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博物馆》是一本由[美] 爱丽斯·霍夫曼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一):奇迹博物馆:悲壮的背景套着玛丽苏的故事线
在一个奇异的背景下,男主人公以西结因为自己的母亲被杀,而父亲想自杀却被救起,固步自封,不愿走向新生活之后开始寻求自己的人生又将自己改名叫埃迪,开始去寻求自己的新闻摄影之路。
女主人公,天生生长的与别人稍微不同,而最大的不同是有一个神秘残酷的父亲,因为一次偶然遇见,将埃迪一直放在心上。
最后通过斗争,两人战胜了变态父亲而终于在一起的爱情故事。
背景很宏大,残酷的工人时代,生活在社会底层,另一面是变态博士,用自己的女儿表演节目,并召集很多不同怪异的人去表演,两个毫无相关的东西,硬生生拉在一起,并产生爱情故事………
爱情故事真的很难撑得起来,一不小心会大打折扣,文章的中心是:在残酷的现实里,寻找奇迹。反正我是没读出来……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二):值得一看的好书,推荐
《奇迹博物馆》美国现象级畅销书作家爱丽斯·霍夫曼经典之作,封面的美人鱼就很吸引人,没有失望,引人入胜,放不下来、一口气读完的好书。
故事背景设定在了1911年的纽约,三角内衣工厂大火灾,百多名工人在大火中丧生,大部分死者是青年女工,男主埃迪接受了一位老者的委托,去找他在火灾中生死未卜的女儿;与此同时女主科拉里在哈德孙河游泳时,意外捞起一名溺水女子,冥冥之中两人的命运开始交集。
科拉里的父亲在布鲁克林开设了一家博物馆,在这里身体有残疾的人是能赚大钱的展览品,而她被装扮成了最耀眼的主角“美人鱼”,在博物馆里表演,成为了父亲赚钱的工具。埃迪在母亲被杀身亡后,跟父亲一起从乌克兰逃到纽约,但父亲仍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中无法自拔,他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离开父亲,与过去彻底诀别。
两人从结识、相恋,到彼此依靠、相互陪伴,在残酷的现实中寻找希望。埃迪逐渐找回了失却的情感,而科拉里也终于有了反抗父亲的勇气,两人携手走向幸福的未来。
书中出现的那些畸形人的长相其实并不可怕,如果怀着一种平常心去看待的话你会发现,他们也是被上帝眷顾的人。因为“每一个神奇生物都是被上帝之手触碰过的作品,而每一样能令人们大感惊异的东西都是书写给造物者的赞美诗”。真正可怕的是人的内心。那些像萨尔迪教授这样阴暗、残忍、暴戾,心理变态的人才更可怕,他们只会一味掌控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要相信你的眼睛。因为傲慢,因为愚昧,因为恐惧,人会看不清真相。”年少无知的时候,我们可能用眼睛直观的去看世界,但长大后却发现眼睛也是会蒙蔽自己的,因为傲慢、因为偏见,人会看不清事实的真相。只有用心去感受、去体会,才能看清事实的真相,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与温暖。
“我们不断在黑暗中寻找光,在残酷的现实里,寻找奇迹。”生活在黑暗社会底层的人,虽然贫穷困苦,依然善良勇敢、努力抗争,只要心中有爱和光明,就能看到光和生的希望,创造奇迹。生命的精彩就是这样,看似平凡却不平凡。
本书的叙事手法新颖,作者是从男女主2个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结合每个人不同的时间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汇的叙事方式,及不同的字体,让人将过去发生的和正在进行的事情加以区分,读起来条理清晰,更令人沉醉。
这是一个关于爱、成长与追求自由的治愈系故事,作者文笔细腻,内容发人深省。当我们处于困境时,应该保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说不定奇迹就会出现呢。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三):爱、成长、追求自由
这是一个关于爱、成长与追求自由的故事。
美国纽约,女孩科拉里从小在父亲开设的奇迹博物馆里长大。在这个地方,身体有残疾的人是能赚大钱的展览品,而她则是这场怪胎秀中最耀眼的主角“美人鱼”。
男孩以西结在母亲被杀身亡后,跟父亲一起从乌克兰逃到纽约。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仍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中无法自拔,但以西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决定离开父亲,甚至把名字改为埃迪,表示与过去彻底诀别。
科拉里在哈德孙河游泳时,意外捞起一名溺水女子;埃迪接受了一位老者的委托,去找他生死未卜的女儿。冥冥之中两人的命运开始交集,从结识、相恋,到彼此依靠、相互陪伴,在残酷的现实中寻找希望。慢慢的,科拉里终于有了反抗父亲的勇气,但代价是他们必须赌上自由、爱情、甚至生命!
在整个故事中,女主是个畸形人,因为身体异于常人,成为父亲赚钱的工具,直到遇到了一位狼人,她开始对外界有了向往。而男主则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的残酷令他麻木,直到一场大火中,看到人们求生的本能,他开始相信这世界或许还有希望。两个人的相遇相爱像是命运的安排,最终,他们摆脱了父辈的束缚,去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自由幸福,和内心的净土。男女主双视角的故事描述让人有代入感,文笔精妙,是本不错的故事。
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富足,而在于满足。要快乐,要开朗,要温暖,这和性格无关。你要忠诚,勤奋,真诚地尊重别人,这样你的人生才不会黑暗。我希望躺在向日葵上,即使沮丧,也能朝着阳光。
男女主人公,向往自由、光明和温暖。反观现在的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抱怨、内心深处的阴暗和麻木不仅没有消散,反而越发的放大。书中的女主,即便生长在那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一个稚子之心,她的善良勇敢真的让我很佩服。
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看,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中点回看,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生之路。
不要让平淡的岁月充满了无奈,不要让细碎的日子消磨着豪迈,抛弃无谓的期待,一步一个脚印将成功摘。愿你把豪情随身携带,踏上幸福人生的舞台!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四):爱、成长、追求自由
这是一个关于爱、成长与追求自由的故事。
美国纽约,女孩科拉里从小在父亲开设的奇迹博物馆里长大。在这个地方,身体有残疾的人是能赚大钱的展览品,而她则是这场怪胎秀中最耀眼的主角“美人鱼”。
男孩以西结在母亲被杀身亡后,跟父亲一起从乌克兰逃到纽约。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仍沉浸在过去的悲伤中无法自拔,但以西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决定离开父亲,甚至把名字改为埃迪,表示与过去彻底诀别。
科拉里在哈德孙河游泳时,意外捞起一名溺水女子;埃迪接受了一位老者的委托,去找他生死未卜的女儿。冥冥之中两人的命运开始交集,从结识、相恋,到彼此依靠、相互陪伴,在残酷的现实中寻找希望。慢慢的,科拉里终于有了反抗父亲的勇气,但代价是他们必须赌上自由、爱情、甚至生命!
在整个故事中,女主是个畸形人,因为身体异于常人,成为父亲赚钱的工具,直到遇到了一位狼人,她开始对外界有了向往。而男主则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的残酷令他麻木,直到一场大火中,看到人们求生的本能,他开始相信这世界或许还有希望。两个人的相遇相爱像是命运的安排,最终,他们摆脱了父辈的束缚,去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自由幸福,和内心的净土。男女主双视角的故事描述让人有代入感,文笔精妙,是本不错的故事。
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富足,而在于满足。要快乐,要开朗,要温暖,这和性格无关。你要忠诚,勤奋,真诚地尊重别人,这样你的人生才不会黑暗。我希望躺在向日葵上,即使沮丧,也能朝着阳光。
男女主人公,向往自由、光明和温暖。反观现在的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抱怨、内心深处的阴暗和麻木不仅没有消散,反而越发的放大。书中的女主,即便生长在那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一个稚子之心,她的善良勇敢真的让我很佩服。
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看,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中点回看,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生之路。
不要让平淡的岁月充满了无奈,不要让细碎的日子消磨着豪迈,抛弃无谓的期待,一步一个脚印将成功摘。愿你把豪情随身携带,踏上幸福人生的舞台!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五):自由、爱情和生命
自由、爱情和生命
作者爱丽丝•霍夫曼分别以两个主人公科拉里和埃迪(以西结)为主线,深色字体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各自的故事。浅色字体为第三人称,两人的故事相互穿插,又分别用各自的角度描写与对方发生的故事。这种叙事方法能更容易饿让读者有代入感,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又轻易地避免了主观角度的刻画对于故事世界的描述的局限,使这本书格局清晰又通俗易懂,不愧是百万级畅销书作家。
主人公科拉里有一颗好奇的灵魂,她向往外界的美好自然风光。一开始我以为她父亲用来展览怪异生物的博物馆里会弥漫着阴森恐怖的氛围,以此奠定整本书神秘的基调,但并非如此。科拉里从不觉得这些与众不同的人多么可怕,相反,她觉得他们独特又迷人,是勇敢,神奇的。透过她的眼睛看到的世界仿佛雪景球一般,每一片雪花,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美丽奇迹。
另一个主人公犹太人以西结(埃迪),在母亲被杀身亡后,父亲求死未果,以西结为求生存,选择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生活。他去帮韦斯先生寻人,他去过一个犹太教正统派的人绝不可能过的生活,同时他也离开了他的父亲。他觉得自己彻底变成了一个用稻草做成,内里空空的附鬼。直到一场大火后,身为新闻摄影师的埃迪一张张拍下照片。愤怒让他必须把这场大灾难的侮寸角落都记录下来。他拍下的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拥有一个灵魂,一颗跳动的心脏,一段关于小幸事或真感情的回忆。折让埃迪确信此时的目标便同他年少时一模一样,就是要追逐光明,寻找失落的真相。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对比一下文中出现的两个主人公的父亲。女主的父亲以为了避免科拉里被嘲笑被欺辱为名,让科拉里过着如同与世隔绝的生活,同时训练她水性,让她成为博物馆的一个藏品,一个赚钱的工具。而以西结的父亲虽然有着犹太教正统派的坚持,或许他也是鄙视他生存的方式。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他知道儿子的行踪,知道他的作为,知道他寻人的成就,并且因为儿子的爱从那片或许永远走不出的森林里走了出来。
好的书中必然有许多有出彩的配角。女佣莫琳,她是个失去美丽面容的女子,却能说出“爱是最不经意的发现”,她勇敢地追求自己所爱,我相信这一点也鼓舞了科拉里。最令我喜欢的配角就是“狼人”莫里斯先生了。因为他出身名门,他饱读诗书,因为他与世隔绝,所以他对这个充斥着生命力的世界充满了孩童般的向往和信任。这样博学而善良,有着低沉从容嗓音的男人,教授最终赶走了他。当时我很好奇他会有怎样的奇遇,是会被当做怪物一样锁起来,还是真的找到了一片空旷的湿地或者森林,像一个普通男人一样活了下去。后来书中提及,他加入了“梦想乐园”,成为了“莫里斯教授”,阅读诗歌。最终他继承了家族遗产,也与莫琳结成夫妻。
整本书的画面感极其强烈,大量历史细节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光怪陆离的奇异世界因为爱,因为对自由的渴望,对爱情的信念,而变得如梦似幻。力荐。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六):不是奇迹的奇迹
书页阖上,微微做了个深呼吸,理智上讲,并不相信这本书所述内容的真实性,但是,就故事本身而言,确实有值得人相信它真实的理由。
女主叫科拉里,从记事以来,就一直生活在布鲁克林,她很少出门,除了父亲,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女佣莫琳。莫琳是个温柔的人,脸上的伤疤也并不能掩盖她的善良。而主人公就在这个被称作“奇迹博物馆”的地方长大。
作者塑造了一个独断专权的禁锢者的形象,这就是科拉里的父亲,萨迪尔教授,他是个“魔术师”,也是个“收藏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收藏的爱好,但是他的收藏更为特别:他收集所有奇异的生物,连体婴儿,没有手臂的“蝴蝶姑娘”,尖脑袋的男人…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女儿”——一个手上略有畸形的人。他训练科拉里,让她如其他的藏品一样,以美人鱼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眼前。
至此为止,我对科拉里是同情的,一个被训练长大的人,一段被安排好的人生,没有太多自我,不知道何为幸福。也许她会觉得自己卑微,不能和同龄人一样读书,但是,最值得悲哀的是,她大概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爱这种东西。她所理解的生活,大概就是平淡而毫无波澜的,无所谓得到或者失去,无所谓心痛或是快乐。好像Tureman Show那样,活在一个巨大的骗局之下。
生活的改变从遇到莫里斯先生开始。这个大概也是作者巧妙设计的地方,女主人公心里最最美好的爱的种子,是由一个外表极其丑陋的人埋下的。可以想象,第一眼见到莫里斯先生,你一定会害怕,你会觉得,这个狼形的怪物似乎会威胁你的生命,但是,他富有磁性的声音会让你立马意识到,这是一个世家子弟,他有着一般家学渊源的人应该具有的优点,聪慧,感性…他从家里跑出来,只为了见识一下书本外的自由,那是他孩童般的向往。就好像莫琳说的,人们被他吸引,更多的是看到他凶残外表下,眼睛里透露出的人性。 而后,自由的种子破土而出,科拉里心里的波澜再也没办法平静了。
她开始好奇,开始叛逆,她开始感受到尊严,开始无法忍受淫荡的参观者,她不想再唯命是从,而有幸在唯命是从的时候得到了摆脱束缚的动力。这是天翻地覆的蜕变,而她在这蜕变的过程中,认识了和自己本质一样的埃迪: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路上,一样渴望看到心底最真实的灵魂。哪怕曾冷眼旁观世界的残酷,最终也学会了宽容和接纳。
最后的美好浴火重生,莫琳和莫里斯,埃迪和卡拉里……就好像莫琳说过的,“爱是不经意的发现”:而在追寻爱的过程中,大家终会找回自己。“一辈子便是一辈子,无论只有一晚还是长达百年” 。
书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没有哪句话确实给我惊为天人的感觉。然而可以看出描述是有些讲究的,避免了博物馆的福尔马林带来的诡异气氛,精彩之处却也能让人感到些许紧张刺激。马夫等小人物的细节之处也是用心。最后:爱和自由,是永恒不衰的话题。 奇迹博物馆里没有什么奇迹,但爱本身大概就是一种奇迹。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七):人生就是一座“奇迹博物馆”
文/淑宁
科拉里的父亲在布鲁克林开设了一家博物馆,在这里身体有残疾的人是能赚大钱的展览品。虽然她手指间长着蹼,也是一位身体有残疾的人,但是她的父亲从来不让进入博物馆,也不让她接触表演者和外面的正常人。直到十岁生日这天,父亲让她进入了博物馆并送给她一件生日礼物——巨大的鱼缸。从那以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开始在博物馆里表演,成为了父亲赚钱的工具。
以西结认为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母亲被杀身亡,他随父亲从乌克兰逃往纽约。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仍停留在过去的悲伤里。他决定离开父亲,把名字改为埃迪,将过去完全抛下。成了一名在社会底层寻找失踪人口的“侦探”。
因为博物馆业绩惨淡,为了提升人气,父亲让科拉里在哈德孙河游泳,营造“人鱼”水怪形象。在一次前往哈德孙河游泳时,科拉里捞起了一具女尸,而这具女尸正是埃迪要寻找的失踪女性。两人因为这次意外结识、相恋。埃迪逐渐找回失却的情感,而科拉里也终于有了反抗父亲的勇气……
“我们不断在黑暗中寻找光,在残酷的现实里,寻找奇迹。”
科拉里和埃迪两人的爱情既让人感到温暖,也让人向往羡慕。但作者除了像向我们传达爱情的美好之外,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成长。
埃迪生活在社会底层,母亲离世,相依为命的父亲却想抛弃他一个人寻死,这让幼小的埃迪不再相信亲情,彻底迷失,甚至走向黑暗的世界。但是在与摄影师、倔老头、汉娜的父亲等人的交往过程中,他善良的本性被唤醒,并慢慢理解了父亲,也开始懂得“不要相信你的眼睛。因为傲慢,因为愚昧,因为恐惧,人会看不清真相”这个道理。直至遇到科拉里,她用无限的爱与善良,令这个麻木冰冷的男人彻底回归正途。
女主科拉里的成长转变更是惊人。在那个女性地位低下,父权至上的年代,她勇敢反抗父亲,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除了爱情这个能够改变一切,让人踏上从不敢想象的道路的原因,前期莫琳和“狼人”对她的影响也是必不可少的。
保姆莫琳教会科拉里说话、走路、思考,让她哪怕身处阴暗、残酷的环境中仍然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更重要的是她教会科拉里认清真正的自己,教会她“爱情从来不是我们预期的那个样子,确是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东西”。而知识渊博的“狼人”莫里斯的到来,让她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是那么广阔、美妙和不可思议。莫里斯为了追求自由而作出的努力,让她深有感触,她开始对父亲为她安排的道路有了一丝疑惑和抗拒。
莫琳和莫里斯埋下的种子在科拉里心中生根发芽。直到她遇到埃迪,这颗已经生根发芽的种子慢慢地长成了参天大树,为她撑起一片天地,也让她鼓起勇气面对父亲,反抗父亲为她铺好的一条并不光明的道路。
两人最终都摆脱了原生家庭的束缚,去追寻自己喜欢的自由而温暖的生活。
除了故事内容外,《奇迹博物馆》的叙事手法新颖奇特,也非常有亮点。作者是从两个角色的视角出发来叙述整个故事的,并且男女主每个人都有两条时间线。这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汇的叙事方式可以让人将过去发生的和现在正在进行的事情区分开来,读起来条理更清晰,更抓人心。让人忍不住追随男女主的视线回到他们的过去,去了解他们所经历过的一切。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八):明媚的忧伤,奇迹博物馆
奇迹博物馆书评
昨天将近午夜12点,我读完了书的最后一页,伴随着整个故事的终结,思绪却再也跳不出作者构造的那个世界——自卑善良的“美人鱼”小姐打破了“父爱”的牢笼,桀骜不驯的灵魂摄影师在丛林掩映中寻觅到“爱的天使”,拥有神秘身世的女佣被命运玩弄却始终保持着爱和追求,热爱惠特曼诗歌和《简爱》的狼人先生却依然离开了梦想乐园,金发少女离奇死亡案件在残酷的真相面前水落石出,奇幻怪诞的奇迹博物馆在一片火海中烧成灰烬……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她想极力营造一种真实的虚构,因此书中的很多任务都是有现实中真实原型的。我很喜欢读这样的文字,模糊了现实和想象的边缘,让幻想拥有根基,让现实插上翅膀……
作者把故事的背景设在1911年的美国,在那个经济萧条,社会动乱的年代,猎奇表演给城里百姓的神经打上了一股兴奋剂,也给他们枯燥、重复的苦难生活增添了一些惊心动魄和神奇瑰丽。当然,愚昧、胆小、残忍是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心灵上无法抹去的阴暗面,就因为这样也就培育了猎奇表演的生长环境,他们不愿去追求一个“神奇生物”的存在是否合理性,也不会对一个曾经风靡后来消逝的“神奇生物”感到惋惜和留恋,因为奇迹博物馆的神奇生物总会接踵而至,一个台柱子倒塌了,不要惊慌,博物馆的主人会沉着冷静的从地下实验室“变出”一个新的“人造”神兽,比如半个身子的女人却长着一双胡蝶的翅膀,比如浑身覆盖毛发的狼人却拥有狼的尖牙和金色的瞳孔,围观的群众这边为狮口脱险的驯兽师喝彩,那边却又为胡蝶姑娘忧伤的歌声流泪……在奇迹博物馆,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就是绝对的“真实”,毋庸置疑,“怪奇表演”像一个血红的气泡,包裹着人性的贪婪、残暴与丑陋,映射出红色丝绒帘幕后的不为人知的恐怖真相……
小说里呈现的是一个以悲伤、残酷为主旋律的故事,生活窘迫的男孩愤怒的抢走了纨绔子弟的宝石怀表,也对他父亲的懦弱与自私感到心灰意冷、深恶痛绝,唯独对摄影怀有巨大的兴趣却毫无感情,但他拍摄的照片永远都是灰暗的、阴冷的色调,痛苦的、扭曲的面孔,直到有一天在丛林里牵着他那条像兔子一样的狗,看到那条“美人鱼”的幻影,魂牵梦绕……每天被父亲逼迫在水族箱扮演美人鱼勾引男性观众的女孩始终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服从父亲,回报父亲是她唯一的存在理由,直到有一天夜里她从河里爬出来,在丛林里看到那个高高瘦瘦的清秀男子和他的不老实的跑来跑去的“兔子”……也许这一段是整本书里唯一浪漫的情节,但是也包裹在黑夜的雾气里,朦胧而脆弱。
小说的叙事风格也独树一帜,每一章都是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转述的结构,这就给人一种,既能体会主人公的所遇所想,又能通过一个旁观者做出自己的主观评判,可以说是正叙与补叙的典范了,自成一派的感觉。
小说的人物塑造方面,博物馆长、丛林小屋里的老酒鬼、博物馆台柱子狼人和毁容的善良女仆都让人印象深刻,跃然纸上……尤其是书的结尾处,有好几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反转,撕开了“教授”的真面目,让女主人公对生活彻底击垮,却又在大火烧尽一切后重获新生……当女主角和男主角最终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后,我好像真的领悟了“明媚的忧伤”、“流泪的微笑”的含义。
人生就像一个博物馆,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有旺季也有淡季;人生也总有奇迹,冥冥之中的相遇、相知,刻骨铭心的相爱相守,就是最浪漫的奇迹。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九):奇迹之花在爱与勇气中绽放
生命的诞生本就是一个奇迹,可惜有的人无知到不仅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斗狠以暴力和辱骂来解决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韩信遇无赖,为了大志忍耐下来,光武帝刘秀为了江山稳固忍耐下来,历史上的很多做出过辉煌业绩的人均将蓦然降临在自身上的厄祸当作前进的动力。
美国作者爱丽斯·霍夫曼将人类复杂情感通过《奇迹博物馆》这部小说娓娓道出,无论是保姆莫琳带给成长中的小利拉里温暖呵护,还是以西结与父亲的关系,以及埃迪对生活里不平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光明的真机。在爱丽斯·霍夫曼 笔下冷暖而丰满。
因着科拉里父亲创办的奇迹博物馆,科拉里见识了众多人性在各色人等嘴脸上的表现,由此让科拉里深悟人性。雷蒙德·莫里斯是位聪明有学问的男士,因有身体上的缺陷,为社会里浅陋无知愚蠢的人所不容,恶意攻击之下,仍保有自我尊严。雷蒙德·莫里斯以其善良博学吸引了同样心怀善意的莫琳。中国的古语“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个道理在爱丽斯·霍夫曼的《奇迹博物馆》得到深深的印证。
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放到了1911年前后的纽约,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清朝辛亥革命前后,而在美国纽约,同样是意识觉醒,冲突迭生,罪恶不断被批露的时代。小说里描写了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变革中的纽约人各色人等有屈从于命运随波逐流者,有奋起反抗者,有投机贪婪的剥削者,也有亲情和爱情的一点亮光与温暖。个人力量微博,在时代的洪流中可能不过一滴水花,然而汇集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困境之中不灭的希望之光,让这个冷暖世界变得美好,让奇迹之花在爱与勇气中绽放。
人活于世必有羁绊,亲情的爱会让其他悲剧一般会落入沉沦之中而苦苦自救。时间穿插的两部故事相互彰显爱丽斯·霍夫曼 的巧思。也正是这样互为补充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复杂人类之爱、人性、成长的精神牢笼,书中的人物苦苦挣扎,读者也为其间的善良心灵而揪心。
这个故事让人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可怜的父亲为了生活每天在马戏团工作,儿子喜欢看马戏,但他们从来没遇到过对方。有一天出事父亲表演时出事了,儿子才发现原来一直喜欢的马戏表演者是自己的父亲。故事很悲伤。《奇迹博物馆》里科拉里终于有了对父亲羁绊的反抗意识并由此真正获得了幸福自由的人生。将自身优点发扬,避免缺陷的人。善良的莫琳与莫里斯最终心心相印的生活在一起,远离阴谋与黑暗的科拉里也通过努力获得了自身的幸福。人生就是一座小小的奇迹博物馆,人生处处都可能存在奇迹,只要你有勇气,当遇到不公或苛待粗暴时敢于以智慧来反抗。而这一过程中,心心相印的相伴也会让困苦的生活都变得有光彩。
《奇迹博物馆》充满鼓励,温情治愈,是个人生好故事。
《奇迹博物馆》读后感(十):唯有真爱才能带来真正的奇迹
女孩科拉里从小在父亲开设的“奇迹博物馆”中长大。她一直以来都相信父亲的话,以为她就是“奇迹博物馆”中最耀眼的主角“美人鱼”。但实际上,她的身体构造与常人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她肯定会被别人视为可怕的怪胎。男孩埃迪也有着相似的命运:他本来的名字叫以西结,在母亲被杀后跟父亲一起从乌克兰逃到纽约当劳工,但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刻他却发现父亲试图撇下自己投河自尽……心灵受到重创的以西结决定从此与父亲彻底诀别,并且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埃迪,成为一名专门寻找失踪人口的“侦探”,每晚混迹于毫无希望、沉沦黑暗的底层世界……
在“奇迹博物馆”里,身体有残疾的人是能赚大钱的展览品;在父亲看来,自己的女儿科拉里也是如此。直到后来很久,科拉里才认识到这一点。毫无疑问,对于她而言,这是一个无法让自己相信的残酷的真相,但却是一个真实的存在——直到后来遇见了埃迪,她才仿佛像透过了一场重重浓雾,眼前的世界慢慢变得清晰、真实和亲切。埃迪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的残酷令他渐渐变得麻木起来。直到在一场大火中,他看到了人们那迸发出的求生本能,才开始相信这个世界其实还是有希望的。
科拉里与埃迪,两个人的生命旅程本来会沿着各自的轨迹向前延伸,似乎毫不相干——直到他们很偶然地遇到了一起。多年以后,已经成为摄影师的埃迪接受一位老者委托,寻找在工厂大火之后生死未卜的女儿;而沦为父亲赚钱工具的过气明星科拉里在哈德孙河游泳时,意外捞起了一名溺亡的女子。命运既然注定了科拉里与埃迪会相识、相知甚至是相恋,当然也就预示着两个人的今后都将因为他们的勇敢选择而发生逆转。爱情的力量当然伟大:埃迪麻木的内心被重新点燃,科拉里也终于有了反抗父亲给自己安排的命运的勇气——即使他们需要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美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爱丽斯·霍夫曼在她的小说《奇迹博物馆》里,讲述的就是关于两个年轻人之间爱、自由与成长的故事。小的时候,科拉里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反而很向往有一天她能够进入“奇迹博物馆”里。而其实呢,“奇迹博物馆”里并没有什么奇迹,对于她来说反而是一个囚笼!父爱于她已经发生了扭曲、畸变,不再是爱,而是一种苛待!埃迪呢,本来并不相信什么爱——在失去母亲之后,他的命运本来就已经充满了坎坷;却没有想到,父亲放弃了他的未来,而他对自己的未来也不抱什么期望!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两个人的相遇,对于科拉里和埃迪来说,还真是一件好事。或许,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奇迹,一个因为真爱而值得他们为此愿意赌上自己的自由、爱情甚至是生命的伟大的奇迹!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科拉里的遭遇不能说没有,但偶然也可以听到;而埃迪的遭遇就相对比较常见。无论如何,是屈服于所谓命运的安排呢,还是勇敢地站起来进行反抗,这需要一个契机,需要这个契机给两个年轻人以前所未有的勇气!一旦觉醒的火花开始碰撞、点燃,它产生的能量就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付出辛苦和汗水,甚至是更为重要的一切,都是非常有可能的——而科拉里和埃迪最终选择了勇敢地面对这一切,并且去改变这一切;如此,他们才能够改变自己本来的命运,看到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