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 食物 爱情》是一本由[美]克里斯汀·金博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耕种 食物 爱情》读后感(一):做你想做的人
这是很多人羡慕的生活,田园、自然、阳光、收获。
很多人说“等我有钱了,或者退休了,我也过这样的田园生活”,可是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为什么?
因为还不确定是不是他真正想要的,或者还没有下定决心,还没有准备好放下一些东西。最终,一辈子也没有准备好。
想起《本杰明巴顿奇事》里的一句话,“做你想做的人,这件事什么时候都不晚,只要你想做,随时都可以开始”。
《耕种 食物 爱情》读后感(二):心之所安,即是吾乡
我们这一代,很没安全感。 微薄的工资无法支撑沉重的生活压力,让我像一个头重脚轻的人在艰难前进。人情冷漠使使人与人成为隔离的孤岛,只能互相遥望。所以丧、佛系开始流行。每日为生活而奔波,放弃思考太遥远的未来,但是偶尔依然会恐惧不安。 世外桃源令人向往,无非因为它远离尘世。每个人总有想逃离的时刻,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归去的地方。无论是充实的劳动也好,可以分享的人也罢,心之所安,即是吾乡。
《耕种 食物 爱情》读后感(三):关于勇气
这本书给我留下两个字的悸动-勇气!
作者摈弃自有的或者周边的阶级观念,只为爱选择打破原有的阶级观念,实为勇气之一。
从咖啡书店啜饮小酒的日子跳到连约会用的羊毛衫都变成保暖服的与气候季节赛跑农耕的日常,实为勇气之二。
所谓门当户对在爱情面前虽是固定观念,但为了对方所有的问题都尽量解决沟通,就算有吵闹也尝试理解,实为勇气之三。
面对不确定的待定婚姻,面对不确定的人,面对不确定的生活方式,选择远行,再次尝试接纳,实为勇气之四。
《耕种 食物 爱情》读后感(四):上一篇短评写了关于耕种的,这一篇我要写关于爱情的。
我想说马克真的是一个很棒的人。他跟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不一样。他有自己的信仰和道德标准。他乐观向上吃苦耐劳,积极的心态充满能量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和女主结婚的时候女主要保留自己的姓氏,而马克觉得一家人不是一个姓氏可能会给他们带来麻烦和困扰。就在女主准备大吵一架进行抗争的时候,马克说他可以随她的姓。这种豁达真的是少有了。而且马克在繁重的耕种生活之余也没有忘记送给妻子一份美食,一束野花,一只小狗这样的小惊喜。
虽然夸了半天马克,但是能做到女主这样的女生也不多见。毕竟不是谁都能忍受这么多繁重农活的磨砺,最终还从中找到乐趣!
《耕种 食物 爱情》读后感(五):浪漫滤镜卸去之后,看清朴实生活的本质
世间本无世外桃源,一耕一作,一花一食,看似奔赴一场浪漫生活,却少不了辛勤琐碎的劳动,和意想不到的抵触情绪。
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到厌倦后拔腿逃离,在浪漫滤镜卸去后,看清了朴实生活的本质,和平凡爱人相处的乐趣。
我不知道像作者这样原本热爱云游四海的女子,过了几年后,是否又会离家出走一段时间?
但至少文章的最后,她告诉了我们:
脱掉高跟鞋,脚踩厚实的泥土地,与动物朋友们为伴,给丈夫和孩子煮健康美味的食物,像这样返璞归真的乐趣,总是幸福快乐的事儿。
《耕种 食物 爱情》读后感(六):好的人遇见好的爱情遇见好的生活
看这本书想起了瓦尔登湖,想起了在普罗旺斯的一年,想起了李娟的羊道三部曲和冬牧场,比起瓦尔登湖它更质朴,比起在普罗旺斯的一年它更丰富,比起李娟的羊道它又更小巧可爱
一本可爱又生机勃勃的书,赞颂土地,赞颂劳作,看的时候有种脚踏实地又梦幻的感觉。放在陀翁的书后面看它起先是被漂亮的封面吸引,然后是被作者真实,质朴,可爱又偶尔文艺一下的文字吸引,当然哪个爱读书的人没有憧憬过田园牧歌呢?哪个女孩没有向往过一见钟情呢?哪个吃货没有奢望过最好的食材呢?这本书里都有,还有一些关于商品市场和现代生活与农场生活的思考,全文看下来,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对于自己的认知,她及时探知自己的需要,洞悉之后义无反顾地奔向目标,彷徨,失落,繁重的劳作,急剧变化的生活没有打到她,所以才有了这样的书,我相信如她这样把握自己又毅力如此的人,选择哪一种人生都会幸福的
《耕种 食物 爱情》读后感(七):你有找到自己的农场吗
田园牧歌并不是诗篇,所谓向往的生活,无非是用一些困难交换另一些困难。
有被拼命追赶着的向前,“农场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东西。没有可以称作结束的事情,工作接踵而至,没有尽头。只有现在必须做的事情,没有可以一会儿再做的事情。农场在不断威胁你,让你在能和不能之间疲于奔命:现在就要做这件事,否则某种生物即将枯萎或受损或死亡。这真是赤裸裸的胁迫”
有来自生活的确定感,“为什么务农就像谈恋爱一样呢?因为你耕种不一定得到收获。不不不,这是在说谎。你如何去耕种、培土、施肥、收割、贮藏,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收获。”
土地提供了什么答案呢?只有一个信念——答案就在这里。底下的土壤就是一个岩床,如果你挖得够深,就会碰到它。
作物之于土地,根植于规律、方法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确定感,就足够了。而你的确定感,又来自哪里呢?你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农场吗?
李子柒视频里没告诉你的,都在这本书里了。
《耕种 食物 爱情》读后感(八):什么叫农夫和农耕?
这是一本比《瓦尔登湖》好很多的书。即便是没有十分华丽丽的做作,这本书依然很美丽。不为自己原本很是污浊的内心掩饰,仅仅是真正地呈现。就像是在和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以一个无知者的身份,想别人夸耀自己的农场生活。 从这里来讲,作者是值得尊重的,就简单的真实而言。 总是会有很多的没有过乡村生活的人向往乡村生活。当然,也会被某些人欺骗。不过,作者基本上还原了一个较为真实的乡村生活的样貌。它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美好,它是脏的,乱的,甚至是恶心的。可是,为什么我们还能够从中读到美好?那样艰苦的生活,为什么还会有人期待?我并不想要说,你是生活的太过于安逸了。在我看来,这倒是有点像回归。 我们生于泥土,在泥土里长大,更在泥土中繁荣。可以说,泥土给了我们一切。没有那时的泥土,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们。即便是被现代繁华的美妙的世界控制着,我们的心,依然还和泥土相连。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回归,在生命的某一刻,只是,希望不是在死亡之后。
《耕种 食物 爱情》读后感(九):The Dirty Life
这本书的原名叫做《The Dirty Life: A Memoir of Farming, Food, and Love》,相对于中文书名中带着一丝的诗意和浪漫,书的原名其实更贴切作者做出选择之后的生活的真实面貌。文中有这样一段:“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这么脏过。农场的活儿总是脏的,而且超出了我以前对于脏的定义。我每天不仅要与脏的泥土打交道,还有血、粪便、牛奶、脓汁、我自己的汗水和其他动物的汗水、引擎油、动物油、内脏,以及各种不同程度的腐烂变质物。 ” 我觉得这段话很好概括了作者每天所需要面对的生活,很多人可能看到书的封面可能会觉得这本书更像是李子柒中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但其实美国农场生活远比中国的田园来得更加辽阔,更加粗犷也更加艰苦。作者从刚开始的抵触,疯狂想逃离,到中间的适应,直到最后的接受、热爱甚至农场成为了她生命中越发厚重和真正想要扎根的一部分,这中间所付出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从来都不简单,但是幸运的是作者遇见了能陪她一起耕种,一起收获的那个人,能一起让dirty life变成happy life。
《耕种 食物 爱情》读后感(十):乱扯了扯
看这本书的契机很简单 就是被书名给吸住了 我知道是一本不薄的书 也和我专业关系不大 但是就是很想读 书架前想了很久还是借了/读的过程中和自己脑子里构想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是一种很累很苦且脏兮兮的农场生活 对于作者的很多观点都很认同 对人生的追求女性的选择都能让我想空的时候再读一遍这本书 虽然中间很多或者说是开头的时候我就想着要放弃然后去多背几个英语单词/读到后续的时候脱离了现实作者概述性的讲了五六年内在农场发生的事情 没有那么多的粪便风暴麻烦后 我发现这一直是我脑子里幻想的农场生活 简直太不符合实际了/虽然打破了许多固有概念 但反而真的对农场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情 虽然我脊柱弯曲且力气真的很小 但那种只要努力就能得到收获的见证真的让我着迷 (虽然作者中间说了也不是努力付出汗水就能有收获果实的 /最后作者想通不为离开而难过 变成肥料后 一切都周而复始 大概也让我想通许多了/看是时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不想让人看到我读的书 没什么 自己心里是喜欢的 但就是很怕别人觉得自己大把年纪了还在做不现实的梦可能也是自己吸引的原因吧/考研看了一下三年前想学的农学林学甚至农村管理 但没有决定这个方向 依旧坚持了和自己广告专业近的新传 怎么说呢 我很怕当我真的离他很近的时候就不能发现他的美好了
乱写了很多 不能变成短评就成了书评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