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设计之旅:京都》是一本由[日]长冈贤明 编著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d设计之旅:京都》读后感(一):设计之旅:京都
#阅读打卡#《设计之旅:京都》长冈贤明 计划阅读360min,实际阅读137min,完成10
0% 摘录: 现如今,大多数人习惯于一种时间长了就轻易丢弃物品的生活方式,这一现状令人十分担优。不过,如果我们是在物的诞生地,被当地的文化和美食吸引,从而买下一件物品,在很久之后还能讲出属于它的故事,说出是在哪家店铺、通过怎么样的优待而入手,那么这件东西可能就不会被轻易丢弃了。消费者需要从根
本上改变物的入手方式。 分享: 秉持着寻找物件背后的故事这一理念,去探寻京都的景点、艺术、休闲、饮食以及它的城市本身,是一件让人感到惬意的事情。书中有一些是京都人常去的地方和常做的事,有一些属于比较高价格的消费,当地人和游客都不多去。从不同的视角看京都,看它的现代化的一面和传统的一面,不
#阅读打卡#《设计之旅:京都》长冈贤明 计划阅读360min,实际阅读137min,完成100%
摘录:
现如今,大多数人习惯于一种时间长了就轻易丢弃物品的生活方式,这一现状令人十分担优。不过,如果我们是在物的诞生地,被当地的文化和美食吸引,从而买下一件物品,在很久之后还能讲出属于它的故事,说出是在哪家店铺、通过怎么样的优待而入手,那么这件东西可能就不会被轻易丢弃了。消费者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物的入手方式。
分享:
秉持着寻找物件背后的故事这一理念,去探寻京都的景点、艺术、休闲、饮食以及它的城市本身,是一件让人感到惬意的事情。书中有一些是京都人常去的地方和常做的事,有一些属于比较高价格的消费,当地人和游客都不多去。从不同的视角看京都,看它的现代化的一面和传统的一面,不多向人们展示的一面,又是一件有趣的事。
《d设计之旅:京都》读后感(二):想沿鸭川骑行,去“磔磔”听现场,在“京都八百一本馆”的楼顶餐厅吃饭……
目前还没有去过京都,心向往之,最近便翻了《d设计之旅:京都》。会幻想,置身于那种满街随便一个店铺几乎都拥有百年以上历史是什么样的感觉,着迷于这座所谓“工匠之都”的城市。《d设计之旅:京都》总体而言,设计感不错,很有美感的一本书,不足的可能是内容过于流于表面,也或者是我期望过大,希望它更有层次和深度吧。
整本书下来,令我印象比较深,且有极强欲望想去逛逛的地方有5个,如下:
1. 想沿鸭川骑行,去看看它的源头云畑。那种“随意躺在蓝天下,放声歌唱或者来杯啤酒或咖啡”的状态,真的是太吸引人了。
2. 去“磔磔”听现场,想感受隔空对话的氛围。看到日本民谣歌手高田渡的儿子高田涟在他逝世十周年的那天,在相同的地方唱起纪念父亲的歌,那种仪式感让我觉得这种联结很有画面感,现场一定非常让人触动。
3. 去“京都八百一本馆”的楼顶餐厅,坐在靠窗的位置,品味着新鲜的蔬菜,时不时打望窗外的“农场”,或者去吧台的座位,一边与主厨聊天,一边品味蔬菜的独特个性。这会让人觉得充满生机。
4. 饭后懒散又舍不得睡觉的话,就应该去书店逛逛,作者推荐了“惠文社”(一乘寺店),加之此店店长堀部笃史非常反对把个人的喜好和品味强加在选书和售书的流程上,那就更加得我心了。
5. 最后,还想去河井宽次郎纪念馆转转,看看他亲手写的匾额:
工作本身会自己干活
工作每天都精神抖擞
工作无所不能
什么活儿都干
再不愿意也会做下去
只知埋头往前
工作有惊人的力量
工作无所不知
你问它,它就传授
你求它,它便应允
工作最喜欢的就是
苦活累活
再苦再累,只要交给它
我们就坐享其成好了
然后回国,努力工作,好好挣钱,再玩。
《d设计之旅:京都》读后感(三):要住就住京都
嗐,都说巨龙喜欢亮闪闪的东西,其实人类又何尝例外?作为颜狗,我可以自豪地说,只要在我的经济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我买东西从来只看外包装设计得够不够美观*罒▽罒*近来痴迷于搜罗瓶瓶罐罐、坛坛碗碗,对于里面的内容物倒是不甚上心,只对于外观大感兴趣。
就好比别家姑娘买香水,都要挑剔香调、香型什么的,我看的从来都是香水瓶的设计与香水的颜色。凑巧的是,随意翻开这本书,正看到一款十分符合我审美眼光的京都伴手礼——京美山烧酒。水蓝色调的瓶身,搭配上淡蓝浅粉的标签,美得令人心醉!
总之,这是一本会让人由衷地赞叹“好漂亮”的书!私以为,这本书更适合在咖啡厅或者书吧那样的地方,舒服地蜷缩在宽大的沙发里,就着午后暖洋洋的阳光,慵懒闲适的翻阅。这是一本游览京都,必不可少的指南。
老早前有句俗话说:幸福就是娶个日本太太,住着英国房子,有个中国厨子。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吧,现在这话应该随时变化成,幸福就是吃在中国,娶在乌克兰,住在京都。
现代城市物流如此发达,想要解决饮食问题非常简单。随着国内经济的蒸蒸日上,娶个外国老婆也不是甚难事。问题是,环境污染问题触目惊心,除了掩耳不闻、眼不见为净,还真没什么好办法。要是真能住在像京都那样自然环境维护得很好的地方去就太让人羡慕了。
倘若不是这书的字码太小扣一星,原本该是打五星的。总的来说,字迹大的好处是,不费眼,看得清楚。这书字码太小,光线差点,看起来就特别累眼。遗憾时下的风气就是书的字码越来越小,此书也不能例外。新五号字还要嫌字颇小的汪曾祺老先生,现在再见了本书的字码不知当做何感慨了?
.没写完呢
《d设计之旅:京都》读后感(四):设计慢生活
设计慢生活
偷爱警/文
设计改变生活,生活制造设计。
生活里的世界,充斥着多重的设计元素,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广告牌,室内装修等等,都在设计元素里,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设计带给你我太多的视觉感和感官刺激,而这些感觉上的实物,有时候是躁动的,有些时候是宁静的。
《京都》带来的就是设计上的精致与静止,翻看这部mook,我的直观印象是静止状态的一种设计美感,并不是设计多么高大上,多么富有真知灼见,也并非什么精工巧匠,只是一些普通的工匠人,他们用时下最热的词来讲,工匠精神一点不为过。看看老式的日式建筑群,在鸭川的岸边溜达溜达,去咖啡店、日料店小酌一下,好生惬意。节奏步伐放慢一些,发现更多的沿途美景,除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尝试恬静的慢节奏格调。
被城市压力所包围的我,想象着逃往京都,去慢慢的走走,看着书中一位位匠人,有一种酸酸甜甜的感觉。他们的慢节奏生活,太符合人的惰性,太舒适了。如果去了,是不是会不想回来。京都脱去了欲望与社会浮躁的外衣,他们的生活中,满满的愉悦。一家小店,不需要什么创富理念,不需要什么追逐和改变,只需要做好手里的活儿,打磨时间赐予的能力,用弥久沉香的年代,锻造出一件件作品。不用太多名气,不用什么招牌,只是一双巧手一份恒心,足以改变生活的本质。
从书中看,日式小店,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日式建筑群,没有富丽堂皇的内部装饰,没有高档的菜品引来食客,只在小细节上追求精益求精,菜品的摆盘样式,菜品口味上的创新、菜品的新鲜度和搭配上下功夫。
沿着作者的京都之旅,会发现京都的小众之美,没有太多浮夸和大场面的东西。每一位匠人也是如此的贴心,无论你我他是不是购物者,或者只是来询问事情的路人甲,小店都会贴心服务,能够帮助到的,都会尽量帮忙。这一点可能是日本传统的道德理念,并非京都所特有的产物,但继承和传承下来,也算是难得的延续。
并没有去过日本,也并不懂得如何写mook的书评,浅浅的描述一下自己的读后感吧,很想去踏访一下作者笔下的京都,亲临一下建筑之美,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匠人的友善与坚持,都是难得的瑰宝,京都设计希望一直走下去。中信的mook系列一直走下去。
《d设计之旅:京都》读后感(五):京都:细微之处的人情之美
日本人总说细微之处有神灵,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审美。黑川雅之在他的《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中讲,“人们通常会认为细节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是个大概念”,但”日本人并不习惯这种思维,他们认为个体中有社会,细节中有整体,并会尝试从细微之处来看整体“。
《d 设计之旅》所呈现的京都,就是如此。长冈贤明没有写金阁寺、伏见稻荷大社、清水寺这些鼎鼎大名的景点,他写的是京都的日常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他不偏重于写物本身,他写的是关于物的故事,是细微之处体现的人情之美。
于是我们看到,通往鸭川的路上专卖卖棕榈制品的内藤商店,第七代店主内藤幸子亲自向客人演示漂亮的扫帚的正确用法:将扫帚立于身体正前方,与地面保持垂直,用扫帚头轻柔地清扫,如同抚摸地面。因为店里的扫帚看起来太精致,有人买回去作为摆设,对此,她不忘叮嘱客人,“请使用它吧!好扫帚只有被使用了,才会变得更漂亮。”
京都锦市场贩卖顶级菜刀和厨房用品的“有次”,即便是几十年前买的商品,仍可到店维修,享受完善的售后服务。甚至对于每一把出品的刀,店家都要临别赠言,“要好好帮主人切菜哦!”“要为主人服务的久一点哦!”“累了的话,可以回一下娘家(修理)哦!”
“解忧杂货铺”一样的自行车百年老店辻森商会,除了来买自行车和零部件的客人,还有问路的游客,带着长大的孩子重新来拜访店主的老顾客,甚至有因为鞋底掉了来求助,和咨询恋爱问题的人。主编长冈贤明也在这里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买好自行车,就算没有什么特别需要维护的地方,我应该也会时不时地来这里转转。究其原因,感受到了京都人做事的认真和待人的温柔。”
为什么他能捕捉到这些美好的细节?是什么把这一系列的MOOK和其他书区别开来?
在开篇,《d 设计之旅》谈到对消费社会的忧虑:当今的人们,使用一件物品时间长了,就习惯于轻易将其丢掉。对此,长冈贤明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如果当初在买下一件东西的时候,就是在物品的诞生地。被当地的文化和美食吸引,很久之后还能讲出属于它的故事,说出是在哪家店铺,通过怎么样的优待而入手,那么这件东西就不会轻易被丢弃了。消费者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物的入手方式。我想,就是因为这件东西背后的文化、故事、风土人情,在某一刻和你的生命发生了连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痕迹,产生了感情,就更容易被珍视吧。
所以,跟随主编的步伐,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京都。在日本的时候,我常听人说京都人眼高于项,有一点旧贵族式的疏离与傲慢。但这个评价就像是说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一样脸谱化,那不是真实的京都。这本书里也提到,在采访中,京都人常常嘱咐:“你们千万不要只看到某一面,就对京都轻易下定义哦!”
大概也正是如此,这本书里才有那么多温柔的细节,洋溢着温暖的人情味。就这样,再一次地,刷新了我对京都的印象。想再一次地,背起双肩包,漫步在这个城市,和京都人聊聊天。
d 设计之旅 京都 (图片来自网路)《d设计之旅:京都》读后感(六):设计,旅行,京都
本书由来:朋友推荐,说有设计有旅行还有匠人店铺,定合心意。 到手:MOOK?日本?设计? 忍不住想入非非: 现在MOOK很多啊,不过质量参差不齐,这本会怎样? 日本啊?好像这方面书籍已经很多,这本会有哪里出彩呢? 又,设计?以设计为主题的旅行,会是怎样内容? 带着这些好奇,开读。
真是很不错的一本书! 旅行参考简洁又实用。 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在提醒:
d,设计。
如果有做系列书籍的朋友,某人一定推荐本书给ta。
几个方面印象深刻。
有效的标示设计。
只读一本,也很确定,能够轻松在同系列的别册里,迅速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针对旅行的几大板块,景点、餐饮、住宿、购物等,设计了成套标示,直观醒目。
不必目录,直接翻书,按图索骥。
内容版块的节奏感。
序,三篇游记,编后记。
相关类目下的数篇文章。
页面的视觉效果,文章的组织架构。
或平叙,或高潮,节奏分明。
流畅,有序,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整体与局部。共性和个性。
书是系列,47个地点,一地一册。
每一册都是相同的采编、相同的页数。
47 reasons to travel in Japan。
阅读体验良好。
常会想到teamwork这个词。
编辑全程在线。
作为引进书籍,必须给编译们点个赞。
“破铜烂铁”,emmm……
主编先生的游记,被圈粉。
三篇游记,分别面对三种主要的旅行习惯,一种近途的单车游记,一种稍长距离的公交巴士游记,一种更长距离的自驾游记。
是个简洁有效的切入方式。
描写详细贴心,又闲适有趣。
很好奇主编先生的那种能力。
过了某条街见到某个店,过了某座桥会有某样风景。
这样仔细,还能写的津津有味,真是神奇。
爱旅行做笔记的话真该好好研究下。
偶尔穿插的那些趣事,以及许多只有旅行中才能做的事,旅行的人会有同感吧。
再加上“……鸡蛋三明治……从一个角开始吃……馅料就不会飞出去啦”,诸如此类。
这暖心,也是没sei了。
又,日本旅行,本国人与外国人,视角总会有些差异。
这也是阅读本书的乐趣之一。
以上。
d设计之旅:京都
《d设计之旅:京都》:设计,旅行,京都
《d设计之旅:京都》读后感(七):我想带你去看落日下的京都
京都这座美丽的城市,被日本国民视为“日本の颜”,即日本的脸面,而在日本人意识的更深处,它被视为心灵的故乡。千百年来,这座古都以它沉静幽雅的风姿,以它朴实的人情味,连系着日本文化的根,萦系着日本国民的眷恋。
“想从清水寺鸟瞰京城的暮景,想看看日落时的西山天色。”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小说《古都》中描绘的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京都风貌,令人神往。由中信出版社出品的《d设计之旅:京都》,是一本深度了解京都的旅行特刊,由浅入深全方位多视角解读京都,为读者深入介绍京都的地方风物,传达这个千年古城的个性与特色。作品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翻阅本书,有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看见穿着和服的女孩在街头独行,斜阳照在她们身上,有一种不由自主的陶醉。
不得不说作者长冈贤明是个特别有品味的人,他创办的D&DEPARTMENT PROJECT,以“永续设计”的审美理念,发掘生活里本来就存在的美好设计,以旧物重生为入口,开启重新审视生活的通道,在日本掀起二手店风潮。也正是源于此,从他的视角看过去,使《d设计之旅:京都》这本书充满了其他普通作者所感受不到的别样的美。
古都大多拥有漫长的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环境。在京都,独特的文化环境既是优于其他城市的、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也成为这个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回顾日本京都的复兴之路,文化环境在地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京都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结为法律法规保障历史文化遗产;文化自豪感造就普通百姓对文化的理解和保护意识,并形成良好的教育与研究氛围;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融入生活并产生新的生命力。因此,《d设计之旅:京都》提倡的最为显著的一环,便是地域特色标识所带来的归属感。以文化为竞争力,造成京都独特的城市气质和文化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通过强化文化力来促进传统文化与高科技相结合,使历史文化产生出新的价值。
去过京都旅游的朋友告诉我,在既现代又古朴的京都,最适合一个人乱走,走累了找间咖啡馆喝下午茶、看书或发呆。隐藏在繁华街头后面的一间间隐秘又舒适的店铺,就是绝佳的歇脚好去处。古书和茶坊,鸟羽风声,门口破旧的黑板上用粉笔简单地写着营业时间和今日菜品。《d设计之旅:京都》不仅介绍了这种适合你陶冶情操的小店,还精选了京都最具代表性的旅馆、美食、手工艺,寻访最地道的京都体验。走进幽静隐逸的店铺,寻访深藏巷中的匠人,遍览流传百年的祭典与四季风物,品尝精致用心的料理。《d设计之旅:京都》带领读者真正深入京都,体验前所未有的精彩旅行。从京都速览、实地探访等方面,寻访名匠、名吃、名物,再现了古城京都的传统风貌与今日风情。
除此以外,《d设计之旅:京都》中,真正吸引人的是其中传达出的精神趣味和生活气息。“有次”、“志久”、“内藤”“一保堂茶铺”“石原”……那些精巧而又散发着朴野趣味的庭园,民俗色彩浓郁的手工艺品铺子,作坊式的食品店,传统民居风格的旅馆,河井宽次郎纪念馆,自行车百年商会,四处飘飏着的语调质朴的京都话,都共同营造了古都风情。
与其他京都旅行指南不同的是,《d设计之旅:京都》在介绍了品牌老店和购买攻略之外,还额外地将视角放在新店和新鲜事物上,让读者在品味千年文化古都的同时,可以感受到热情洋溢的现代气息,那感觉就像你在一条小巷里走着走着,突然在角落发现了哆啦A梦的任意门,打开就会穿越到新鲜而未知的时空里去。而作者写这些事物,并不是描写它们本身,而是通过它们的掌故,去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
听三味弦一曲轻弹,看艺妓舞袖翩翩,千年京都,依然是川端康成笔下那个柔软平和、古旧斑斓的模样。行走京都,寻一家老铺,穿一条小巷,让自己与古都的邂逅,缭绕千年的历史余香。
《d设计之旅:京都》读后感(八):带你深度游日本京都
前两天还与一位曾在日本留学三年的朋友聊日本,他说日本这个国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日本的国民素质相对较高,他们不会“自扫门前雪”,往往会将所有的空地都视为自己的保洁对象。比如在日本他丢过七次手机,每次都成功找回,而且警察局将所有拾到的手机一同展示给丢失者,丢失者不会拿走别人的手机。比如在日本你不用担心迷路,所有人都会热心的帮助你指点方向。比如在工厂里工作,工人和老板都会一条心,以企业的利益为重。当然这个国家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如欲望和残暴。我的朋友最后还抛出一个话题,我们到底该向日本学习什么?是“神”还是“行”。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理解,日本的“神”都是中国传过去的,我们中国是龙的传人,自然不用去学他们的“神”,至于“行”,我们还有些差距,毕竟中国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我们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如果在“行”上更完美一些,岂不是锦上添花。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长冈贤明编著的《d设计之旅》系列之京都。长冈贤明,1965年生于北海道,是《d 设计之旅》系列的出版人。日本的樱花和富士山,很多人都想欣赏一下,现在去自然看不到樱花了,那就随作者的团队到京都来一次深度游吧,看看京都有哪些美食、民艺、匠人、名园、老铺、街路、祭典、风俗人情……
前两天读了一本介绍日本美食的书《和果子的四季》,书里面的“和果子”琳琅满目,色泽诱人,不过,我生活在中国,早就在电视中目睹了老祖宗们,特别是那些皇亲国戚们盛宴的排场,所以这些“和果子”只能养眼,还不至于打动我。这次翻开《d设计之旅:京都》,也是想看看日本京都还有哪些隐匿在小巷的匠人店和风土人情。《d设计之旅》是一系列介绍日本各地的书,用双语注解,整本书通过图文进行解析,能够让你对日本的吃穿住行有所了解,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是编写团队精选地道的京都特色,通过探寻京都的人文历史,让我们像当地人一样感受并融入到京都这座城市。如在清水寺旁的河井宽次郎纪念馆,能真切理解日式美学和匠人精神的本源;在自行车百年老店辻森商会,了解京都版的“解忧杂货铺”,即便不懂日语也能感受到店主待人处事的温暖真诚;在匠人店“有次”,30年前购买的厨具仍可到店维修好,并享受温馨细致的服务;在黑泽明导演所钟爱的“石原”日式小旅馆,你可以共赏庭院中天光云影的变化,享受时间的流逝与永恒;走累了,坐下歇歇脚,品尝一下松软的炒蛋、大份的浇头,感受一下京都的真味;如果你此时恰巧在隐秘清幽的河段岸边,还可惬意地躺在蓝天盛樱下,与自然相拥……
怎么样?是不是动心了。《d设计之旅》的编者非常用心,这次共编著47部,分别探寻了日本47个地域的独特文化魅力。《d设计之旅:京都》为中文版系列的首部之作。我没去过日本,但是有一位朋友现在在日本居住,他经常直播日本民众的生活现状。从视频看,日本很多地方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没有什么大的差别。街道并不宽敞,建筑并不宏伟,还有日本的商场、饭店,都属于经济适用型的。关于吃,不知道各位是否看过日本系列剧《深夜食堂》,总感觉日本人对美食的追求近乎完美,从来不会糊弄自己,对于吃,他们是认真的。当然,日本人不光在吃的上认真,其它方面也是细致周到,据说日本的卫生间都是经济适用的,比如机场男厕也会安置婴儿存放椅,而且非常干净,有些人甚至愿意在卫生间休息,这可是大大颠覆我对卫生间的印象。还有就是日本的十字路口都会为盲人设置通行仪,盲人想过马路,只要他按下通行仪,路口就会绿灯变红灯,所有车辆都要为其让行,这一点我们这里还达不到。另外,在日本如果你看到排水沟里养鱼,千万别惊讶,很正常。一场盛大的体育赛事结束,你肯定会看到日本球迷主动收集会场垃圾……
好了,不多说了,喜欢日本的人自然想方设法的想去那里看看,如果京都是你的选项之一,可以选这本书看看,里面介绍的很详细,也很实用。去一个地方,不建议跟团走,自己走走停停,才能真正感受到不同,也才能领略到别样的风景。
《d设计之旅:京都》读后感(九):不止于旅行指南
初看这本书,以为是一本旅行指南,和很多的旅游攻略一样,一方面为计划去京都自助游的人提供一些景观、美食、旅店的选择,另一方面作为推介京都旅游的材料吸引更多的人前往京都。
而当真正打开书细读,才发现这本书绝非传统意义上的旅行攻略。正如其书名所示的“设计之旅”一样,《d design travel》编辑部的主编们试图让我们在京都拥有的旅行体验绝对非同一般,并且他们希望这段设计之旅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旅行者们对物的入手方式,希望引导一种新的消费行为,即对物品的“永续使用”。而这正是其发行人长冈贤明所倡导“长效设计”(long life design)的精神。
长冈贤明是原研哉设计所平面设计师、现在D&D二手店创办人和《d design travel》杂志的发行人,他不认同当今日本快速的消费节奏,以及“除最新产品以外看都不看”的偏执消费观,他重新发掘旧物品的存在价值和利用空间,提出“正确的设计”是“永续的设计”的理念。
正是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书中主编们带我们去到了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商店,比如公认的顶级菜刀和厨房用具的专卖店“有次”、供日常使用的优质棕榈制品的老店“内藤”等。这些老店,让人震撼的不仅在于其手艺人精湛的制作技艺,还在于其对待物品的用心和对客户的尊重。即使是几十年前买的“有次”商品仍可到店维修,如此完备的售后服务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只要好好爱护,物品的生命便可以长久延续。”这是“有次”带给主编的感受,也是这种手工艺店背后的经营理念,实在应该为国内的设计师和手工艺人所学习。
说到手工艺人,本书通过侧面的描写,将匠人们的成就一一展现,而他们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态度更让人心生敬佩。比如民间艺术运动发起人之一的艺术先贤、陶艺家河井宽次郎、靛青美术馆馆长信道先生等。当然他们的成就绝非止于他们,他们毕生都致力于民间工艺的传播,而这对于当下日本民间艺术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河井宽次郎先生亲自参与设计的旧居成了纪念馆,供后人参观学习,新道先生亲力亲为宣传蓝染工艺,甚至是自己的独家工艺也不吝分享。
除了对匠人、手工艺商店的介绍,本书还介绍了京都的吃和住方面。但不同于一般旅行手册的推荐,这里推荐的美食如“志久”的酱菜、INODA咖啡、香薄荷、田歌舍等。他们除了拥有悠久的历史外,更让人倾心的是他们对美食的态度。新鲜自产的食材经过厨师的用心烹饪,既带给人味蕾的享受又带给人以亲近自然的感觉。
而在住方面,除了古董店改造的旅馆“石原”、百年以上町家老屋翻新重建的“布屋”,还有可以随心欣赏美术作品的“kumagusuku”和设有纺织工坊的“西阵伊佐町町家”。这些旅店除了给人以安心、清洁的舒适体验外,更重要的是其将旅馆与手工艺和艺术融合,将旧建筑用作新用途的理念。就像“石原”家店主手工制造的家居用品,无论是趣味还是设计联想都让人惊叹。
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还在于其对京都惠文社这样“二手书店”的介绍。二手书在实体店中交易可谓是大胆的尝试,因为旧书交易带来的可能是低利润和低吸引度的双重风险。但这在京都这座“书的城市”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或许对他们来说书籍的“永续使用”既是一场新旧书主之间灵魂的邂逅,又是他们对自然的爱和保护之心使然。
这种爱和保护之心同样体现在京都人对待鸭川的爱、藤原誉对美山町的保护,黑木裕行给京都古老的町家建筑以全新面貌等方面。它让京都与自然走得更近,让京都始终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印迹。
本书的主编之一空闲理说:“对于京都来说,外地人经常会因为某种思维定式轻易得出结论,简单笼统地认定“京都就是这个样子”。
在此之前或许你也一样,对京都的印象仅停留于其春日灿烂的樱花、南禅寺这样的著名景点、好吃的美食和或朴实或骄傲的当地人。那么我相信读完此书,你眼中的京都一定别有一番模样和滋味,而对计划中的京都之旅,你也将收获更多的启发、拥有更美好期待。
《d设计之旅:京都》读后感(十):赏京都风采,品d设计精髓
经常去日本旅游的中国人,肯定是要到东京的,然而或许还有北海道,不知道到过京都的多不多。然而,如果想从考古的角度来审视日本的城市,甚至想要回想起唐代长安城的形制和盛况的话,或许去一趟京都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很到位的想法了。京都位于日本西部,是一座内陆城市。从公元八世纪末到公元1868年东京奠都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而且京都也是仿照长安城修建的。《d设计之旅》系列的发行人长冈贤明认为,说起日本“国家级重要文化遗产”的数量,京都首屈一指。由此可见,如果要去日本旅游,如果又恰好对文化颇感兴趣的话,京都一定值得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长冈贤明还透露了一个“秘密”说,京都就像是一座大型的百货商场一样,随处可见精通各行各业的匠人、手艺人和超级买手,可以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工匠之都”,而且这些店铺几乎都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这些,都不过是京都的日常之一。
一个初来乍到的旅游者对京都这座城市的感知,如果没有较长时间停留之打算的话,那就不过是蜻蜓点水,一定非常匆忙之至。品味千年古都京都,就需要放慢自己的节奏,不贪多务求,而且最好且观且行,最后的收获必然会让自己大吃一惊,觉得非常值当。不要怀疑这样做是否明智,如果看了由长冈贤明编著的《d设计之旅:京都》一书,当想象里的京都以这样一种面目出现在“眼前”的时候,下决心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了。
长冈贤明是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教授以及武藏野美术大学客座教授,也是《d设计之旅》的编著者和发行人。每一本《d设计之旅》,都是由日本人气编辑团队驻地采风,尽可能探寻当地的美好日常,以便帮助读者如当地人一般感受并融入其节奏和风格。譬如对于京都,长冈贤明就认为,隐匿在小巷的匠人店和风景人情,才是真正的京都范儿!对于这本京都深度游、人文游、风物游的旅行美学书《d设计之旅:京都》,长冈贤明就是通过美食、民艺、匠人、名园、老铺、街路、祭典、风俗人情……不急不徐地打开了京都这幅千年古卷,于无声处,就把一种别致的京都之美展示得淋漓尽致,让人久久舍不得离开!
那么,在《d设计之旅:京都》中,呈现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京都呢?在最开始的《京都的日常》一文中,“d设计之旅”发现了京都的四种非同寻常之“日常”:红色水桶、唱歌记路名、满大街都是专营店铺以及在市集淘货购物。其实,这不正是一般旅游者出去旅游的本意吗?看新奇、购物,基本上就这些了。然而在京都,倘若是一个有心人,就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留连忘返的境地,总也看不够、总也品不完……吃的、用的,以及这里的店主,都足以让人真切地感受和理解传统意义上的日式美学和匠人精神。确实,当一个初到京都的人,知道在匠人店“有次”,即使是对于30年前购买的厨具到店都能够享受到温馨细致的服务并且维修好的时候,他又会怎样想呢?至少,对于d设计之旅的一位编辑来说,她就欣欣然地在这家店铺挑选了一把菜刀,而且还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只要好好爱护,物品的生命便可以长久延续。这何止是在购物,而是一种比购物更有收获感和满足感的文化品味之旅。
说实话,在听说有《d设计之旅》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它究竟会是怎样的一本书或者说一个书系;但在看了《d设计之旅:京都》之后,一切就都不一样了。据说,《d设计之旅》全系列47部,以分别探寻日本47个地域的独特风土和文化魅力;而《d设计之旅:京都》,不过是由中信出版集团引进的中文版系列的首部之作而已,真是值得期待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