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3-15 04:15: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简史》是一本由[英]史蒂芬·霍金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简史》精选点评:

  ●人类理性光芒闪耀!

  ●光是唯一的万物度量

  ●在火车上反而能读一段认真思考一下,第一次有些理解了“时间不是绝对的”这一概念,事件的光锥使得时间与空间的坐标没有真正的差别

  ●似懂非懂……自己学渣能怎么样呢

  ●没能力给分

  ●为了了解黑洞。

  ●还是有点看不懂...

  ●用着大学物理的一点知识积累勉强看懂了些皮毛。前来拜读名作的同时,深感人类之渺小,以及宇宙背后浩瀚的未知

  ●除了大部分看不懂,里面涉及到一些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理论的严肃分析,感觉自己像个猴子哈哈哈哈,还是从硬科幻开始看起吧

  ●黑洞理論很有趣

  《时间简史》读后感(一):向浩瀚宇宙迈进的一小步

  在长长的春假里,我用大概两个星期的时间断断续续朗读完这本书了,因为不读出声分分钟都要睡着,但读是读完了,也确实是没怎么读懂。看得出霍金已经以尽量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解释宇宙之高深莫测的内容了,但是读完的整体感受除了“宇宙真大,人类真小”之类的感悟外,能留下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这里写些读完还能回想起来的内容吧。

  1. 宇宙之大是人类发展到现在,甚至在很长的未来都无法测量出来的。

  2. 想来人类也没有什么自大的资本,因为我们之于宇宙是如此之渺小。

  3. 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就是不断的提出猜测假想,加以验证,观测,再提出新的猜测,再加以验证……如此反复前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4. 既然人类如此之渺小,那就请我们安分并带有敬畏的心努力探索吧。

  我想未来的某一天我还是会再次拿起这本书,再次尝试读懂它,或许依然会失败,但是希望能往前迈一 小步吧。

  《时间简史》读后感(二):随笔

  

早在看这本书之前,书名就已如雷贯耳,内容就在碎片化的阅读中看到些许,基于书本的畅想就在影片中观赏过。这次在单位里看到这本书,还是充满好奇,花了个把月非常断断续续的终于在今天看完,其实书本不厚,内容比较丰富,基于理解的连贯性还是应当在短时间内集中阅读完的好。整本书看起来有点像文献综述,会围绕不同的概念推演介绍理论的发展。前面三章看起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有一些内容已经成为常识进入我们的课本或是生活。我们的宇宙图像在高中地理也做过简单介绍,在科博馆之类的地方也见过宇宙星系之类的图像,所以基本的构图已经成像于脑海了。还有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光速、宇宙中存在黑洞等基本的印象已经存在于认知中,所以看起来相对好理解。但是量子理论部分,由于普通人不可见,以及仅有的一点化学知识,理解起来有些费劲。但是总的来说,作者写的已经尽量易于理解了,只是在翻译上似乎有些问题,部分地方读起来不大通顺,理解更难指望。在有些问题上,作者会寻找生活中的事例,比如双胞胎的不同衰老速度、气球膨胀、打碎杯子等做比喻,虽然不知道自己理解是否准确,但隐约有些意会的想法,只是距离理解后面物理学统一章节的内容远的多啦,涉及非常专业的物理学数学化学等知识的时候,很难去理解了,就如同在想象一件从未见过的东西一样困难。

本来看这书是想看看关于时间旅行之类令人好奇的问题是如何解答的,但是看完却有些悲观,至少书里写的虫洞和空间曲率之类的想法只是一些猜测而已,很难讲有什么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证明支持时空穿越。但是书里讲到的热力学第二定理挺有意思的,好像世间万物确实都有从有序变得无序的趋势,而且熵总是在变大,怪不得追求简单总也很难,因为事物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啊~

  《时间简史》读后感(三):浩瀚宇宙

  宇宙就是存在,很爱黑洞这玩意。 就算科学提供了统一方程式,那么为什么存在数学方程式,存在宇宙还是没有得到解释,退一步来说,为什么有逻辑(思维能力)也没得到解释。 人所能提供的解释无非由语言组成的一些规则构成,而规则本身却无法得到解释。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亦然。 爱因斯坦:“方程对我而言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永恒的东西。” 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因为人是有限的,也就只能欣赏短暂的事物,而就算在有限的时间领悟永恒也只是在特定的时间之内的。那么,遵循人生苦短,及时享乐也无可厚非。死之后的事未知也就无从谈起。 人存原理:我们之所以看到宇宙是这个样子,是因为如果它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去观察它。 黑洞:时空的一个区域,因为那里的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任何东西,甚至光都不能从该处逃逸出来。 爱因斯坦-罗森桥:连接两个黑洞的时空的细管。还请参见虫洞。 基本粒子:被认为不可再分的粒子。 事件:由它的时间和位置所指明的在时空中的点。 事件视界:黑洞的边界。 无边界条件:宇宙是有限的但是没有边界的思想。 粒子加速器:一种利用电磁铁能够对运动的带电粒子加速,并给它们更多能量的机器。 量子力学:从普朗克量子原理和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发展而来的理论。 量子:波可被发射或吸收的不可分的单位。 量子色动力学:描述夸克和胶子相互作用的理论。 夸克:感受强作用力的(带电的)基本粒子。每一个质子和中子都由3个夸克组成。 雷达:利用脉冲射电波的单独脉冲到达目标并折回的时间间隔来测量对象位置的系统。 放射性:一种类型的原子核自动分裂成其他类型的原子核。 奇点:时空中的一点,在该处时空曲率(或者一些其他的物理量)变得无限大。 奇点定理:这定理是说,在一定情形下奇点必须存在,特别是宇宙必须起始于一个奇点。 时空:四维的空间,上面的点是事件。 空间维:三维中的任何一维——也就是除了时间维外的任何一维。 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基于如下思想的理论,即科学定律在没有引力现象时,对所有进行自由运动的观察者,无论他们的运动速度如何,都必须相同。 稳态:不随时间变化的态:一个以固定速率自转的球是稳定的,因为即便它不是静止的,在任何时刻它看起来都是等同的。 弦论:物理学的理论,在该理论中粒子被描述成弦上的波。弦具有长度,但没有其他维。 强力:4种基本力中最强的,作用距离最短的一种力。它在质子和中子中将夸克束缚在一起,并将质子和中子束缚在一起形成原子核。 不确定性原理:海森伯表述的一个原理,该原理说人们永远不能够精确地同时知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对其中的一个知道得越精确,则对另外一个就知道得越不精确。 虚粒子:在量子力学中,一种永远不能直接检测到的,但其存在确实具有可测量效应的粒子。 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中的概念,认为在波和粒子之间没有区别;粒子有时可以像波一样行为,而波有时可以像粒子一样行为。 波长:在一个波中,两个相邻波谷或波峰之间的距离。 弱力:4种基本力中仅次于引力的第二弱的,作用距离非常短的一种力。它作用于所有物质粒子,而不作用于携带力的粒子。 重量:引力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它和质量成正比,但又不同于质量。 白矮星:一种由电子之间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的稳定的冷的恒星。 虫洞:连接宇宙的遥远区域的时空细管。虫洞还可以连接到平行或婴儿宇宙,并且能够提供时间旅行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宇宙的终极理论,这意味着什么?正如在第1章中解释的,因为理论不能被证明,我们将永远不能肯定,我们是否确实找到了正确的理论。但是如果理论在数学上是协调的,并且总是给出与观察一致的预言,我们便可以适度地相信它是正确的。它将给人类理解宇宙的智力斗争长期而光辉的历史篇章打上一个休止符。但是,它还会变革常人对制约宇宙定律的理解。在牛顿时代,一个受教育的人至少可能在梗概上掌握整个人类知识。但从那以后,科学发展的节奏使之不再可能。因为理论总是被改变以解释新的观察结果,它们从未被消化或简化到使常人能够理解。你必须是一个专家,即使如此,你只能有望正确地掌握科学理论的一小部分。另外,其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在中学和大学所学的总是有点过时。只有少数人可以跟得上知识快速进步的前沿,但他们必须贡献毕生的精力,并局限在一个小的领域里。其余的人对于正在进行的发展或者它们产生的激动只有很少的概念。70年前,如果爱丁顿的话是真的,那么只有两个人理解广义相对论。今天,成千上万的大学生、研究生能理解,并且几百万人至少熟悉这个思想。如果发现了一套完备的统一理论,以同样方法将其消化并简化,以及在学校里至少讲授其梗概,这只是时间的迟早问题。我们那时就都能够对制约宇宙,并对我们的存在负责的定律有所理解。 即使我们发现了一个完备的统一理论,由于两个原因,这并不表明我们能够一般地预言事件。第一是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给我们的预言能力设立的限制。对此我们无法克服。然而,在实际上更为严厉的是第二个限制。它是由以下事实引起的,除了非常简单的情形,我们不能准确解出这理论的方程。(在牛顿引力论中,我们甚至连三体运动问题都不能准确地解出,而且随着物体的数目和理论复杂性的增加,困难愈来愈大。)除了在最极端条件下之外,我们已经知道规范物体在所有条件下的行为的定律。特别是,我们已经知道作为所有化学和生物基础的基本定律。我们肯定还没有将这些学科归结为可解问题的状态:到现在为止,我们在根据数学方程来预言人类行为上只取得了很少的成功!所以,即使我们确实找到了基本定律的完备集合,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仍面临着在智慧上挑战性的任务,那就是发展更好的近似方法,使得在复杂而现实的情形下,能作出对可能结果的有用预言。一个完备的协调的统一理论只是第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完全理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以及我们自身的存在。 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令人困惑的世界中。我们要理解周围所看到的一切的含义,并且寻问:宇宙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如何,以及宇宙和我们从何而来?宇宙为何是这个样子? 我们试图采用某种世界图来回答这些问题。如同一个无限的乌龟塔背负平坦的地球是这样的图象一样,超弦理论也是一种图象。虽然后者比前者更数学化,更准确得多,但两者都是宇宙的理论。两个理论都缺乏观测的证据:没人看到一个背负地球的巨龟,但也没有人看到超弦。然而,龟理论作为一个好的科学理论是不够格的,因为它预言了人会从世界的边缘掉下去。除非可以用它解释人们在百慕大三角消失的传说,否则这个理论和经验不一致! 最早在理论上描述和解释宇宙的企图牵涉到这样一种思想:具备人类情感的灵魂控制着事件和自然现象,它们的行为和人类非常相像,并且是不可预言的。这些灵魂栖息在自然物体,诸如河流、山岳以及包括太阳和月亮这样的天体之中。我们必须向它们祈祷并供奉,以保证土壤肥沃和四季循环。然而,我们逐渐注意到一些规律:太阳总是东升西落,而不管我们是否用牺牲向太阳神供奉。此外,太阳、月亮和行星沿着可事先被预言得相当准确的轨道穿越天穹。太阳和月亮仍然可以是神祇,只不过是服从严格定律的神祇。如果你不将约书亚书停止太阳运行之类的神话信以为真,则这一切显然是毫无例外的。 最初,只有在天文学和其他一些情形下,这些规律和定律才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特别是近300年间,越来越多的规律和定律得到发现。这些定律的成功,使得拉普拉斯在19世纪初提出科学的决定论;也就是他提议的,有一族定律存在,只要给定宇宙在某一时刻的状态,这些定律就能精确决定宇宙的演化。 拉普拉斯的决定论在两个方面是不完整的:它没讲应该如何选择定律,也没指定宇宙的初始状态。这些都留给了上帝。上帝会选择让宇宙如何开始并要服从什么定律,但是一旦开始之后,他将不再干涉宇宙。事实上,上帝被局限于19世纪科学不能理解的领域里。 我们现在知道,拉普拉斯对决定论的希望,至少按照他所想的方式,是不能实现的。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意味着,某些成对的量,比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时被完全精确地预言。量子力学通过一类量子理论来处理这种情形,在这些理论中粒子没有精确定义的位置和速度,而是由一个波来代表。这些量子理论给出了波随时间演化的定律,在这种意义上,它们是宿命的。于是,如果我们知道某一时刻的波,我们便可以将它在任一时刻推算出。只是当我们试图按照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对波做解释的时候,不可预见性的随机的要素才出现。但这也许是我们的错误:也许不存在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只有波。只不过是我们企图将波硬套到我们关于位置和速度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之上而已。由此导致的不协调乃是表面上不可预见性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已经将科学的任务重新定义为,发现能使我们在由不确定性原理设定的界限内预言事件的定律。然而,还存在如下问题:如何或者为何选取宇宙的定律和初始状态? 我在本书中特地突出制约引力的定律,因为正是引力使宇宙的大尺度结构成形,即使它是四类力中最弱的一种。引力定律和直到相当近代还为人深信的宇宙在时间中不变的观念不相协调:引力总是吸引,这一事实意味着,宇宙的演化方式两者必居其一,要么正在膨胀,要么正在收缩。按照广义相对论,宇宙在过去某一时刻肯定有一个具有无限密度的状态,亦即大爆炸,这是时间的有效起始。类似地,如果整个宇宙坍缩,在将来必有另一个无限密度的状态,亦即大挤压,这是时间的终结。即使整个宇宙不坍缩,在任何坍缩形成黑洞的局部区域里都会有奇点。这些奇点正是任何落进黑洞的人的时间终点。在大爆炸时和其他奇点,所有定律都失效,所以上帝仍然有完全的自由去选择发生了什么以及宇宙如何开始。 当我们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结合,似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可能性:空间和时间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有限的四维的没有奇点或边界的空间,这正如地球的表面,但具有更多的维。看来这种思想能够解释宇宙间已观察到的许多特征,诸如它的大尺度一致性,还有包括星系、恒星甚至人类等在小尺度上对此均匀性的偏离。但是,如果宇宙是完全自足的,没有奇点或边界,并且由统一理论完全描述,那么就对上帝作为造物主的作用有深远的意义。 有一次爱因斯坦问道:“在建造宇宙时上帝有多少选择性?”如果无边界假设是正确的,上帝就根本没有选择初始条件的自由。当然,上帝仍有选择宇宙所服从的定律的自由。然而,这也许实在并没有那么多选择性;很可能只有一个或数目很少的完备的统一理论,例如弦论,它们是自洽的,并且允许像人类那样复杂结构的存在,这些结构能够研究宇宙定律并询问上帝的本性。 即使只有一种可能的统一理论,那也只不过是一组规则和方程而已。是什么赋予这些方程以活力去制造一个为它们所描述的宇宙呢?通常的科学方法,即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不能回答为什么会有一个为此模型所描述的宇宙这个问题。为什么宇宙要找这么多存在的麻烦?难道统一理论如此咄咄逼人,以至于其自身之实现不可避免?或者它需要一个造物主,若是这样,它对宇宙还有其他效应吗?又是谁创造了它? 迄今为止,大部分科学家太忙于发展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以至于没工夫过问为什么。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理论的进步。在18世纪,哲学家把包括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当作他们的领域,并讨论诸如宇宙有无开端的问题。然而,在19世纪和20世纪,对哲学家或除了少数专家以外的任何人来说,科学变得过于专业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把他们的质疑范围缩小到如此程度,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余下的任务仅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堕落啊! 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一个完备的理论,在主要的原理方面,它应该及时让所有人理解,而不仅仅让几个科学家理解。那时我们所有人,包括哲学家、科学家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能参与讨论我们和宇宙为什么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对此找到了答案,则将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因为那时我们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时间简史》读后感(四):霍金带给我们的2大学术贡献

  本书作者是斯蒂芬·霍金,当代最知名、最活跃的物理学家,曾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时间简史》是霍金的代表作,也是全世界最知名的科普经典,畅销1000多万册,被翻译成了40多种文字。

  时间有初始吗?它又将在何地终结呢?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霍金在《时间简史》中介绍了20世纪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涵盖范围很广,从相对论到量子力学,从宇宙膨胀到基本粒子,从黑洞到虫洞,霍金都有所涉及。

01、奇点理论

  在20世纪之前,人们一直深信,宇宙是静止的。即使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已经说明,不同的物体之间会相互吸引,但人们还是发明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来维护宇宙静止的设想。

  爱因斯坦在1915年就发表了广义相对论,提出时空是可以弯曲的,宇宙并不是静止的。但是爱因斯坦认为,这肯定是不对的,所以就在自己方程里强行添加了一个宇宙常数,这样根据方程看来宇宙就是静止的了。但事实却不是如此。

  1、宇宙在膨胀

  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在观测其他恒星时发现,很多恒星都发生了一种叫做“红移”的现象。也就是说,这些恒星都正在远离地球。本来人们以为,这些恒星的运动只是随机的,可能有些恒星离我们越来越远,有些恒星离我们越来越近。

但1929年哈勃发表的结果表明:甚至星系红移的大小也不是随机的,而是和星系离开我们的距离成正比。或换句话讲,星系越远,它离开我们运动得越快。这表明宇宙不能像人们原先所想象的那样处于静态,而实际上是在膨胀;不同星系之间的距离一直在增加。

  这种情形很像一个画上好多斑点的气球被逐渐吹胀。当气球膨胀时,任何两个斑点之间的距离加大,但是没有一个斑点可认为是膨胀的中心。此外,斑点相离得越远,则它们相互离开得越快。

  爱因斯坦在得知这个观测结果后才发现,自己方程里加的那个宇宙常数,完全就是多余的,宇宙不是静止的,而的确就是在膨胀的。所以爱因斯坦后来说,宇宙常数是他一生中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2、奇点

  发现了宇宙膨胀之后,科学家们就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基础,找出了一个新的模型,来描述这个膨胀的宇宙,这就是弗里德曼模型,因为它最早是一位叫亚历山大·弗里德曼的科学家提出的。

  科学家通过计算就发现,在弗里德曼模型中,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前推,那宇宙就会收缩,如果一直倒推到150亿年前,那么所有的星系之间的距离就会变成零,就好像是整个宇宙被紧紧地挤压成了一个点。这个点,就被称为奇点,它就是宇宙时空的开端。

奇点的性质非常特别,我们没办法直观地去想象这是个什么东西。但是通过数学计算可以发现,奇点的体积无限小,弯曲程度无限大,密度无限大,引力也无限大。但数学其实是没办法真正地处理无限大的计算的。

  这也意味着,虽然弗里德曼模型是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的,但是包括广义相对论在内的理论,却都在奇点处失效了。奇点的出现就证明了,广义相对论也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理论,因为在宇宙最开始的那一刻,它失效了,广义相对论本身崩溃。

  在奇点这个理论刚被提出来的时候,很多人不喜欢这个说法。爱因斯坦自己都不太相信这个说法,他认为,如果我们把时间一直往前推,不同的星系也不会碰撞到一起,而是会恰好错开。

  还有两位苏联科学家也试图证明,说奇点这个东西,可能只是一种小概率的特殊情况,在实际的宇宙中并不存在,在很久以前,不同的星系之间虽然的确靠得很近,但并不是刚好在同一个地方,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奇点。

  但霍金在读到了数学家罗杰·彭罗斯的一些研究后认为,奇点理论应该是成立的。经过几年的研究之后,他和罗杰·彭罗斯一起,利用严谨数学方法。

  最后证明了,假定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而且宇宙包含着我们观测到的这么多物质,则过去一定有过一个大爆炸奇点,这就是宇宙的开端。这个理论,就被称为“彭罗斯-霍金奇点定理”。

  有些人一开始不愿意接受霍金的研究结论,因为他们不喜欢宇宙有一个开端的说法,还有些人觉得,这个结论违反了科学决定论,糟蹋了完美的广义相对论。

  然而,人实在不能辩赢数学定理。所以我们的工作最终被广泛接受,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假定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奇点起始的。事实上在宇宙的开端并没有奇点——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一旦考虑了量子效应,奇点就会消失。

  霍金和彭罗斯的贡献就在于,他们用严谨的数学方法证明了,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那么宇宙就必然诞生于这样的一个奇点,这就是宇宙的开端。

02、无边界宇宙模型

  科学家们证明了奇点理论之后,大家都知道了,宇宙是诞生于一个奇点之中的。宇宙诞生的那一刻,被称为“大爆炸”,这个奇点就是大爆炸奇点。

  在大爆炸模型中,大爆炸的那一刻,宇宙的体积被认为是零,温度无限高,之后宇宙开始迅速膨胀,温度开始降低:在大爆炸1秒钟之后,宇宙的温度降低到了100亿度,这大概是氢弹爆炸时能达到的温度;100秒之后,温度继续降低到10亿度,质子和中子开始结合到了一起,组成原子核。

  之后宇宙的温度继续降低,持续膨胀,在100万年之后,宇宙温度降低到了几千度,原子开始形成;随着宇宙温度继续降低,星系、恒星这些物质开始形成;到现在,宇宙已经膨胀了很多倍,温度也已经很低了,只比绝对零度高上一点。

  但是,宇宙的各个地方还是残留着当初大爆炸的能量,而且我们还能观测到,科学家们叫它“微波背景辐射”。

  那我们现在宇宙所遵循的规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就是无边界宇宙模型”的事了。

  “无边界宇宙模型”就意味着,宇宙没有开端,也没有诞生的时刻。在20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两大发现,也是当今物理学最核心的两大基础理论,一个是相对论,另一个就是量子力学。

  相对论说的是宏观领域,比如,星系运动。量子力学是微观领域,比如,粒子运动。在研究一般问题的时候,这两套理论井水不犯河水。但霍金认为,在研究大爆炸奇点的时候,就必须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

  奇点定理其实已经证明了,广义相对论在大爆炸奇点这种极端的情况下,已经不能很好地去描述宇宙了。在这个时候,就必须考虑到量子效应。

  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宇宙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存在无限长的时间,要么就有一个大爆炸奇点这样的开端。但如果把量子力学引进来之后,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可能:也就是一个“有限无界”的宇宙。

  有限无界的意思就是说,宇宙时空是有限大的,但却是没有边界的。

比如,我们的地球,就是一个有限大的星球,我们知道它的直径和大小。但地球是没有边界和开端的,我们在地球上一直走一直走,也不可能找到一个边界,不可能掉到地球外面去。

  无边界宇宙模型里的宇宙,是一个空间和时间交织在一起所组成的四维宇宙。在这个宇宙中,时空就像是地球的表面,在范围上是有限的,但却没有形成边界,也没有形成奇点。

  时空上的每一个点,就跟地球上的某个点一样,没什么特别的,科学规律在任何一个时空点上都适用,不会发生崩溃。

  在无边界宇宙模型中,宇宙没有一个特别的奇点,这个宇宙是完全自给自足的,不受任何外在事物的影响,没有什么创生和消失的时刻,它就是存在本身。

  无边界宇宙模型目前还只是一个设想,目前主流的宇宙模型,仍然是大爆炸模型。但无边界宇宙模型也不是瞎想,它是试图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所结合起来的一种尝试,而且也是可以被检验的科学理论。

03、黑洞

  黑洞这一术语是不久以前才出现的。196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惠勒,为了形象地描述至少可回溯到200年前的一个观念时,杜撰了这个名词。那时候,共有两种光理论:一种是牛顿赞成的光的微粒说;另一种是光由波构成的波动说。这两者都是正确的。由于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可认为是波,也可认为是粒子。

  举个例子:

物质之间会产生引力,而且质量越大的物体,所具有的引力也就越大。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就具有非常大的引力,恒星受到自身引力的影响,会有一个向内,也就是向自身坍缩的倾向。 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太阳还是那么大,那是因为太阳内部还存在着一种支撑力,可以跟引力相平衡。太阳内部温度很高,原子序数是1的氢原子之间激烈碰撞,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序数是2的氦原子,这个过程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就相当于是太阳内部有无数多的氢弹,不断地爆炸,这就会给太阳提供一个支撑的斥力。

  当太阳的引力和支撑力相互平衡之后,恒星就可以保持稳定了。所以太阳至今也没有坍缩。但当这些燃料,一旦烧完,恒星就会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断坍缩。

  如果恒星的质量较小,就会停止收缩。引力就能跟内部粒子的斥力相平衡,最终变成中子星或者白矮星;如果这颗恒星质量巨大,那么它内部的任何斥力,都不足以抵消它的引力,这样的话,这颗恒星就会一直坍缩,变成质量极大,体积极小的黑洞。

黑洞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引力,任何物质,包括光在内,只要进入某个临界区域,就永远也不可能逃出黑洞。从外面看来,如果连光都无法逃出的话,黑洞当然就是全黑的。

  黑洞这种吸引一切的性质,会跟热力学第二定律产生冲突。根据这条定律,黑洞也应该有温度,有温度的物体就会向外发出辐射和粒子,黑洞也不应该例外。那粒子是怎么跑出来的呢?

  霍金发现,黑洞的确会发射出粒子,但这些粒子,并不是从黑洞里面跑出来的,而是从黑洞边缘的空虚的空间里,变出来的。

  1、不确定性原理

  当我们对粒子或者引力场、电磁场的行为进行测量的时候,就会发现,如果我们对其中一个物理量测量得越准确,那么对另一个物理量的测量就越不准确。

比如,对粒子的速度测量得越精确,对粒子的位置就了解得越模糊,人类不可能同时掌握粒子的精确位置和精确速度。

  根据不确定性原理,即使是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空虚的空间,在微观上其实也是波澜起伏的。如果一片空间是完全空虚的,那就代表其中的引力场或者电磁场的强度是零,变化率也是零,这两个物理量就同时被确定了。这显然违反了不确定性原理,是不可能的。

  2、“霍金辐射”

  在空虚的空间里,其实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成对的粒子。为了保持能量守恒,这些粒子有的带有正能量,有的带有负能量,它们碰撞到一起,又会同时湮灭。

  黑洞的边缘虽然看似是虚空的,但其实在一刻不停地产生成对的粒子。其中带有负能量的粒子,就会被吸到黑洞里去,但还有一些带正能量的粒子,可以幸运地从黑洞的边缘逃脱,跑到其他地方去。

  如果我们站在黑洞外面看的话,就好像是黑洞在不断地向外发射粒子,这就是黑洞辐射,也叫“霍金辐射”。正是因为有这种辐射的存在,霍金才会说,黑洞其实并不是完全黑的。

  霍金辐射在物理学上,是一个极富价值的理论。因为黑洞的诞生,是利用广义相对论算出来的;黑洞的辐射,又跟量子力学有关。也就是说,霍金辐射是把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热力学结合起来的一次尝试,所以虽然霍金辐射目前没有被观测到,但仍然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虽然黑洞引力极大,连光都逃不出去,但黑洞也并不是完全黑的。根据量子理论中的“不确定性原理”,黑洞边缘的虚空中会不断地产生成对的粒子,负能量的粒子会被黑洞吸收,但有些正能量的粒子却从黑洞边缘逃脱了。

  在外界看来,这就好像是黑洞一直在往外发射粒子,这就是黑洞辐射,也叫霍金辐射。

  最后的话:

  这本书中最重要的就是霍金提出的“奇点定理”和“霍金辐射”这两个学术贡献,以及试图解决宇宙起源问题的“无边界宇宙模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