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入侵》是一部由Andrew Prowse执导,D·B·斯威尼 / 丹妮卡·麦凯拉 / Chris Cleveland主演的一部动作 / 恐怖 / 科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异形入侵》精选点评:
●烂片一日游
●2013-5-9 桃子 消磨时间而已 不怎么好看
●这是98年拍的吧。。
●宇宙大烂片!!!拍出这样的片子实在太有勇气了……
●我是要看《黑衣人:异形入侵》的啊!!!
●无敌烂片.
●大烂片!
●一搜,这么多异形~~这一部,爱情挺不错,但是作为科幻片,就差劲了.岛上山脉也不错~~像Lost里的.2008-12-19
●异形制作的太假了,而且最后没有彩蛋,大概他们也知道这片子一定不会卖座。因为制作的假,觉得剧情也很一般,哎,反正你还是别看了,真tm无聊
●有够烂的!恶
《异形入侵》观后感(一):看到异形的造型,我首先想到的是奥特曼……
奥特曼来了,看的十字叉激光电波……啾啾啾啾啾!
这个异型有点弱智哦……
快进看完的,估计也就两分钟把。
哈哈,真不敢相信这个居然是2008的电影
若是1908年的,估计算是好电影了。
《异形入侵》观后感(二):好烂的异形
一看就是电脑做出来的,一点真实感都没有,异形和杀人魔一样,就爱杀人,除了那个什么发射装置,真没看到异形有什么高科技的玩意,整部片子的特技部分就像是大学生拍的DV一样。
我坚持着看完了,后面还不惜成本的搞了个爆炸炸了一个违章建筑,还不知从什么片里剪辑了一段航母的画面,发射了个非常精确的导弹炸掉了异形的装置,然后世界和平,万事大吉。我说,这也太容易了吧。
《异形入侵》观后感(三):雷片的雷邏輯
我向來認為:
(一)行業分析或是文本解構例外,評論是寫給看過電影的人看的;
(二)看過電影的人沒有必要看評論,除非他們準備要寫評論;
(三)所以評論是為了(寫)評論(的人)而存在的。
(四)所以我不熱衷寫評論。
現在我認為(一)是不完全正確的,因為評論有時候是為了讓人避免被雷到,或是通過告訴別人此雷不同彼雷加以一定技術量化後的呈現而得以讓人自行決定究竟要不要被雷到而存在的。
為了避免次文化的泛濫污染(如“雷”這個概念),豆瓣是不應在評價裡加入(在可以量化的情況下究竟有多少個)雷這樣的隨意點擊評價的。這個工作,誠應交由被雷到的人用文字來處理。。。
電影的預算:
二百五十萬美元的預算,你想怎樣?
我想說,這個預算可以拍一部不錯的港產片了,如果有人認為這也叫節省的話。
電影的命名:
比照《後天》這樣漠視文本和命名語境的硬直翻譯器直譯一樣,這部電影在國內的中文譯名叫為《中暑》,似乎沒有比前者恰當多少。電影裡沒有人中過暑,沒有因為任何熱病而產生的細菌,也沒有天氣的任何變化,影片只是選了在看來有點熱的夏威夷拍攝,除了穿得有多點少,或是為了下海游泳,沒有人因為溫度而脫下過一件衣服。電影開場女主角和一眾女演員等泳衣女郎,只是剛巧在海灘擺甫士拍照片。但一部以外星侵略為題材的電影,叫作《中署》,看似女生都穿着比肩尼來演,確實會讓很多人有莫明其妙的期待,對膚淺的觀眾(如我)是有一點點的誘人。
類型題材:
拍來是針對“Sci Fi Channel”上播放的電影,它本來就是作為典型的科幻片種來製作,守着硬科幻的套路,充滿了只能拿來說的特殊輻射增量統計數據(嚴重缺乏Informative Graphic的處理)、微縮的政府行為(軍部)存在稀少的資源投入(說明是一支特種部隊在小島進行研究)、先進又容易壞的偽新科技裝備等。有些看似很堅實但只能用說來表達的科學根據(1975年後劇增的輻射),在敘事過程中經歷大量的顧此失彼後,最後落入越說越難自圓其說的境地,必須以軟科幻的路數填補空洞,來作結(毀滅一切)。
製作質量:
一切都是極爛的。情節堆砌、對白幼稚、演技生硬、配樂失敗、剪接馬虎、怪獸簡陋、特技可怕。CG好像是國內剛學MAYA軟件的學生看着屏幕隨便硬加上去的,甚至連YouTube的平均影片修改質量也達不到。這部影片還要聲稱是與《遥远星空 / Farscape》同一製作劇組製作的,那些只參與了《遙》片又沒有參與《中暑》的人只怕要吐血。
硬傷所在:(舉其一)
主角在影片中段找到一個神經質的老邁婦人,發現她和主角自己一樣,都是自從1975年開始,就老是夢同一個夢,夢見自己在看奇怪的電視畫面,畫面裡是火山、昆蟲、紅眼的片段剪輯。於是就認為可以據此來聲稱這是全世界都有的現象。電影在後段通過被紅眼“上身控制”的第二男主角來解釋,說“其實你們夢見的是當年外星人來到地球,發送到外星人老家的訊息,訊息內容正好是決定要通過暖化來佔據地球的計劃陳述,它們沒有想到原來還是有人能接收到這些訊息的。。。”。這就已經是跡近蠻幹的自由心證式說明了,不是原作夠爛,就是電影在編劇過程中有了太一廂情願的估算,說服了自己“這樣也行嘛”,然後再說服其他人“這樣是Okay的”。就是經由這樣拖泥帶水的一廂情願,興致勃勃的盲目蠻幹,才有可能讓這樣的電影拍出來。電影看到中段我一直停止不了想像,這部電影的拍攝過程應該比電影本身更精彩。。。(可歌可泣)
肇因的猜測:
像《中暑》這樣的大雷作(雖然好像是拍給電視播放的電視電影),我相信它背後的雷因,一定包含了雷到不行的想法和執行這些想法又雷到不行的製作群:
(1)雷點子
一個稍為有點水平的劇本是不可能拍成這個模樣的,所以,這一定是:
1A)根本沒有劇本;
1B)有一本寫了很多可能性來不給整理的筆記本,或者;
1C)在一張餐室墊桌紙背後寫下了濃縮了包含劇本、對白、造型、場景設計、分鏡、故事板、項目計劃、演員、工作人員調度、各種各樣預算等資料不經專人或程式解密看不懂所有元素的神秘塗鴉;
1D)“原作”是很棒的劇本,但是並不屬於劇組,譬如說原作者加入劇組談不下來,在斟情前期工作已經投入了不上不下的情況中,有人決定要在沒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把原來的“好點子”進行新的組合排列,例如把“外星人要用很玄的超級裝置把冰山溶解來為地球暖化鋪墊關鍵的肇因”,經過有人以為很妙的想法判斷出可以換成現在的“外星人要通過一個不能讓人看見全貌形狀的裝置釋放很少人聽過的神秘輻射自1975年開始的增量造成火山頻仍爆發引起地球暖化”。
(2)雷人、雷組合、雷陣
這樣徹頭徹尾的雷片,在地球上只有很低很低機率的形式可能性是由單獨一個雷人造成的,所以,這一定是;
2A)很多雷人,本來就認識的或是本來互不認識的一個夢幻組合,某天資本主義的上帝決定以打包形式來一次性的拯救一批人,決定讓他們互相認識,然後因緣際會地拍出這樣的電影,然後一次性的讓這些人用比正常更有效率的方式,讓他們快速地滾出不適合他們呆的行業;
2B)真的只有一個雷人,那個就是獨排眾議的投資者;
2C)有兩個雷人,其中一個剛才提及了,另外一個正好與之前那個雷人有一定的社會關係,譬如說父子,婚外情的出軌者和第三者,或是欠債者和債主的關係。
2D)雷人的數量可以縮窄,但其中一個或唯一的一個雷人很可能在劇組裡同時擔當了兩個重要的角色,如本片的製作人或製片就同時也是編劇(David Kemper)。
其實,我相信當電影拍成毛片後,劇組裡任何人都應該至少能遇上一兩個在朋友圈裡稍為有點觀影常識的人,告訴他們這是不該在這個年代製作的電影吧?
* * * *
除了我是真的把電影看完了外,還有另一個原因讓我要寫評論:
我也在看完電影腦袋裡還是裝滿這部電影的畫面的情況下,跑到網上稍為好奇了一下究竟人們會怎麼說這部電影,而在回到豆瓣之前,我在Watch-Movies.net看見一個名為elaurac的網友:給了《中暑 / Heatstroke》這樣的評價:
Movie 35, view 45, acting 45.
這位仁兄曾經評論過百部電影,最近的一部《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2008) 》,評價他給了:
Movie 55, view 45, acting 55.
我不是被這個雷到了,也不是要議論這位給分數給的很慷慨的網友(寬容是美德,Right?),我是MD很害怕我活的這個世界可能已經被不會被這部電影雷到的人佔去了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