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曾国藩家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12 02:38: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曾国藩家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曾国藩家书》是一本由(清)曾国藩著作,三秦出版社出版的424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8-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国藩家书》精选点评:

  ●曾国藩,家书圣人君子,治世枭雄能臣

  ●坚持初心,保持拙心,摒弃巧心,方得安心。

  ●曾国藩一声恪守“清、慎、勤”,又对清皇帝无比忠诚,所以才能做到那么高的位置,同时能够善始善终,确实值得学习。 但其实也能看出,曾 似乎并非才学能力过人,也未能为中国的进步做出太大贡献,甚至因为他守护清庭,而阻碍了中国的革命,再有就是在洋人入侵上的懦弱,都算不上民族的功臣。

  ●无法不给曾文正公高分,读来很受教益,作为我读曾文正公家书与日记的一个开端。说说这本书的不足,全在翻译上,一是人名的翻译,人物的姓名、字号、别称有很多,不能够统一翻译出来,是很不方便阅读的;二为地名,简称别称等,许多没有翻译;三为典故类,这些最应该翻译的绝大多数没有翻译;四就是有不少文字翻译的不恰当。这些当然是最需要功夫的,所以没有做,这本书最需要的是注解,而不是翻译,近代书信,本来就已经算很浅白,用不着翻译。如果改为注解,篇幅可以减去一般,也更方便读者阅读,开本可以更小,整本书会更精美。

  ●两个偶像,一个著,一个译,能不好吗?

  ●没有惊人的才华,没有显赫的身世,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隐忍

  ●总之还是离不开中国文化思想总源头,曾国藩是践行者。自古以来,立德立功立言的人有三:孔子,王阳明,曾国藩。 关键字:勤,恒,俭。

  ●很好很强大!

  ●2019年9月第一周至10月第一周读。搭配曾国藩传同读。较传记更真实,关于自强与自负,关于日中则昃,月盈则缺,关于谦让与自概,真实诚恳

  ●被称为半个入圣的人,深居庙堂,但对家人的关怀依旧细微温馨,做事做人求心安理得,国之重臣,家之爱人。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一):家书抵万金

  

316,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317,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音勃)兴。 317,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364,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怒。 396,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尔夫妇视儿女过于娇贵。柳子厚《郭橐驼传》所谓旦视而暮抚、爪肤而摇本者,爱之而反以害之。彼谓养树通于养民,吾谓养树通于养儿。尔与冢妇宜深(申)晓此意。

396,东坡有目疾不肯医治,引《庄子》曰:“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吾家自尔母以下皆好吃药,尔宜深明此理,而渐渐劝谏止之。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二):晚清的中流砥柱

  梁启超评价曾国藩为“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从侧面知晓曾国藩一生的丰功伟绩。第一次知道曾国藩是中学的近代史,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屡战屡败”、 “投水自杀”等,当时第一印象为“晚清迂腐可笑的老头”。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的肤浅,也可能是同情弱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心理作祟的缘故吧。

  曾国藩不是个完人,诚然有着他个人的缺点,但绝不能掩盖他的优点。通过《曾国藩家书》,可以再一次体会“晚晴第一名臣”的治学、立志、治军、持家、处世等的思想和态度。如“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将治学比喻为煮肉;君子立志应“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兄弟之间当“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纵观家书全文,前部分在写给弟弟们的书信虽然言辞恳切但也不失严厉,后部分谈及持家、处世时反而更加亲切。当开始读同治时期的书信的时候,心中生起莫名的茫然,曾国藩即将离世,家书即将读完,马上就是再见的时候。

  另,《家书》是本好书,但本书不是本好书。一、全文没有说明,还以为本书就是全部的家书,后搜索后才知晓仅是部分。二、全书翻译太差,绝大多数的内容和原文一样,白话文部分也就算了,生僻字、词也没解释原文照抄。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三):曾工家书,却有所得

  

本以为是各种心思巧妙,读后却发现有着宽厚知足的大智慧,如与文之相通随感,可想清很多事情,多有益处;

论尽孝:

深受儒家影响,但反观表达,却又多了很多谅他人之心,比如九弟在京却想回乡,他便反思是否自己有做的不好;反视孝悌,便反思自己若做的过好,是否就会显得其他弟弟做的不好,让兄弟受到非议,也是自己的问题,由此也能感到一丝真实;

论所得;

其强调很多的便是求亏,月盈则亏,有些方面的不足,比如金钱,比如地位,比如尊敬,与很多人生更重要的事情相比,也不足为说,愿意吃亏,来不失去自我;所以吃穿用度都求节俭;

论与人相处;

与人相处是很关键的,会通过细微来判断人,来结交人;遇到不喜欢的,散财而不亲近,值得学习;

关于功课;

记不清了,总共有八个字,日日坚持,另外,他主张一次认真做一件事,不求多;

关于清末著名的天津教案

说的很清楚,愿意用自己的名声,换来没有战争,只怕最终不能避免,结果如是,背负骂名而清朝没有受到进攻;

读之往往反视自我,就加书而言,为鉴为实;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四):曾国藩家书-部分摘录(待补充)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养生六事:饭后千步走;临睡前洗脚;胸中不恼怒;静坐有定时;练习射箭有定时(射箭可以联系威仪,增强体力),黎明吃一碗白饭,不吃一点菜(?)

  睡觉吃饭要有规律;控制情绪;节制欲望;临睡前洗脚;每天两顿饭之后步行三千步。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容貌应以温和谦恭为贵,心理应以谦让下士为贵。

  庄子、苏东坡都有顺其自然的意思。养生是这样,治理天下也是这样,我教你从睡眠、饮食两方面用功,看似粗浅,却能得到自然的妙处。

  我对任何事都能遵守:“尽我个人努力,听凭命运安排。”两句话。

  节俭吝啬并非只是在饮食上,即便是读书用心,也应该简约,不要太过分。此外,寿命长短,疾病有无,一律听上天安排,不要多生出妄想去计较它。

  养生,以减少恼怒为根本;侍奉双亲,以赢得欢心为根本。

  如果在广大的胸襟中再加上谦虚退让的功夫,就会潇洒无比,人神都会钦佩你。富贵功名都是人世间虚幻的荣誉,只有胸襟广大是真正受用的。胸襟广大,勤俭节约。

  还曾经教你,胸中不应该太苦闷,要活泼泼地,培养出一种生机,这也是去除恼怒的办法。

  在自我修养上可以求强,在胜过别人方面求强却不可以,福气和利益是身外之物,要是专门在胜过别人之处求强,能不能强到底也是不可知晓的,即使终身都强横安稳,也是君子不屑提及的。

  天下古今的庸才,都是因为一个“惰”字导致失败;天下古今的才人,都是因为一个“傲”字导致失败。

  从现在开始反省自己,切实去做事,怎么知道大挫折之后就没有大伸张的那一天呢?

  你的天性是淡泊名利的,再从刚强、宽厚两方面下功夫,就会终身受用不尽了。

  灾祸的到来(。。),然而只要做到:“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不骄盈”这四条,终究可以弥补一二。

  为学四事:看新书要追求快速,不多看就会太孤陋寡闻;温习旧书要追求熟练,不背诵就容易忘记;写字要有恒心,不善于写字就好像身上没有衣服,山中没有草木;写文章要苦思冥想,不善于写文章就像哑巴不能说话,马跛足不能行走。四者缺一不可。养生和学习,二者兼顾就会使意志刚强、身体也不虚弱。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五):曾国藩与做人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晚期朝廷重臣,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丰功伟绩,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便是他最大的功劳之一,因此,他也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曾国藩不但事业出众,道德修养与学识造诣也为人称道,由此有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最能体现出他的为人的事物,就是由他给家人写的信物所编辑起来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从道光二十一年(1842)开始收集,直到同治十年(1871),也就是他61岁且身带疾病时才停止发信,总共收集了330通(这个版本只收集了164通)。信的对象遍及了祖辈,同辈与儿辈。内容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事,交友识人,持家教子和治军从政等。

  《曾国藩家书》里灌输的理念很大程度上也是儒学的教导。从他写的信里,读者可以曾国藩认为自我品德上的完善才是成功的真谛。而修身的成果,是从生活中的细节所体味与修养出来的。比如说,曾国藩教导自己兄弟每天该做的几件事包括:静坐,早起,读史,夜不出门等等。这些习惯看似平平无奇,实际上却能保证我们能够多出思考的时间。具体该思考什么呢?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必是至关紧要的。因此,思考过程中一定要看懂人性,从探讨自身与周围看懂不同的人对各类事物会有何样的反应,由此学会识人。曾国藩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他的识人能力。打仗时,他懂得敌人的心理活动,与其靠着军事上的碾压,他是由对敌人的心理压力与操控才得以取得胜利。处理公务时,在认识手下的性格后,该受重用的人他必定重视。修身最大的用处就是纯净我们的心灵,懂得自己心理的弱点,得以改进后才能消除任何偏见和愚昧的执念。有着纯净的心灵,我们才可以确保看人不会受到外在影响而产生差错,自己的目标也会往追求高尚的信仰方面发展。

  国人对曾国藩的崇拜反映出中国文化对人际交往与自我修养的重视。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社会重视的品德与智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性也与以前大不相同。现代中国的思维方式里是在儒学的根基上再收到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下营造出的。曾国藩所教导的人性奥秘与该有的品德难免也有过时之处。在曾国藩的年代,有才华的人都会去当官,社会对成功人士的认知也十分死板。如今,人们对成功的定义以不再定格在一种生活方式上,个人主义使得人们追求的目标与能展现出的才能各不相同。因此,在某些人的在曾国藩眼中的瑕疵只能代表他们会在某间事物上失败,却能在其他方面绽放光彩。但是,这并不能代表曾国藩所写的教导完全无用。他提倡的自我完善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出自己未发现的才能与让自己本有的优点得到升华。他教的识人方式也该牢记在心,懂得对方怎样思考才会更有效地与对方打交道。总体来说,《曾国藩家书》的核心理念古为今用,虽然某些观念会有所改变,但是人的本性还是一样的。真正体会到《曾国藩家书》里的道理后,我们也离成功不远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曾国藩家书》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