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群岛》是一部由Aleksandr Melnik执导,Konstantin Lavronenko / Andrey Feskov / Marat Bash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地群岛》观后感(一):关于男主
芝林'伊万'乔治维齐,1972年出生,2009年入狱,因其妻儿死于空难,他杀害机场六名工作人员被判无期徒刑,不知有谁熟晓俄刑法,电影中提到的,根据第二条106,105,107,第三条161,162,都是些什么内容???男主入狱前是飞行员,受过高等教育,在岛上仅存的几个还保持理智的人,
《新地群岛》观后感(二):太深奥!!!
其实整片看下来,有些地方没有看懂:那个哑巴为什么把纸人放到罐子里?为什么要烧掉?还有米林为什么要杀人?他在影片中表现出来的不像一个会暴力杀人的人,影片中没有解释,原谅我。智商是硬伤!T-T!!!在这些个犯人当中就米林一个,没有杀过一个人,没有吃过人肉!总的来说是一部值得思考的关于人性的蛮深奥的电影。
《新地群岛》观后感(三):人类,注定短暂的存在
这部俄语电影似乎改变着我对俄国艺术的期待。它的象征意义明显超过现实的意义。
人类是否真的是那种无可救药的种族,那种乌合之众,那种你死我活,那种无知无畏,那种短暂的存在?这是一场不现实的实验,却得为了现实的目的和可以预知的结局。或许人类的一生不过是它者的一场儿戏,人类最好的结局是可以选择的死亡,那样的悲哀与无奈将不可避免。
电影结束的画面,满足了我对活着最生动的表达。
《新地群岛》观后感(四):开头糟心、中间揪心、最后走心
大半夜的居然看精神了。这影片的名字真容易让人以为是终极大逃杀或者灾难片,要不是本着科幻必看,可能就错过这部中上之作。
前半部
万恶的优酷居然分类到科幻……整部戏除了一个可以向卫星发送信号的海上浮标外,真的再也找不出来一点科技的影子。
后半部
人性的不断重建与再次摧毁,猴子血腥且成功的体系,绝对自由与生存。
谢幕
片尾的照片比较有趣,算是简短交代了每个人之前的故事,唯一点亮了男二号,片尾的照片描述他自幸福家庭长大、社会医学双学位,可以说天之骄子,就因为好奇解剖了二十二人,但片中话痨、胆小、猥琐、作恶,喂将死之人一口水喝说明心底有善,却一心向往地狱……
通片灰暗、压抑、血腥,非喜勿看。
《新地群岛》观后感(五):大屠杀与飞机
看完之后的第一感觉是现实社会很像这样一个岛。有人想要成为统治者;有人想比别人多一点食物而选择背叛和出卖;有人因远离人类社会带来的恐惧而离群索居,换得一些自由;也有人成为弱肉强食的社会的牺牲品----“被吃掉”,一种对他人暴力的极致。
《新地群岛》具象化了这种人类社会的现实,使观众意识到一种特属于人的原罪;影片结尾大屠杀的枪炮场面,对人类命运的反思通过后现代的方式表达出来。无法评价这场屠杀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它是上帝那绝望的洪水,淹没了自以为是但却渺小的人类;而那飞机,如诺亚方舟一般从海面上艰难起飞,奔向什么地方?不知道。无论到哪里,人都无法摆脱原罪,因此人类无路可逃。
但我更喜欢《现代启示录》结尾的大屠杀。所以打4分。
《新地群岛》观后感(六):关于男二
斯科奇卡夫·尼古拉·尤瑞维奇,外号赛巴,在岛上除了男主称他尼古拉,其他人都叫他赛巴,偶尔被称为耗子。1990年出生,2011年入狱,杀害二十二人,根据第二条105第三条161·162第四条167·168·228(那位大神科普一下)判处无期徒刑,尼古拉曾自称医生,根据年龄顶多医学院学生,曾说因为好奇将人体内脏收藏,研究人体各指肠,自称酷刑百事通,曾经上吊过……。他是个聪明人,能说出这世界是由白痴统治的至理名言,智商肯定不低,也愤世,荒凉之地倒真合适他。在偷煤碳时喃喃回家回家,我想尼古拉定然来自美满家庭品学兼优,总之一切美好的字眼都能形容他,可谁知那样的孩子背面隐藏了多少,他太赤诚了,为了追寻心底的声音,。后面照片中有背景写着2008 ,18岁,庆典,香槟,阳光,骄傲,,天之骄子的美满人生
《新地群岛》观后感(七):一群死刑犯经营的天堂和地狱之间的第三地是什么样子的
俄罗斯版大逃杀,看完还是满震撼的。日本版大逃杀是拿学生做实验,罪大恶极;俄罗斯版大逃杀是拿死刑犯做实验,但这就能掩盖那批政府人士的野蛮行径吗?并不能。
比起死刑犯为了生存而吃人,那些拿他们做实验,让他们互相残杀,给与他们生的希望,然后在第一批岛民学会团结与友善、建立起规范社会的时候,又用军队把他们全部射杀,这些政府人士的所为,比死刑犯犯下的罪行更加卑劣。
最后的结局,是从无序回归无序,这样的实验,是在恶中取善中又用更大的恶去摧毁它,这只能满足政府人士的扭曲心态,堂而皇之地以“场面失控”来残杀那些无法执行死刑的犯人。或许,话痨没坐上飞机而是选择纵身一跃,说明他才是一个明白人。
缺一星是减了男主的分,他自始至终除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说教以外,没有其他贡献。虽然整个故事因他发生了巨大的扭转,恶人因他发现了善根,但他的小善最终未能足以改变这场悲剧的命运。
《新地群岛》观后感(八):被社会遗忘的囚犯。
《逃出冰魔岛》
天堂(囚犯)已住不下,而地狱(监狱)断了路。 囚犯们要被上帝驱逐在第三地,被刻意遗忘。
为了生存,弱肉强食,但凡统治者的规则和权威,都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的。
为了自由,脱离了群体,能暂时拜托威胁,或许能发现新大陆,但终究也是生存不下去的。
阶级的分化、稳定和瓦解,会随着绝对服从与权威统治的压力增大而被打破。
借刀杀人的大社会,本身就是根本上比囚犯更凶残的凶手。
刚开始以为是俄版大逃杀,以为是暴力片,以为是宗教片,最后才发现是暗黑片,和《雪国列车》有类似。
片子节奏很很紧凑,很带感,残暴但血腥,很有战斗民族简单粗暴的特性,但也有很多细腻的隐喻。着实让我内心震撼,直逼人性的震撼。
印象最深的还是空想主义宗教徒席巴,和猪脚齐林。一个对社会绝望,一个对社会自由尚存希望,但他们都是在第三地挣扎着,但席巴最后选择死亡脱离社会,齐林和剩余的三个人选择自由回归社会。
天堂已住不下,而地狱断了路,同样第三地的那条路能否找到自由??
《新地群岛》观后感(九):这里面能耐大了,道理多了,很有意义
其实,不管包含什么哲学理论,有一个万古不变,生命。
把一群犯人放到一个岛上,就是看准了人性的弱点,为了生存,一定会自相残杀,这样,犯人的数量就会减少,最后,一突突,把剩下的人也打死,干干净净。
伊万,和猴子,是两边的领袖,而在开始的时候,伊万就选择自己在岛上生活,然而,食物被仓鼠所吃,碰巧又遇到了也逃出来的尼古拉,于是两个人想尽办法生活了两个月,实在太冷了,才决定会营地,但是被抓住了。
犯人管理犯人,让我想起了大娃娃和布劳迪的死亡实验。都是犯人,但却让互相管理,这样,难免会出现冲突。食物不够,于是就吃人,血腥而暴力,回到了鲁迅先生的年代。记得看过一个报道,一个火葬场的女孩,问她,你一个女孩,在这种地方工作,看见的都是死人,你害怕嘛。她说,我不怕死人,我怕活人。怕活人啊,人性现在变得已经有多肮脏多龌龊了。
最后,四个人幸存,尼古拉似乎明白了生与死的意义,他走上悬崖,一冲而下。伊万三个人驾驶着飞机,飞离岛屿,而两个同伴,被突突而死。他一个人,飞向了云彩的天空,他自由了。
《新地群岛》观后感(十):这场屠杀游戏是人性的恶还是求生意志的驱使
1.人性本恶?
一群穷凶极恶的无期罪犯,在他们的字典里暴力犯罪凶狠是标签,他们每一个人都想成为统治者,一到船上冲突暴力和死亡就开始了,之后更是如影随形,甚至有人吃人的行为。在这群人中,伊万不愿意参与杀戮,但他一开始无力改变,所以选择离开。
但是离群索居的生活在这么一个极地荒岛上是不可能的,在生的驱使下伊万再次回到营地。这时候遇到热量哪怕他的意志再告诉他拿了煤炭就要离开,但最终身体还是留下最后被抓。这是不是证明在求生意志驱使下,思维并不能决定你的行为,所以哪怕是罪犯也不认可的吃人行为最终也变成了可行,人就跟动物一样被圈养,蓝色阵营的人只是换了一个更可怕的监狱。
2.人性本善?
在吃人游戏时一个人被踢出,最终将要被杀。他嘴里呢喃着妈妈,谁能给我一口水⋯⋯最终尼古拉端着水给他满足他的愿望。从最后可以看到尼古拉似乎对这个行为很不满意。他渴望下地狱,他的一切行为都在诉说他要下地狱。可是他为什么又会在不自觉地做着一件又一件的好事呢?
从一开始的暴力血腥到最后几个人互相扶持,老实说转变得很突兀。但是也更让人深思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好不意外的被屠杀的结果。
这样的屠杀,是因为他们是罪犯还是因为他们是人呢?亦或者他们只是想要活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