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一个村庄的秘史
——杨维永小说创作42年作品研讨会摘要
3月13日上午,《南都晨报》读者俱乐部,20余位来自省内外各高校文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作家、评论家和知名媒体人等齐聚一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维永创作42年作品研讨会在热烈而又富于学术氛围的讨论中成功举办。
阳春三月天,柳丝万条拂碧波。中国首位创意写作文学博士叶炜,河南大学教授刘军,郑州师范学院教授赵璞,南阳师院副教授、评论家万年春,文学硕士、评论家张勇,作家、资深媒体人高钧,南阳报业集团资深媒体人、评论家黄志三,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评论家王金龙,作家郭首宏、郭清茹、陈烁、杨永汉、王晓健、魏俊超、鲁晓英、江燕等20余人或线上或线下一起参与互动,可谓群贤毕至,共赴盛会,为淯水河畔汇聚了几多春色的光辉与雅致。
河南草庐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王育潮致辞,并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他坦言:“遇见小说、遇到评论,就是最美的遇见。”为本次座谈会增添了浓浓的学术氛围,更为本次研讨会增添了若干亮色。
笔耕不辍谱巨篇
浙江传媒学院创意写作中心主任、浙江网络文学院执行院长、茅盾文学新人奖获得者、中国首位创意写作文学博士叶炜认为,杨维永先生是一个真正爱文学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把文学视作人生信仰的人!他对文学的感情是炙热的,也是深厚的。他对文学的热情也让我们这些每天和文学打交道的人感到汗颜和不安。近年来,我一直在做创意写作中国化的努力。创意写作的追求就是让每个人都能过上诗意的文学生活。杨维永的写作无疑就是如此。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文学宗教,已经有了令人羡慕的诗意人生。
河南大学教授刘军认为,对于杨维永的短篇创作而言,入之深层面,并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出”的因素尚有缺失,这也导致了其小说在精神主题的开挖方面仅仅停留于批判和审视层面。阅读其小说,常常有这么一个感受,即小说到故事而止……在传统题材的新开掘之外,新世纪乡土小说拓展的最新题材领域是“农民进城”和“乡土生态”,前者将叙事视域与叙事空间向城市拓展,后者则向荒野展开,二者都是中国乡土小说与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尤其是乡土社会现代转型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中国乡土小说自身转型中出现的重要现象。
郑州师范学院副教授赵璞指出,短篇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几个构成要素中,杨维永的小说较为偏重故事的情节,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布局谋篇上他的小说的情节模式可以概括为“人物出场——冲突引发——发展——高潮——结尾”等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河南作家对乡土的眷恋,既有鲁迅的批判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乔典运等,也有孙犁的美好,回忆,如刘庆邦。而接过乔典运乡土文学大旗的另一位南阳作家杨维永——无疑是中原乡土生活经验的另一位优秀书写者。
小说看不厌,评论趣何长。
南阳师院副教授、评论家万年春指出,南阳作家群以乡土文学为主体,产生了众多的名家和优秀作品,如乔典运、周同宾等。杨维永是文学的一个“痴儿”,守护着心灵中的精神家园。杨维永的中篇小说《乡村人物志》事实上是短篇小说的集合——一共刻画描绘了十五个人物形象(其实也是十五篇短篇小说),加上辅助人物,大约有五十几个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大体上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形象,表现了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的芸芸众生像。就这篇《乡村人物志》而言,呈现为三个特点——一是富有质感的现实社会,二是表现了时代和底层生活的荒谬性,三是表现了人心的丑恶,这种丑恶不只是底层的农民才具备的,具有普遍性。杨维永的作品在艺术上,具有欧亨利短篇小说的技巧性,那就是在作品结尾和高潮处,出乎意料的逆转,取得令人“猝不及防”的艺术效果。但杨维永的作品有些还是显得粗糙,尤其是在语言上,需要进一步的提炼和凝练,语言的粗糙和表达方式不到位使得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效果大打折扣。
文学硕士、评论家张勇指出,通过对杨维永创作年谱梳理以及作品整理研究,作家聚焦于其熟稔的乡村生活,塑造了近百个栩栩如生的“乡村人物”,其笔下的人物大都来自乡土,足以构成杨维永小说乡村人物群像系列。其次,杨维永小说是一个村庄的秘史,纵观文学史,一部内容复杂的小说,往往既需要圆形人物,也需要扁形人物。杨维永塑造的乡村人物,像钱兆强、五爷、尿哥、王二山等这些男性人物身上更多体现的是圆形人物形象,而像郑玉秀、兰兰、秀云、翠花、张婉洁、杜小荣等女性人物形象大多体现的是扁形人物形象,圆形人物不圆和扁形人物不扁,塑造还很不够,艺术技巧提升空间极大。从文学比较的角度看,区别于周同宾散文聚焦于“人性之善”,也迥然不同于宁夏作家史舒清挖掘“人之神性和宗教性”,杨维永着眼于“人性之恶”,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意蕴和审美风格。
南阳报业集团知名评论者黄志三:读杨老师的《油坊挽歌》,感觉杨老师也在坚持“故乡创作”。于他而言作品即故乡,作品是对整个南阳,整个中原,乃至整个乡土中国的缩影;其方言的运用,亦俗亦雅、雅俗互现;也许是报社工作久了,有种职业习惯,爱咬文嚼字,过分挑剔遣词造句。比如,杨老师的作品中,有“本势"一词,我想那个势为啥不是事情的"事"。诸如此类,感觉作品的语言应该再打磨打磨。
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王金龙认为:读杨维永的中篇小说《乡村人物志》不如说是各个故事独立的短篇小说集。故事与故事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只有在“正德”和“南蝉”的故事中出现一个共同人物“高五保”。可以说,杨维永为了保持这些故事的原生态,几乎放弃了小说家擅长的虚构或“造假”,所以只能以若干独立短篇集合的形式表现这些乡村人物的群像。杨维永注意选择那些有“奇”可述的故事,用客观呈现的手法、密集的河南方言讲出来,真切动人,但在过度加工的地方反倒显得不自然,比如写二狗和兰兰的爱情,二狗本是个不善言辞、憨厚淳朴的小伙子,再兰兰问他“到底是爱我不爱我呀”,作家竟然让二狗变得口齿伶俐甚至有点油腔滑调起来,这就破坏了作家刻意营造的真实氛围。
乡村人物铸传奇。
作家高钧认为,杨维永的作品,植根于他的生活,呈现未经雕饰的生活图景,描述醇厚浓郁的人生经历,表达深情质朴的心路历程。他将小说还原生活,把乡村生活写得很“瓷实”,很“接地气”,很有浓烈的南阳味儿。南阳并不缺作家,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南阳作家,不能仅仅吃南阳饭、喝南阳水、说南阳话,应该利用自己的文字,作南阳的歌者,而杨维永做到了。作家郭首宏认为,二月河、周同宾是南阳文学的领军人物,二月河作品雄浑壮阔、深厚意蕴,是阳春白雪,起调就高;周同宾是微微春风、波澜不惊,是南阳独玉,五彩缤纷,洞察能力特别强,他是中原的沈丛文,现代的沈丛文。
作家马东伟提出,杨维永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应与时代更加紧密的联系,小说中嵌入对青年人的所思所想。躬耕原编辑王希燕认为,善于讲故事,是杨维永小说的一大亮点,也是中国文学的传统,这被杨维永那一代写作人一脉继承下来。女作家陈烁鼓励作家在保持乡土叙事的同时,可与城市接轨,多写农民打工者进入城市后所遇到的艰难历程。
作家杨永汉指出,杨维永的小说叙述如涓涓流水般讲述很小很细的人、事、物中,饱含着一种艺术张力, 隐藏着耐人寻味的意蕴和空间,蕴含着他细腻而深刻的思想与情感……作家鲁晓英看来,杨维永老师《油坊挽歌》中“中,中啊”“咋弄哩”等等,那些乡土味十足的南阳话,能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柔软。江燕认为,乡土文学的衰微,与我们期待的文学现实渐行渐远,读杨维永的小说,忽然让我们看到一丝微光,使我们在对沙漠的绝望路程里忽然看到一片希望的绿洲。书画家武占文特意书写一幅“维颂豫宛东 永葆文学梦”书法作品,寄语深远。
据悉,本次杨维永创作42年作品研讨会是由河南草庐文化传媒公司主办,草庐文化致力于重塑南阳文学生态,促进省内外作家、评论家之间的交流互动,期待日后会能打造出高端一流的作品研讨会,以飨南阳广大文学研究者、爱好者,为书香南阳、文化南阳、大美南阳增添新的人文情怀,营造更好的文学交流氛围。(字数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