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廊桥夜话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3-15 00:00: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廊桥夜话读后感1000字

  《廊桥夜话》是一本由张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廊桥夜话》读后感(一):小说:讲述与叙述

  

讲述与叙述的区别,难道不正是中国式小说与西方式小说呈现在表面上的差别?

讲述,是先有完整而实在的故事,然后把故事转述出来。小说人物如同牵线木偶,在小说家的牵引下说话和行动。讲述型小说的腔调是那种知悉一切的人所带有的:指点江山,小说成了小说家从先验的经验世界里抽取出来的特例。

而在叙述型小说中,小说家从空白开始,在涂抹空白的过程中将潜在的世界具象出来。在小说家和小说之间,存在着虚拟性的叙述者。小说家以叙述者为面具,躲藏其后,让叙述者代为发声,这样也就消解了如上帝那般全知的视角洞悉一切的理想境况和虚假性。

讲述型小说的价值在“讲”,讲什么是内容,怎么讲是形式。前者显示了小说家构思故事的能力,后者显示出小说家的小说技艺。叙述型小说的价值在“叙”,形式与内容裹挟一体往前推进,读者正是在叙述流动中不断把捉那位神秘的叙述者,从而完成小说的阅读。

  《廊桥夜话》读后感(二):人能逃过命吗?

  

“人生有很多种活法,每一种活法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都值得用文字来记录和尊重”张翎讲故事的能力会把你带入五进士村,浙江某个偏远穷困的小村落。附身在阿贵妈身上,体会她的心酸,期盼和失望。附身在阿意身上,体会她的无奈、坚强和纠结。看完后文字的余温还会萦绕在头脑中,嚼着“人是逃不过命的”回味。

“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为开篇,这句话在母女身上有不同的演绎。阿贵妈把河流冰冷的冻住了,日子怎们绕过去,还会怎么绕回来,啥也不变,因为人绕不过命。阿意考上大学,博士,出国,诠释了变化,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临行前对妈妈说“等我再回来时,我就不是现在的我了,河也不是现在的河了”

人的命运就是选择的结果。阿贵妈爱上了一个衬衣别笔的木匠小伙。挺着肚子回家知道是被穷小子全家骗了,借的彩礼,家徒四壁。瘫痪在床的婆婆,得病的哥哥。阿贵妈第二天逃走,半路胎动,孩子不能没有爸爸回来吧。八年后,带着儿子上山找牛晚上回家没饭吃,婆婆责难扔鞋打在脸上,凌晨逃离家数日,发现再次身孕,折途回家。两次因为孩子,选择了继续隐忍。贫穷使人麻木,接受并充满希望的过下去。阿意是阿贵妈的骄傲,是她未完成的梦想,走出去,走到法兰西,是村里唯一的留洋博士。

小说娓娓道来生活的不尽如意。阿意考上大学,是全村的光荣,杀牛庆贺,因为这头牛使家里没钱让阿贵娶媳妇,九年后才讨回来一个越南媳妇。阿意学成衣锦还乡,阿贵妈要宴请全村老小,阿意告诉她外国老公带着拖油瓶一起来。准备盛宴,认为是拿出最好的驴肉,吃的外国女婿吐出胆汁,阿意埋怨不是说好的牛肉吗?作者把故事讲得让人情绪跌宕起伏,苦中带甜,甜中带涩,无助也无奈。看着很抓心。

在苦涩平淡的生活中偶尔绽放爱的光芒。阿贵妈第二次离家回来,夜晚,廊桥边蹲着自己男人,每天都来这里等候。一句“回家吧,哑巴留着粥,还是温和的”让人暖。阿贵每次回来带很多水果,知道阿珠爱这口,质朴的阿珠低头猛力吸着阿贵被蚂蝗伤过的腿,再允再吐。 阿贵妈被骗,阿珠也被骗来到这个家,穷困把男人们变得懦弱无力,如牛、驴般低头干活,担心老婆别逃走,隐忍着生活带来的所有苦难。

“一个没有离开过家的人,是没有故土的”阿意回家面对亲人,老宅,熟悉的气味,声音。也有生份和距离。阿贵妈未完成的梦在阿意身上实现,远远的离开了这里。最后一句“还知道回来”又道出了对现实结果的抱怨。生活总是这样,想要的,得到了,又产生了另一个烦恼,无穷往复。只有在过程中偶尔 砸吧点甜味吧。

  《廊桥夜话》读后感(三):困境与逃离

  

张翎在自己的小说《廊桥夜话》里附上后记——“一个城市视角的乡村故事”,看完小说后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诚意的补充说明。对于一个“借来的故事”,经过扩充后填入了三代女性的命运在其中,小说篇幅不长,却显得很有张力,但又不可避免的真切能体会到“城市视角的乡村故事”。书里没有太多乡村具体生活的描写,只是生活在乡野中三代女性的命运。作为同样成长在乡村的我,刚读完时难免觉得有些沉重,这样一个故事里承载了许多我所熟悉的乡村生活。很少有人去关心乡村生活里女性的命运,就像那些婚后女人出逃的事例,可以被周遭的男性甚至是当事人用若无其事的口吻提起。

这些年“高速发展”,“建设新农村”,这些词语似乎是主旋律,然而张翎却继续写“穷”。穷,没有写它的面目可憎,不是血喷大口在吞噬生命,而是将三代人不经意的拖入婚姻的困境。钟灵毓秀的地方,也挡不住贫穷带来的暗光。三代人都想逃,可是谁也没有逃出贫穷织成的网。女主人公之一的阿意是用来代替作者视角的人物,张翎写道,“我们和阿意一样,一生都在渴望逃离与希冀回归之间撕扯纠结。”阿意逃出去了,逃到异国他乡,但最后你会发现,她并没有逃脱出现实的困境。当她犹犹豫豫想跟异国的丈夫借钱给父母探亲时,突然就让人意识到这依旧是一个陷入困境的女性。逃得再远,还是得回来面对生活中存在的窘迫。阿贵妈的婆婆、阿贵妈、阿贵妈的女儿与儿媳妇,每个女人都在婚姻里艰难的寻找自己的位置。

阿意,“她信任名词,容忍动词,却怀疑形容词和副词。因为它们不仅变幻无常缺乏逻辑,而且极不可靠,随时会把谈话引入万劫不复的歧途。”所以我也时刻留意小说中是否有形容词和副词,好像回头去看,形容词与副词都藏了起来,不给人看见。简短有力的句子,还有不经意的细节,构成了《廊桥夜话》的故事。当阿贵妈劝阿意考虑生个自己的孩子,“阿意挪了挪身子坐正了,收紧了肚腹”。细节的描写,直白又精准。阿意,一笔代过的成长过程曾使她像每一个逃离家乡的模糊代表,细节却又让她像一个鲜活生动的具体人物。

阿意说“在别人的生活中偶然经过,总能发现兴奋点。在自己的生活里,人想的是怎么逃离。”阿贵奶奶逃得最惨烈,摔断了腰椎。阿贵妈也想逃,逃得掉进河里却意外获救,获救的还有阿意不同寻常的命运之路。只是阿意的不同寻常,换来了另一个异国他乡女子的故事。阿珠,也是近些年在中国乡村突然“流行”起来的一份子。五进士的村庄,再落后再穷,却也开始有着各种与外界的联系。

能走出乡村的女性始终是少数,或许更多的还是那个逃无可逃。借着巧合与戏剧冲突结合在一起,不过是趁着廊桥的夜色,讲了一个故事给那桥下的流水听。历史的长河里,流淌着每一个人的故事。

  《廊桥夜话》读后感(四):驯顺的“驴”

  

话语最易体现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礼仪教养,它里面藏着人物的职业、家庭、学识等等。写小说时,要想把人物塑造的丰满,枝枝叶叶都长得恰到好处,话语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一个文盲他不能整天“之乎者也”,一个书生他不能整天“我想与你困觉”。

植物成长时多会趋向阳光拂过的地方,语言亦是如此,它有根,还有“向阳性”,“阳”是人成长过程中所汲取到的养料。农家少女成为农妇,她的“阳”是与土地相关的,“敦厚、老实、唯唯诺诺”,以及几十年一成不变的生活所塑造出的“麻木”,像一头被驯服的驴;农家少女成为高级知识分子,她的“阳”是与学识相关的,“独立、自主、直言不讳”,以及经济的独立所带来的自信。

《廊桥夜话》是三个女人的故事,她们有相同的根——农家少女,但成长的过程将她们推向截然不同的人生。阿意是唯一一个局外人角色,“阿意年轻,年轻人的气味淡,她找阿意,得先层层穿过所有其他的气味,像一条寻食的狗,拱开臭烘烘的垃圾,才能发现里头藏着的那一小块肉骨头。”这是阿意的母亲月娇眼中的女儿,从山村里走出去的博士女儿是母亲月娇一生的骄傲。这段话的比喻非常“乡村化”,母亲将自己比作“寻食的狗”,将其他人的气味比作“臭烘烘的垃圾”,将阿意比作“小块肉骨头”,这是母亲的语言,庄稼、厨房像水蛭般贴附在母亲的身体里,汲取着她的养分,侵蚀着她的精力,这片土地像落入母亲生活中的浓稠的黄色颜料,晕得到处都是,就连语言都和在其中,怎么拨都拨不开。

阿意的母亲阿贵是被骗到山里当了儿媳的,月娇的儿媳阿珠是他的儿子从越南骗到山里的,阿贵曾经反抗过,妥协了。儿媳阿珠的骗局里处处都是她的指纹,她从受害者的角色转变为了加害者,月娇对阿珠的境遇感同身受,却未有半分退步,她对儿媳的严苛,正如她的婆婆对她的刁难,在“五进士村”,女性间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伤害传递,通过地位的打压消磨女性反抗的意识,来达成代际关系的连接。在这片贫穷的、交通不便的庄稼地里,欺压女性的往往是女性,这是她们谄媚男性最好的方式。

一条鱼在池塘游动一辈子,它永远也不会知道那池子水是什么样的,因为它在这个环境里面,它是环境的一部分,当它跳出水面后,才能得知,那池子水原来是那么的浑浊,阿意便是那条跳出水面的鱼。高级知识分子阿意与母亲月娇、嫂子阿珠有明显的的不同,但这层不同,作者并没有深刻研究,而是停留在表层生活化的不同。

生活在国外的华人阿意也有她的困境,她像是浮萍,她努力将根往下伸,她以为已经触及到了泥土里,可以巍然不动的生活在异国他乡,她不知道的是,她的根还是水里,一阵波浪,便可将她推向别处。作者若是往此方面引申,对不同阶级,不同背景的女性刻画将会更丰富一些,醉花宜昼,醉雪宜晚,或许对另一些读者来说,点到即止反倒有更多的念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廊桥夜话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