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年朋友谈书法》是一本由沈尹默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青年朋友谈书法》读后感(一):我们还要学书法吗?
我们还要学书法吗?《和青少年朋友谈书法》
我是学美术的,可是我写字并不好看。当年我们是美术班,我们的班主任逼着我们每天写一篇毛笔字一篇钢笔字。他总说我们美术班的字还不如体育班,后来真的发现很多体育老师的字都很漂亮。
因为字不太好看所以总为不练字去找理由,时代变化越来越快,连笔都很少用了,更别提毛笔了,何况想要练一笔好字要花费多少时间啊。而且以后能够亲笔写字的地方越来越少了,何况还有电脑中的各种字体供你选择,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去练字呢?
可是每次看到那些漂亮的书法,还是觉得中国人离不开汉字,也就离不开书法。
这本书是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一种,来自大书法家沈尹默,沈尹默一辈子喜欢书法,将一生主要精力都倾注在书法上。二十世纪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你能说出很多很多画家,可是却很难说出一位大家都知道的书法家。而沈尹默就是书法家中重要的一位。
看了书才知道,沈老经常为社会各界免费题字,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四大名著,上面的字都是沈老题写的,还有《儿童文学》原来的繁体字刊头也出自沈老的手笔,而这些都没有署名,可见沈老的低调。
他不仅仅是一位书法家,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这本小书从书法的历史开始讲,讲写字的工具,讲执笔的姿势,讲书法的由来。其中提到书法的各种规律,沈老强调这规律不是谁规定的,而是大家在书法的实践过程中,一点一点发现的。宇宙中无论自然还是社会,都有客观规律,就好像格律诗,要讲格律,格律虽然是人制定的,但是并不是人创造出来的,而是从古代诗歌中发现那些优美的句子,都有共同的规律,从其中总结出来,形成了格律。书法也是一样,人们无法改变这些规律,只能在认识规律之后掌握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够写好书法。
书中还附上了沈老各种书体的作品,很漂亮,很有功力。
《和青年朋友谈书法》读后感(二):《和青年朋友谈书法》读书笔记
书法作为一门技艺,入门书是常读常新的。沈尹默先生这本小书让我受益很多,小到执笔、行笔,大到读帖的方法、对书法的认识,都讲解得非常仔细,不厌其烦。老先生为人之谦逊平和,练字之勤苦谨严,也让人敬慕,想必是在长年学书中涵养出来的品格。
二十五岁左右回到杭州,遇见了一个姓陈的朋友,他第一次见面和我交谈,开口便这样说:我昨天在刘三那里,看见了你一首诗,诗很好,但是字其俗在骨。……就在那个时候,立志要改正以往的种种错误,先从执笔改起,每天清早起来,就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腕并起地执着笔,用方尺大的毛边纸,临写汉碑,每纸写一个大字,用淡墨写,一张一张地丢在地上,写完一百张,下面的纸已经干透了,再拿起来临写四个字,以后再随便在这写过的纸上练习行草,如是不间断者两年多。 有天分、有修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检察一下它的点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它的点画使转,处处皆须合法,不能丝毫苟且从事。 他(苏东坡)自己曾经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我们要知道,没有过人的天分,就想从东坡的意造入手,那是毫无成就可期的。 规定每次写成一幅,必逐字逐画,详细地检查一过,点画笔势有不合法处,就牢牢记住,下次写时,必须改正,一次改不了,两次必须改,如此做了十余年,没有放松过,直到现在,认真写字,还是要经过检查才放手。 我在这样实践中,从来不曾忽略过一点一画极其细微的地方,展玩前贤墨迹影写本时,总是悉心静气地仔细寻求其下笔过笔,牵丝明暗,一切异中之同,同中之异,明确理会得了,方才放手。
《和青年朋友谈书法》读后感(三):从小技到大成,钻研、持之以恒
“有些青年朋友苦于自己的字写不好,总想能找到一条得法的途径。这条途径是有的,但绝不是一条可以不费功夫的捷径。”
像我这样想学好书法,但是又怕麻烦、坚持度有限的人来说,本来想着读沈尹默老先生的《和青年朋友谈书法》是想找到学习书法的捷径,但是通篇读完以后,对学习书法深有感触的一点就融入了沈老说的上面这句话。
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没有努力怎么可能梦想成真?
沈老在《和青年朋友谈书法》这本书里给练习书法的青年人最贴切的一句提醒就是:“练字要有一丝不苟的认真钻研的精神,又要持之以恒。”
我小的时候,学过一阵子软笔书法,起初,写得还算不错,在一道起步的小孩里面,应该算是写得比较好的,但是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竟然有点沾沾自喜了,所以少了钻研精神,再加上又没有持之以恒,以致于现在握毛笔手都发抖。我这是反面教材。但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再结合沈老的观点,也更证明了练习书法需要的毅力与恒心。写字,并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随手挥笔而就,能做到笔走龙蛇者,前期一定是付出了辛勤努力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沈尹默老先生能写字,而且不断地写了五十多年,都依然十分谦虚地自认不足。在《和青年朋友谈书法》这本书里,他这位大家给我们大家讲了他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包括学习书法在执笔、运腕等方面的技巧与注意事项,他还就自己积累的书法经验,并结合历代书法传承的理论、要诀等,回答习字者常见的问题,他平易近人地与我们聊了习字的益处、开心见诚地与青年、青少年谈书法的种种,涉及学书法先学哪种、学书法为什么要从一横一竖学起、如何执笔、为什么要从临写做起、以及毛笔的使用和维护等,……分毫析厘、极深研几,也足见沈老在书法学习上的用心与钻研,以及他不遗余力分享给大家的广阔胸襟。
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到沈老珍贵的手迹,以及他严谨的写字作风和宝贵的习字经验、要领,它们都毫不保留地被记录下来,也希望能继续被传承下去。
在这里,也分享几点沈老关于学习书法的体会:
1、 沈老建议学习书法从楷书学起。
2、 写字的基本功夫锻炼:先练习提起全臂,离开案面少许去写字,由发抖到稳定,至少要三五个朋,甚至要半年以上。能稳定了,然后进一步去练习腕的运动,以至感觉到肩头能够松开,使整个手臂运动,更加便利。
3、 毛笔的使用:无论是紫、狼、羊毫,新使用时,必须用清水将笔头浸没,把它通通发开,然后入墨使用。紫、狼毫不可用热水浸,羊毫冷热水都可用。
以上供参考
《和青年朋友谈书法》读后感(四):书法是时间的艺术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具有自成一体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很多人年幼时都曾经习练书法,但大都是玩耍性质的,没有坚持到成人。反而是很多成人,历经生活磨炼,逐渐发现书法的乐趣与美,重新捡起毛笔开始学习。
普通人学书法,最发愁的莫过于没有师傅指导,总是独自按照字帖埋头练习,偶尔遇到一知半解的地方也常常无人求教。这时若有“大家小书”系列中沈尹默先生的《和青年朋友谈书法》在手边作为参考,或许情况便完全不同了。
作为一个成年后一心想练习书法的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准备好笔、墨、纸容易,如何按照正确的方法去习练却十分困难。首先遇到的问题,恐怕就是如何正确的握笔。《和青年朋友谈书法》中收录的是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多篇论述书法之道的文章,结合亲身体验谈论书法练字的规范和法则,深入浅出,亲切直白。譬如在《书法漫谈》一篇中,沈先生就谈到了写字必须先学会执笔,而执笔又要讲究笔法、字的点画、运腕等等。而他的讲解,不仅仅是传授方法,还会解释背后的原理,甚至相关的书法历史缘由,让学习者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如此之类问题,在之后的篇目中沈先生反复提及,如再论执笔、运腕、行笔、笔势、笔意等等。《和青年朋友谈书法》、《和青年朋友再谈书法》,以及《和青少年朋友谈怎样练习用毛笔写字》三篇更是集中解答了初学书法者的一些疑问。不过,其中令人感受颇深的反而不是技艺的讲解,而是沈先生谈到的所谓写好书法“得法的途径”,“这条途径是有的,但绝不是一条可以不费功夫的捷径”。
沈先生根据自己练习书法的体会,告诉年轻朋友,练字首先必须有一丝不苟的认真钻研精神,又要持之以恒,他年幼开始练习书法,一直坚持了六十余年,直到年近八十还在不断地练习,从未间断。试问,任何人若能坚持如此长期的刻苦练习,仔细研究,用脑精思,怎会没有长足进步?看来,并非我们没有好的老师、正确的方法,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没有对书法的痴迷与热爱。
不过话说回来,写字的人也并非人人都要当书法家不可,就像沈先生说的,只要能写出端正、清晰、美观的文字,无论从学习、工作或培养意志、毅力方面能够带给我们益处,就已经足够了。书中除了有沈先生对书法技艺和规则、原理的讲解,还配有沈先生的部分代表性书法作品,以及所提到的名家作品图影,便于读者对照临摹,既珍贵又实用。
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着美学理论,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而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书法爱好者需要经过日日练习,长期揣摩才能逐渐找到学习途径的。沈先生的《和青年朋友谈书法》只是很好的引导我们走入书法艺术的大门,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在此之后的认真钻研、刻苦习练,才是我们最终要付诸实践的长期行动。
就此而言,书法其实说到底是时间的艺术。在日复一日的习练中,技艺精进,境界提升;在学习写字的过程中,学习做人,磨砺人生。
《和青年朋友谈书法》读后感(五):学习书法的正途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书法的美,是穿越时空的永恒存在。习得一手好毛笔字,无疑能提升个人的魅力。如何学习书法?市面上的有关书籍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初学者误入歧途的并不鲜见,选择一本可以信赖的入门书籍势在必行。书法名家沈尹默先生针对这种情况,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和丰富经验,著有《和青年朋友谈书法》一书。此书没有长篇大论,不故作玄虚,而是深入浅出,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指导初学者如何学习书法,才不会误入歧途,才能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学有所成。
学习书法,离不开毛笔。有人建议狼毫中锋,也有人推崇羊毫长锋,各执一端。沈老认为,从学习书法的长远看,应该选择短锋羊毫。至于写多大的字,则以中楷为宜。这样以后进可写大字,退可写小楷,能够进退自如。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书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须打好基础,执笔就是书法的基础。我们学习书法,必先得明白如何执笔。关于执笔,由于历史悠久以及以讹传讹,如何正确执笔常令初学者困惑不解。沈老纠正了其中的错误看法,明确指出执笔五字法是执笔的唯一方法。而拨镫法实际是转指法,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只有掌握正确的执笔五字法,才能打下写字的基础。
执笔是学习书法的指法,指法之外腕法也不可忽视。常见到书家枕腕写字,沈老认为万万不可。究其原因,这种方法不能做到灵活运腕,不是写字的正途。而悬腕虽难,只要坚持正确的方法,会受益终身。对此,我深有体会。这里,应该注意,只有做到“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肘并起”,才是正确的执笔方法。
有一定书法基础的人都知道书法讲究“笔笔中锋”,这是书法的唯一笔法。古人论书,首重点画用笔,其次才讲究间架结构。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认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确是至理名言。古人总结出永字八法,沈老认为须反复研究,吃透,将来才会做到融会贯通。
就如何开始写字?沈老主张临帖,反对描红和使用九宫格。临帖也不是盲目选择前人的法帖,他指出欧阳询的名碑《九成宫醴泉铭》不适于初学者练习使用。原因是此碑间架结构复杂,初学不易掌握,容易半途而废。与此相同,魏碑也不适合初学者。事实上,很多人就是陷入了这个误区,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学无所成。沈老针对此误区,提出自己的建议,提出“初学必须取体势平正、笔画匀长的来学,才能入手”。
我们学习书法,不一定抱着成名成家的愿望。学习书法在提高个人的素养和技能之外,还能修身养性。“(写毛笔字)于身体有好处,而且可以养成善于观察、考虑、处理一切事情的敏锐的和冷静的头脑”,沈老如此说。
沈老的这本小书,对于如何学习书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书简明扼要地指明学习书法的正途,并避免各个环节的误区。只要坚持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坚持不懈,人人都能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碧月清风
2018.4.13
《和青年朋友谈书法》读后感(六):书法艺术的基本功
文/赵客
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故事,陈独秀评价一个人的字“其俗在骨”,这可不是什么好评价。当时没有记住被评价人是谁,今天又翻了翻沈尹默的这本《和青年朋友谈书法》,才发现原来说的就是作者沈尹默先生。但是他并不以此为耻,反而认为陈独秀的话是“药石之言”,对他充满感激,从此决心改正,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沈尹默先生生于1883年,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曾经留学日本,后作为北大著名教授在五四运动期间,与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并发表白话诗篇,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力量。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师法二王米夫等帖学大师,参以北碑墓志,用笔清健秀润。他和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合称“南于北沈”,分别代表帖学和碑学的两座高峰。
《和青年朋友谈书法》是一本书法入门书籍,中国人小时候大约都有过描红的经历,至于怎样拿毛笔,似乎也没有什么正式的教学。读过本书才知道,原来执笔有很多种不同的主张,沈先生推荐于唐朝陆希声所得的,由二王传下来的擪、押、钩、格、抵五字法,分别指,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的用法,五个手指这样结合在一起,笔管儿就被,牢牢的抓住。
写字的时候还要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肘齐起。记得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里讲,不需要来专门训练悬腕肘,因为古时候人们是跪坐,只有矮案,所以腕肘必须要悬空。至于后来发明了桌椅之后,就不必刻意如此。但沈先生认为,腕肘齐起的联系能够增加稳定性和灵活性。
用笔时提按起倒,不能分得太清,写起来浑然天成毫不做作,自然而然就是成功。听来好像有点艰涩难懂,不明所以。书中专门对此进行了讲解:提按起倒,是用笔的四种关联在一起的方法,不分开固不能,但划然地分开就不是,即提即按,即按即提,随倒随起,随起随倒,而且提按中有起到,起到中有提按,似行还止,似断还连,当比着纸后,如此动作,无一瞬息间可以停顿。
汉字的笔画不多,古人以永字八法,来练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练习熟了这八种笔法,便能活用到其他形式的复杂笔法中去。可见要想练好毛笔字,得有扎实的基本功。白居易《琵琶行》里形容琵琶技法“轻拢慢捻抹复挑”,书法技艺也毫不逊色,需要多年浸淫,方能有所成就。
《和青年朋友谈书法》读后感(七):沈尹默先生的《尚书省郎官石柱记卷》
常有书法爱好者好奇:初学书法,为何以楷书作为根基,为何楷书不容易学呢? 对此,宋朝的大才子苏东坡说过这样一句话: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行草,犹未能庄语而辄放言,无足道也。意思是:书法要懂得楷书先开始准备,之后才能写好行书、草书。如果没有掌握好楷书,就去学习行书、草书,就如同还没学会正经说话,就去大放厥词,终究是一无是处。
沈尹默《尚书省郎官石柱记卷》楷书是书法的基础,练习好楷书,则是为练习其他书体做铺垫。初学正楷,宜从中楷、大楷入手,若是从小楷入手,将来写字,恐怕不能再放大写了。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字帖来学习呢?是选择古人还是今人的呢?其实不管是古人字帖还是今人字帖,都是可以的,关键是适合自身,选择的字帖并非是单纯的好看,还能给你一定的导向作用。
沈尹默《尚书省郎官石柱记卷》这里,我们不妨看看民国时期一位北大教授的书法,他是中国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临遍天下名帖、名碑,集百家之长,成一家特色,被誉为书法界的“鬼谷子”、“新一代书法巨匠”!此人便是沈尹默,近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沈尹默《尚书省郎官石柱记卷》
沈尹默(1883年~1971年6月1日),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在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之说;他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论其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沈尹默老先生擅长各种书体,尤其在楷书方面成就不菲,其楷书用笔挥洒自如,虽是楷书却有笔意,行云流水、圆活飘逸,笔势娴熟、严谨,有欧阳询的精髓、赵子昂之骨肌,备受文人墨客喜爱。
沈尹默《尚书省郎官石柱记卷》沈尹默老师的书法在当时非常受欢迎,到了现在书法真迹更是价值不菲,甚至是一个字能值10000元,但就是这样,购买沈尹默老师书法的人也是络绎不绝、踏破门槛。沈尹默老师的楷书代表作有很多,其中要数他临摹张旭的楷书《尚书省郎官石柱记卷》最为经典。沈尹默老师笔下的《尚书省郎官石柱记卷》具有新的特色,在保留了张旭书法精髓的前提下,又融汇进一些时代元素,使之更容易上手,非常适合初学者临摹。
沈尹默《尚书省郎官石柱记卷》其书法有着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意,指出一条学习晋代、唐朝书法的明路,继承了传统,又开一代新风,十分难得。
本文转自公众号“书法功课”,原标题为《这位北大教授的楷书,一字1万,还一字难求!》
《和青年朋友谈书法》读后感(八):从自己写字说起
小学时老师布置让写大字,那时学校貌似没有老师给教,也从来不在学校写,只在家里写。开始学写大字时是父亲教的。那时大字作业基本都在中上左右。后来大字作业结束了,父亲还是要求我继续写,并没有坚持下来。记得某次晚上正在写字时,父亲从旁边突然把笔从我手里抽走,然后讲了很长时间,大概是说执笔力道不够,但主要是说我注意力不够集中。五六年级后,记得给我买了本字帖,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是一本欧阳询的楷书字帖,但是是今人重编的。之后基本没有写过毛笔字。
16年表姐说她开始在家抄经,其实那时抄经的朋友很多,我于抄经没有兴趣,但是对练字起了热情。那时刚搬到春明门,于是每晚在小桌上用打印的废纸自己临写一张。当时看了很多小楷的字帖,二王、赵梦頫,什么《灵飞经》都不喜欢,偏偏喜欢“馆阁体”。找来找去,买了本《星录小楷》。开始还胡乱看看字帖,后来就随便拿个抄本,很是胡写了一阵,就放下不写了。过了一年,十月份狼主兄来出差,小聚聊起写字,他说还是得先写大的。当时问了好些写字的高手朋友,程滨兄、王亮兄,还有李楠兄,但是每个人说法都不一样。有的推荐《九成宫》,王亮兄当时推荐褚遂良,然而看完《阴符经》却不大欢喜。程滨兄说贵在坚持,成年人每天坚持十五六个字就可以了,日积月累看看变化。狼主兄说你不必在意用哪个帖,就《九成宫》一遍一遍先临,写完最后一张,和第一张对比下,就知道有没有进步了。当时在书院门的“醉长安”午饭,吃完饭出门就买了中楷的笔回去了。转过年去河东出差,带着笔墨去的,当时给kindle里装了《九成宫》“三井版”和《黄自元的楷书结构》,很是认真写了一周的《九成宫》,自此又弃了,业余时间全用在了练琴上面。
今年前半年读了《手帖·南朝岁月》,才明白所谓的“碑帖”之争的缘由。碑为石刻,所刻不能完全反映原书本貌;而帖大多流传下来为后人摹本,并非原书。我于行书向来敬而远之,只求楷书入门。然而平时写字却楷中乱行。那时已动意要重新开始写字,然而真正落到实处,是我们父子回塬上住的前一周。怕坚持不下来,特意买了十五格一页的练字草纸,重新由“九成宫”写起。写了几天,有友邻说到的碑的不全貌问题,推荐用今人重编的字帖。于是选了一本武道湘的“九成宫”字帖,里面也有笔画的写法,但是字的排列不是按原文,而是分了门类汇编的,照着写完了一遍,继续又写第二遍。
就在这时,中途某次回家换书,发现春草大姐去年送的几本书里有这本《和青年朋友谈书法》,带到单位作为午间读物。初一读就颠覆了很多过去的想法和做法,也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
用笔
小时候写完字,总要跑到院子里的水管上冲笔、洗笔,一贯敷衍了事,往往笔中墨洗不干净,笔头变得梆硬。今夏再写,每次洗笔却少有的认真,然而洗完之后挂那里晾着,有时毛自然顺开,有时又凝在一尖,写之前不得不再洗一次。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洗完笔之后还需要将毛中的水擦干,笔毛自然散开,才用的长久。不然墨中凝胶,对笔的使用寿命大有影响。而且实际中的确那杆笔用起来已经不顺了,应该和洗笔之后没有及时将水擦干有很大关系。至于写出来的“墨猪”,更是常有的事。原因其实也在于洗笔的问题。
执笔
擫、押、钩、格、抵五字,其实就是双钩执笔,这个自不必说,沈先生提到的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特别是腕部和肘部一齐悬起,且肘比腕高,只试了一次,这个确实有点难度。后面慢慢再试。
下笔
很早就知道写字与“身段谱”有异曲同工之妙,却一直在写字里体会不到。沈先生讲“直来横受、横来直受”,看看简单横的写法、竖的写法,里面就有“欲左先右,欲下先上”的道理,读到此才恍然大悟。所谓“永字八法”,连皮毛也看不懂,而且也还没有到那个阶段吧。
至于提、按的变化,自然是下一阶段的深入体会了,现在只是初尝之喜罢。中锋用笔的说法也听说过,但体会不深。记得小时候练字,父亲常批评我一个字写完都不掭一次笔,那时根本不理解。前阵笔毛有了问题,怎么掭都不合适。换了新笔后,掭好果然可以写得好一点。可能掭是初学的多次要求,高手大概在提、按之中,已掌握了笔的锋势。
观帖与选帖
除了六年级暑假用硬笔书法字帖拓写着练过字,基本没有拓着练过。最近练也是临着写,然而真是为临而临,每次都是边看边写,并没有提前研究过帖。
看到此就决定放弃写《九成宫》了。我的目标也不是写行书,所以沈先生推荐的这些碑帖里,比较感兴趣的是《耕霞馆帖》、《卫景武公碑》,还有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书的最后,有沈先生摹写的这个碑的图片,的确不错,想接下来临写这个,就照他的摹本来临。
前阵准备自己刻“春明门外客”那方闲章,为此请教了东方兄。东方兄说,自学不如有人教,而且要学之前,非得先写两年篆字再说。可怜我楷书还一塌糊涂中。沈先生讲,先楷后篆,或者先篆后楷,其实不大影响。我原计划是写完现在买的这一百张纸,开始写小楷。写篆字和刻章,就再说吧。不由得想起前阵读《世说新语》时请教李楠兄,他说要读《世说新语》,非得先读《三国志》、《晋书》、《南北朝》诸本之后,再读才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好比学戏时先学官中大路戏,再归路子学流派,就一通百通了。于是我就暂停了读《世说新语》。然而《三国志》什么的也并没有开始。
乱七八糟写了一大通,也不知道在写些什么,其实还没有谈写字的资格,只是就这本书回忆和胡乱感想一下吧。总的来说,写字于我,是一件“媚雅”的事(王小波这个词我很喜欢)。正是写字期间,及时读到了沈先生这本书,真是及时雨一般。取法乎上得其中,得不得在其次,开头至少要正确。我对他的很多讲法比较认可,当然书里的很多说法,目前只能取其十之一来效学,至于能体会多少,还得看能坚持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