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灵的编年史》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13 01:08: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灵的编年史》读后感摘抄

  《灵的编年史》是一本由霍香结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灵的编年史》读后感(一):巨著・杰作・大书:为人类而工作

  昨日幸得霍香结兄大著《灵的编年史》(作家出版社,2018),这是一部惹翻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杰作,这是一本自汉语白话文以来的绝对唯一的大书。那些依然睁着二十世纪及以前的眼睛说瞎话的人,那些仍然守着某种话语小资本不肯打开陈旧观念的人,请擦亮瞳孔看看:乔伊斯、帕维奇、福瑞杰……们对人类的贡献亦不过如此。但问题是,这种:大神秘写作、大宇宙精神、大本源呈显、大结构织体,甚至拒绝你随随便便的进入。因此,他的读者注定是命定性的稀有星宿,而非凡世俗胎。 托马斯・苏明,11月20日

  《灵的编年史》读后感(二):安顿宇宙精神秩序的大书

  『灵的编年史』是给绘画艺术家、影视导剧、文艺批评理论家、文史哲学术研究群体、乐师、数学家、科技工作者、政略和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者、语言学与程序语义学家……等诸多领域高端工作人员安排就业的总设计师和总调度师。但最主要是采集、赋形、安顿:已逝、此在、未来人类的灵体。从狭义的文史哲视角来看,『灵史』足够让世界各地该群体的理论批评与研究家们忙活三百年,甚至五百年或更多时空。我因能与霍香结/萧乾父这位在世之思者、灵的编织师、另一个丰饶的诗神生在同一时代,而倍感荣幸欣慰。我此前自命不凡的抑郁寡欢,由于此“天书/地书/人书/神书/宇宙书”的诞世,而不用郁郁至死了结此生。我要活出我的精神,惟愿神的法穆纯洁我的奥秘。 托马斯・苏明,2019年1月3日于北京潮白河左岸

  《灵的编年史》读后感(三):魏立刚×霍香结:巡灵者颂

  

【巡灵者颂】

作者:魏立刚

萧者乾父,宋庄筑巢,灰瓦藏气,檐溜雨注,屋匾射怒,楹柱羅烟。蠹虫残经冷羹剩盏烟蒂散枕案榻;旧藉铜炉石獸墨札鱼骨斜耸架龛。绳捆蓬鬓,髭须乱翘,袄肥裤坠,腕佩珠瑙,踏屐舟摇。野林隐士之逸局漾漾;溪涧灵蒿之聪根靡靡。捉刀凿石宽冽而气蒸;濡墨刺绢鞭响则稼醺。涉猎无疆,诡思歧窟,射电流精,煮灶洪荒。沙漏钟鸣,夜蚓晨鷄,探巫巡灵,悬梁刺股,洋洋篇牍,勘察穴渊,遁烟灭迹。魂灵浩渺,宇壤隐踪,咂蝎毒嚼蔬茎吞村烟窜地火心游大宸;劈娲石测柏轮算渔猎推星盘目极万里。堪舆术数如割冰切碧落,芒耀三界真谧渊人中麒。

丁酉夏热雨蚁筑穴 草于铁灯笼馆

霍香结,别署萧乾父。

魏立刚,国际著名书象艺术家。

  《灵的编年史》读后感(四):左手道路x右手道路

  左手道路x右手道路:形式上就是这样。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外的神秘主义。

  本书回应的应该叫作6000年以来在先知那里的欧亚大陆的长青哲学 (Perennial philosophy) ,甚至不局限某种具体的教宗。

  而是人类基本感受——与宇宙之间的基本感受。

  如果说它具有科幻的某些性质,是因为智能生命也参与了进来。

  但一个基本特征,还是指向东方神秘学传统的。

  全书博达精深,处处隐喻和象征,一般情况下会走神。

  左手道路和右手道路是本书在形式上的一个特征,尤其是右手道路颇具挑战性,对于不习惯的人而言,但读着读着就好了。

  一个人的神曲,这个说法或许对于作者而言是有道理的。

  对于绝对宇宙精神而言,构筑如此宏大的文本也需要精准的模型。

  当然,这不是鸡汤,而是一个史诗性质的文本。消费将是长时段的。

  看不懂,或尚看不进去的读者将会继续厌倦下去,因为对于本体的诉求并非普遍性的需求。

  一部著作肯定会寻找自己的读者。

  《灵的编年史》读后感(五):新民晚报:“她”的创世故事〇李潇潇

  “她”的创世故事

  〇李潇潇 

  试想有一天,我们忽然被丢进一次漫长古典的远航或被抛入孤岛,抑或我们不巧活到了世界末日前夕的电力瘫痪纪,届时你实在是需要一本耐看扛造的厚书。它得足够长,“不是比较长,是真正的长”;它得有极致的感官愉悦和繁复的烧脑推理以及关乎灵魂的确切言说。于是你除了带上《尤利西斯》和《哈扎尔词典》,还可以带上这本《灵的编年史》。

  在书中,作者构筑了一个这样的世界:许多智慧体拖着他们无数个前世今生的裙摆,在宇宙间跳跃,滑行,它们以各自的方式讲经说理,举止生动优雅,意欲给你一个扑面而来的巨大拥抱。时间无足轻重,它不过是灵的自身运动的河床;死亡不过是动势的燃料,合谋推动无数个流通幻化的故事。以瑰丽的比喻为引导,你会很快再碰到他潇洒的幽默感、精致的思辨,你本想只进行淡定采撷,却无论如何都会燃起斗志。因为你看到了爱情诗!你吃到了,吮吸并咀嚼着,汩汩的爱情诗。

  那些比瑰丽和精致更悲恸的带着故事足音的爱情诗,让你带着“万物临盆之感”闭上眼睛,开始寻找核的部分。全书都是被同一个核震荡出的涟漪。每个人在每一世里都是这个核的隐喻和象征。因此你只要看懂了每个单一故事,顺着隐喻的轨迹,理应能到达前定的那个核,那个一切开始的地方。

  万物有灵。最完美和高级的那个灵,就是创世之灵,她首先变成“她和他”,他是个负心人,于是她去上升的路,而她要他去下降的路。这是她施下的咒语。因此我们不仅看到被“她和他”启发出的各种亲密关系,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亲密关系互相作用的途径。那就是相遇和分离。

  无数个“他和她”游荡在时空,靠近涟漪核心部分的“他和她”会很快找到彼此,因为他们只损失了很小的智慧。而在涟漪的中段部分的“他和她”的互相寻找,就需要一定的路径。更远一些的“他和她”,例如胡蜂的故事,已经只能隐喻到很不可靠的场景——对隐喻的隐喻的隐喻。这个分裂、寻找、相遇、再分离的回环往复的路径,就是她的经卷。“不要说永别,我们将在本质的那头重聚。”

  《灵的编年史》会让你着迷。想象着那位牧灵人,他头脑如此明澈,身姿又摇曳浮荡,他明明是个沉着的寒士,却又巧舌如簧。他跋涉山水,跋涉书海,他是“那只尚未隐喻完的在飞的鸟”。新民晚报

  《灵的编年史》读后感(六):出版人白沙×霍香结:你缄默如瓶,真美——读霍香结的《灵的编年史》

  你缄默如瓶,真美

  ——读霍香结的《灵的编年史》

  作者:白沙

  作为一个30年的文学出版人,我亲历了3代写作者,策划出版小说无数,畅销、常销者有之。我出版小说很严格,要么畅销,要么打动我,否则没戏。打动我有三个标准:1是探索性,破与立的把握分寸,看作品有没有高度。2是思想性,笔触碰到灵魂没有,有不有痛处,深度怎么样。3是文字的能力,变化如何,对语言的协调力和管控力如何,即纯度够不够。针对这些,我出版过2个人的作品,一个是残雪,一个是北村。残雪小说对人的阴影部分的描述几近境界,让我看到了理性、孤独、感知的意识活动,虽有些抽象,明暗关系处理得比雕塑还坚实清楚。北村对人的灵魂的追问也有相当的高度,他的理解出自大爱,他的表达隐匿在高贵的薄雾中,最终都将通过内心返观,去与教导之美相呼应。还有一个呂新,因我出国合作搁浅,但他的小说曾让我有过许多出版的憧憬和冲动。他的作品对意义有挑衅,对传统有冲撞力量,在唤醒人的存在与沮丧上心肉灵三显。然而,十分坦诚地说,让我真正喜欢和经常念想过的当代作品只有两部:第一部是唐晋的《玄奘》,第二部便是霍香结的《灵的编年史》。这两部作品应该堪称经典,遗憾的是,为此奔波了许久,可它们最后都不是我来操刀的。《玄奘》应该说是一部中国式的精神史诗,小说的结构有如《尤利西斯》般辉煌,其语言一直在追问勇气与决心,也许是作者对宗教有天性的敏感,他表达的真实比任何人都要强烈。这部小说有深不可测的激情,有召唤之美,表面游荡实则进退维谷,这正是灵与史的对立,读了让人有刻骨之感。而这部《灵的编年史》仿佛领唱与合唱的关系,作者让知识沉入其中,凿开结构,让故事与情节缺席,而表达的却是创造与结合,并非茫然与无奈。在此书中,象征与隐喻并轨而行,注疏、师承、评译、汇传、辑佚,成秘密知识的合本。"你"的时间之旅必须顺从引领者,才能到达意义的花园。路径仿佛妄想症,仅有身体只能莅临永恒的局部。是的,除了智慧,真理和谁都不是亲戚,苍穹与井正是大地产生的一切。如果说阅读是一种负担,那么神秘绝对不是一种疾病!神秘是什么呢? 是历史体验? 它象征了对"织体"的竭尽全力? 且看"高斯二世"章节--高斯二世的想法就如鸡下蛋一样临产了,短短二十年功夫,他让法穆变成了全球最大的知识体系!再看"从果阿前往广州"章节--他在自己的船上和中国南部省的一家旅馆里,在他著作的空隙,他毫不犹豫地启示出了以下知识。这里对启示的加以描述,强烈地唤醒了政治与历史的相对存在。如果加重了某种取向,将都不能体现造物主的意思。霍香结所呈现的这种注经体其内化已经是美学。像泉河往事,手中的格桑花碎落了,"我"就长大了!而我们至今不能理解的,仍然是人与宇宙的关联。于是很多人想借助于冥想、调息与辟谷来与世界打通,可太阳始终仅仅是某个时期的"父亲"而已。正如"大司马先生的教诲"章节所述,他的老师去逝了,欲言又止的那些话留在他的喉咙,好像含沙吞土的潮水又退回了大海。这时我真的看见了路人,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还有双鱼轨迹图,永远在一个孤独的宇宙当中,唯有相遇而得解脱。由此,我又回到了阅读起点,仿佛我成了第三个若有所悟的旁人。其实,美学比美要更深一步,一个圆包涵了一切圣知识,即阴阳不隔的法则,同时也是男与女磨合的结果。叙述者就这样叙述下去,从开根号的蛇,到李希霍芬奕法,到两棵树先后出现在湖边,到杜鹃花开,到鞋子,到多次未果的旅游,到桃花,到荼迷度,到梁赞洲之死,到乾凿度等等,我不管实验和迷信有多么强大,没有升华的灵石总是显得僵硬。宛若时间倒流在法穆那里,容器破裂才看见那一刻到来,原来灵就是光的使徒……我的理由是:只要你能从沉到浮,真正浮起来,浮出水面,恣意又如何对立又如何呢?霍香结呀, 死气沉沉的小说已让人都无法庄重,我也总是不满现在,才会以批评作为入口来向世界发问。这部小说简直胜过了一次"触觉展",霍香结已帮我找到了触摸起来的方式,我觉得《灵的编年史》正是我选择看世界最高点的关键之处。可惜在这里我只能短暂停留,将来不论到那里,或者直接进了橐吾界,坚信放手正是归还。熔铸正是我阅读的样子,可靠的一种说法是:我要做的,永远是从乌龟甲壳上,任意挑选一个数,并数下去,直至一切皆输。

  2017年8月6日 北京

  《灵的编年史》读后感(七):白沙×霍香结:一位老出版人谈灵的编年史

  

你缄默如瓶

——读霍香结的《灵的编年史》

  作者:白沙

  作为一个30年的文学出版人,我亲历了3代写作者,策划出版小说无数,畅销、常销者有之。我出版小说很严格,要么畅销,要么打动我,否则没戏。打动我有三个标准:1是探索性,破与立的把握分寸,看作品有没有高度。2是思想性,笔触碰到灵魂没有,有不有痛处,深度怎么样。3是文字的能力,变化如何,对语言的协调力和管控力如何,即纯度够不够。针对这些,我出版过2个人的作品,一个是残雪,一个是北村。残雪小说对人的阴影部分的描述几近境界,让我看到了理性、孤独、感知的意识活动,虽有些抽象,明暗关系处理得比雕塑还坚实清楚。北村对人的灵魂的追问也有相当的高度,他的理解出自大爱,他的表达隐匿在高贵的薄雾中,最终都将通过内心返观,去与教导之美相呼应。还有一个呂新,因我出国合作搁浅,但他的小说曾让我有过许多出版的憧憬和冲动。他的作品对意义有挑衅,对传统有冲撞力量,在唤醒人的存在与沮丧上心肉灵三显。然而,十分坦诚地说,让我真正喜欢和经常念想过的当代作品只有两部:第一部是唐晋的《玄奘》,第二部便是霍香结的《灵的编年史》。这两部作品应该堪称经典,遗憾的是,为此奔波了许久,可它们最后都不是我来操刀的。《玄奘》应该说是一部中国式的精神史诗,小说的结构有如《尤利西斯》般辉煌,其语言一直在追问勇气与决心,也许是作者对宗教有天性的敏感,他表达的真实比任何人都要强烈。这部小说有深不可测的激情,有召唤之美,表面游荡实则进退维谷,这正是灵与史的对立,读了让人有刻骨之感。而这部《灵的编年史》仿佛领唱与合唱的关系,作者让知识沉入其中,凿开结构,让故事与情节缺席,而表达的却是创造与结合,并非茫然与无奈。在此书中,象征与隐喻并轨而行,注疏、师承、评译、汇传、辑佚,成秘密知识的合本。"你"的时间之旅必须顺从引领者,才能到达意义的花园。路径仿佛妄想症,仅有身体只能莅临永恒的局部。是的,除了智慧,真理和谁都不是亲戚,苍穹与井正是大地产生的一切。如果说阅读是一种负担,那么神秘绝对不是一种疾病!神秘是什么呢? 是历史体验? 它象征了对"织体"的竭尽全力? 且看"高斯二世"章节--高斯二世的想法就如鸡下蛋一样临产了,短短二十年功夫,他让法穆变成了全球最大的知识体系!再看"从果阿前往广州"章节--他在自己的船上和中国南部省的一家旅馆里,在他著作的空隙,他毫不犹豫地启示出了以下知识。这里对启示的加以描述,强烈地唤醒了政治与历史的相对存在。如果加重了某种取向,将都不能体现造物主的意思。霍香结所呈现的这种注经体其内化已经是美学。像泉河往事,手中的格桑花碎落了,"我"就长大了!而我们至今不能理解的,仍然是人与宇宙的关联。于是很多人想借助于冥想、调息与辟谷来与世界打通,可太阳始终仅仅是某个时期的"父亲"而已。正如"大司马先生的教诲"章节所述,他的老师去逝了,欲言又止的那些话留在他的喉咙,好像含沙吞土的潮水又退回了大海。这时我真的看见了路人,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还有双鱼轨迹图,永远在一个孤独的宇宙当中,唯有相遇而得解脱。由此,我又回到了阅读起点,仿佛我成了第三个若有所悟的旁人。其实,美学比美要更深一步,一个圆包涵了一切圣知识,即阴阳不隔的法则,同时也是男与女磨合的结果。叙述者就这样叙述下去,从开根号的蛇,到李希霍芬奕法,到两棵树先后出现在湖边,到杜鹃花开,到鞋子,到多次未果的旅游,到桃花,到荼迷度,到梁赞洲之死,到乾凿度等等,我不管实验和迷信有多么强大,没有升华的灵石总是显得僵硬。宛若时间倒流在法穆那里,容器破裂才看见那一刻到来,原来灵就是光的使徒……我的理由是:只要你能从沉到浮,真正浮起来,浮出水面,恣意又如何对立又如何呢?霍香结呀, 死气沉沉的小说已让人都无法庄重,我也总是不满现在,才会以批评作为入口来向世界发问。这部小说简直胜过了一次"触觉展",霍香结已帮我找到了触摸起来的方式,我觉得《灵的编年史》正是我选择看世界最高点的关键之处。可惜在这里我只能短暂停留,将来不论到那里,或者直接进了橐吾界,坚信放手正是归还。熔铸正是我阅读的样子,可靠的一种说法是:我要做的,永远是从乌龟甲壳上,任意挑选一个数,并数下去,直至一切皆输。2017年8月6日

  《灵的编年史》读后感(八):乌蒙×霍香结:一本重造时空的无尽之书

  一本重造时空的无尽之书

  ——读《灵的编年史》

  乌蒙

  近日,读到霍香结新著《灵的编年史》,一扫心头雾霾,仿佛置身其中越过越旧的日子也因着这本自成一体,堪称重造时空的怪异小说而焕然一新,窒碍拥堵的胸臆也顿时空旷清朗起来。翻开《灵的编年史》,我并没有遵照作者明示的阅读路线图去读它,而是依我素常的阅读习惯,从开篇第一页读到了最后一页。读罢掩卷,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但即令你搭进一生也读之不尽的小说。每念及此,我是既喜又忧。喜的是,可以像重访老朋友那样,在任何时候重读《灵的编年史》这本小说,但每一次读都会是清新而愉悦的,不会觉得陈旧和厌烦,因为正如作者明示的阅读法一样,进入这本小说的方式可以是无穷的,而读者在小说内部所触知的景观,也将会因进入路线的不同而千变万化。忧的是,倘若反复进入《灵的编年史》,难免不知不觉地将自身置换为小说中的某个角色,甚至小说的主人公或者霍香结的某个分身,与其共谋,久而久之,活成一个文本造就的幽灵,这可不是一件幸事。话说到这里,我想,也许霍香结会这样反驳我的担忧:被我的小说套牢总比被股票套牢强得多。我虽然不炒股,但被什么东西套牢的感受大体相近。

  我的担忧自有我的道理。但我转念又想,《灵的编年史》作为一部僭越造物主角色,重造时空的无尽之书,固然具有吞噬一切的势能,可同时也蕴含了刷新一切的势能。吞噬,但刷新。也就是说,沉浸于这一小说文本,生命被吞噬的危险和生命被刷新的机遇并存。

  诚如霍香结在小说扉页明示的那样,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这确乎是一部关于鲤鱼教团及其教法史的百科全书式小说。既然名为“教法史”,肯定要涉及鲤鱼教团的来龙去脉,鲤鱼教团的隐秘奥义和教法演变。在笔调上,霍香结也近乎是以庄敬的经史口吻去宣叙、铺排和演绎的。没有插科打诨,没有卖关子和抖包袱,没有花开两枝各表一朵,也没有变戏法式的文字杂耍和迷魂阵,似乎一切都是确凿的信史,有文物可考,有记载可查,有痕迹可循。但若我们往深里读,读进字缝里去,我们不难感知到,作者的知识考古学笔调,不过是一种煞有介事的拟笔,言在此,意不在此。什么鹤寺外传,什么乾凿度,什么大司马先生,什么奥罗拉多那,都不过是作者一本正经的虚构。疑似落在实处的书写,像一个个无边无际的黑洞,扑面而来,吞噬着汪洋恣肆的语词。

  我个人认为,霍香结的野心在于用《灵的编年史》对小说本身予以重新定义。小说文体自诞生以来,就与故事宿命地绑在了一起,无论是讲述一个故事,还是描述一个故事,或者是思考一个故事,都是以故事为书写的原始驱动力。先锋如罗伯-格里耶等,虽则颠覆了以人为中心的书写模式,在文本的字面上,没有讲出一个完整、具体的故事,但透过字里行间,读者还是能够隐隐约约的觉察到,这里面一定有故事,只是故事没有被作者讲出来罢了。霍香结部分地打破了小说与故事的绑定。故事在霍香结的手上,变成了千头万绪的毛线,如果你盯着每一章每一节看,处处都有故事,甚而故事里套故事,但从整体上去把握《灵的编年史》,你就会发现,霍香结笔下的故事不过是完成其语言织体的材料罢了。读罢全书,你得到的,不是一个或若干个被宣讲出来或被暗示出来的故事,而是弥漫始终的梦魇般的语词的精灵,以你为吞噬对象。

  你一边倾力进入他的小说文本,一边又亡命地逃跑,几欲弃卷,却还是忍不住回头,一气猛读,扎得更深。有时磕磕绊绊如坠五里雾中左偏右倒跌跌撞撞往下硬读,有时睁大眼睛提心吊胆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小慎微地深读。原因何在?很简单,虽则在阅读的进程里,有作者人为设置的诸多障碍和陷阱,但障碍和陷阱之所存在,既不是作者故意为难读者,也不是作者逃避本该由其直面的问题故意使障眼法,而是作者顺应小说文本自身的逻辑,在适当的位置安设的适当阻力,借此加深读者的感受力和知解力。总而言之,你一路读下来,披荆斩棘,声音、色彩、气味、意蕴,接踵而至,应接不暇。用宋代词人苏轼《前赤壁赋》所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来概括《灵的编年史》带给我的所闻、所见、所嗅、所思,可谓再恰切不过了。

  2017年6月19日 重庆

  《灵的编年史》读后感(九):冉文俊×霍香结:人类觉醒时代的量子能级写作——正是一部“灵的编年史”

  

人类觉醒时代的量子能级写作

——《灵的编年史·秘密知识的旅程》读后

  作者:冉文俊

  “如果人类真有学术和哲学精神,霍香结的《灵的编年史》即是典范。当然他的作品不止这两样法宝。我猜测霍香结创造的灵的分身与化合应该在人类全有的知识的海洋中打造了很多个质地别具的花园。应该比神佛的天堂更有趣,他应该是把人的人间情志演绎的花团锦簇带进天国一样的时空。把地球上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呈现出来的时空盛宴展示给了众神,令众神生羡。并告知众神:人类也不逊于神族。”

  以上这段话是我还没拿到其著作时的猜测。当看到全文本之后,它的确是一场胃口大开的时空饕餮盛宴。一个博大的主灵故意迈开祂时空幽灵的步履,在各种时空的路口围追堵截,安置迷宫夸克炸弹,各方圣贤、智者、学者、使者、天使、国王、公主、游客、人工智能等等以及动植物万有都在祂的太阳系牧场法则之中。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思维细化深入的秉性、永恒意志指引下心灵的憧憬与愿景、神启之召唤、惊喜之上的诱惑与激烈的快感。

  《灵的编年史》整体上是一种大能量频率玩耍之语言时空游戏布局。每一条分身灵都在编织思维、智慧、艺术与能量流。主灵魂的最为惊艳的是祂具足了一种游龙惊凤的自如语言技巧:以念导能、以能游相。肉体的描点、事物的描点、智慧、奥义知识,是语言之念导引能量的尽情尽兴演绎。精深细腻。只要在祂的迷宫路口,任何一个知识的源头、想象之相都可启迪其能量的波涛汹涌的神迹,时机到了自爆一弹,通感自如、大美自如。从语言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神通笔法,即是人类觉醒时代的量子能级写作。作者的知识无疑是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全知系统。夸张、象征、结合通感,引事物意像离奇演绎、引人入胜、入幻入迷……不知所向。

  文本语言表达清晰,是逻辑之能,知识的编织发展,是智慧之能,艺术的融合爆破,是高能之自如无极。文本中能量波的膨胀与收缩,心境的夸张、沉寂、相与能的幻化、缠绕技巧,就是万维心境的映照。

  其实文本每一小节都可以当作独立的故事来看,有兴致者也可根据九宫导向探索文本迷宫的生成轨迹。

  这是一部以人、神、魔、巫集一体之能之智之技巧之肉身体验感受、心理感受编织的百科全书式文体文本。你可以读出小说、哲学、历史、散文、诗歌、科幻的味道,甚至其中融合编织出了聊斋的味道、神话与童话的味道,犹如在锦上添花。时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时间之光的轮回中、在作者当下的头颅的每个意识中,构筑灵的时空谍影。虚实灵圆觉通、幻影纷呈。语言的魅力,似是而非的轮回、似又在心灵情理之中。作者也擅长用一种令读者眩晕的法术,我把它称为时间巫术。

  总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野心浩大、使命浩大、自信浩大、智慧浩大。作者圣灵之思维与心灵已经突破了人类知识思维方式上的固化局限,拥抱了银河系之大能大美。可以满足任何一方面的读者口味需求。

  我们不能把它说成一个单一的语言文本,实则也是作者以语言为食物的能级修炼次第(思维能量阶梯自设,也是心灵细微深处的发觉)。是为文身双修,一举两得。所以其文本不需要纠缠于确切的文本学界定。织体小说就是人类觉醒时代的开放性小说创生文体。我想,只有这样的写作,才可以彻底释放文字控的摧枯拉朽的顽皮吧,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当然,读过其文本之后,我也有一些自己的觉识。

  心灵的深处也是高处,在宇宙之境的极远处化合为大平坦之境。

  肉眼的使用功能产生了分别,实则是逻辑思维的局限。肉眼睁开是映刻眼前物像的功能启开。但只要意识不动,即无思,则无特殊能量变化。对于逻辑思维的功能价值区分是佛家、道家思想与其它世界宗教的根本不同。

  宇宙本源是自由之灵还是有能级级别的奴役之灵,这也是佛家本源与其它宗教神本源在自性之境界体验上的区别。绝对宇宙精神在我的体验中实则仍然是自由自觉。

  人们逻辑思维演绎的知识,向意识流体倾向即轮回,此轮回状态也是觉醒的契机。心灵需把持一条恒定的能量旋律方可接近觉醒。此乃智慧的价值。

  宇宙之上无绝对、可循环,亦可无为。宇宙本质也不是逻辑推论。

  上帝的无穷大是人类的愚蠢,真主的无上权威也是人类的愚蠢。真如自性本识存于一念,一念即无极自在。一念或也是无念,任它自如呈现。

  2018年1月18日

  《灵的编年史》读后感(十):贾谬×霍香结:灵的编年史︱物化时代的知识迷宫与精神游戏

  灵的编年史︱物化时代的知识迷宫与精神游戏

  作者:贾谬

  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而独称智能,在于人类掌握了知识。动物活在自然的本能里,而人类有了求知的本能,从而打开了无限的可能性。人类可以创造天堂,也可以创造地狱。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知识的获取与使用也完全不同,也许正是这种不同,划分了人类不同的历史时期。

  当今时代,所有的知识几乎都是物的知识。对物质的观察与实验,便是科学;对人与物的关系即数据的归纳与分析,便是经济学。科学指导人类生产物质,经济学指导人类消费物质。人类的知识发展到今天,也就如此而已了。物的知识已经完全物化了人类。

  回溯时光,人类曾经在眩晕与战栗中聆听神的启示,曾经在静虑与澄念中打开自性的具足……如今,这种知识已经遁入历史幽暗的深处。

  霍香结的小说《灵的编年史》有一个副标题:秘密知识的旅程,无疑是对上述历史幽暗深处的知识之重新发现,尽管此书被作家出版社重磅推出,并在《收获》杂志专刊发表,但在物化的时代,亦然突兀地不合时宜。

  作者霍君,其人气宇超然,温文尔雅,对知识却有着暴徒般的热情和行动。廿年前,霍君初寓京华,周末常去潘家园淘书,往往孑身而去,归来必打车以载其册。其室以书为壁,随手翻阅者,地、台所积,起伏如峦。霍君于笔耕之事,耐力颇为超群,自言喜北京冬季之漫长,实写作之佳期。常于冬夜,披祅于键前,通宵达旦,独游古今,不问世事,一室之大,何其大哉!如此积十五年之功,成书《灵的编年史》。又曾浪迹藏原,匿形青海,实修妙证,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书受精脱胎如是。

  作者霍香结,2003年于夏琼寺

  《灵的编年史》以帕米尔高原-欧亚大陆为画幅,以蒙元帝国为画轴,卷舒之际裁取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最壮丽奇诡的一段截图,涉及各种神话、传说、寓言、宗教、哲学、科幻等知识形式之流变,乃至植物学、药物学、毒物学……等等小学科,不胜枚举,行文之体裁应用了引文、检索、考据、注疏等等学术手段,竭力成就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品质,并以符号、图谶、术数等形式镀色,以其幻彩向读者呈现“秘密知识旅程”的入口。

  该书的知识狂热,仿佛在逼人必须对“知识”进行思考。尽管人类对知识的获取与应用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嬗变,但每一种方式在其诞生的当时,都是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比如巫术,无论对后世而言多么荒诞不经,但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它就是(向神)获取知识的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维系着人们的生存,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是生命的一种特性。再反过来说,对于后世,巫术已然是一种死去的知识,和现在人们的生存、生活已经没有关系,或许只是人类生命中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记忆。《灵的编年史》如此汲汲于过去的、仿佛和现在完全无关的知识,共用意又何在呢?

  该书横跨地理之广、穿越时间之久如此雄心勃勃,又刻意打破了线性时间叙事,以洛书的九宫格设计了阅读的各种入口和路径,形成了一座庞杂的知识迷宫。这些知识全部不是物质的知识,作者用书名做谜面,同时揭露了谜底,它们属于秘密知识,灵的编年史即秘密知识的旅程。对于今天实用主义的立场,即物质-欲望趋利避害的法则,这些知识都是没用的。该书如蚁穴蜂巢般精心竭力构造的知识迷宫,便完全成了一座脱世的建筑。作者在导读中阐明了迷宫地图的基本结构:正读为阳遁开局,反读为阴遁开局。这无疑透露了一种从物化世界中遁逃的价值倾向。

  遁于何处?庄子的“逍遥游”,还是伯拉图的“理想国”?我不知道作者的意图,只看到他用知识的秦砖汉瓦垒造了一座精硕的建筑,也许不同的作者会看到不同的答案:抑或是乌托邦的理想,抑或是精神游戏的逍遥。(贾谬,2019年5月28日于北京月照西楼)

  转自艺术达达 公号,2019年5月28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灵的编年史》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