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权力与荣耀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20 04:44: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权力与荣耀经典读后感有感

  《权力与荣耀》是一本由[英] 格雷厄姆·格林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权力与荣耀》精选点评:

  ●米沃什说自己相信“如果再出现一次圣经中所多玛的经验,那就有必要在怀疑者而不是在信仰者中间寻找义人”,没有怀疑的信仰来得太轻逸,所以远藤周作和格林如此残酷地把信仰者扔进极端残酷的反宗教环境,一路跟随他们东躲西藏,经受痛苦、背叛,千百次怀疑、动摇。为了善、美和崇高牺牲容易,为了肮脏、不义、背叛而献身呢?在真善美之中发现神性容易,在混乱俗世中呢?那些试图超脱人性局限和软弱的努力如此动人,太动人了。

  ●写一位威士忌神父,驱逐上帝的土地上最后一位神父。我很喜欢格林的一点是他不写善恶,只写人类,「在一种无立场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是格林教会我的一种锻炼方式。第一章开始就很精彩,神父带着一点白兰地,开向韦拉格鲁斯的船马上动身,骡子上那位即将失去母亲的小孩,岩石一样地等待着神父。我当然明白等待的罅隙中有更值得探究的东西存在,最后神父近似于认输一般,他又恨又恼,他知道自己走不掉的。即使知道自己明明不是什么高贵英雄,但他就是走不掉。第三部最后来到教堂那里,我几乎以为那就是结局了——美好得像个神话。我不那么能理解宗教,信仰对于部分人来说是救赎罪恶的工具,因此告解才那样重要,但就像格林所说:「这些稀奇的迂腐确实打动了我。」

  ●可以。

  ●人之为人。

  ●精彩的小说,教科书般的人物刻画和情节描写。当宗教约束和世俗欲望发生冲突时,是每个教徒最矛盾最痛苦的时刻,而与此同时还要遭遇政治压迫,一幕悲剧的发生也就可想而知了。但在最坚贞的人格,及宗教精神的支持下,荣耀与感动也与之相随。

  ●多出的一星献给第一次阅读格林的体验。

  ●@西西弗书店深圳万象城店

  ●刚开始没觉得特别好,但渐渐地就被吸引住了,非常精彩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刻画,这是一部融合了通俗小说技法的硬核作品!了不起!

  ●一个“威士忌神父”在墨西哥的逃亡之旅

  ●是自我放逐还是救赎,自甘堕落还是忠贞殉道

  《权力与荣耀》读后感(一):评《权力与荣耀》

  故事内容比较厚实,以神父逃亡的过程为主线,在城里,芭蕉园,乡村,城里监狱,边境,最后被抓。整部小说充斥着神父内心的矛盾,一边履行着神父的职责,一边又臣服于人性的欲望不能自拔。刚开始100多页的时候写的有些零散,感觉找不到北,随着故事的深入,越来越精彩,最后100来页写的尤为精彩,读外国小说好像都是这种感觉(或者说是套路),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或者是文化的差异。这部小说,作者到底是信教还是唯物主义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也许作者更想表现的是人性的美,比如神父虽说喝酒,有私生子,但本质上并非坏人,也确实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坏事。最后我想说的是普天之下每个人都是普通人,没有谁是神,都有各自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愁,看清了这一点,我们人生的路会走的更加的从容理性些。

  《权力与荣耀》读后感(二):反思科学 理性 技术与信仰

  译文和译林出版社都出过这部小说。这部小说用通俗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一个落魄的神父的逃亡之旅。

  作者是比春上村树还厉害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陪跑者。

  小说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展开的,叙述者处在全知全能的位置,掌握着人物全部的行动和情感。这样的安排让作者不必把视角始终聚焦在主人公神父身上,而是可以通过不同人物和场景的拼贴与剪接,展现出故事的全貌。

  很多书评给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主要是作者对人性和神性的思考。

  你如果一直把历史想象成是纯线性发展的,不断向前进化的,就很容易把社会简单化,也把人性简单化。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可能更关心整齐划一的前进队列,而文学家却往往更关注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掉队”的人们。观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取向,记录那些卡在时间的缝隙中进退两难的处境,恰恰体现了文学的独特价值。没有《权力与荣耀》这样关注“掉队者”的小说,你就无法从另一个方面,从那些被“正史”遮蔽的角落,去理解复杂的人类社会。

  《权力与荣耀》读后感(三):上天堂,下地狱?

  读完这本书,最想说的是:格林太有才了。就是一个猫捉老鼠、仅三个主人公的故事,但格林却说得这么丰富多彩且非常有深度。书的开头部分的确有些乏味,有让人放弃的感觉,可是越往下读越有意思。威士忌神父在逃亡的一路,处于不断悔罪但又不断再次“犯罪“的状态里面。因为软弱与玛丽亚后有了一个充满恶意但已无从救赎的七岁女儿;为了裹腹,不惜与恶狗争抢肉骨头、从死去儿童的唇边偷走孩子妈妈放的一块糖。他在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的忐忑里走向死亡。临刑前一晚他回顾自己的一生,他最感后悔的是,自己一直不够克制继而错失了做一个圣人的机会。追捕他的中尉,其实是一位同情弱者的理想主义者。他认为宗教不仅改变不了穷苦人的命运,反而荼毒穷人的精神领域。他并不恨神父,但为了使命契而不舍地追捕神父。当神父最终被捕,中尉反而因失去了追捕带来的快乐而倍感失落。最有意思的是出卖神父、获取700比索赏金的混血儿,像极了犹大。只是连神父也认为自己并非圣人,并非拥有殉教者的荣耀。作者对混血儿的外貌也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描绘。神父并不恨这个出卖自己的卑鄙小人,因为他知道“这就是人性”。小说充斥着细腻的内心冲突与碰撞的描写,更有对人性使然的探索,非常传神,借此也表达了作者本人的宗教观。非常棒的一本书,值得收藏和反复阅读。

  《权力与荣耀》读后感(四):人性:人与神相遇的痕迹

  日本作家远藤周作说,人与神相遇总会在人生中留下痕迹,守护这痕迹,让它不被践踏和掩盖,这是软弱的人们最后的底线。是啊,人是多么的软弱,软弱到可以因恐惧放弃生命,又是那么决绝,决绝到可以因恐惧放弃生命,这难道都是神给予人的吗? 内容简介 《权利与荣耀》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创作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宗教迫害时期的墨西哥,几乎所有的牧师都被驱逐出境或者弃教,只有一个年老的牧师还在活动。这个牧师也并不高尚,他酗酒、暴躁,还有一个私生女。而另一个人警官——一个狂热的宗教反对者,发誓要捉住牧师。牧师深知自己身处险境,准备偷渡到安全的地方。临行前,他答应一个孩子,要为孩子临死的母亲做弥撒,因而失去了逃跑的机会。最后,一个混血儿为了悬赏的七百比索而出卖了他,牧师被处决。,牧师给处死之后,又一个牧师踏上宗教迫害的土地,开始了秘密活动。 世俗的境遇 小说中世俗的权力压迫着宗教的信仰,也是墨西哥宗教迫害时期的真实写照,共济会掌控墨西哥政权后便开始执行疯狂的迫害基督教的活动,将宗教修会和出生在墨西哥之外的神父都视为非法,不允许这种团体和个人在墨西哥活动;将教会的所有财产全部收归政府所有,不允许神父在教堂之外穿着长衫白领,最后甚至直接演变到焚烧教堂,逼迫所有教会成员还俗结婚。 书中的中尉警官是该政策的狂热拥护者,他与他的上司不同,他的上司只会应付了事,将责任如皮球一般踢来踢去,只关心这自己辖区的“政绩”,而中尉似乎从一开始就是被树立在了神父的对立面,他冷酷,如同恶狼般的追猎着逃跑的神父,但面对围绕着他兴奋得喘不过气孩子,“站在那里望着孩子们一双双热切得棕色眼睛,他就是为了这个才进行战斗的。他要从他们的童年中消除一切自己尝到的苦难,消除一切贫穷,迷信和腐败的事物”他的第一个要消灭的目标就是宗教,他反对教权,认为教会丝毫不能减轻人们的困苦,只能在思想上欺骗麻痹他们,对于普通人,他是抱有同情的,他希望同被他保护的人在沙漠中一起重新开始建立一个世界,因此他允许孩子们抚摸自己的配枪,甚至在巡查中放过了身份尚未暴露的神父,尽管此时神父还背负一个偷藏私酒的罪名,由此可以看出,除了对于宗教的厌弃之外,中尉实际上对于自己的工作怀着非常高的期望,他希望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扫除民众的愚昧,他鄙视所谓神父的虚伪,唾弃教会宣扬的鼓励人们甘于受难从而登上天国的论调,他憧憬的是人们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天国,但他也懊恼于民众即使看到了教会在政治权力下的瓦解,仍然暗中寻求神父的帮助,也厌烦上司的腐败无能。 那位逃难的神父也并非高尚的圣人,他喝酒易怒,甚至还有私生女,与神父这样一个与神对话的职业完全不符,但民众相信他,保护他,为他的潜逃作掩护,与另外一个何塞神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何塞神父为了保命,服从了政府的要求,即使他已经垂垂老矣,仍然找了一个女的与之结婚,然后整日在顽童们“何塞何塞,快去上床”的戏弄声中夹着尾巴做人。 逃难之路对于那位神父是漫长的,从第一次错过最后一班通向自由英国的汽轮,再到被一个混血儿出卖,他经历了中尉的追捕,混血儿的狡猾诡辩,慢慢的再次拾起圣经,为途中遇到的信徒作祷告和洗礼。他骑在信徒赠与毛驴上默默地打量混入他逃难之旅的混血儿,他知道混血儿并不可信,也知道不可能赶走他,似乎是上帝在指引着他与之前行,。 书中对于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民众,官员,神父的生活状态以及之间的各种联系进行了忠实的描绘,展现了不同的人在宗教禁令的高压下的抉择 ,信仰与妥协,高尚与卑劣,追捕与被追捕,背叛与被背叛,宗教信仰的力量似乎在人性和世俗政治面前不堪一击。 信仰的荣耀 “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的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岁月好像一声叹息。” ——《旧约·诗篇》 神父最终没有逃过被抓捕入狱的结局,混血儿谎称一个将死的苦役需要他的祷告,神父虽然明知是陷阱,仍然跟随混血儿前去,当然,最终等待他的是早已埋伏好的中尉。 对于神父而言,他不可能成为圣人,他酗酒,还有私生子,也许连殉道者都不算,但不能忽略的是他在逃难途中逐渐多起来的神性,逃难途中的各种善良与罪恶,他看的越多,听的越多,就越感觉死亡是一种荣耀。为了家,为了孩子或者为了拯救一种文明而献身,但是为了懦夫,为了堕落的人而死却需要一个救世主,毕竟基督就是因为这个世界才死的。 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在绝境下仍然对神保持谦卑的信仰,站在一般人的角度,肯定会大声悲鸣神的不公,神啊,你为什么不下凡来搭救我?就像摩西尚未劈开红海前众人的绝望,往往在这种时候,才是对信仰的终极考验,人的神性也才最容易表现 神父被抓进了牢房,在肮脏拥挤的黑暗角落里,一对犯人正在忘情地做爱。那对犯人给了神父新的体悟:“圣人们总说遭受磨难是美好的。对我们来说,遭受磨难是丑恶的:恶臭、拥挤和痛苦。对于角落的那两个人来说,那是美好的,需要学一学用圣人的眼光来观察事物。” 也许这就是作者对于荣耀的理解吧,荣耀是要让恶臭的人有权恶臭,痛苦的人有权痛苦,弱小的人有权弱小,懦弱的人有权懦弱,污秽的人有权污秽。神在创造人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把拯救的道路摆在了人的面前,传教士的作用便是将这份荣耀传递给每一个在这条道路上的人,或者说神在与人相遇时,就已经把该给的东西给了人,圣经上说,从现在起,国度,权力与荣耀皆归于你,也许就是这个意思了。 荣耀存于心,而非流于形 神给予人神性,这是人的荣耀,当这份荣耀在世俗的境遇中不断的被考量,在流离坎坷中不断地被塑型,神父在被追捕,正是他的神性在显化,人性在被塑造的过程,相反的,中尉警官最后抓捕到了神父,但是他并未体验到胜利的快感,反而面对神父对于死亡结果的坦然,以及神父仍然希望早已背叛信仰的何塞神父能听他的告诫而感到困惑与迷茫,开始了对于自己行为的怀疑。 这就是“权力”与“荣耀”的区别,权力要清除一切恶臭和痛苦——当然,那是不可能的。在小说里,牧师给处死之后,又一个牧师踏上宗教迫害的土地,开始了秘密活动,似乎暗示着权利与荣耀的斗争永不会停息。 我并不是一个基督徒,也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我离基督教最近的一次,我在微博上得知江绪林老师自杀了。他的遗书最后两句是:“上帝啊,请你开启希望之门。我恐惧,我要喝点白酒。” 我第一次发现软弱可以如此决绝,决绝可以如此软弱。是无助吧,希冀一个更大的力量目睹这世上发生的一切,即使他决计不施以援手,但他心中有数。 美剧《驱魔人》有一幕非常触动我,被梵蒂冈削去神父资格的流浪驱魔人马库斯,在一次驱魔失败后不幸导致被恶魔附体的人死去,从那之后,马库斯再野没有听到上帝的声音,他便一直认为自己的杀戮让上帝抛弃了自己,抱憾终日,直到他的朋友,同样是被教会驱逐的神父托马斯遭遇了和他同样的抉择——无法驱魔,只能将人和恶魔一同毁灭时,他义无反顾地抢过了托马斯手中的枪,他代替托马斯开了枪,将一切罪责归于自己,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驱魔了,于是他离开了托马斯,自己前去流浪,直到有一天,上帝的声音再一次在他的耳边响起,他泪流满面。上帝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只要他还心怀那份荣耀,如果马库斯没有代替托马斯开下那一枪,那么,他就是向心中的魔障低了头,也许上帝的声音就再也不会响起。 《权力与荣耀》让我震撼,并不是因为其中的宗教力量,“信仰”这个词可以被替换成“信念”,这信念可以是对公平的追求、对弱者的同情,也正是这分信念驱使人逐渐完成了最终人性的完整。人的一生总需要一样东西去信仰,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信仰的传教士或者殉道者,外界的影响总是要求我们斩断扰乱自己的东西,主流的声音往往也是呼喊着要消灭什么,清除什么,我们需要想一想,真的有这样的必要吗?存在即是合理,为什么不承认那些东西的存在,尊重他们的存在?神创造万物,神性也就要求人尊重一切,学会包容他们的不完美正是人性塑造的过程。

  部分内容引自蒋方舟《海是那么蓝》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权力与荣耀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