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感》是一本由[美] 罗纳德·波特-埃夫隆 / [美] 帕特丽夏·波特-埃夫隆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 华章心理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羞耻感》精选点评:
●Practical
●力不达意,流于疏阔。二倍速。
●我需要重看一遍,羞耻感和统治者文化有关,就是要批评你,让你按照它的规范来表现行为
●自我认知..
●在我的个人感受中,羞耻占了很大的部分。这本书在壹心理的测试中,也有推荐过。像昨天老师说的“被抛弃和被嫌弃 是两种重要的感觉”。读了3个月的一本书。会再买一本。
●如果个人史中有创伤,我们几乎总是会对个人史有羞耻感。因此,在治疗中,当我们看到创伤时,我们应该要想到羞耻。当我们看到羞耻时,我们应该要想到创伤。
●内容一般,重复赘言,我觉得完全可以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写完这本书。还有相关的研究引用介绍太少,描述方式偏于抽象。
●非常有收获
●通俗,有干货,平衡。很多值得深思的内容。不起眼但帮助很大的一本书。
●对于正常的人来读一句有帮助的话都没有,通篇杂乱无章,有论点,没有实例,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这么高评分???而且每章的建议也毫无意义,正常人如果按着他的方法练习估计半个月就能精神病!中国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国度我感觉大多数人都没有羞耻感,也就不用解救,而且我不认同作者的方法,通篇都是悲观论调,告诉你不要自卑不要羞辱别人,我认为应该用正面的情绪表达,比如要自信要阳光要温柔理解别人这样读者读起来更舒服,给人的情绪也更好
《羞耻感》读后感(一):一点小看法
看这本书评分这么高,我又是个受羞耻感困扰多年而不得其法的人,看到这本书自然是欣喜若狂啦,可是不得不说,这本书让我失望了。颇似心灵鸡汤,大概的几个点都有:什么是羞耻感,如何区分健康的羞耻感和不健康的羞耻感,羞耻感的来源,如何应对等等,可是一到了真正需要论证的部分则言之无物,干货甚少。所提出的一些应对之策也无非与大多数心理治愈书大同小异:直面它,接纳它,采取行动(书中并没有提出多少切实可行的行动)等等。
《羞耻感》读后感(二):在临床心理咨询中的针对“羞耻事件”的分析
在做咨询时,咨询者有没有真正接受心理师作为一个安全、能够打开心扉的标准就是Ta有没有分享一件自己感到悔恨或羞耻的事。在通过咨询者对“羞耻事件”的叙述中可以发现许多其人格特质的蛛丝马迹。
其次,对自恋人格的咨询
自恋人格和甚至更糟的边缘性人格者的咨询中,为了维持过度夸张以及虚假的自尊水平,咨询者绝不会轻易透露出“羞耻事件”。此时可以运用书中倒数第二章节内容所言
“他们常常用一些自己真正相信的关于自己的羞辱语言来侮辱他人。例如,一位员工称他的同事无聊和乏味,他内心可能秘密地认为自己就是无聊和乏味的人。他将自己的羞耻感“投射”到别人身上,如此一来,他便不再感到自己有缺陷了。”
在倾听他们指责内容时,可以从激烈程度和重复次数判定他们内心恐惧被揭示的秘密。
这本认知行为导向的《羞耻感》可配合《克服低自尊》食用,效果更佳。
《羞耻感》读后感(三):生而为人。
很长时间我并不能理解羞耻的定义,以及羞耻和内疚的区别。 在纪录片“婴儿成长”里看到心理学家做的关于婴儿羞耻感的实验,几个成人指着一个一岁多的婴儿叫她的名字,居然把她叫哭了。
婴儿成长4。武志红老师写了一句话,“没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存在本身就是羞愧。” 我突然想起来那句有名的,“生而为人,对不起”。 很长时间,这句话像一句名言一样对我有着很深的吸引力,你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我并不明了,松子为什么写下这句话?对不起?为什么要对不起?带着很多的疑惑却又感到深深的认同,是啊,对不起。
“我们对羞耻的定义是:它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信念,感到羞耻的人相信,自己身为人类,存在着一些根本的缺陷。” 书里介绍了什么是羞耻感,羞耻感的来源,如何治愈羞耻感。 内容我觉得挺棒的,但是“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太让人熟悉了,有的书总是在某个时刻才会有它的意义,没到天时地利人和的那一刻,书只是一本书。 愿你早日明了其中的意义,或者永远不需要明了。
hame出现在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孩子要发展自主的能力,克服羞愧、怀疑。一直将之作为“对立”的我意识到,羞愧感是需要的,就像书中所写的,“缺乏羞耻感的人真的并不自由,因为他们无法做出尊重他人界限的良好选择。”而我们可能经常在过度的羞耻感和缺乏羞耻感两极摆荡,就是不容易卡主那个刚刚好的点。 并且“缺乏羞耻感并不一定是极端的情形。也许每个人都曾有过自我膨胀的时刻,膨胀到与这个世界脱节的地步。”而缺乏羞耻感可能在那些反社会行为、犯罪行为中更加明显。
“我们可以尊重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我们可以在每个人身上看到人类的美好与善良,包括我们自己。” 这个世界可能不是你想的那么美好,甚至是“人间不值得”。 在所有的不值得中间,只愿你值得。
《羞耻感》读后感(四):本羞耻非彼羞耻
这是一本标题和封面都很吸引人的书,但其实从作者在引言中对“羞耻感”的定义就可以大概判断这并不是一本深入探讨羞耻感的书,即羞耻感“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信念,感到羞耻的人相信,自己身为人类,存在着一些根本的缺陷”。
这是一个范围非常广阔的定义,在全书看来作者定义的“羞耻感”其实是糅合了内疚、挫败、痛苦、自卑等等的相对消极的情感,以至于把书中很多处“羞耻感”换成其他诸如此类的名词也毫无违和感。而这样去定义“羞耻感”却在写作方向上给了作者极大的发挥空间,想说点什么都可以,确实可以轻易凑到许多字数(也许这不是作者本意)。在后文所探讨的关于羞耻感的“来源”、“防御机制”,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的老生常谈,相当于带领大家套用了一下已有的理论,并没有太大的创新性。
我们已知的几乎所有的感情,如本书所讨论的羞耻感以及其他诸如紧张感、恐惧感、焦虑感,都可以冠上“好坏的”、“过度不足的”和“适当的”等前缀。而本书前几章的核心其实就是: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羞耻感。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内容却用了很大的篇幅去举例子、描述现象,以至于认真读下来后发现并没有太多内容。这也是整本书的风格:无尽的例子、空洞而主观的描述,而且在内容上后文多有对前文的重复。
在分析羞耻感的来源,并且在成因的解释上也只是停留在浅显的层次而没有太多数据支撑。
由于作者一开始对“羞耻感”定义的广泛,在第三部分“治愈羞耻感的创伤”中也只能提供万金油式的方法论模板。
本书有一个不得不吐槽的地方,12章结尾的练习6看得我一脸黑人问号脸。这里先是提出了一个空洞的圣母式的鸡汤定论,即“原谅那些曾经羞辱我们的人是治愈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倡导我们去原谅他人。而所提供的原谅一个人的方法是:通过多次想象一些美好的事情发生在想原谅的人生身上,直到自己心如止水。然后还要美其名曰原谅对方只是为了增进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为了对方。作者是不是对原谅有误解?
原谅确实有释怀、放下的等积极的意味,但并不代表为了达到“原谅”的境界就要不择手段。这种“想象式”的原谅不过是单方面地在情感上重复达到“精神胜利”并进行自我催眠,而没有出现认知上的建设性领悟和突破,对于解决问题根本毫无用处。作为一本心理读物,存在这种具有强烈主观情绪的观点是否不太合适?
看完这本书我对“羞耻感”这个词的理解已经进入一种无助的混乱状态。所以只能自行搜索“羞耻感”的定义重新消化。网页上百科说,羞耻感是美学上指审美中因对象道德内涵的鄙劣而引起的羞愧、耻辱的感受,是自我意识、自我谴责的道德情感.对象高尚的思想、行为使主体意识到自己与之形成的反差或对象可耻的思想、行为使主体意识到自己与之有相类似的特征,都可使主体在自省中惊醒,产生羞耻感。这个复杂的多的定义也确实更接近我心中原本对羞耻感的理解。所以这本《羞耻感》讨论的其实始终是作者自身定义下的“羞耻感”。
自以为在羞耻感这个话题中,其人格基础(特别是自恋)以及性羞耻感应该是不可避免的重点,但本书对前者没有过多涉及,对后者几乎也没有提及。这也是阅读本书后心中一个较大的落差所在。
《羞耻感》读后感(五):想摆脱这种致命的人类情感,推荐你看这本书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开篇提到一句话:“ 我的一生充满羞耻。我总是无法理清人类生活的头绪 ”; 书中也提到了另一句让人痛心的话:“ 生而为人,我很遗憾 ”,这些话语其实涉及到了心理学的一个概念——羞耻感。 羞耻感是一个人感到自己有缺陷,感觉自己哪里出了问题,感到自己不配存在的,这样一种不舒服、痛苦的感觉。 它实质是一种无助、无力和无价值感。 这本罗纳德和帕特丽夏这对心理咨询师夫妇合力撰写的《羞耻感》一书,书名听起来都很“羞耻”,但别怕! 01 为什么你需要了解羞耻感 曾经听武志红心理工作室心乐土联合创始人,心理咨询师杨晓君提到: 在咨询工作中面对的一个难题是,咨询师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心力,帮来访者探索和处理其内在的羞耻感; 因为羞耻感的确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自信心、自尊心、身体意象、到理解并共情他人的能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再到工作能力、学习新事物能力以及关心自己的能力。 以下无数的个人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羞耻感,比如: ●自我评判和自我责备; ●自我漠视; ●自我破坏行为(如用食物、酒精虐待身体、自残等); ●完美主义(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失误); ●认为自己不值得拥有美好的事物; ●相信别人真正了解自己后会不喜欢或讨厌自己(我不值得爱); ●讨好他人; ●对他人非常挑剔(经常指责和控制他人); ●暴怒; ●受虐与施虐行为的重复虐待循环等; 而且如果你是一个过度以羞耻感为中心的人,你会把羞耻感当成是你做人和整个自我的失败,于是一种深深的无力和无助感就会由此而生。 个体如果一直处在这样一种令人瘫软的自我怀疑和无价值感下,自然难以在各方面成事。 所以理解和正视“羞耻感”这个概念,对于你过上幸福、自在的生活特别重要。 02 这本书帮你治愈不健康的羞耻感 全书脉络清晰,从羞耻感是什么(what层面),为什么你会有羞耻感(why层面)以及如何治愈(不健康)羞耻感(how层面)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讲述; 如果你想对羞耻感有个系统的了解,那这本书你不可错过; 而且这本书受众面相当广,它不仅适合那些过度以羞耻感为中心,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一无用处的人; 也适合那些分寸感不强,会无意间冒犯别人,即缺乏羞耻感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当今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很多的界限和边界都被打破了。 有些人会毫无分寸和廉耻地曝光自己(或别人)的隐私和生活,但实质是过分关注自己,不顾他人感受,这会无形中加大个体与他人之间的隔阂。 所以除了过度羞耻,无羞耻感或许是现今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不健康的羞耻形式,它也是需要引起重视和进行疗愈的。 此外,这本书全篇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它循序渐进,可读性强,又贴近生活,从中你还能感受到两位作者对人性的深深关怀。 而且读完之后,你会理解自己很多不自信、自我批判的想法源于何处,也会对自己过往很多行为加以审视;甚至它还能让你找到自己的精神性,并对自己的人生意义进行探索。 比如就有读者反馈说,读完恍然大悟,感觉心灵受到抚慰,原来羞耻感对于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有诸多益处,读完能更好地处理个人关系了。 另外这本书每章节后,都有很实用的练习。跟着这些操作步骤来做,你会获益良多。 有些练习会让你回忆过去某个令你窘迫的经历,你操作时,可能会感到特别难受,因为羞耻感是你潜意识里,都想去隐藏和回避的一种感受。 但如果你一直回避和否认它,那这些羞耻感会成为你人生的底色,未来会持续伤害你。 所以羞耻感,你只有上升到意识层面来看见,你才能去正视并最终治愈它; 所以读的时候,去做这些练习,去更透彻地审视你的过去,以促进自我认知和个人改变。 03 治愈羞耻感创伤的操作指南 这本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当属怎么治愈羞耻感创伤,即你要怎么做,才能逐渐用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来替代过多的羞耻感。 在书中,作者把这一创伤疗愈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理解和行动。 比如理解阶段,作者提到要提高我们对羞耻感的认识,其中一个方法是研究羞耻感与你精神上的关联和脱节: 比如,你什么时候觉得人生有意义?什么时候觉得空虚或者毫无意义?什么时候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你需要注意的是那些能引起你羞辱感的较小事件,特别是那些反复出现的事件。 比如我有个朋友,以前他女朋友每次说他玩游戏的时候,他就特别不耐烦,内心也会有一些不舒服的感受; 后来他终于明白每当他女朋友在说他的时候,他脑海里似乎有个画面,让他回到了小时候被父母管控,觉得自己什么事也做不好的时候。 他其实承担了很多来自家庭的羞耻感,并将这种羞耻感延续到现在的个人关系中。 明白了这些之后,他更少责怪自己了,有时候也会听女朋友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双方关系也更加融洽。 还比如在理解阶段,作者提到你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作为人,你总会偶尔感到羞耻。 你总会陷入某个窘迫的情境中,比如被别人公开批评,你感到万分尴尬或者备受羞辱,这一点全人类都是一样的。 那在行动阶段,作者提到我们要根据你羞耻感的不同来源(生物化学、社会文化、家庭、当前个人关系、自我羞辱),去挑战羞耻感。 比如,如果你的羞耻感来自于社会文化,好比很多人认为女性瘦才美,如果你是一个肥胖人士,可能你身边的人就会对你有很多评判、歧视甚至偏见。 但你要意识到,那并不意味着你也要继续怀疑和谴责自己,要去直面文化中的羞耻感。 比如我在微博上看闪光少女斯斯,她拍的100个闪光少女的vlog视频中,有一个叫春娇的95后时尚博主: 春娇说自己小时候总是被妈妈打击说脸大、皮肤黑,青春期还被男友吐槽实在是太胖了。 娇娇整个青春期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质疑中度过的,在不断被亲密关系中,不经意的玩笑中伤中度过的。 后来她经过强大的自我挣扎,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审美体系: 她不再对自己的身体感到羞耻,由她自己来决定什么样的状态是美的,她不再受制于文化和大众审美。 现在的娇娇,坚定、自在、平静。 所以不管你的羞耻感和娇娇一样,是来自于社会文化、家庭、当前的个人关系或者是自我羞辱的创伤,你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操作指南,拿来治愈你曾经受过的伤。 04 我是小结:这本书值得你一读 阅读《羞耻感》这本书,你要有点耐心。 因为羞耻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恢复到健康水平,即使你跟着书中的练习来做,你可能还是会陷在羞耻感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但这本书能让你意识到自己目前的羞耻感状态,明晰自己当前的身份和位置,也为你改善羞耻感提供了指路明灯,你可以跟着去尝试,但切勿操之过急。 当然这本书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遗憾,具体来说,我认为有以下2点: 第1点,这本书的定位它其实是一本关于羞耻感概况的书,它比较全面,所以有些部分可能不够细致。 比如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个体形成羞辱感,你该如何具体去修复创伤,你可能在这本书中得不到很细致的解答,这本书更多提供的是一些指导原则; 所以如果你对这部分感兴趣,我推荐另一本与此相关的心理学书籍——《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创伤》(贝弗利·恩格尔著),可以作为《羞耻感》这本书的补充书籍; 第2点,人们对羞耻感的自然反应:隐瞒或者回避,所以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这本书提供的案例或者说相关实证研究都比较少。 比如有些操作没有具体实例演示,可能理解起来会稍微抽象一点,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你可以多结合自己的体验来进行研读。 总之,《羞耻感》这本书绝对是你自我成长道路上必读的一本书,因为成长之路,总是遍布怀疑和痛苦,你还是会感到羞耻和缺憾的。 所以如果有这样一本系统而全面的书,能让你快速地获得关于“羞耻感”这个领域的所有知识点,我建议你还是要去看看。 而且这本书兼具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你值得一读,你足够理解羞耻感后,你会意识到你本自足——你就是你,你是一个独一无二、足够优秀的人。 本次主推书籍 : 罗纳德 & 帕特丽夏著 《羞耻感》 相关延伸书籍推荐 : 贝弗利·恩格尔著 《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创伤》 THE END. 作者简介:幽燕大大,心理学硕士毕业,网易蜗牛阅读达人,非暴力沟通实践者。喜欢在阅读中找寻触动人心的瞬间,用无声的文字打动每一颗柔软的心。在这里,你可以不用装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