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集(增订版)》是一本由黄灿然著作,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迹集(增订版)》精选点评:
●日常風格,完全詩心,看起來容易寫起來難(或不可「寫」),正如作者所說,是詩來找你。(茶餐廳本命了
●一本意义重大的诗集
●一部分单拎出来确实不错,但收录在一起整体上看就轻飘飘弱了很多。 #我一点也不孤独,不是所想象的,/甚至不是我所想象的。/我的灵魂有很多朋友和将出现的朋友,/主要是过去的诗人、音乐家、哲学家的灵魂,/我跟他们交谈,日日夜夜,时时刻刻,/他们介绍我认识更多的灵魂,川流不息,/我穷于应付!我不断深入更神秘的领域,甚至/与日夜交谈,与时刻交谈,与川流交谈,/与神秘交谈。我的世界大于这世界。#
●书做得确实好看嘞~
●对诗歌意向的运用以及对语言的编织太匮乏,显得疏散、白话,使诗歌中自己的“小确幸”以及其它感情因为重复而显得式微,有些诗的语句段落看起来还有些臃肿。
●2019.09.02 沉溺在甜蜜或脾气里,你面前的世界就成了不同的世界,世界在你的感受之前很古老,世界在你的感受之下郁郁葱葱。
●黄灿然作为一个诗人的重要程度不亚于他翻译的身份。
●喜欢《带烟灰缸的垃圾桶》、《水池边》、《绽放》、《马路边》既日常又美好的瞬间,喜欢《朝露》里人生不如梦反如醒的说法,喜欢作者将翻译看作修持的态度。
●黄灿然先生译诗相当精彩,但是这本自己的集子里的作品我却不太喜欢,或许生活化的平铺直叙把诗的感觉消解了,算不得奇迹。
●这本书提醒我们,不要让生活蒙上我们的眼睛。
《奇迹集(增订版)》读后感(一):一点读后感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共鸣,其实我也有过很多类似的体验或者感悟,但对我来说仅仅是感悟而已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当我读到那部分诗的时候感觉特别奇妙,并产生了那首诗好像是我写出来似的错觉(哈哈好不要脸)。我一边读一边提醒自己:你看及时地把感悟记录下来多好,那都是诗啊,别让那些感悟白白地溜走。感谢这本书,感谢黄灿然老师。
《奇迹集(增订版)》读后感(二):多像一条河流!我汇聚其间
今天一天在家,上午睡到9点。起床,遛狗,吃些东西后,绣十字绣,不到12点睡过去,一直至下午四点余。傍晚,给自己熬小米粥……晚饭后,绣十字绣三个小时后,翻完了这本诗集。
今天,就像弥补前三天的劳作,十一,去山里,走了好多路;十二,为亲戚忙碌,上午车接车送,下午,开车带亲戚北部山区观光;昨下午,和婆家人出游山里,至晚才归,耗费了不少精力。
这是我不会厌倦的书,如果有三本这么厚,会如这本一样,每天抽出一段时间来读,它让我感觉到阅读的美好,因为它的新发现吧,他重新发现了人性至善的细节,人对人细微的爱,人的渺小却心怀世界……他使我觉得,人间是暗藏温存的旧花园,有缅怀的人坐在桌旁,桌上有纸有笔……他的沉潜,安静,使我相信,他又捕捉到新的闪光点……
我已连续数日从《奇迹集》中走过……
我和一颗灵魂,在初秋相遇过。
我当然希望常读喜欢的书,喜欢和喜欢也不一样的,但每天都带着向往来翻,就是不同的。
但我并不遗憾,明天有明天的事情做。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我创造自我新的生活,加上这本书给我的爱。那份知道有爱和被爱的心的心迹,心的感恩,深入地,细微地,朝向人的心,人的未来。
多像一条河流!我汇聚其间。
流水的温柔,冰凉的质感……
《奇迹集(增订版)》读后感(三):诗歌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1、关于扉页上献给的古斯塔夫马勒,翻开的时候还以为是哪位黄灿然喜欢的诗人,后来诗歌多次出现巴赫和马勒 ,才知道原来是音乐家,然后这本诗集的一大半就在听着马勒中翻阅,个人觉得马勒比巴赫更适合阅读。
2、没有前言和序,很完美,因为这本诗集很快翻完,意犹未尽的读了附录的自述,其中一句写了这本诗集的名字 问题:“以前,总是害怕写不出诗,但《奇迹集》却是诗自己找来。以前是我在写诗,现在是诗在写我。在这里, 声音降为语调。”从布莱希特说自己注定是要写诗的,到里尔克教导年青的诗人自问如果不写诗自己可不可以活, 再到余秀华说自己不会写诗,也从来不想怎么写、写什么,和现在的黄灿然,真正的诗人都仿佛在说诗歌是他们的 生命,并不是后天的刻意为之,而是感召顺应命运的安排,从来不相信这些玄而又玄说辞的自己,却越来越深信诗 歌的天赋。虽然黄灿然说自己写诗经历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和“看山又是山”的三个阶段,但他依然 为这本诗集而感到惊奇,对他而言就是奇迹。
3、关于黄灿然的翻译,在《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之前,自己只零星读过一些黄灿然翻译的诗歌,除了诗本身 并没有想很多,但是在读布莱希特的时候一直有些担心,因为那太像黄灿然的风格了,我怕糟糕呆板的诗歌翻译, 但也怕完全自我创新的改写。而黄灿然说译诗对他而言是像创作那样,有所感而译,译的是打动他的诗和诗人,译 的是第一手的感受。有略略放心,打动他的诗歌和他的风格应该是相似的吧。
4、关于诗歌阅读体验和阅读中的想入非非。诗集中一些诗歌已然在网上零星读过,读诗带着一种熟悉感,有诗歌 的,有黄灿然个人风格的,很多诗歌就像平淡无奇的絮叨闲聊,但是轻松舒适,这也是诗歌的一种感觉。另一种就 是读着读着就会莫名担心黄灿然的妻子如果读到这些诗歌会怎么想呢,会陷入回忆,还是暗自猜测,她会当真去质 问还是假装开玩笑的试探呢,诗人自古多情,做诗人的妻子应该很辛苦吧。
《奇迹集(增订版)》读后感(四):几天下来阅读时心态上的变化(其实是短评放不下)
夏天阳光(或者其他光)树叶风海出现得也太频繁了(因为香港没冬天?),还有女人(哭泣的)茶餐厅红绿灯巴士。更像那种分了很多行的大陆客旅游散文观察速写。诗意这玩意真的可以泛化(或者说泛滥)到这么日常普通如流水帐的句子和内容里去吗?表示怀疑。诗人自己或许是心思细腻处处可得见奇迹的,但就算如此乌青都写得比这更像诗。而且我个人不认为奇迹是靠自己发现的,奇迹只能靠冥冥之中的偶然碰触。
—————
回家后慢慢想了想,好像有点儿品出书里的味道来了。诗的后劲很足,如果普通的诗是酒那这就是掺了酒精的软饮料。感觉是我自己对“诗”的定义逐渐开始有了改变,“发现美的眼睛”是吧,只要自己有诗心万物皆是诗。但我还是不太能接受,如果这个能算诗,那还有什么不算诗呢?
———
有点懂了:不能看得太快。如果草草翻阅那最后留在脑海里的也只会剩下生活切片的浮光掠影而已,要在脑海里把它当成长镜头去观赏。 关键在于书里的诗虽然简单,但其实是缓缓流淌着的。所以你最好也用同样(或者更慢)的阅读速度去对待它。说白了诗的内容不重要,诗本身如何/算不算诗也不重要,唯一重要的只有诗人当时自身的那种精神状态。在于你能否以更加包容沉静的心态去接受和加入这种状态,这其实是一个必然会到来的选择,你读完之后(或者是在阅读中)就需要当即作出。 别人都是一首一首前后分明的诗,但这本不是,整本诗集其实记录的都是同一种模糊的朦胧的情绪。 所以你单把几首诗拆出来扣字没什么用也没什么意义,得把整本诗集当成一整首长诗来读才行。虽然阅读顺序并不影响什么。
—
但最后再一想,这个诗内容本身写得还是不行。我仍然认为不是什么都可以称之为诗,也不是什么都可以套上所谓“大巧不工大音希声”或者“天然去雕饰”的幌子的。不过我先在更想知道,如果当时诗人移居的不是香港,而是哪个见不着烈日也不会有暴雨、没什么风也见不着海的、终年淫雨霏霏或者有暴雪极昼极夜的,而且并不那么发达人也没那么多的寒带内陆(外国)城市的话,会写出来什么样子的诗。
《奇迹集(增订版)》读后感(五):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奇迹
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奇迹
@ 平方
在诗歌爱好者的圈子里,一度流传着一本好诗集,这便是黄灿然的《奇迹集》。大概很多人都知道黄灿然,除了受其诗歌作品的影响,还有他翻译过来的好诗产生的影响力,也带动着翻译者的功成名就,无可否认,诗歌翻译也是一种再创作。
《奇迹集》整体透着质朴的气质,在语言和形式上追求一种探索精神,与黄灿然同时代成长起来的诗人作品相比,它显得清新不晦涩。在诗集中,他关注到日常中的场景,视为一个个“奇迹”,在一首名为《日常的奇迹》的诗中便是以虚设的几个场景呈现日常的真实,虚设被架空了,日常就显得更加真实有力。通过对日常场景的对焦,作者矫正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万物的关联,试图通过各自关系的交融,来梳理精神的脉络。诗歌《光》中“自然”成了合唱团——一支听不见的浩瀚赞歌;而《我的世界》里,灵魂交谈属于精神世界更大化的延展。
白描手法最适于记录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母子图》、《下班》、《婚礼》等都是典型的白描,没有多余的抒发,言外之意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吧。日常是什么?是作者周围的物事集合,是游走的每条街道,每个特殊的地名;他遇到的人,看到的事物,都可以在诗句里重新被赋予意义,但不是符号化的推导,是睹物思情,这“情”是作者灵魂释放的精神托付。
诗集中除了日常性的叙事诗,再就是抒情诗,多数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这种情怀不是立于高高在上的角度,而是一种低姿态,与周围的事物交融,深刻体会对方的感受,因而产生了精神融合。他为美丽的女人歌颂,提取她们的纯真,他为苦难的人记录,将菲佣视为美丽的化身,那种劳动妇女的美好形象。我们也见识过很多矫情的怜悯,但黄灿然不一样,他的出发点是与底层人融为一体,就像怜悯自己一样去看待其他人,这是一个需要区分的角度问题。
黄灿然写菲佣、老人、孤独者,当然也直面自我,像俯视众生一样关注自我。他的诗歌在日常的实物之外,也有虚化的构造。他从自身之外回头看自己,《带烟灰缸的垃圾桶》便体现了这种虚化,属于向内的探视角度,“我忍不住把我自己留在身后……观看我的背影在拐弯处消失。”这是玄幻式的虚化,与传统诗歌截然不同,令人印象深刻。《城市之神》也是虚无的,是作者的自我化身,是任何美好事物的化身,甚至于他在玩“灵魂出窍”,时而跳出来看看自己,时而为他人所感动,“我的灵魂轻轻地/把一块毛毯盖在她身上。”也可以带上肉身“咱们上街去逛逛吧。”这样的“灵魂”是有趣的,透着很显眼的象征意义。黄灿然作品里常有灵魂的字眼出现,可以解释为精神渠道的符号化,从对物事的关注中转化而来。
黄灿然的《奇迹集》成了他诗人生涯中的一个奇迹,影响了越来越多的诗歌爱好者,而雅众文化再版此经典,便是对诗歌爱好者的馈赠。生活中需要奇迹,生活中需要发现奇迹的眼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奇迹集》,你没有用文字写出来,但你在心里早已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