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15 04:40: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经典读后感有感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是一本由张庆龙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读后感(一):低沉的时候,应当读一读这本书。浮躁的时候,也应该读一读。

  张爱玲留下过太多脍炙人口的名句,红玫瑰与白玫瑰,朱砂痣与白饭粒等等。年少时的我,不懂张爱玲。那时候的我,也并不喜欢她,仿佛她就是一个陌生人,她在她的世界里绚烂着,我在我的世界里生活着,彼此不打扰。

  真正开始接触张爱玲是在成年以后,那时候的自己对人生有了新的看法。但对她,仍旧算不上喜欢,总觉得她的一些想法有些奇怪,我实在不赞同。

  看了张庆龙作者写的这本《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让我对张爱玲有了全新的看法。当然,并不是因为他的称赞,才让我对张爱玲有了新的认知,而是作者笔触下,张爱玲的形象鲜活了起来。

  说到底,年少时的我不喜欢张爱玲的原因是因为她太过锋芒,但是实际上的行为又不够有勇气,那种矛盾让我实在没办法喜欢他。在读完这本《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我才开始放下过往的种种旧认知,以一颗纯净的心去接近张爱玲这个人物。这时候的我,仿佛发现了新天地。她确实有锋芒,总能一阵见血地看到问题的本质。不管是对于痴情的男女,还是对于市侩嘴脸,她总能说出一套词来,任谁都没办法反驳她。但是,她又有无奈的地方。无奈地爱上一个自己本以为不会爱上的人,无奈地偷偷吃下自己种的苦果……她的无奈和痛苦都特别真实,就好像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也会在某些时刻,有一些锋芒乍现的观点,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会陷入无奈和一种看似软弱的茫然中。这种茫然,才是我们的常态,也是生活的常态。

  所以说,读《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不仅仅让我重新去认识张爱玲,重新去了解她的过往和曾经,也是一个我自己认识我自己,了解我自己,甚至剖析我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毕竟,这世界上,少有人愿意去看自己的软弱和不足。

  当然,这并不是说,作者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这本书里,是在讲张爱玲的不足。相反,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者,一个独立女性,内心的光芒,思想的火花。这在当时特定的时代下,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张爱玲影响的人,远不止文青,她戳穿了很多人的谎言,揭开了很多人伪善的面具,甚至也剖析了自己。《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则像一只灯塔,在我们剖析完这一切后,引领我们靠岸。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读后感(二):环境造就佳人,却又是孤独寂寥的一生---读《张爱玲传》书评

  江城秦沐缘

  环境造就佳人,却又是孤独寂寥的一生---读《张爱玲传》书评

  那到《张爱玲传》的时候,想要阅读的欲望很迫切,我想大概是一直想了解这个朋友口中的奇女子却又很少有机会读张爱玲书的缘故吧,作者张庆龙的书写的很全面,读起来也很尽兴,接下来就谈一谈的我在此书中所感悟出的张爱玲和她孤独寂寥的一生吧。

  本书开篇介绍了一个落寞的民国贵族,可谓是为下文张爱玲的一生做足了铺垫,。父亲张廷重生于一个落寞的封建贵族,满腹经纶却又郁郁不得志。母亲的家族更为显赫,她有着新时代女性的特点,开放又向往自由。这两个人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张爱玲不同寻常的家庭环境。小时候的张爱玲遭遇母亲出走,这个家就只剩下整天抽鸦片的父亲、姨奶奶和仆人了。她在这个环境中学会了看人脸色学会了忍受孤独。后来父母离婚,她又不得不与后母周旋,她深爱着这个家也恨着这个家。

  张爱玲的文学成功不仅源于她的聪慧和天赋,更来自父亲一直以来对于她在知识上的支持,这一点对于在封建色彩下的“女子无才就是德”思想的笼罩下,能做到如此i,还是很难能可贵的。母亲对她虽然严厉,却也大力支持她学习钢琴和油画,这便大大刺激了她对艺术的热爱。

  张爱玲是孤独的,她渴望爱与被爱。历经千辛万苦远去欧洲留学,却被父亲刁难被关,被后母殴打,后来她高烧不止,差点丢了性命,最后好在逃了出来,与母亲生活在了一起。

  后来张爱玲去了香港,她与母亲一起去了港大。战争中的人们总是不容易的。张爱玲却也迎来了事业和爱情的双丰收。她的文章红的大红大紫,整个上海滩的人都在谈论她。可她却也深陷爱情中不能自拔,胡兰成对于张爱玲而言:才华横溢、温和细腻却又软弱甚至功利,正如书中所谈到的那样,爱情的甜蜜还未品尝便已遍体凌伤,胡兰成移情最后不得不分手。

  分手之后,失意的张爱玲远走美国,书中的最后记录了张爱玲最后生命的点点滴滴,也是张爱玲最让人动容的日子,独居三十年,正如书中最后所说:她的人生有过传奇,有过流言,也遇见过一场倾城之恋。这是张爱玲的一生,一本书写尽了张爱玲一生的孤寂,我看了之后感慨颇多,也把它推荐给你们。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读后感(三):风停海上,谁在等你

  浅读《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你》

  自来喜欢张爱玲,对于张爱玲的小说几乎是逢篇必读。许是因为爱的真切,对于张爱玲的传记,我却鲜少去翻看阅读,生怕经由了被人的眼光与品评,误了我眼中近乎完美的这个遗世独立的才女。

  从前,关于张爱玲的书,我看过过《她从海上来》,这本书后来也曾改编电视剧,似乎是刘若英出演了张爱玲。倒不是说不好,只是这到底是一本“传奇”,许是杜撰的成分要多。故此,朋友跟我推荐漂牛先生这本《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你》时,我并不太热心,只是闲暇时候偶尔翻阅,竟难得悉心读下去了。

  不知是否是命运弄人,但凡闻名与历史长河中的女人,大多不仅仅因其“才气”或“美貌”,还要因其“故事”。是的,张爱玲的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不逊色于她笔下任何一个故事。

  这世间,大抵只有一个人可以被叫做张爱玲。“从滔滔的黄浦江边走来,江面上立着位临水照花的美人,眉稍眼角带着笑意,秀口一吐便是半个海上传奇。”

  不难看出漂牛先生张庆龙是下了功夫认真收集资料的,他也曾与我们这些迷弟迷妹们一样,想要去寻找张爱玲足迹,去看她上海的故居,看她读过书的港大。坦白说,写传记之难,在于笔者的清醒。你需得从那人的故事里跳出来,冷眼旁观,方能还原一个本真,方能将自己的主观情绪脱离开,给读者一个“真相”一片“真诚”。

  这一点,张庆龙做到了。

  他沉迷于张爱玲的小说,却也游离与她的人生之外,客观公允的将她一生娓娓道来,不需多少感慨议论品评解读。他语言清新踏实,文风稳健,如一个围观了张爱玲一生的隐形人,安安静静的转述平平淡淡的行文,只为了还原一个真相。

  然而,即便是这样,当我读到最后几个章节,仍然是感动的。那个晚景凄凉的张爱玲仿佛就站在我眼前。“沧海桑田亦不过一瞬,若能够看透个人在命运前的渺小,也许能够释然”。可我们不能释然,我们的释然里藏着她看不见的眼泪。

  张爱玲的一生,大约是写满了孤独的,也写满了爱与被爱的渴望。当她的思想凝集成一个有一个故事,照亮我们,这不是是否也在燃烧着她自己?“她的人生有过传奇,有过流言,也遇见过一场倾城之恋。”

  然而,并不苍凉。

  这一点,我与张庆龙先生观点一致。

  她不需谁的解读和同情,她只是张爱玲,那个遥不可及,最真实也最缥缈的张爱玲。

  好书,去尽情读吧!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读后感(四):她从海上来,才华横溢,只做自己

  她出生在上海,她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她的多部作品都被拍成了影视剧(如《倾城之恋》、《怨女》、《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色戒》等),她的许多名言流传至今(比如“出名要趁早”、“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等)。她从海上来,才华横溢,只做自己,她就是——张爱玲。

  有人说张爱玲是天才,有人说张爱玲太冷傲,有人觉得张爱玲不食人间烟火,也有人说张爱玲的三观不正……其实这些评价都未免有失偏颇,张庆龙的《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张爱玲传》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张爱玲,去掉各种标签,她只是她自己。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贵族之家,她经历了父母离异,曾颠沛流离,也曾红极一时,最后却客死他乡。她的才华不可多得,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的爱情痴心不悔。

  除了张爱玲的作品,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她和胡兰成的恋情了。因为胡兰成追随过汪精卫,张爱玲不问政治,也遭到一些人诟病。其实,她只是被胡兰成的才情迷倒,那些政治,当时和她又有何干?

  对张爱玲的一张穿着旗袍的照片印象很深刻,她右手叉着腰,头微微扬起,有一种孤傲,有一种张扬,意气风发的样子。可是见了胡兰成,她“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然而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即便如此,胡兰成还是朝三暮四,张爱玲终于写信一封,和他断绝来往。再后来,张爱玲嫁给了大她许多岁,却情投意合的赖雅。

  张爱玲不置房子,没有珠宝,虽然晚年贫困,但也把钱财当做身外之物。与晚年的张爱玲接触最多的林式同先生,评价张爱玲“她不执着,不攀缘,无是非,无贪瞋,这种生活境界,不是看透了看破了世事的人,是很难做到的。”

  刚看到《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张爱玲传》这本书时,以为是写张爱玲的爱情故事,原来“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是出自张爱玲的“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以此为题,应该是作者对于张爱玲做出的文学贡献的肯定。“爱”是张爱玲小说的永恒主题。

  无论世人对张爱玲如何评价,她只是她,独一无二。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读后感(五):孤独和病痛成就她个人世界的圆满

  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快递送来的三本新书之一-----《张爱玲传》,看得很仔细,很迫切。喜欢的章节及段落都做了详细的备注。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张爱玲,阅读过《张爱玲作品集》,散文集也读过一些。曾经去书店蹲点翻阅过张爱玲传记,哀叹她错遇胡兰成,错遇赖雅。倘若时空慢一点,让她能遇见一个可以为她遮风挡雨,可以让她不颠沛流离,可以安稳幸福一生的人,该有多好!

  苍凉,不是她人生的注解。她就是她,世间只得一个张爱玲,从滔滔的黄浦江边走来,江面上立着位临水照花的美人,眉稍眼角带着笑意,秀口一吐便是半个海上传奇。《张爱玲传》第243页作者这样评价张爱玲。是啊,我们实在是太爱她了,盼着她好,盼着她笑,舍不得她苦,舍不得她哭,舍不得她难过,舍不得她伤悲,舍不得她奔波,舍不得她游离,舍不得她窘迫……

  《张爱玲传》这本书是知名网络作家、有“情诗王子”之誉的张庆龙先生的最新力作。张庆龙笔名漂牛,安徽马鞍山人,漂牛文化集团董事长,年轻,率性,才华横溢,爽朗也不乏优柔。

  通读全书,不难看出张庆龙先生为了写这本书,花了很多精力搜集大量资料,甚至不惜亲自来到张爱玲就读的“港大”。书本第149页有这样的描写:“后来我去港大的时候,也曾怔怔地望着张爱玲当年读书的地方,但犹记得在黄昏的中环,望着灯火辉煌的大楼与人潮涌动的码头,没来由地想起张爱玲见穷人被日本兵扇耳光的一幕,心里一酸,没敢继续想,跟着行人落入暮色里。”

  全书作者语言清新质朴,思路清晰,前后衔接连贯,过渡自然,细致有序描写出张爱玲从出生到生命最后一息的悲欢离合。父亲张廷重终日被鸦片熏得意志消沉;母亲黄逸梵一直在主角的背景里淡出,却又能透过繁花似锦的喧哗看得见她的隐隐绰绰;弟弟张子静体弱多病,怯懦胆小,一生未娶;姑姑张茂渊是可以完全靠得住的,一生钟情于一个男人到七十几岁才走进婚姻的殿堂;继母孙用蕃刻薄狠心;炎樱自始至终就是个青春好作伴的朋友;倾心挚爱的胡兰成最好的爱情却给了玉风;桑弧忍不住爱上了张爱玲,却又和她隔着千山万水的中国传统道观;宋淇邝文美夫妇是张爱玲四十多年往来不间断的知己;胡适是神明一样的精神偶像;赖雅优雅不羁,一起游离颠沛十年……

  看得出,作者把自己当作一个隐形人,仿佛穿越了时空进入民国,目击张爱玲从小到大的生命过程,情急之余,总是忍也忍不住地从书里跳出来,仿佛自己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见证。

  作者一气呵成地写作,我一气呵成地阅读。坦白地说,读《爱情的世界里,她是忠诚坚忍的》这一个章节,我泪如泉涌。面对晚景凄凉哀婉为生活所迫、疲于奔波的张爱玲,我的内心充满了疼爱与怜惜。

  书本第232页写道:“沧海桑田亦不过一瞬,若能够看透个人在命运前的渺小,也许能够释然”。是啊,经历一番人世的变迁,父母已经谢世,弟弟已经谢世,胡兰成已成过往云眼,她是赖雅的妻子,她就是赖雅的妻子。人生充满苦难,孤独和病痛成就她个人世界的圆满。

  掩卷深思,还是想哀想叹。一代才女张爱玲的爱恨情仇,在沉沉浮浮的尘世,好像一朵半开的鲜花,没来得好好如火如荼,就被岁月的车轮无情辗压。

  如果她能遇见一个好男人当伴侣,如果她有美满幸福的婚姻,如果她有人爱,有人怜,有人守护,她“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命运是否改写?

  好书,强烈推荐阅读!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读后感(六):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评《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

  张爱玲是天才一词的代言人。

  出名趁早,这句话,鼓舞了很多姑娘,喜欢文学追梦人的和伪文青们,都曾在这句话中迷失过,也包括我这种喜欢写点小文赚点小钱的踩在青春的尾巴上的中年少女。

  喜欢张爱玲的以笔代刀,羡慕三毛的浪迹天涯,却过着固步自封的白开水的一样的日子,幸好,还有书可读,还有爱读的书陪伴着。张庆龙老师的张爱玲传记《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拿到手的时候,恰好是我写作的瓶颈期。一个月没正儿八经写东西了,只是白天黑夜的看书,这本书从晚上看到凌晨,看完之后,心里却空荡荡的,只有一缕淡淡的疼惜,心疼这个果断决绝的女子,幼年的繁华过尽,少年的冷眼沧桑,青年的爱如沧海,暮年的云烟散尽,一切都说冷的,虽然,这个女子一直用清高冷冽作为面具来示人,却终究让我们窥见了一丝转瞬即逝的温暖,虽然,她追求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一直是个易破碎的无痕旧梦,但是,终究是走过了,爱过了,看过了,不枉此生。

  张爱玲的人如同她的文字,带有一种贵族气息,深深地打动着读者,颓废奢靡,冷静睿智,深情绝情,温暖淡漠,这种种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她的身上契合的完美,统一,也正是这样的张爱玲,才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的惊世之作,她是天才。甚至,在与胡兰成的爱情之中,她也是天才,让胡兰成仰视的天才少女,不是极美,却是仰慕到极致,所以这份爱自始至终,都带有某些功利性,用爱情来成就自己的虚荣,哪怕后来出现的范秀美小周,都是胡兰成对自己这份卑微的爱情的极端不自信的再次验证,因为爱的虚幻,所以在不停的证明。而对于张爱玲来说,年少开始的爱情,则贯穿了一生,哪怕后来遇见赖斯,也不过是茕茕孑立的世间的一丝眷恋。张爱玲遇上胡兰成,是劫难也是成就,哀大莫过于心死,此生爱过一人,便耗尽了全部,如同花调,一次便是一生,哪怕后来的桑弧,赖雅,也只是微烬余温罢了。黑暗的夜里,哪怕是一豆灯光,也会有些许的温暖吧。

  张庆龙老师笔下的张爱玲,是聪慧的少女,是一副看似青涩的皮囊中的早熟的灵魂,她比这同龄人更明白这世间冷暖,父亲这一落魄文人的颓废,自由新潮的母亲赋予她骨子里的叛逆与聪慧,后母的虚伪与冷酷,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她的人敏感,而绝望,正是这种骨子里带来的绝望,让她爱的毫无保留,也恨的果断决绝。

  很多时候,我会想,若是她没有离开,而是在国内,会不会举步维艰,会不会在这个崭新的社会中,去俯就?不,一定不会的,不然就不会有她独自一人的异国漂萍,这样举国升平的日子是无法忍受一个女子的孤寂的。虽然,在异国他乡,终究是心底有眷恋,与母亲黄逸梵的和解,应该说是她与这个尘世最后一次握手言和,少年时,张爱玲说,花过的她的钱我都会还给她。

  人生不过一场幻梦,来时赤条条,去也无牵挂。张爱玲去世,身边无一人,没有家具,没有房子,没有土地,甚至,没有亲情,一切淡薄如烟,恰如那句,归去,也无风也无晴!留下的只有我们抱着她的文字,一阵唏嘘,一声长叹,一场永远走不出的文字之恋。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读后感(七):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张庆龙著《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张爱玲传》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读张庆龙著《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张爱玲传》

  文、幽蓝

  张爱玲,一个传奇式的民国女子,她的文字家喻户晓,在我很小时候,言情小说流行一时,却也看了她的文字,年少时不懂深沉,看着她的文字,感觉心里的某个角落有说不出来的悲伤,感触到人生的无常。

  喜欢张爱玲的文字,读过很多张爱玲的传记,想离她更近一些,越来越近,近得可以像旁观者一样,透这迷蒙的薄纱看着她的生活。现在网络的社会,各种资料汇集在一起,让我越来越看清楚我喜爱的这位女作家。

  书架上看到这本白色封面,带着清雅的小红花,让我想起张爱玲的经典名著《红玫瑰和白玫瑰》。她经典的书籍太多了,多得我都无法仔细看完,因为看一遍根本无法领略书中的那种悲怆和快乐。

  这本由著名作家张庆龙写的传记开篇就引起我的兴趣,他说自己是张爱玲的痴迷粉丝,我也可以算做张爱玲的痴迷粉丝吧,爱她的文字,爱她的经历,更爱她的一切。如果通过文字片面的去了解她,会觉得张爱玲是一位冷艳、骄傲、自私,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张庆龙用很多详细的资料,优雅的文笔为自己的偶像去掉各种标签,把张爱玲最真实的一面,用这本书展现在大家面前。

  张爱玲曾经说过,人生是复杂的,她自己也是多面的,可是她也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懂得别人的困难,所以用慈悲的包容着对方的各种情绪。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喜欢的人,可以包容到自己无法承受,把自己低到尘埃里,用文字在尘埃里开出一朵让世人瞩目的花。

  作家张庆龙,我曾经看过他写的本诗集,那优美的文字,让我留恋很久。看过太多张爱玲的传记,因为喜欢,所以看;因为懂得,所以喜欢在文字里重新认识一遍心中的女神。而第一次看一本由男作家主笔写的张爱玲。

  做为一位作家,能为自己心仪的作家写传记,可能也算是他文字生涯一件幸运的事。他用细腻的文字和详尽的资料,再加上他优雅的笔触写出不一样的张爱玲。

  繁华过后的寂静,繁华只是张爱玲的表面,只是浮现在她的小说,她的文字里,而现实中,她的人生始终贯穿着孤寂和低郁。作家张庆龙用文字代替她说了她的一生,并且用她的话告诉人们:人性是一本复杂耐读的书,一辈子也读不完。

  看着这本书,我不禁感慨,张爱玲就象一个发光体,很多不一样的作家围绕着她,用不同的观点看着她的人生,并且把他们眼中的张爱玲写出来,供世人留恋和评价。每个人都会从张爱玲的作品里看到自己或者自己身边人的影子,就算是时光飞逝,人性不变。

  作者张庆龙用诗一般的文字,详细地述说着张爱玲传奇的一生,告诉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等着我。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读后感(八):低到尘埃里的爱,开出了慈悲的花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她的家族充满传奇,她的生活大起大落,她的爱情若即若离。

  作为一位资深“张迷”,我一直想看一本高度还原张爱玲的书。畅销书作者张庆龙的这本《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 : 张爱玲传》无疑是不二之选,他作为一名铁杆粉丝,秉持严谨的态度,查阅了大量资料,用细腻秀美的文字为大家呈现一个真实的张爱玲,这是一本真正贴近张爱玲内心的传记。

  作为女人,我最关心的自然是张爱玲的爱情故事,她与胡兰成的情感纠葛到底是怎么个来龙去脉。一切得从1941年说起。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为“孤岛”,多数作家要么避难重庆,要么投身抗战,文坛呈现少有的真空状态,张爱玲恰逢此时回来,正式开启卖文生涯。

  张爱玲一句“出名要趁早”,让当年不过二十岁出头的自己,摇身一变成了上海文坛“一姐”。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政治观念相当淡薄,不理会大是大非,只关心自己的小天地,欢天喜地忙个不停,觉得这是个成名的好机会。张爱玲凭借言语犀利、故事吸睛、洞察女性心理和命运见长,深受读者喜爱。《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一经出版便走俏市场,成名作《倾城之恋》更是红透半边天。她以火箭的速度和热度在文艺圈雄起,很快成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新锐作家。

  虽说张爱玲的巨大成功与所处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但是她的个人天赋绝对不容小觑。12岁那年,写下处女座《不幸的她》,篇幅不长,却耐人寻味,在忧郁缠绵的笔调中透露出少女的早熟和聪慧。 她是当之无愧的“天才少女”,其文学造诣之深厚,非吾等同龄人所及。

  难怪胡兰成在看了苏青邮寄的《天地》杂志上一篇叫《封锁》的小说时,大觉惊艳,抑制不住倾慕之情,一定要想办法结识作者张爱玲。

  起初,张爱玲如苏青所说是不喜欢见读者的,虽然胡兰成费尽心思搞到了她的地址,却吃了闭门羹。但是胡兰成是谁啊,风月场上的老手,把妹自有一套。他把自己的地址和电话留在一张纸条上,让爱玲小姐方便的时候见上一面。

  女人心海底针,第二天,胡兰成猝不及防地迎来了张爱玲的造访。或许是苏青在张爱玲面前盛赞过他,她对胡兰成有几分好印象吧;又或许是她对这位“有身份”的读者感兴趣。

  真见了面,胡兰成发现张爱玲虽然文笔老辣,本人却是一副不成熟的女学生相,不善言辞。与张爱玲相反,胡兰成是个交际高手,两个人一见如故,相聊甚欢。

  胡兰成爱慕她的才华,欣赏她的贵气。张爱玲初出茅庐,虽有满腹爱情经,但是缺乏实战经验,见到书生气息的胡兰成,不禁心如鹿撞。

  从此,两人交往密切。此时的胡兰成已是有妇之夫,张爱玲得知后,将之拒之门外,告诉他不要再来了。就算张爱玲再不在乎世俗眼光,也不会心甘情愿当个小三。

  胡兰成岂会看不出这种欲迎还拒的娇羞心理?他自是迎难而上,虏获美人心。

  某次,胡兰成提起见过张爱玲在杂志上登的一张小照。她主动把照片送给了他,后面有一行题字:“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句广为流传的经典佳句,就是张爱玲心路百转的铁证。

  为了他,张爱玲愿意放弃高傲与自尊,以一种卑微的姿态爱得义无反顾。她不在乎他是汉奸,再次体现她对政治的不敏感,她只在乎他能给她带来爱的感觉。

  在《色戒》中,张爱玲凭借女特工郑苹如的故事,让自己的爱情还魂一回,尝试向读者解释一个女人为何会爱上汉奸。三毛在《滚滚红尘》中也采用了“异曲同工”的手法,摒弃了国仇家恨,把张爱玲和胡兰成写成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但是现实中的胡兰成对爱情却只有“三分钟热度”,他与苏青千丝万缕,和小周护士打情骂俏,和范秀美假戏真做,面对他三番两次的背叛,张爱玲一再选择原谅。

  但是张爱玲终究不是圣母,不可能真的糊涂到“你将来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是可以的”。

  1947年,经过一年半思考时间的张爱玲给胡兰成寄了一封分手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随信附上了30万元巨额稿费,作为分手费,从此分道扬镳。

  尽管我们不屑胡兰成的为人,但是张爱玲毕竟用生命热爱过这个男人,在他的臂弯里数过星星,度过良辰。

  离开胡兰成之后,张爱玲像她自己说的那样“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她进入了写作低潮期。

  时间是抚平一切伤痛的良药,直到多年后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出版,几乎每个重要人物都有原型,回答了很多她生前的未解之谜和感情纠葛。

  对于爱情,正如张爱玲在序中写道:“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还有点什么东西在。”正因为懂得了这点“东西”,她从未公开诋毁过胡兰成,而是变得更加“慈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等着你》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