英官僚和希望的城市。两位作者在书中一针见血指出「问题的根源恰恰是这些(旧)想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缺乏(新)想法」。
我们随着书中笔调再来温故一遍亚当·斯密(Adam Smith)以来的各个流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亚当·斯密是一位激进的改革者。亚当·斯密对市场改革的激进精神(而并非原教旨的盲目崇拜市场)其实并没有被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和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等人继承。反而是不那么出名的亨利·乔治(Henry George)继承了激进精神,被作者称为「尤达大师」,无时无刻不想着进行对于市场本身的改革。
以私有产权和私有制本身的问题为例:在土地的私有权这个常见问题上,我们常看到几种模式——
政府一次性卖地,但限制交易;或不进行限制,每年缴纳房产税的模式。这两者都滋生了很多问题,如腐败,房产税的评估等各种问题。「乔治派」相关的学者,以阿诺德·哈伯格为代表提出了一种新的税收方案(以下简称为「哈伯格税」,或「公有制自评税」,即COST,common ownership self-assessed tax)——我们能否使得地产这种私有产权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具有流动性?
比如,我们「要求」私人拥有的财产必须公开标注一个标价,并年缴根据该价格百分比的税;而市场上的任何人就像买卖股票一样都可以按照这个公开标价购买该资产。按照理性人假说,如果开价高于合理价位则要多交税;低于合理价位则会很快被人轻易买走。看上去非常美好,除了没有人能接受每天回家之后自己的房子换一个主人的事实——但考虑到以房产为底层资产的各种眼花缭乱的衍生品,我们的房子又何尝不是天天易主呢?如果对于土地这种想法暂且难以落地,那么对于其他的数量有限,又有公共资源属性的「商品」,其实已经有使用这种类似拍卖的方法了——比如FCC(联邦通信委员会)的广播频谱拍卖。在互联网世界,域名其实就是一种类似「房产」的财产,由一家非盈利机构ICANN管理,难以进行这么激进的实验;但在区块链世界,新的非盈利机构ENS(以太坊域名服务,类似传统的域名)则由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在亚洲数次论证过以这种新形式的方法进行垄断形资产的市场配置,来减少「空置率」和「垄断」。
再如第二章探讨的,「QV(二次方投票)」,本质上是一种崭新的政治经济学探讨。能否使用市场的力量定价政治和投票权?如果不依赖于多数制,即一人一票这种可能「多数人暴政」的方式,也不依靠代表制等易于操纵的方法(类似于专攻摇摆州来争取更多选举人票),是否可以引入市场方法,即第一张赞同票的成本为1张票,第二张赞同票的成本则变为4张票(2的二次方)呢?这种思路虽然还在早期,但书本出版一年以来也有不少小国地方政府和各种非商业组织开始使用。
这些超前的实验性想法,连带着出版后作者之一E.格伦·韦尔为推广本书观点成立的RadicalxChange办的研讨活动,都让人满怀期待。笔者亦受邀参加了作者在今年3月在底特律举办的第一次大会,协助举办了近期在北京和上海举行的研讨会;当在底特律这个被垄断资本家和过了头的工会运动斗到破产边缘的城市里,区块链加密算法开发者、互联网的域名方案研究者碰上传统解决住房问题的非营利组织,并且恍然大悟这些问题共通之处,这些思想也就此影响社会。笔者自己的公司也尝试实行其中的思路,以更私有化的数据产权去对抗垄断的封建科技巨头——数据私有制就印证了「市场本身还能更激进的进化,而设计规则的屠龙者并不应该担当哲人王」。
「经济学帝国主义」与市场的终结?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讨论了相当多的劳动者与政府、资本与政府的博弈关系;比如「联合全世界的工人」一章正如起名,严肃的探讨了各国的劳动者能不能通过互相担保提供签证,增加劳动者的联盟,如每一个发达国家的劳动者可以担保赞助发展中国家劳动者在当地的工作签证,只秋取得「新移民」一部分工资的收益。「肢解大章鱼」则很聪明的给指数基金设置了投资上限。「数据即劳动」更为直接,与近期中央层面首次公开提出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不磨而合。但读罢这三章,更感觉全世界劳动者被华尔街金融寡头、硅谷等地的科技封建主义巨头、以及保护主义的签证政策多重夹击,艰难求存;同时又会令人生疑,这些批判和论述虽然有力,但是否本身目前经济学的能力和探讨的问题难以真正对这些问题有所帮助?这种用经济学去入侵新领域的「经济学帝国主义」(一个不好且有一些民科的称呼)是否有意义?我们分析的终点和市场演化的未来是什么,市场会不会有朝一日终结?
我们先跳出市场的终结与否,看看这些思考是否能真的影响现实。书中的跨国签证赞助与拆分垄断难以实践,但在数字世界中,书中描述的思考正在成为现实——脸书公司二十多亿的用户是二十多亿的数字劳工,区块链技术、密码学和新的去中心化互联网本质上是联合这二十多亿用户的罢工行为。很容易理解的是,用户的每日行为和数据都成为了巨大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原料。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Alice对于猫的照片的喜好程度是Bob对于狗的照片的讨厌程度的某一个函数的某一个解」,这种复杂关系与市场上“铅笔的一生”非常类似「木材必须……石墨必须……金属箍……每种金属都必须进行开采……如此往复」。
在经过了前述的各种思想实验,在进入数字劳资关系的时候我们似乎终于触碰到了市场的本质。在本书收场白「市场之后?」,我们看到一个「中央计划委员会」哪怕全由专家和最熟练的管理人员组成,也无法收集关于一支铅笔的海量信息,或者即使收集了也无法处理。但市场为什么可以呢?脸书公司无孔不入的数据收集器和机器学习的推荐算法为什么看似也可以呢?如作者所言「我们从反面提出这个问题,即:市场的极限是什么?」
市场过程……可以被当成是前电子时代的计算设备。
——奥斯卡·兰格,《计算机与市场》,1967年
在经过了前面关于脸书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如果要足够的生产资料和信息,那必须无孔不入的窃听,期待其单个中心化的计算机系统能达成市场的伟业,这就堪比统计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克斯玛·莎利兹(Cosma Shalizi)所说「让中央计划委员会“解出”一个现代经济」,难上加难。
市场的极限则大的多,我们并不是由于被强制要求标注Alice的猫和Bob的狗,而是被无形却又非常清晰的某种价格信号所驱动(如「社交资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类大脑都如同单个处理器被并行在一起一样,或者说「市场如并行处理器」。这是分布式系统成功的关键,也是技术乐观主义者为什么会对边缘计算、区块链、去中心化互联网热切发出「改变生产关系」的期待。
或者说,伴随着数字时代的「数据即劳动」,和「二次方投票」、「哈伯格税」将权力非市场力量纳入市场的努力,市场的极限是或许是市场本身的异化。到时候「经济组织或许不能继续被称为“市场”,但是“中央计划”这个词似乎也并不十分恰当」,而这样程度上异化的市场,最终带来的是不是反乌托邦?作者谦虚的表示这些预测已经进入了科幻小说的领域,这也是为何本书在收场白上留下了郑重留下来一个问号。福山主义关于历史终结的句号似乎已经被证伪,而无论左派还是右派,都必须承认,「市场——激进市场——仍将是大规模社会组织的最佳方案」。
《Radical Markets》读后感(四):哈伯格税:面向共享经济的创新?
导语:哈伯格税的提出,是为了解决闲置私人资产的流通。私有资产会导致垄断,而极端的公有化又容易造成公地悲剧。这套体系的提出,也是在思考绝对的私有制和公有制之间是否存在折中的方案。我一直认为没有最正确的经济体系,只有最适应这个时代的体系。当人们慢慢习惯一个强调使用权而非拥有权的时代,当个体的身份、群体之间的关系逐渐虚拟化和碎片化,我们会不会更容易接受这项议题:我和陌生人们按比例共同拥有着这些资产,譬如我们的房屋,手机,乃至我们的移民身份……现在的经济市场对曾经的人们来说,一度也是激进市场。尝试去理解哈伯格税,也是为了去理解那些潜藏在身边的观念和需求的变化。或许未来已经来了,只是还没扩散开。了解哈伯格税的缘由,来自于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今年四月的一篇书评博文<On Radical Markets>,关于Posner和Glen Weyl的新书《激进市场》[1]。书里阐述了四项激进的实验性策略,涉及经济和政治等不同领域,分别尝试去调解新时代背景下的财产权,选民投票权,移民以及数据隐私等议题。
而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哈伯格税,来自于作者对闲置物品财产权归属问题的研究。辅助参考了作者另外一篇论文《产权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垄断》[2],我也想写下一些我的看法。
首先,这个税的规则是:
1. 为私人拥有的财产提交自己的估价,同时根据估价,每年提交相应的税。
2. 市场上的任何人都可以支付你提交的估价,而强行达成交易。
简单来说,这个规则会让你为自己的财产估值而付出代价。如果估得低,别人提出的匹配价格也低,可以直接买走你的财产,而如果估得高,则自己需要上缴的税也会高,以此来达到平衡,鼓励每个人客观的评估自己的财产。
这一套规则首先尝试解决一个影响市场交易效率的问题:私有财产估价虚高。
这个问题的基础出于一个假设:产权是一种垄断,而由于垄断带来的持有者议价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市场的交易。简单来说:私有财产所创造的议价问题会阻碍分配效率。
通过提议每个人为自己的估价提交税,哈伯格税同时尝试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则是,解决闲置资源的市场匹配。
首先分析一下实用性。
在尝试将这个想法运用在真实的交易场景中的时候,会发现实际情况不一定能够满足这个理论的基础假设。
如果我们希望交易的闲置物品是大宗商品,我们处于一个买方市场而非卖方市场的时候。对资产的垄断并不能推出交易时报价偏高的结论,因为存在市场其他产品持有者的价格压力。此时你的议价能力是由市场上其他竞争者所决定的,而非来源于你的垄断。
因此该论文所讨论的假想对象,还是集中在诸如土地,房产,高科技设备等偏向卖方市场的资产,有垄断企图的资产。这一部分资产将因为哈伯格税的存在而减少闲置成本的耗费。
进一步推断,这个假设同样也适用于“人为造成”的供应者市场。譬如:极其个性化定制的商品,或者由于人的关联价值而留下的纪念品,遗物比如梵高的向日葵画等等。
作者在论文中确实证实了我这个推断的前一部分,论文提到了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房产资源,同时作者还补充了,公司财产的处置也可以应用该规则。同样适用的,还有专利法则。作者引用了第三方调查认为某种意义上,知识作为一种垄断财产,专利法则也是在妨碍知识在市场上被更好地分配和利用。[3]
这些经济学家认为,打破垄断的唯一方法,是对财产通过税收进行国有化。( only solution to the monopoly problem was nationalization (through taxation) of many forms of property. ) 进而引出了拍卖机制。
同时需要注意的还有,哈伯格税致力削弱的财产垄断,影响了原有的哪些垄断的好处。作者认为,因由私人产权所带来的垄断,给予了拥有者投资改善该资产的激励。某种程度上来说,私人产权意味着,拥有把这个资产空置的权利。[4] 而该稳定的所有权及其预期,将允许所有者通过后续投资 (investment) 而获利。类似地,譬如公司品牌归属于该公司私人资产的范畴,同时也具有长期稳定的预期,除非公司倒闭该品牌会一直伴随其中。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腾讯视频等大型视频内容提供商愿意花大价钱去制作小众而口碑好的产品,譬如奇遇人生等。相反地,如果我对资产有着不确定的预期,假如未来的某一天都可能有人剥夺该资产,伤害的是所有者的投资意愿。在相同的例子里,如果某视频网站处在一个极其激烈的,随时可能被取代的市场环境,利己的策略是赚快钱存活下来,而非花大价钱投资品牌。
基于这个思路,我认为这项哈伯格税可能带来的最大的害处,或许就在于人们可能低估了拥有权不稳定的情况对人们行为预期的影响,在于私有财产不再神圣不可侵犯。
这意味着很多。
这意味着你只是在行使财产暂时的使用权,而非拥有的权利。这意味着你无须对财产作进一步投资,你无须有和它更加长远的规划。
对我一个存在主义者来说,这也是认为,我无须真正感受它,驯服它,以及想象和它的未来。没有归属感。好吧挺讨厌的。
听起来有点熟悉吧,这其实就是公地悲剧的原型嘛。曾经我们说解决公地悲剧的其中一种办法是,外部利益内部化,也即建立内部私有产权机制。而哈伯格税这套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希望逆向拆解了私有产权而创建了一个公有资源的交易环境。而相比公地场景下直接的的共同所有权 (common ownership) ,作者提出的部分共同所有权 (partial common ownership) 更像是一个折中的方案。我与其他人共同拥有资产,从而在保留我对资产的投资愿意的同时,也允许我通过资产的重分配而获利。
改善“资产垄断而妨碍分配效率“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呢。在知识产权上,我们有一个更极端的典范,就是有时限的知识产权。知识,专利作为短期内发明者的私人资产,在保护期结束后归属于全人类所有。但是面对社会私人资产譬如土地,房产,施行有时限的产权会面临很大的社会阻力。某种意义上哈伯格税预示着大范围的财富再分配,这对于资产持有者多的人群影响最大。
除去上文所提及的哈伯格税规则实行的潜在弊端,这项规则有没有带来什么创新的地方呢。
我认为其中一点是根据交易前提交的自我评估的价格交税。重点在“交易前”和“自我评估”。类似的规则还会有很多变式,譬如“交易后的补偿价格”,或者是引入“第三方的司法评估”。之所以哈伯格税选择这一种搭配,我认为是为了最大化私人信息的准确性。
经济学,相比于自然科学,其中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没有绝对的“所有信息”,信息而是分散的,是分布在每一个人上的。于是,经济学讨论的是一种机制,如何设计更适合将分散的信息信号传播给其他人,从消费者传播给生产者。[5] 而人们自己对财产的估值,就是这样一种私人的分散的信息。信息越准确,越能反应局部的供需关系,越能提高市场的交易效率。
第二点是哈伯格税尝试促进的闲置物品的分配效率,而不是私人产权所着重的投资效率,在我们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当前在公司运作规则上常见的股份制或许会扩大其适用的范围。我们或许会同时和很多陌生人共享某些财产的拥有权,也拥有即时买入卖出这部分权利的机会。而当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参与进资本市场,拥有获得回报的权利,这会不会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近期民粹主义兴起的根基。相反地,让没有利益干系,责任能力的人具有投票权,往往迎合的是极端的革命家口号。[6]
其次是对共享经济体系的影响。人们对这个时代的伪共享经济体系比如Ofo,Uber等等有很多误解,首先我觉得一个比较好区分是否是共享经济的方式,是去看这个商业模式是在分享闲置资源,还是在不断创造新的资源。当你看到的数据是数百万的小黄车被新制造出来投放进市场最后成为堆叠如山的城市垃圾,当你发现世界上超过2/3的Uber司机实际是全职司机,其中超过80%买车为了赚钱糊口[7]……这不是通过分享闲置资源而取得进步的共享经济 (sharing economy),而是利用新创造出来的资源以及大数据的调度而形成的按需经济 (on-demand economy)。这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优势,而非制度的优势。
在这一层澄清的基础上,去理解哈伯格税所面向的共享经济,是去平衡私人投资维护资产的意愿以及当资产闲置时用于市场交易的效率。开个脑洞,用Airbnb来举个例子。其实目前Airbnb面临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是,出租房屋在经历了租客之后的维护。租客本身和房屋没有利益关系,底线是不破坏,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租客的素质,而别说租客对房屋的投资意愿了,比如说清理,装饰,置办家具等等了。引入哈伯格税会带来什么改变呢,试想一下,每一个租户从上一个租户那里按照后者评估的价格买来该房屋的使用权,同时租户也为自己的使用期间估算价格并计算哈伯格税上缴给房屋拥有者。这个哈伯格税实际上,就是个体能够承受资产空置的代价,本质上也是个人对资产使用价值的理性评估。当我喜欢租这个房屋的时候,我愿意为了多住它而设置高的估值并上缴更多的哈伯格税,而当我结束租房希望出手交易的时候,可以设置较低的估值而找到下一个租客。这个规则的改变带来的变化是,出租的房屋和租客本身建立的利益关系,也因此由于该利益关系带来的对投资意愿的鼓励。试想想这种情况如果租客乱破坏房屋市场上还会有人愿意和他达成交易吗。
作为脑洞这种设计还是具有很多明显漏洞的,但是实际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利用哈伯格的税收规则来定义人们的行为是具有借鉴意义的。以此延伸,另外想稍作启发的一点是。哈伯格税本质上增加财产持有的门槛,而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区分真正使用者,减少滥用(spam)的一种思路。参考hashcash 的设计原理[8]。为了炒房空囤房屋,为了营销发送大量垃圾邮件等等情景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归属于滥用,房屋的所有权被滥用导致闲置,邮件发送的廉价使用权被滥用导致垃圾邮件。而当我们逐一根据其滥用的方向征收成本的时候,对房屋所有权征收哈伯格税,对机器发送邮件验证哈希增加计算成本,是不是可以缓解滥用带来的危害。
正如上文论述的哈伯格税的优劣之处,该理论的确阐述的是一个激进市场,而难以在短期内为政府所用。鉴于法律上的自由中立原则,以及法案决定的警示效应,该理论也很难短期通过法律。即便如此,这套理论带来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是面向一个我们可能很快就会迎接的共享经济的时代。
而每一套理论框架的优劣势都是动态的。随着科技的变化所不断降低的实施成本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很多曾经既有理论的基础,而这也将为我们带来新的思考方向。 自由一定比管制优越吗,自由和隐私的边界在哪里……等等有趣的议题我觉得基于这个时代的技术都能够给予新的诠释。
我也很感兴趣哈伯格税这套理论能够在哪些场景应用。目前通过调查已知的,是在一个DAO游戏《进化星球》的药水价格机制的设计中出现过[9]。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景,虚拟代币交易或者二手市场等等,会是我后续一直关注的方向。
或许未来已经来了,只是还没扩散开。
---
[1]《激进市场》同样入选了经济学人18年的年度书单。
[2] 《Property Is Only Another Name for Monopoly》, Posner and Weyl
[3] 《Property Is Only Another Name for Monopoly》, Posner and Weyl Page 52.
[4] 再谈哈伯格税:极端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没准是同一个- 橙皮书
[5] 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我认可哈耶克所代表的芝加哥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观点。
[6] 《人类简史》作者分析特朗普崛起:自由主义终结了么? 复习一下民粹主义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的影响。
[7] Uber and the False Hopes of the Sharing Economy - The New York Times
[8] hashcash算法:中本聪关于区块链的秘密都在 - 橙皮书
[9]EvolutionLand (进化星球) 是什么! · Evolution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