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是一本由魏坤琳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精选点评:
●如果有人不了解这些思想,而在未来 他的孩子又要和了解过这些思想的人的孩子竞争,那得多吃亏啊。另外 觉得对管理学也很有启发
●科学养娃,非常不错。
●育儿育己,教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自己。跟孩子一同成长。
●之前都蒙在鼓里,这是第二本我认真读完的育儿书。还好与前沿的差异不是很大。
●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强
●蛮好的,面面俱到
●不错哟
●读后深受启发,培养孩子也需要科学的方法,真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好好看完这本书。
●孩子正好刚3岁 。。真的不错。看完了给孩子他妈讲一遍,给爷爷奶奶再讲一遍。。很多方法还是要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对于孩子和自己都是一种修炼。。
●很喜欢dr 魏举的例子,很实用。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读后感(一):自己需要反思和加强的点
1. 多带孩子去户外, 去博物馆, 去公园, 去旅游, 全方位的脑刺激 2. 空间认知能力很重要, 孩子自己摄影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3. 孩子发脾气应该怎么办: 引导描述情绪, 电影《头脑特工队》对描述情绪有帮助 引导分析情绪, 为什么会有这个情绪 引导反思情绪, 如何解决, 下次要注意什么 4. 多陪孩子运动, 骑自行车, 散步, 游泳, 爬山等 5. 妙用手势沟通, 能提高语言能力, 记忆力和数学能力 6. 坚持睡前阅读, 互动, 表演, 培养阅读习惯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读后感(二):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
1.人的认知是有限的,练习可以把低层次的思考过程自动化,这样能给高层次的思考留出足够的空间。 2.大脑的学习机制:现在做出一定的行为,然后看它产生的结果是不是符合预期。如果不符合预期,就去修正策略。 3.情绪脑先发育,智力脑后发育。 4.重视孩子的生活规律,对帮助孩子减少分心、控制冲动和培养各项能力都至关重要。 5.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大有学问。关键在于你是在给孩子灌输成长型心智模式,还是固定性心智模式。 6.用表扬帮助孩子形成成长型心智模式:第一,表扬努力,而不是表扬聪明;第二,表扬过程,而不是表扬结果;第三,表扬成长,而不是表扬表现。 7.正确批评:第一告诉孩子哪里错了;第二不要放大错误行为,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第三要告诉孩子如何改正。 8.我们希望孩子学习的是答案,可是答案往往没有什么意思,只有知道了问题,答案才变得有意思。所以,把问题说清楚很重要,有问题,有答案,孩子慢慢学会用因果链条来推理,这是我们希望孩子获得的能力。 9.互动阅读在4岁前对智商提升有帮助。 10.大脑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左脑和右脑的协同。创造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脑活动,更需要左脑和右脑的协同工作。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读后感(三):这些科学育儿方法,助你消除育儿路上的焦虑
文/齐齐乐 前段时间,接到朋友小鱼的电话,她说自己好焦虑。原来,她把三岁的女儿接回深圳读幼儿园,可是从小跟着乡下奶奶生活的女儿,来到自己的身边各种不适应,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都比别的小朋友慢半拍。 三年前,小鱼生下孩子后,觉得自己育儿经验不足,就听从了长辈的安排,把三个月的宝宝送回了老家,而自己则和老公专心拼事业,虽然刚开始想孩子想得夜不能寐,可是后来工作一忙,就干脆放下了思念。直到宝宝三岁,她的事业也渐渐有了起色,她觉得是时候把孩子带回身边了。 可是没想到,三岁的孩子相当任性,遇到一点挫折就哭泣撒泼,哭着喊奶奶来当靠山,穿鞋穿衣服都要大人帮忙,专注力也很差,操着一口家乡话,对别人说普通话都表现出胆小疑惑的眼神。 去幼儿园面试的时候,老师建议还是让孩子在父母身边适应一段时间,各方面有了一个全新的进展,然后再入园。 看着眼前的宝宝,小鱼后悔地想跳楼,早知道这样,当初再苦再累也要带在身边。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小鱼开始痛定思痛,把工作暂停,全心全意陪伴宝宝,决定把以前落下的,全都帮孩子补回来。 着实,父母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然而,即使孩子在身边,我们也只有做到高质量的陪伴,才能全面促进孩子的身心和智力成长。 但是如何做到高质量的陪伴,缓解育儿焦虑,这是我们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习的。我家宝宝今年三岁半,从出生开始,我也一度陷入各种焦虑中。 是啊,在这个拼爹拼妈拼娃的时代,育儿路上,每对父母都有自己的焦虑,从早教班到各种兴趣班,从幼小衔接到小升初,每个阶段都考验着父母和孩子的心智,每个过渡口都是父母焦虑的导火索,却也是孩子发展的关键节点。 而当阿尔法狗打败了围棋冠军,今天的社会被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游戏所蚕食,我们的孩子将如何适应未来飞速变化的社会,如何去打造自己的未来,更是为大家蒙上了一层焦虑的阴影。 这让很多父母意识到,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一套科学的育儿理念,才能摒弃焦虑,在育儿路上过五关斩六将。 刚好最近读了一本书,是Dr.魏的新书--《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这本书不仅有科学的方法论还有切实可行、简单易上手的教育案例。我从中也领悟到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情绪、智力、语言等方面的方法。 一.如何搞定发脾气的娃? 记得之前网上流传一个视频,一个四岁的女孩,对着妈妈大发脾气,振振有词又硬气十足,把人搞得啼笑皆非。 无可厚非,孩子发脾气是对情绪的一种宣泄。 然而人都是情绪动物,我是一个性子比较急的妈妈,以前,每次孩子发脾气,我总会受到她情绪的影响。尤其是那段Terrible two阶段,整个人都处在崩溃状态,孩子一发脾气,我的火气就不打一处来,可想而知,孩子也会受到大人情绪的影响,情形自然会越来越糟。 后来,从Dr.魏的书中知道,孩子发脾气其实是因为他的大脑发育还不均衡,小孩子的情绪脑比理智脑发育得快得多。 懂得这一点,大人就不容易被孩子的坏脾气所感染,也会更加理性地对待爱发脾气的孩子。 Dr.魏告诉我们,孩子发脾气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共情,引导孩子描述他的情绪;2.第二步,引导孩子分析自己的情绪;3.第三步,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情绪。 《妈妈是超人3》中,大家都对霍思燕对于嗯哼的教育赞不绝口。 霍思燕和嗯哼的相处方式也让大家觉得温馨而睿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霍思燕对嗯哼的情绪处理非常得当,当嗯哼因为妈妈关注别的小朋友而吃醋,不高兴的时候,霍思燕及时发现了嗯哼在发脾气,于是很耐心地去跟他沟通。 “你是觉得妈妈爱别人就不爱你了吗?”---这句话首先做到了共情,可以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妈妈喜欢他因为他长得像你。”----进一步引导嗯哼了解妈妈的想法,让他分析和改变自己的情绪;“客人要放在第一位,这是一种礼貌。”---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做法。 孩子有的时候发脾气并非是刻意地无理取闹,他小小的人会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这正是他成长的表现,心平气和地正确引导,才能给予孩子更多自信的力量。 二.用科学方法去拓展孩子的智力,在生活中寓教于学。 我们周围常常有这种情况发生,有的小朋友的学习能力特别强,其能力和知识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同龄人,但是有的孩子却始终处在懵懂状态,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慢半拍。孩子的智力水平虽说具有一定的先天性,但是后天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现在很多家长异常焦虑的原因。 用科学的方法去拓展孩子的智力,在生活中寓教于学,无疑是一种有效方式。 首先,提高空间认知能力对孩子大有裨益:多用空间词汇去跟孩子沟通,多玩建构类玩具。跟孩子一起画一幅家里的结构图,跟孩子一起从图上找到厨房、客厅、卧室的位置,然后用里、外、左、右、上、下、长方形、正方形等词汇给孩子描述自己的家,再进一步跟孩子一起玩儿"寻宝"的游戏,让孩子在玩儿中锻炼空间认知能力。 其次,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比提升记忆力更为重要。思维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引导孩子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寻找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构建认知示意图,引导孩子多观察,多互动,多问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最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是至关重要的。当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轻易地打断他,要减少对孩子的外源刺激,根据孩子的能力,巧妙地设置任务目标、难度和反馈,让孩子适时体验心流的感觉。 三.培养成长型人格的孩子。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说,某个中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被爸爸说了几句,然后趁家长上班的时间,他从楼上一跃而下,不幸身亡,不禁让人扼腕痛惜,现在很多孩子的逆商都亟待提升。 所谓逆商,是指挫折商和逆境商,指人们遭遇逆境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反应方式。简而言之,就是面对挫折、摆脱困境的能力。 具备成长型心智的孩子,逆商都相对很高,他们遇到挫折后会不断努力去克服困难,有所收获后能再接再厉继续提升自己。那么如何培养成长型心智的孩子呢? 大家都知道,鼓励式教育比批判式教育要有效得多,但是鼓励的方式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对孩子表扬和鼓励可以遵从以下原则: 首先,要表扬努力,而不表扬聪明。很多孩子取得了一些进步,家长都习惯性地说:“宝宝,你好聪明!”,这句话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却没有起到督促的作用,如果改成““宝宝,你这次做得比上次棒多了,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哦”,如果这样说,孩子就知道是自己的努力成就了现在的结果,他们就会受到鼓励去进一步努力,而非躺在目前的成绩上洋洋得意。 其次,表扬过程,而不表扬结果。拿学习成绩这件事情来说,如果孩子考试成绩比较优秀,家长要强调他是因为他平时学习认真努力,所以才取得了好成绩,表扬他的努力过程而非这次的结果。相反,如果孩子成绩没有特别理想,也不要一竿子打死,要先心平气和地肯定孩子学习过程中有值得保持的一面,然后再一起帮他分析原因,鼓励他让他迎头赶上。如果家长从小这样对孩子进行引导,我想开头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最后,表扬成长而不表扬表现。表现只能体现一个动态结果,而成长却是一个固定向上的方向,所以家长要重点表扬孩子的成长,让孩子知道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有成长,有进步就是最好的表现。 这些道理毋庸置疑,大家都能懂。但是做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掉这些侧重点。只要把表扬的侧重点放在进步和成长上,孩子的逆商会不知不觉地会被提升,而逐渐会被培养成一个具有成长型人格的孩子。 四.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学会育儿育己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部电影--《巡梦环游记》中,可可的爸爸虽然为了音乐梦想离开了他们,可是曾经跟女儿在一起的每一天,都给予了女儿高质量的陪伴,甚至还给亲手女儿写了一首歌《请记住我》,爸爸的歌声和拥抱给了幼小的可可足够的温暖和安全感,所以她在年迈古稀的时候一听到歌声,便清晰地想起爸爸,不断地思念爸爸。 高质量的陪伴,其实是让家长在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融入孩子的世界,去感知他们的灵动和天性。而不是一味地刷手机,打游戏。 同时,家长要在陪伴中学会育儿育己。 为了让孩子人生更美好,家长首先需要把自己的人生过美好。孩子都会观察别人,而对他们影响最大的父母,往往会首先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霍思燕和杜江的甜蜜,大方地秀恩爱,都被嗯哼模仿得惟妙惟肖,变成了一个实力宠妈妈狂魔。而且四岁的嗯哼表达能力和情商都在同龄小朋友之上,一家人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爱你”。 温馨的家庭,恩爱的父母才是最好的教育。 Dr.魏说:“注重大脑发育特点,遵从大脑工作规律,这样孩子的发展能事半功倍。如果学校和父母在儿童发展早期多掌握一些靠谱的脑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知识,孩子的发展就会好一点点,国家的未来就会明亮一点点。” 育儿路上没有捷径,愿我们用最新的科学育儿知识,用全身心的爱与智慧,摒弃焦虑,陪伴孩子飞向更加明亮的未来。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读后感(四):育儿育己
先放个微信公众号的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IzHp16vWWF1M3ga0sNeEwg
一、缘起
听了魏坤琳(Dr. 魏)的直播,入手本书,我想系统地看看前沿的育儿理念是怎么样的。
二、背景
之前读过《教养的迷思》,里面的观点是——孩子的同学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所以,挑选同学(学区房)才是家长最该关心的事儿。那除此之外,家长还能做些什么呢?不说赢在起跑线,至少得让孩子养成正确的三观吧。
三、那些我不知道的
1.如何表扬/批评孩子
(1)表扬
第一,表扬努力,而不表扬聪明;第二,表扬过程,而不是表扬结果;第三,表扬成长,而不是表扬表现。努力是能达成的,天赋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成大器者,努力及运气(天赋算是运气的一种吧)缺一不可。但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人生是场马拉松,从小应该灌输长跑概念,一时的成败不重要,重要的是面对成败的态度。
(2)批评
第一要告诉孩子哪里错了,第二不要放大错误行为,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第三要告诉他如何改正。这也是学习的正确方式——对错误即时反馈,对事不对人,做出正确的示范。
指出错误,还要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不能给孩子定性,不能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你这人怎么这样?”“脏宝宝”“懒虫”“讨厌鬼”等描述不能用,会形成刻板印象,影响孩子的自信心。明确地告诉孩子怎么做才是恰当的,并时时演练,言传不如身教。
2.户外活动
(1)户外活动有利于防止近视
原理是户外活动能增加孩子接受光线的时间,促进视网膜释放多巴胺,多巴胺可以防止眼球变长从而保证眼球的正常发育。反之,在光线不足之处,视网膜会努力让眼球变长,最后会导致图像不能在视网膜上聚焦。
拼乐高和弹钢琴也易导致眼睛疲劳。
每天户外活动三个小时以上。
定期检查视力。
(2)户外活动有利于大脑发育
有氧运动能增加大脑的肥料——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大脑有了它,才能更聪明、更茁壮。
游泳和自行车是推荐的运动。
(3)提供丰富的环境
提供丰富的环境,可以不断刺激认知能力发展。经常被刺激的脑网络的突触会被增强,这就是“神经可塑性”,0-6岁孩子的神经可塑性最强。大脑也存在“用进废退”的情形,多用多灵光。
3.刻意练习
(1)不要把孩子推到恐慌区
所谓的学习区,就是“跳一跳,够得着”。
分解任务:把一个复杂或长期的学习任务分解一个一个小任务。
分散练习: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练习,效果比特定时间重复练习要好。
(2)即时反馈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教练或老师。在很多事项上,家长就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家长不能把任务一甩,就自顾自地玩手机去了。家长得成为“教练”,即时反馈,起步不对后面就走歪了。
The steps you take dont need to be big , they just need to take you in the right direction. byJemma Simmons
(3)具体再具体
手把手,让孩子知道错在哪。评价细节,而不是只是口头告诉他错了(家长别偷懒)。否则,养成坏习惯再改就不易。模仿他人是人类的最强本领之一。
4.在情境中学习
(1)数学
比如给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去购物,比如与孩子玩扑克牌。作真实的应用题,而非书上的应用题。
理解加减乘除背后的道理,比做对数学题更重要。
(2)物理
观察生活,动手实验,多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不是因为“万有引力”,而是因为地球拉了苹果一把。
5.情绪的处理
情绪问题不是小孩专有的问题,这也是成年人的问题。
情绪,是人类内置的底层操作系统。情绪与生俱来,功能是对环境做出快速反应,是“快捷方式”。
《头脑特工队》里有五个角色乐乐、怒怒、忧忧、怕怕、厌厌,它们各有各的作用。
既然情绪有利于我们生存,那我们为什么要“控制”情绪呢?或者说,情绪可以被“控制”吗?如果可以,那么该如何操作?
老虎(事实)——害怕(情绪)=逃跑
老虎(A事实)——已经经过驯化(B认知)——不害怕(C情绪)=不逃跑
Albert Ellis的ABC情感模型认为,人能通过改变对事件的看法影响情绪,从而控制行为。
魏坤琳的这本书里,提出了假装游戏、画大饼、冷聚焦三个做法。
当我们感到愤怒时,可以转换一下视角,想一想要是别人遇到同样的情况,他们会怎么解决;当我们想要放弃计划时,可以多畅想一下未来,对比一下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权重;当我们受到诱惑时,可以重新评价一下对事物的认知,从热情绪中抽离,冷静下来。6.自控力
(1)给孩子自由裁量权,可以要求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任务。切忌不停唠叨甚至动手给孩子帮忙,否则孩子即便是完成了任务,也没有成就感,会感觉自己被控制了。
(2)事先告知没有完成任务的后果,让孩子有预期。没有完成任务,让孩子承担不利后果,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7.故事
大脑天生爱故事。家长要给孩子讲故事,更要鼓励孩子主动编故事。故事是包藏价值观的特洛伊木马。
8.外语
学习外语是有窗口期的,儿童是学习外语的天才。
《The linguistic genius of babies》 from TED byPatricia Kuhl
上述TED的演讲者提到,在婴儿两个月时,由真人同时输入两种不同的语言,婴儿就已经能同时收集两种语言的语音了。
所以学外语
①趁早
②要真人互动
③浸入性学习——语言本质上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如果交流的效率高,则语言的存活也会持久。
9.音乐
(1)学习乐器促进合作,改善社交。
(2)学习乐器能延长语言学习的敏感区。
(3)学习乐器促进脑部的胼胝体发育。胼胝体是一束神经纤维,连接左右脑,让不同脑区协调合作。
10.习惯
形成一项习惯的时间要66天或者更多。关键是要让当事人有参与感、有动力去养成习惯。
四、育儿育己
育儿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每个成人都是儿童的进阶版,如果你连儿童都搞不定,你还能在凌乱缤纷的成人世界中愉快玩耍吗?
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儿童是超级学习机器,这个是成年人无法比拟的,王烁在《30天认知训练营》中问到:
你能像孩子一样专注吗?
能像他一样兴趣广泛吗?
能像他一样反复练习不觉枯燥吗?
能像他一样问到底吗?
能像他一样赤裸裸吗?
能像他一样重视反馈吗?
能跟他一样不要脸吗?
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