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是一本由梁建章 / 黄文政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精选点评:
●人多力量大 年轻人多力量更大 年轻人多且住得近力量最大
●直到大厦崩塌。
●第一次专门读人口相关的书籍,很受启发。中国算得上是自古以来的人口大国,但20世纪后半叶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人口也迅速增长,因此如果不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30年内中国人口迅速增长超过10亿,恐怕今天的中国就无法在世界上取得如此重大的影响力。书中关于中国的那章提了不少建议,总体是好的,但有些部分还缺乏更多的论证。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关注人口的底层需求(也即人口的特征、结构、变化趋势)这一逻辑的起点是肯定不会错的。瑕不掩瑜,推荐!
●大方向是没有错的,作为科普书也是无伤大雅的,但是被捧上天9.1分就有点夸张了…难道不是人口学最基本的知识么都?以及bias太明显,感觉论证比较局限-毕竟人口也只是最基础的那一部分,还有好多别的决定因素吧
●2018第19本,1、马尔萨斯和罗马俱乐部的人口增长的限制,最倚仗的资源限制条件不复存在,自然资源的规模仅占人类经济活动规模的5%,自然丰富的国家反而进入了资源诅咒困境2、人类活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可以用库兹涅滋曲线解释,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时,人们可以用多余金钱(生存必须条件已经满足)换取时间从而将资源分配至环境改善方面,因而环境良好程度与人口密度其实呈正相关,人越多创新空间和时间越多更有可能改善环境 3、创造力与人的年龄呈负相关关系,30岁左右的人口数量越多,社会的创新活力越足,全球的生育率降低,年轻人早年获取社会资源创新的窗口期越来越短 4、于中国,减少教育时长,提高高质量移民比例,全面鼓励生育,具体将10%gdp补贴生育(15%养老-5%教育=10%,投入教育反而是在获取养老补贴)。
●人口与创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作者将这两者强拉到一起有些牵强了.
●同样讲人口问题,但是观点借鉴的多,原创的少,更喜欢 大国大城 的文风
●170的阅读量,竟然刷出了这么虚高的分数(8.7)。整体上这是一本很浮躁的书,试图建构一个宏大的理论,堆砌了一堆统计数据和图表,却没有足够的逻辑论证,简单几句话就想建立一个因果联系,一两页的空口白牙就想把一个替代解释否定掉,简直不忍直视;政策建议自然也就没有足够的根基了。
●19#03 此人口研究类著作也全然是跟随国家政策的,二胎开放后此类言论跌出不穷,竟不知是全球都发现了老龄化真理还是政策性真理。让我看完也似乎被洗脑产生了多生多好的念想。 |完全从人口结构和数量角度立论,年轻人才与创新息息相关。 |21世纪中叶美中又一次经济增速逆袭(美超中)新是因为中国步入老龄化入口走了日本老路,而美国人口结构恰如上世纪末的中国。让我想起罗杰斯关于21世纪以后是中国人天下的立论(似乎也基于人口立场)。|读日本衰落让我回忆起北海道多个城市里竟了了无人的场景。|
●数据翔实,结构清晰。梁建章真乃妙人。
《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读后感(一):不严谨
看了三分一,感觉推论太不严谨了。放弃了8.1一分有点高,拉下点,本书不想一个纯学术的研究,很多地方数据引用毫无根据,也不写明出处,而且对中国数据分析有失偏颇,太过夸大创新能力对经济影响,适合小白来看,写140有点多啊,不看完就不能来评论吗?有点扯改下行不,……………………………………………………
《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读后感(二):创新和大国
本书主要论述的是创新,作者找了人口这个角度,分析了几个国家的创新和趋势,创新和人口数量/年龄/质量有关,美国作为最大的全球人才库依然还是有着相当强大的竞争力,而印度在未来有可能会迎头赶上,中国作为大国在创新方面的发展也日益强大,在金融危机的源头上作者也给出了不同意见,2008年的金融危机常常被认为是美国次级贷的问题,但作者从人口的角度给出了一个新的解释,而对于很多人认为的国内大城市道路拥堵人口过多,需要靠疏导人口来解决问题,作者也给出了另一个观点,人口数量本身并不是问题,相反他认为这是市政规划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总的来说,数据和论据充分,观点较新也合理,值得一读。
《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读后感(三):中国的挑战
与空荡荡的地球这本书对照来读,相对而言,这本书更加侧重在人口与创新的关系,同样关注将来全世界人口萎缩的问题。
可能是中国学者的作品,本书关注中国将来的挑战。两本书中都提到了21世纪的晚期,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大国是美国和印度。核心的原因是他们的人口是处于一个增长的水平,导致他们在创新方面也会领先全球。
针对这一点倒是提醒我更多对印度的关注。
另外在针对中国人口建议的部分,作者提到了减少义务教育的时间,让年轻人更早的大学毕业进入工作,这点建议听起来蛮有意思,也可能和作者自己亲身的经历相关。
《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本书第一部分论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依赖创新,而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口,包括人口规模、地理聚集程度和人口年龄结构三个方面。
因为想要一个国家变得富裕,除了创新,还有包括稳定的政府、产权保护、良好的基础设施、健全的金融体系、良好的教育和贸易开放这些因素。但从实现的难以程度来看,其中最难的就是创新。所以说国家的经济发展依赖创新。
又因为创新的人不是一个单指标或简单指标能够筛选的,其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保证巨大的基数是获得更多创新的唯一手段。所以说人口是创新的关键。
本书在第二部分用上述理论分别阐述了日本、欧洲主要国家、美国、印度、中国的未来趋势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我的疑问:1)本书中的人口权重是相等的,但根据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多,单位人口的权重应该有差别,所以有没有可能存在在人口单位减少的情况下,总贡献增加的情况。2)在全球化分工的情况下,将更多的低技术工作外包,是不是可以解决某个国家老龄话的问题,即只要全球人口年龄结构合理即可。
《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读后感(五):学术不精,参考而已
只能当作参考性通俗读物,作为学术著作来说主观臆断成分太多,举个很典型的例子来说,作者不认为拜登所说的美国创新优势在于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三个方面,但给出的论据又非常浅薄甚至毫无逻辑性可言,作者认为:首先,政治制度与创新无关,许多民主国家就不是创新的成功例证。他举出了中国大陆七八十年代不是西方式民主制度,但依然是创新经济体,这就很明显地无视当时改革开放其实就是在学习借鉴,西方的经济模式,否则为何不说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是创新经济体呢?其次,作者认为经济制度的优势不可持续。中国已经实行了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并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好的经济制度并非美国所独有。这就更可笑了,这些方面都是美国经济制度中的内容,最后,作者认为教育制度仅代表部分而非全部优势。美国高中教育比大多数发达国家差,甚至比东亚国家还要糟糕。但为何说美国高中教育差又没提出任何可以佐证的数据,至少是逻辑上的理由,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本书确实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人口问题是一个相对敏感的问题,兼听则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