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第一本经济学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3-13 02:29: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第一本经济学读后感100字

  《第一本经济学》是一本由罗伯特·墨菲著作,52出版的36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本经济学》精选点评:

  ●作者一直强调政府干预充其量只是把问题变成如何寻找最不坏的解决方案。但真的有那么糟糕吗,我迟怀疑态度。而且书中一开始就在说他不是秉持“经济人”,但是在书中很少看见关于“社会人”的观点

  ●原本以为是一本畅销快餐书,结果有几个章节很震撼人心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禁毒经济学,经济周期。看完本书,立马成为了奥地利经济学派信仰者。

  ●虽然书里80%的内容都略微知道,但终归是零散的知识点,然而重要的是剩下那20%将所有点串起来的线。终于理清了奥地利学派的思路,能很好的跟其他派别的观点区分开了

  ●入门级奥派,适合大学新生读。

  ●自由经济主义的立场很明显,其实书中所提的没有“经济人”的事实已经足够反驳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了。

  ●第一二部分讲的挺好的, 有教科书一般的严谨. 到第三四部分感觉有点变味儿了, 先反计划经济, 再反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不像是讲经济学而更像是借经济讲政治立场...虽然有一定道理, 但感觉自说自话, 不少推理显得莽撞. 照作者的观点, 政府完全没用, 哪有那么绝对的事...

  ●从零开始了解奥派经济学的理性主义方法论的一本书。我几乎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接近经济学真理的方法,让人醍醐灌顶。学了这么多年经济金融,脑子里塞满很多似懂非懂的糊涂理论,真的有点惭愧,有点不堪回首。

  ●通俗易懂,关键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循序渐进的路径。不像大部分入门书东拉西扯,各种话题和案例堆积,琐碎轻浮。警惕看起来很爽但完了仍一知半解的东西。值得反复阅读。

  ●讲解生动易懂,也很实在

  ●宇宙真理

  《第一本经济学》读后感(一):对《第一本经济学》的少些评价

  罗伯特·墨菲表达对计划经济的反感,跟表达对市场经济的着迷一样毫无遮掩,个人观点鲜明,不过也正因为个人观点鲜明,部分观念有些先入为主了。对市场经济的过于自信,导致在谈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时,火药味十足,有点将政府和经济对立起来的意思,这让我感觉很不快。我依然相信柏拉图先生说的,世界的希望全系于科学的思想与政治的结合,所以我反对对立。另外,在政府花40万美元建图书馆的问题讨论上,其实是默许了市场经济是一个完美的系统,只要在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下,不会出现的东西,那么政府的干预使其出现就是不合理的。这么想我感觉有些不合适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决定短期发展的是政治,决定中期发展的才是经济,而决定长期发展的是文化和科学,世界并不只是依靠经济就能完整的。市场看不见的手不会使得短期经济效益突飞猛进,也无法促使广义相对论这样的伟大科学理论诞生,那么短期快速发展和广义相对论就是不合理的吗?在这里我想保留意见。

  《第一本经济学》读后感(二):为什么这么多本通俗经济学,只推荐这本

  当下火的通俗经济学其实非常多(尤其是薛老师的,薛老师那本《经济学讲义》在罗辑思维的运作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后来薛老师又进入了《奇葩说》更是为这书制造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加上好像这书举办的活动在短短半年里就超过了1000场,曝光率灰常灰常高),包括《第一本经济学》《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课经济学》《小岛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魔鬼经济学》《卧底经济学》等等等等。

  不过,还是最推荐《第一本经济学》,需要的“通俗”,这本书有,而这本书的“系统”却是其他书所缺乏的。其他书的写作思路均是属于案例导向+话题型,同时将经济学概念融入其中;而这本,在体系上则是“个人— 国家”的思路(其实我们的经济学教材——新古典微宏观正是这个思路,只可惜我们的大学完全被新古典的错误垄断,由此看来,高校最需要这书),将话题融入其中,前面更是不缺一整章的对经济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阐述,因此,这在结构上完全承袭米塞斯的巨作《人的行动》,因为方法论是走进经济学,认识经济学概念,解释社会现象的最基础的一步;否则一定会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而且以逻辑思维为线条融入实例加话题,应该才是学习经济学(思维)的正道。

  至于“准确性”,这本就和《一课经济学》一般准确。薛老师的准确性,也是有很多有待商榷的——也许以后有机会再说。

  另外,如何在通俗中不失深度这本书也做到了,这本书完全可以让你思考更多更深更复杂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理论、历史与现实,真心不矛盾!),它是让你开眼和开脑的窗口。

  海南社的新版里加了很多东西,除了完整的社会主义章节,还有很多国外视频(经济学家们的讲座、脱口秀、动画什么的)和在线课程,在线课程的老师以前讲过张维迎的《经济学原理》,当然也讲完了张五常的《经济解释》。还有,这本书的编辑错误也很少。

  《第一本经济学》读后感(三):适合每个人都读的经济学科普读物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经济学?

  quot;我们不知道马桶的运作原理没关系,不了解复杂的量子科学也没关系,但如果不了解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政府又通过错误的政策进行市场干预,那么大家都会受苦"—罗伯特 墨菲

  经济学家每天进行市场经济运作背后原理的研究并为政府提供咨询支持,可以想象糟糕的经济学家为了制造学术声望的假象会带来多么大的灾难,然而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已理所应当的习惯于市场经济运作所带来的方便,像不了解马桶运作原理和复杂科学一样不了解经济学,事实却是政客为了可以从错误的政策中全身而退需要民众对经济学一无所知,经常看到所谓的专家对于市场相关的说明解释总是晦涩难懂也不足为奇了,我们可以不去研究复杂的经济理论、货币流通的政策,但是房市泡沫化后的情形、股市波动后带来的影响,甚至是某个产品涨价后使我们受到的困扰,都是和经济学密切相关的。

  就像书中所强调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真实人的真实行动,即使是我们口中的政府也是那小范围的一群人所产生的行为,市场就是人们产生"交换"行为的总和,可以肯定的是,人们在做选择时的考虑都是遵循经济学定律基础的,所以通过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有助于找到事物背后的"陷阱":

  1、个人有偏好且偏好是主观的

  偏好是个人的目标或欲望,人们受到欲望的驱使产生行为,所以不要简单的光凭人们所说出来的话甚至是他当前的行为进行判断,而是需要结合各种经验证据对所感官的事物进行更透彻的理解,考虑那个更深层的目的去了解对方的行为,即使一个人的信念可能是错的,但错误的信念依然会激发有目的的行动

  2、价值是主观的

  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价值是主观的,因为交易过程中一定有一方是吃亏的,换句话说价格不一定反映商品的客观价值,即你很难到一个价值完全等于9.99元的商品,就算价钱刚好等于价值又怎样?事实是,如果你认为价值大于价格你就会买,认为不值就不买

  3、边际效应对人行为的影响

  当你在超市里看到某款平时很贵的面包打5折,此时你会觉得非常划算,主观认为该面包的价值是远超于价格的,你会开始往购物车里放面包,一包,两包,三包…最终一定会停下来,就是因为根据边际效应的概念所带来的,这已经无关你是否认为商品值某个价格,而是在于再继续购买所带来的边际收益为0,即商品的重要性已经下滑,此时你手中的现金变得更重要

  4、时间偏好

  时间偏好是指当其他情况相同时,人们期望能早点享用商品,而不想等到以后。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急于获得享乐的人们宁愿付出一定的成本【利息】,对当前的货币价值进行折现都要去获得时间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

  书中还有非常多的基础理论和逻辑推导都值得我们反复咀嚼消化并可以应用于生活中的很多场景中,真的是我认真读过的"第一本"经济学,作者通俗易懂的语言及讲故事的能力让人印象深刻,同时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就像作者所说的,学会像"经济学家"进行思考,这种能力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第一本经济学》读后感(四):经济学没有谎言,只有假设这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尽管名义上是启蒙和科普,但对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的批判当真是一针见血,而对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面临的难题,却视而不见、顾左右而言他,不免透露出通过驳斥一堆低级荒谬的批判以显得万事大吉的心思。

  真的万事大吉吗?如果假设成立便是。

  如果没有垄断或许万事大吉。可哪没有垄断呢?今日的世界,精细的尖端科技完全无法为寻常人所掌握,如显卡等关键电子产品生产商,市场上完全不存在有力的竞争。潜在竞争者即便垂涎其利润又如何?没有积累足够资本的新生产商一旦试图闯进这个领域,面对的将是短期低价政策的轻易扼杀,然后所有人再度面临高额垄断利润的局面。经济学追求的完全市场竞争和资源的自由流动,不再成立!

  如果没有信息不对称或许万事大吉。可哪没有信息不对称呢?小村子里任何一个土生土长的孩子都清楚同村馒头店的产品质量,可交易范围一旦扩大呢?谁知道几千万人的大城市的上百万的供应商状况呢?互联网带领我们进入的信息社会是在解决问题,可信息泛滥也是在制造另一种信息不对称––没人可以在信息海洋中找到准确的碎片。遑论信息平台供应商对信息的掌控了,水军可是在拿钱办事呐––恪尽职守地遵循市场的规则。可结果是什么?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是受心理期望的产品效用的引导,而信息不对称,将让这个期望的意义大打折扣。换句话说,市场是在回报欺骗消费者的生产者,比如让他们相信,某种石头无比珍贵,比如我们把它命名为钻石怎么样?当然,还必须是天然的!

  如果没有外部性或许万事大吉,可哪没有外部性呢?一条面向旅游者的小吃街,一家店出售的食品粗制滥造,可口碑的下降很大程度上会由一条街的店家承担。一家工厂产生的污染,更是会由整个地区的人分摊。我们认为,生产产品需要投入的资源都是由生产者提供,所以他自负盈亏,可事实上,生产经营活动往往对与其毫不相干的居民产生利弊不等的影响,如医院造成周围地价上涨,建个化工厂试试呢?外卖产生的垃圾,由不参与外卖买卖的人平摊处理成本是否合理呢?

  激励的本质在于,一个人应得到和他对社会的贡献相匹配的酬劳。那在市场中,有没有人造成了彻头彻尾的灾难却赚的盆满钵满呢?答案是毫无疑问的。想想信息不对称的莆田医院和垄断的搜索引擎的结合,难道要期待所有人不约而同地转向另一个搜索工具,或者明智到足以辨别医学的真伪吗?除此之外,市场又有什么办法呢?

  诚然,每一次对市场的干预和计划,都有极大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破坏甚至倒退,但这难道就是我们束手待毙的理由吗?

  这意味着,我们面对当前经济机制的问题和漏洞束手无策,再无寸进。

  这意味着,一个自然而然(当然也问题重重)的市场就是我们人类不能僭越的上帝,是人类智力无法企及的巅峰,它的错误我们只能顺从地容忍,就如同虔诚地祈祷。为什么?因为“这就是最好的安排”。

  我们甚至不需要去顺着大萧条时期倒进河里的牛奶思索剩余价值的归处––完全没有必要搬出马克思那一套,我们也不需要再翻开奴隶贸易的陈年旧账为非洲今日的命运鸣不平––完全没有必要反驳对朝鲜的奚落。(除了互戕一定优于自残的语境令人无法理解)

  仅仅这个最底层的逻辑本身––“在一个不完美面前,无法做到更好”,已让人忍无可忍。

  《第一本经济学》读后感(五):这本书主观倾向太强,不推荐作为经济学入门书籍

  我花了几天空余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但是看完却发现这本书并没有我预先想的那么好。首先是对一些经济学概念的讲解比较肤浅,总觉得这是给小学生或者初中生看的。其实这一点也不算太大问题,只能说这本书不适合我,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就让人难以忍受了。

  从作者介绍可以看出,这本书的作者属于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该学派提倡自由市场,政府应当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同时他们还喜欢使用逻辑分析研究经济学问题(相反有的学派则主张实证分析,使用历史经验来研究经济学问题)。当然,这种学术偏好并不是什么问题,甚至我也比较赞同奥派对经济危机的解释和应对措施(政府对市场的过分干预导致了经济危机,因此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是政府不应该再次干预,而是要让市场自己进行痛苦、缓慢地调整),不过这个作者似乎对政府干预主义太过偏激,单纯依靠非黑即白的论述来说明政府对市场的一切干预都是错误的,这未免也太想当然了,连我这个经济学“门外汉”都觉得太过离谱。

  举个例子,这本书在论述“价格管制”这一章节,对于最高限价带来的危害,书中举了几个例子,其中就包括这个:

如果飓风袭击一座城市,并摧毁了电力设施,由此引发的洪涝灾害污染了饮用水源。如果放任不管的话,由于需求大增而供给不变,瓶装水和罐头食品的市场价格将趋于爆涨。但如果当地政府立法惩处那些为应对危机而抬高“必需品”价格的商人,结果可不会是(包括穷人)人人都能得到这些物品。与此相反,真正发生的情况将是,极少数第一批冲到商店的人清空货架,满载着未涨价的瓶装水和罐头食品离开,而晚来几个小时的人们将空手而归。这些可怜的人,看着官方的“公道”价格就像望梅止渴。他们本来宁愿出5美元的单价买10瓶水,也不想让一家人整个星期都喝可乐。

  还有这个:

另举一个汽油的例子。一场飓风即将来临,在受影响的沿海地区,人们设法拖家带口逃往内陆。因此,这些地区对汽油的需求将突然增加,通常这会导致价格的急剧上涨,比如涨到每加仑7美元。极高的价格将迫使逃难的居民购买仅够开到洲际公路的汽油,然后再寻找价格更低的加油站。当新闻播报飓风迫近时,市场有效地通过高价格来限制汽油的配给,并分配给每一个试图驾车离开的人。然而,如果市政府以罚款甚至坐牢来威胁加油站,禁止它们“哄抬物价”,那么第一波驾车人就会往油箱里灌满汽油,把加油站清空。来晚的驾车人四处兜着圈子,看到加油站全部挂着“卖光了”的牌子。油箱里汽油所剩无几,可他们被迫要往州际公路上开,没准全停在半路上。如果目标是让尽可能多的人顺利躲开飓风,那么规定汽油的最高限价将是一个可怕的主意。

  看出问题了没有,上面这个逻辑看似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稍微有一些社会经验就会发现,真实环境中的最高限价并不是这样的,通常伴随着最高限价的还有限量购买,所以这种情况下的最高限价不仅不会产生危害反而可以让更多人满足基本需要,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总之,对于这本书我的观点是,书中个别章节的论述有一定参考意义,但是这本书的最大问题是讨论经济学问题时主观倾向太强,夹带私货比较多,所以我个人认为闲暇时候翻一翻还是可以的,但是却不推荐把它当做一本经济学入门书籍来精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第一本经济学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