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是一本由[美]埃利·威塞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1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夜》读后感(二):少即是多
“我有太多的话要说,却缺少呈现这一切的词句。我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眼见着语言变成了障碍。也许我们应该创造另一种语言。敌人已经背叛、腐蚀和败坏了这种语言,我们怎样才能为它恢复名誉,重新注入人性?饥渴、恐惧、运输、筛选、火和烟囱,这些词语有其确定的含义,但是在那段时间,它们被赋予了其他含义。我在用自己的母语——同样遭到了蹂躏——写作的时候,每写一句就会停下来对自己说:“不是这样。”我重新开始。用别的词,别的画面,别的无声的泪水。但总是不对。但是“对的”究竟是什么?只有经历过奥斯维辛的人才知道奥斯维辛是什么。其他人永远不会知道。”
在我读过更多人的回忆录、小说以后,越来越感到大卫•格罗斯曼的《证:之于爱》徒有虚弱呻吟的外壳。他的比喻在触及黑暗的秘密之前就被疯子般的呓语掩盖和回避,你可以称之为文学技法的使用和实验,这种实验在我看来毫无意义,也无美感;他试图用传统价值诸如“爱”申诉他的反思,却显得软弱无力,《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结局虽然一样脆弱,但撑得起一个温暖的幻像。这使人禁不住怀疑他是否真正拥有勇气。这是他一次失败的尝试,像一个挑战难题写到一半却发现能力不足又不甘心结束的学生,只好耍耍小聪明,用梦话、混乱的线条填满他失败的证明过程。
《黑夜》像索尔•弗里德兰的历史研究著作与个人回忆录,我曾以为字里行间的巨大克制是作为史学家的弗里德兰所独有的特质,现在看来经历集中营宇宙的碾磨,没有人能不通过成为一个旁观者继续生活。“克制”是因为沉默的重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人文价值,早就死在那里,缠绕于其间、“被玷污”的语言在打破沉默的回忆者手里是唯一可用的工具,也是最大的障碍。有一些作家将它驯服,他们触动了我的内心。或许因为他们说得少(他们不得不),正如在海边的悬崖上,闭上嘴才能听到大海的轰鸣。
《黑夜》读后感(三):回望历史,珍爱和平
犹太人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犹太人的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公元前,他们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巴勒斯坦后,犹太人举行过多次大规模反抗罗马占领者的起义,但都遭到了罗马统治者的血腥镇压。 罗马统治者屠杀了百万犹太人,最后还把余者全部赶出巴勒斯坦土地,使他们流散到西欧。犹太人逃往西欧后,当地的封建主们非常歧视他们,不许他们占有土地,只许他们经营商业。
不知是历史过错教育了他们,还是生死磨难砥砺了他们,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历史赋予的机遇,总之,由这一切所构成的历史集合体,铸就了犹太人的特质,使得他们聪明起来,坚强起来。他们不仅在困境中顽强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渐地富有了。
或许是犹太民族的富有、聪明让别的民族妒忌。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严重打击了德国,国力渐衰。深刻的经济危机不仅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为了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把经济危机的原因推给了犹太人,同时为了实施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希特勒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成为了他们的理所当然。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对犹太民族的屠杀悄然开始。《黑夜》就是纳粹集中营的生活。
希特勒开始独裁执政,对犹太人的行动开始了,纳粹德国政府剥夺了所有犹太裔公务员的职务,并从军队、警察和司法机关中剔除那些被认为是劣等人的犹太成员。然后将犹太人杀害,开始他们用枪杀,或许他们觉得用集中营的方式可以掩盖证据。
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是其中一个。人们就被赶出车厢,不许携带财奥斯维辛集中营物,并被强行排成男女两列,广播里温和地劝告受害者应先洗个澡,除去身上的虱子。但是一会就将他们用毒气杀害,送到焚尸炉。作者就是其中一名幸存者。他将这些事情写成文章就是告诉大家要铭记历史,不要历史重演。遗忘意味着危险和侮辱。忘记死去的人相当于再一次杀害他们。
作者愿做一个证人,作证那些可怕而黑暗的集中营,作证人类罪恶的行为。让人们向善良,向慈悲。
《黑夜》读后感(四):想写
1过于乐观主义,总是只顾蝇头小利,不断适应别人赋予都环境,不断感到满足退而求其次
2人类不喜欢痛苦,看见别人诉苦就会远离以及攻击
3经历过信仰破灭的人告诉普通人要预防却无人听进去以及感同身受。到了真正经历已经来不及了
4被恶劣环境改变了,想想以前的活力和希望把,甚至更好。一点点温柔和舒适都逐渐变得珍贵对于环境的改变
5有改变的机会却没有鼓起勇气变卖家产。
6音乐在恶劣的环境让自己坚持。周围一片黑暗。我只听见小提琴的声音,就好像于列克以灵魂作琴弓,在演奏自己的生命。他的一生都在琴弦上流动。他失去的希望。他化为灰烬的过去,他死寂的未来。他在演奏他将永远不再演奏的东西。
7人类的劣根性自私的矛盾,要去面对。
8我也不会这样说。如果上苍能够或者愿意在我身上成就一个奇迹,那么他也能够或者应该对更配得上的人做这样的事。我只感谢偶然。但是,既然我活下来了,就有责任赋予我的大难不死某种意义。难道就是为了揭示这意义,我将这段经历付诸纸笔,尽管其中任何东西都已然没有了意义?
我只知道,如果没有这本书,我作为作家的生涯,或者说我短暂的一生都不会如现在这般——这是一个证人的一生,他相信从道德和人性的角度,自己有义务阻止敌人抹去人类记忆中的罪恶,在死后赢得最后的胜利。
在结束之前,我觉得必须强调一点:我相信和人一样,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命运。有些书唤起的是悲伤,有些是快乐,有些则同时唤起两种情感。
9如果一个证人不惜自我折磨选择作证,他是为了今天的年轻人,为了明天将要出生的孩子——他不愿自己的过去成为他们的未来。
特兰西瓦尼亚小镇锡盖图的犹太人原本有时间逃脱厄运,却盲目无知,以令人难以想象的被动栽入旋涡。对于一个侥幸逃脱屠杀、将亲眼所见告知他们的证人的警告和恳求,他们置若罔闻,拒绝相信,把他当成一个疯子——这些材料在我看来已经足够成就一部无与伦比的作品。
10而今天,他起而反抗。造物所受的侮辱和冒犯超出了他的思想和灵魂能设想的极限,他挑战这既盲且聋的神:
而现在,我不再祈求,不再会发出哀鸣。恰恰相反,我觉得自己非常强大。我是原告,被告是上帝。一
《黑夜》读后感(五):黑夜依旧漫长 惟愿不再黑夜
今天下午一口气读完《黑夜》 读的时候,曾经看过的和纳粹相关的电影画面不断在我脑海浮现,《钢琴家》、《美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等等,还有曾经读过的《安妮日记》……而电影中没出现过的场景竟也像原本就存在于我记忆中一样浮现出来。 每次想到这段历史,心情就会格外复杂、格外沉重,好像始终都不敢相信、不愿相信一切都是真实的。就像书中十五岁的埃利泽一开始认为的那样——“他难道要消灭一个民族,一个分散在这么多国家的民族?几百万人啊!他如何能做到?而且这是在二十世纪!” 我似乎总觉得这种反世界、反人性的恐怖事件不该还在二十世纪发生,那个时代,和现在仅仅相差不到一百年,那本来已经是一个多么现代化、多么进步的时代了。可这的确就是事实,就是这样,越发让生活在现代和平社会的我感到颤动。 埃利•威赛尔在后序中写到: “是不是因为证人不善表达?不,另有原因。不是证人口才笨拙,言词贫瘠,使得你们不能够理解,而是你们不理解他为什么如此拙于表达” 读到这段话,我更加感觉到自己的想象无能、感受无能,我真的无法想象那到底是怎样的恐怖黑夜,没有光明,没有希望,没有知觉,没有信仰……只有恐惧,只有饥饿,只有疲倦,只有寒冷……甚至连这些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因为已经麻木了,已经是行尸走肉了。 到最后,终于获得自由的时候,心中只有食物,冲向食物,而其他的,报仇、父母、信仰……这些都没有想过。哪怕是已经不再饥饿时,也没有想到报仇。 这到底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摧残。我想能活下来,就是一个奇迹。许多人在反复折磨中已经精疲力尽,主动走向死亡,在那种情况下,死亡就是解脱;然而仍有许多人想活下来,那个时候已经不管“为什么而活”了,只是不想死,只是最原始的求生欲,为了活下来,什么都不管了,为了一丝根本不能养活自己的面包可以踩踏、撕咬曾经的同伴,曾经的信仰、美好的人性、甚至是深爱的亲人……这些通通化成炮灰…… 我通过埃利•威塞尔——这位15岁经历奥斯维辛而幸存下来的犹太人——通过他的文字尽力去感受那个世界、感受被害者的心理状态,但是我知道,生在和平年代的幸运的我,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体会到那是怎样的感觉,永远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他们。 就如埃利•威塞尔说的那样: “只有经历过奥斯维辛的人才知道奥斯维辛是什么,其他人永远不会知道。”
《黑夜》读后感(六):作为一个历史的证人
《黑夜》是一本很薄的书。它叙述的是二战时期,犹太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悲惨、苦难遭遇。
作者埃利·威塞尔,当时只有十六岁,他和家人被带到集中营时,立即被分离。姐姐和妹妹们跟随母亲,他则跟随父亲。此后,他和父亲辗转于集中营的不同营房和工厂,遭受地狱般的虐待,父亲在迁移时染病,被丢进了焚尸炉,而他自己侥幸逃脱死亡的命运,重获自由。
后来他得知,自己的母亲和妹妹也死在纳粹的集中营,两位姐姐侥幸生还。
战争结束后,他移居美国,以写作为生,他关注犹太人及其他受到迫害的族群,不遗余力地呼吁世人谴责暴力和仇恨。198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关于二战,关于犹太人,关于种族屠杀,已经不再是某一个民族、某一个地域的问题,它牵动着人类共同的命运,是对人性的终极拷问,审判着人类的灵魂,它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作者作为历史的亲历者,用他的笔记录下真实遭遇。他用这样的方式,为人类增加宝贵的记忆。历史不该被遗忘,记住历史,才能避免历史重演。
《黑夜》的内容,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第一点是,当灾难逼近他们时,大家都心存侥幸。那些遭遇过血腥屠杀的人回到镇上,向大家发出警告,可是竟然没有人相信他。大家本来是有机会逃走的。只要提前变卖家产,逃往国外。可是,出于对家园的眷恋,以及对局势的错误判断,竟然没有人出逃。直到囚禁他们的人荷枪实弹地对他们大呼小叫,开始左右他们命运的时候,他们依旧心存侥幸,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并且还为群居在一起而感到开心。
第二点是,人们在极度悲惨的境遇中,泯灭人性。为了争夺食物,儿子打死父亲。连作者心里,也数次起了不管父亲的念头,想要摆脱累赘的父亲。作者小小年纪,既要和看管他的党卫军斗争,更要和自己的人性作斗争。给自己争取生存机会,人类可以不顾亲情,践踏别人的生命。那些剥去死者衣服的行为,冷漠地把死者扔出车厢的行为,那些踩踏摔倒者的行为,无不是人性丧失的表现。
在生存面前,所有的尊严、伦理、道德、人情,都被抛弃到一边。
作为幸存者,回忆自己悲惨的遭遇,并且书写成文字,这是一件残酷的事情,无异于重新挖开结痂的伤口。作者直面这样的残酷,用白纸黑字,为人类留下记忆;他尽到了一个历史证人的义务。向作者的勇气致敬。
《黑夜》读后感(七):一辈子的记忆
战争给人留下的记忆是深刻的,作为在二战时期,亲身经历丧失亲人之痛的15岁孩子,作者把最真实的想法写了出来。这本书很有影响力,作者在集中营里失去了父母,这种伤痛用平和的语言写出来有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他的那种无奈。战争是恐怖的、血腥的,只要有战争就一定有牺牲。在战争年代也有着两种人,一是参战者,二是无辜群众。二战中,大独裁者希特勒把那些无辜的犹太人关进集中营,让这些本应该幸福生活着的人们陷入危机,这足以证明希特勒在历史当中留下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当时身边人的描写,我的脑海中有了直观的画面,我终于理解了在那个年代,作者为什么把面包看得比一切都重要。有一幕可怕的画面,就是一个父亲抢到了一个面包,而他的儿子看见了面包,却完全不认识他的父亲了,他的父亲也不是没给他留,最后男孩抢到了面包,父亲死了,周围的人又看见了,他也死了。这个面包就像是《香水》中主人公把自制的香水涂在身上一样,人们为了追求香味而忘却了自我,这种极度的需求感在现在是没人会理解的。
在这场战争中,人性最极端之处被挖掘出来,被逼无奈的人们甚至能够去吃人。这些残忍的画面没人愿意去回忆,但是作者却把这些真相一字一句的记录下来,正如他说的,哪怕选择自己倍受折磨,也不愿未来的人们重蹈覆辙。历史的作用就是警醒世人的,如此可怕的画面完全是有可能制止的,当时人们的无知才造就了那种历史。这种战争一开始就不应该存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扭曲的部分,我们要做的不是自我欺骗,而是要学会控制将要发生的一切。
人性就像太极八卦一样,阴阳两极是对立的,我们不能够完全抛去恶,却能够用更多的善去压制它。当迷失自我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比一把枪更有杀伤力,认识到了善与恶的区别,就要给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这本书并不厚,很快就能看完,但是它的反响度却是很大的。
我也了解过很多国内的抗战老兵,他们对于战争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们在叙述的时候也是显得很平和。历史存在着无数细节,我们不可能对于所有细节都一一把握,在这些亲身经历战场的人身上更多的是了解到这些细节。不光是对于这些故事的讲述,还有他们内心的看法,这些看法更加能够深入我的内心。他们都受过伤,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死亡的无所畏惧,如今回忆的时候又十分稳重。这也是我看这些真实经历过战争的人们的作品喜欢程度大于单纯的历史书的原因,因为事件是固定的,但是人性的多变是永远也没有界限的。
《黑夜》读后感(八):人类历史文明的黑夜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的代表作《黑夜》,真实再现了埃利·威塞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痛苦生活经历。相比那些在战争期间失去生命的不计其数的人们,埃利·威塞尔是幸运的,也是一个奇迹。他经过了灾难,最终活了下来,并终身致力于犹太人和其他弱小的受迫害的民族的命运,不遗余力的呼吁和平、反对暴力,谴责黑暗与仇恨。
逝者已逝,活着的人更要善待生命,懂得珍惜和谐平安的社会环境来之不易,唯有如同作者埃利·威塞尔那样积极的生活态度,人类文明的希望才能延续下去。
全书以莫谢执事这位贫穷的犹太教堂打杂人对十三岁的“我”学习《卡巴拉经》的启发而展开。从1941年开始,到1945年为止,埃利·威塞尔将他在二战后的生活真实记录,字里行间既有残忍也有慈悲,既有苦难,也有信念,既有执着也有勇气。真实的经历,真切的情感,有份量的叙述,让人感动和震憾。
读这本书会让人心理上很沉重,甚至有些压抑,这样真实的场景实实在在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无情与残酷,也不是人心坏了,而是人人都自危,人人要活命,是要先生存,还是先发展,正如女性在面对心仪的物品,恨不能个个都拥有,抉择——看似不过是二选一的答案,却透射出人类对自身的不自信。如果没有了制约的强权,如果没有了理性的约束,又怎么会有德国希特勒统治下对犹太这个民族及其他国家的民众犯下如此令人发指的滔天之罪?
《黑夜》里描写的各种场景让人潸然泪下,老父亲临死前一直挂念着自己的儿子埃利泽,而儿了却因为害怕挨打而不敢去握住父亲的手。战争将人性中真、善、美的优良品质压抑至如此境地,幸而,集中营这样的地方,仍时时有人性的光辉在闪耀。埃利泽受到莫名毒打时,有来自陌生的同在集中营受折磨之人的善意鼓励。因着这些许的心理支持力量,作者挺过了那段可怕的时光。书里描写了巧取豪夺的“牙医”,残忍冷酷的将活婴儿丢进火堆的德国军官,为了一口面包,父亲将少得可怜的面包分给自己的孩子,而另一些饥饿的人直接掠夺......战争让身处其间的每个人都成了牺牲品,如同埃利·威塞尔一般的可怕经历不要再在我们及下一代身上发生。让生活充满爱,让战争不再成为人类自毁的借口,这些黑暗充满恐惧的成长记忆永不在我们的身边重现。这也是也是对拥有具有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的上层权利者的爱好和平的人最深切的导向。
犹如黑暗中开出的明亮美丽温和充满光明的花朵般,这本《黑夜》不是一个个体的回忆录,而是对整个人类文明如何更好延续下去的终极思考。
《黑夜》读后感(九):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在二次世界大战里,有两件事是尤其让人痛恨让人感到悲愤莫名的,一个是日本在中国南京的那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将数百年繁华的六朝古都变为人间地狱;另一件是希特勒针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数以千万计的犹太人被驱逐被杀害,整个欧洲的天空仿佛都弥漫着犹太人鲜血的味道。埃利威赛尔的《黑夜》一书,为我们描述了那些让人不堪回首的日子。
当德国的铁骑在与苏联的战斗中不断失利的时候,在英法联军的轰炸机在柏林的上空盘旋的时候,生活在匈牙利的犹太人们似乎忘记了希特勒盖世太保们的残忍,在匈牙利外籍犹太人被驱逐的时候,在莫谢执事不遗余力的劝阻的时候,埃利和他的家人们无视了即将来临的危险,继续平静的生活着。
灾难在不经意间来临,先是所有的犹太人被勒令搬出自己的家园进入专门的犹太人聚居点,然后被迫远离自己的家园,踏上前往奥斯维辛的死亡之旅。奥斯维辛,在二战时最为臭名昭著的集中营之一,在整个二战期间有超过400万的犹太人丧生,是真正的人间地狱。在奥斯维辛期间,年幼的埃利遭受了各种非人的待遇与折磨,殴打虐待与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埃利的心头,可怜的埃利的一生都被这个阴影所折磨,每时每刻。。。
在《黑夜》里,我们几乎发现不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我们看到的是在那个乱七八糟的年代里人性的恶被发挥到何种匪夷所思的地步。不论是那些故意往车厢里仍面包只为看到饥肠辘辘的犹太人们为了一点点的面包而大打出手的夫人们,还是集中营里残忍残暴无所不为的盖世太保们,就连埃利自己不是也差点放弃自己的父亲么!不断的有人在提醒着埃利,不要把食物浪费在奄奄一息的父亲身上,甚至要求埃利将属于父亲的食物一并拿走,不知道年幼的埃利是如何忍受着恐惧与悲痛来面对气息奄奄的父亲的,多年以后,留给埃利的只是父亲临终的呼唤自己名字的场景,而埃利没有回应。。。在最终被解放的那一刻,所有的人不想报仇,也不想父母,只想面包,在奥斯维辛的经历,彻底击碎了埃利曾经的信念与梦想。。。
那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人间悲剧,透过埃利的眼睛,我们似乎看到高高的烟囱里冒出来的浓浓的黑烟,那是焚尸炉里犹太人灵魂痛苦的哀嚎,我们似乎看到一排排的犹太人在盖世太保的枪口下慢慢的倒下,没有人愿意去生活在那个年代,甚至所有经历过那一切的人也不愿意去回忆,那实在是太痛苦了!
黑夜给了我们眼睛,我们却用它去寻找光明,我想所有那些经历了奥斯维辛的人们,所有真正经历过死亡威胁的人们会对这句话表现出嗤之以鼻吧,那些年犯下的罪做下的恶真的可以被原谅甚至是遗忘吗?
《黑夜》读后感(十):恐惧但不是忘却的理由
当下关于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比比皆是,但是许多奇葩的剧情和台词让观众目瞪口呆,三观尽毁。八年抗战的艰辛,一个民族被侵略、被蹂躏、被迫反抗的悲壮,无数先烈惨烈的牺牲……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那些血腥、那些残酷……让《黑夜》告诉你答案。
《黑夜》这部作品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的代表作,回忆了他少年时代与家人在奥斯维辛和布痕瓦尔德两所集中营的真实遭遇。在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其乐融融的家庭是如何被迫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踏上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死亡之旅。在那里,这个15岁的少年经历了亲人的生离死别,种种非人的折磨和虐待,罪恶与恐怖无时无刻不在头顶上徘徊……
整部作品并不长,只有短短不到200页,但真的是字字带血,句句带泪,让我好几次不得不停下来,去平复几乎已经奔溃的内心。这里没有父亲,没有兄弟,没有朋友。每个人都为自己活,为自己死,只为自己。面对着德国法西斯的屠刀,面对每天几千人死在焚尸炉中,幸存的人们唯有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为此,他们不惜谎报年龄、放弃财物、抛弃自尊、甚至是献出身体……
见证并经历着集中营里那些惨无人寰的苦难,这对相依为命的父子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他们逃过残酷的筛选,躲过“掘墓人”的清理,撑过漫长的撤离之路,可最终还是倒在了黎明前那黑暗的时刻。“可怜他!我这个他唯一的儿子!”“在黎明到来之前被扔进了焚尸炉,他当时也许还有呼吸,我终于自由了。”短短的几句话,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面对父子离别时的无助与无奈,内心的伤痛又是何等的撕心裂肺, 让人不敢去想象。
在这趟黑暗之旅中,有人尽管素不相识,也愿意去相互扶持,相偎取暖;也有人为了多一点活下去的希望,不惜骨肉相残、牺牲同伴;更有人将希望寄托在宗教信仰之上,人类的残忍和慈悲达到了极限。当那个长了一张受难的天使脸的小男孩遭受绞刑的时候,上帝究竟在哪里?脱帽、戴帽,他们在哭泣,我们的心在颤抖。
几十年前观众们欣赏着这些骨瘦如柴的人为了一口面包去厮杀,而几十年后这个游戏还在继续。“我喜欢做慈善”,又是何等的刺耳,又是怎样的麻木。相信这就是作者想要把自己的经历向世界所倾诉的原因,如果一个证人不惜自我折磨选择作证,他是为了今天的年轻人,为了明天将要出生的孩子——他不愿自己的过去成为他们的未来。
我不仅想到我们自己,在二战期间我们的民族也遭受过无数的屈辱与巨大的苦难,可时至今日,抗日神剧、日本军服拍照事件……这些却让人痛心疾首。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把一场民族劫难看成一出险象环生的游戏,让他们忘记了历史,忘记了曾经遭受过的苦难。一寸山河一寸血,四万万同胞千万兵,勿忘历史,珍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