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巷说异闻录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09 03:31: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巷说异闻录读后感精选

  《巷说异闻录》是一本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著作,38.00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巷说异闻录》读后感(一):这是我今年读过最好看的小说惹

  平时不读书的我偶然经过书店,翻了翻这本书,当即就买下了带回家。一口气读完有些惋惜,实在是太好看了!从小喜欢光怪陆离的鬼怪故事,但是从没有当真过,作者用聊宅志异式文风严谨写出一个又一个故事,不过故事本身的精彩并不因此严谨的文风打了折扣。谨慎,简洁有力地组织着故事情节,逻辑清楚地推动着故事发展。不得不说作者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相恨见晚的朋友,读起来有熟悉的亲切感仿佛回到儿时在电视上看鬼怪故事的时候,反反复复看了良久,相恨见晚买了好几本送人。哎呀,真的好久没这样痛快的读过一本书了。

  什么时候出续集啊!度日如年,需要作者出续集才能活的样子。

  《巷说异闻录》读后感(二):当代志怪短篇小说集

  这其实是檀信介在网络上发表过的一些故事的合集,每个故事都是独立开来的,除了民国那几个故事存在着逻辑上的联系,其他的故事与故事之间不存在内线的关联,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中短篇故事集。这些故事挺玄乎的,充满着浓郁的中国民间故事风格,加之作者又在其中增加了悬疑的文字风格,使得故事的可读性更强,这倒确实是个全新的创作模式。不过,每个故事都显得单薄,这种单薄使得故事的精彩性被打了折扣,此消彼长,也使得整部书有些对不起这本书的价格。其中有些故事篇幅较短,为了从版页,硬生生的将前面后面都留下了大段打断的空白,这比书本身可以将字号放大,增加行距还要让人厌恶,也不知道出版商这么做,良心会不会痛啊!

  这个类型的志怪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见到,只是那时候的人们对于故事和文学的要求没有如今的读者这么高,所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我只能给出三颗星,几个线。其实,整个故事可以重新做编排,把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加强,增加故事的粘性,塑造更强的人物,那就完美了。

  《巷说异闻录》读后感(三):玄妙之中皆显人性

  今天,借着中午休息的时候,阅读了《巷说异闻录》一书的试读部分,既然是巷说,那一定是民间的流传较多一些,单单从本书的名字就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就想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奇异故事。《巷说异闻录》是旅日青年作家檀信介所著,本书故事来自知乎文学故事知名答主檀信介的故事专栏,其特点都有真实的人物和时代背景,兼备了志怪、悬疑、推理等多种流行阅读元素于一身,还联系了一些民间传说和风俗文化。例如,“斩龙角”隐喻袁世凯,“破地狱”与民国历史背景、道术文化等相联,通过荒诞与魔幻来反应、讽刺现实,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歧视女性、江湖骗子等现象,让人感受到善恶有报的因果循环,给人以正面的感悟。

  书中的几个小故事,在我读来,虽然充满奇幻,有点儿类似于《聊斋志异》。无论是哪个小故事,最终反映出来的都是世间人的一切,反映人的真善美一面,同样也展现出人性的假恶丑的一面。原以为说鬼啊、神啊的等等是封建迷信的事情,但是正是通过这些玄妙的事物才展现出人生百味,很巧妙地表露出人性。试读部分的小故事《金簪记》虽讲述的是落魄纨绔子弟受到朋友之妻有目的地离间,最终启用家族的绝技而亡的故事,讽刺当今有些朋友之间以利益为主,完全不是因友情所聚,这样的朋友之情不要也罢。《既济壶》一则刚开始以为是说一件有魔力的器具,后来才知道故事反映出的是人的伪装和贪婪一面,故事从开头的名不见经传,到后来的豁然开朗,着实让读者回味深长。《阴阳鱼》一则在我读来是一个恩将仇报的小故事。因为朝代的变换发生的杀戮,因为善良收留的庄客,因为战争平息后的故人回转,因为居心叵测的污蔑等等,逼死了善良的人,当然恶人也没有逃脱老天的惩罚······

  世间万物,因果循环,这个无法用科学完全解释的事情却总是存在的,一个小故事尚且能够反映人性,更何况真实生活中的林林种种。

  《巷说异闻录》是一本不错的世人警醒书籍,从故事中品味人性,反思人生,读过之后能够让人明辨善恶是非,此书意义即在于此。

  《巷说异闻录》读后感(四):令人脊背发凉的志怪故事 令人脊背发凉的志怪故事

  巷说异闻录

  令人脊背发凉的志怪故事

  酷爱收集民间传说,好事儿于流传在街头巷尾的八卦故事,但在今天这种互联网时代,消息的传播速度可谓达到了历史极点,新闻时事热点再也不是以前那样带有以讹传讹性质的口口相传了,所以神叨儿的传闻仿佛与我们渐行渐远。

  但真正的志怪故事不会消失,它是我们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我们贯古通今的方法与手段之一,既然借古讽今的用意已经成为了志怪故事的常规表现手法,那么这本《巷说异闻录》无疑是让其更上一层楼。

  志怪故事背景多设立在古代,这与古代封建迷信有相当的关系,正是古代时期,很多奇异现象无法用科学解释,信息传播的又慢,人们见到这种怪异情况就会觉得非常神奇,从而将此类现象归为神仙显灵,也让后人传诵此事时候会夸大其词,也让故事富有神秘色彩。

  当志怪故事的大背景确定了之后,剩下的就是故事本身了。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一股能让酷暑降下温来的寒意,文章的结尾处的点睛之笔往往能把整个故事要讲的主题给呈现出来,又使故事之外要表达的内容加之体现,且故事性有着极强的代入感,急转直下的剧情转折令读者脊背发凉也就不是怪事了。

  整本书的篇目虽然不像子不语类的书那么多,可谓篇篇都是中长篇,这种篇幅下的故事有故事前瞻的楔子,有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生活小事,有可以承接故事转折的支线描写,人物刀刀见肉,事件真真见血,当故事的人和事碰撞之后,迸发出人性的险恶,才是故事的开始,引发的深思,才是故事的核心与可贵之处。

  通俗易懂,简单理解,我想读者都会喜欢这种很玄妙的故事,巧妙的提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清晰的支线叙事,许许多多对人性及人心的险恶的映射,让这本书增添了几分内涵,多了几分哲理,又让读者更加对历史故事抱有喜爱,同时让志怪故事继续流传,让故事深入人心,让读者想象、悟出的道理变得深刻。

  故事给我们那么多的反省,我们也要借助故事来调整自身,是否在书中某一刻看到了能让自己引起共鸣的东西,又是否需要摒弃某些不该有的心态,书中自有答案。

  《巷说异闻录》读后感(五):人心真的是这世上最难测的东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儿时被老妈带去《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老先生的故居去游览过一番并买回一本《聊斋志异》来看的缘故,至今我还是对于神仙鬼怪类的短篇小说情有独钟。

  一直都认为其实类似于聊斋类的小说比较适合写作者发挥自己的水平的。因为描写的环境本就是一个奇异的世界,所以使得天马行空的情节得以最大限度的融入。只是这聊斋类的小说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一篇鬼故事就能够担得起的,一味的只追求鬼怪元素,那只能是被叫做惊悚故事。聊斋之所以是聊斋,更大的一部分原因是这些讲述鬼狐神怪故事背后所暗藏的人性。其实在每一个人表面的皮囊之下,心中都有存有鬼怪,只是不知何时、何境、何情之下会窜跳出来而已。

  这世上本是没有鬼怪的,有关于鬼的故事大多是来自于街谈巷语,众人的传说。所以这本《巷说异闻录》名字倒也是取得贴切巧妙。不过认真读来却又不同于以往那些看过的鬼怪传说故事,别有另外一番精致在其中。许多怪谈小说故事,往往不设置年代背景,即便是有所提及也只是轻描淡写几句而已。然而这《巷说异闻录》却偏偏要不走寻常路,其中的每一个故事均有其历史年代背景,有几个故事甚至能够与历史上真实的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不得不说作者在写作中真是大胆,借用背景倒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讲述融入的合理巧妙很是会给自己的作品加分,但是若是一个不小心也很容易暴露出自己对于各种文化知识的匮乏。作者将这些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同时也彰显了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功底。

  鬼怪故事若只是看表面的新奇与热闹,是很容易让人过目就忘的。唯有将人性人心之刻画借故事展现于人,方才称得上是佳作。在书中的几篇故事中,人心之险恶,人性之贪婪,欲望之难平,现实之残酷被作者展现的淋漓尽致。精彩的异闻故事背后,蕴含的实则是辛辣无比的暗喻讽刺。

  虽是鬼怪异闻,但书中的人物形象读来确是那样的熟悉,自己或是身边之人皆多多少少沾有些影子。人人皆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但有时即便是自己的内心也是难以操控的。我们向往良善,却不知何时竟被恶念牵着鼻子走,也不知何时会被他人偶尔顿生的恶念所害。归根结底而谈,这人心真的是这世上最难测的东西。

  《巷说异闻录》读后感(六):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掰开了,揉碎了,正着瞅,反着看,细细嗅嗅,嗯,有一股《聊斋志异》的味道,索性标题也借用一下郭沫若郭老在蒲松龄故居的对联,以示敬意。

  《巷说异闻录》,看标题肯定不是正史或者野史,而是街头巷尾的杂谈,就像我们小时候坐在胡同口听长辈给我们讲故事一样,妖魔鬼怪,神仙妖精,奇人奇事等等,这些故事总是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就像这本书一样,先是被书的名字吸引,然后再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打开书,首先就被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目录给吸引住了,斩龙角,买竹筹,卖鬼记,斩鬼婴,金簪记,既济壶,阴阳鱼等等几个故事组成,斩龙角隐喻袁大头,破地狱则与民国历史背景和中国的道术有关,描写的是战争的残酷,人伦的扭曲,却是给人以启迪,思考人生,思考人性。

  《金簪记》讲述了胡儿和马跃之间的友情岁月,同吃同喝有时同床共枕,同患难,共享福,及之后来,马跃的老婆对胡儿这个穷朋友有了意见。有意见是正常的,没有意见反而这个女人不正常了,后来栽赃胡儿,胡儿就施展了炼金术,把自己练成了一把金簪,故事就这样结尾了,却给我们留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其实,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门当户对的关系,双方各方面的实力差不多,关系能维持的久一些深一些,如果差太多,就不对等了。如果胡儿有一份正当工作,有个持家有道的老婆,马跃老婆也不会说什么了。

  《阴阳鱼》,就更有现实指导意义了,真是升米恩,斗米仇。黎家寨的两位主人,在李自成屠城成都的时候,一时心软收留了一帮流民,吃住在寨里并且用他们的特殊技能保他们安全。不成想,不但不报恩,反而觊觎寨子里的财产,联合外人将两位主人告上县衙,最后两位主人,双双跳江,化为一对阴阳鱼,相伴于江湖。

  《既济壶》主人喜欢踢足球,并且还说有一位白虎堂的太尉也喜欢踢足球,这货不就是坑害林冲的高俅嘛,历史背景也就是北宋了。整个故事,可以说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可以说是做人要本分,别想天上掉馅饼,掉下来也不是你的,是你的也可能是有毒的。看看故事中的书生,自作多情,拐走小娘子,最后还想夺取小娘子几十年的青春,不成想套中有套,一山更有一山高,白白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搭进去,为他人的永葆青春增砖添瓦。人生啊,还是本分做事,不是你的不要拿。

  《巷说异闻录》读后感(七):奇思怪想,令我们称赞

  《巷说导闻录》可能是文人自作自受的故事,他本来想通过科举谋得一官半职,却不知道从官的路从来都是越走越狭窄,不是每位人都能从黑走到白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正经文人,对于胡说八道的故事是不屑一顾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能当官作福,对于致力于“富贵书中求”的同志,在心灰意冷之际,必然是凭借着自己肚中的墨水写出一些荒诞不经的故事。

  《金簪记》说的是一个落魄子弟遭到兄弟之妻嬉弄的故事,兄弟即使是分袖之香,也不容得人埋汰,但是“贤内助”出于特定的目的,设了局让“胡儿”不明不白地炼了金,让自己始终如影随形地成为其妻的命运。这个故事对于讽刺元朝的民族矛盾是没有直接的影射,但是深究一番,故事的主人公还是借古讽今,他认定最好的朋友关系都是因为利益所结成的,而不是情感的结合,因此宁可玉碎,也不做瓦全之事。

  《既济壶》中提及了小鞑子,无论从字形还是实况,我们对鞑子有了先入为主的仇恨,我们对于那些“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有着极大的恶意,然而此则故事却反其道而行之:小鞑子既不是说书卖唱的,也不是练棍变戏法的,只是一个踢球的主儿,在体育运动极其封闭的年代,观演的对象还是大家闺秀,凭借着一束“龙吐珠”赢得了广阔的观众,本以为收入颇丰,却不料只是留下维持生计的必需,其余的都散作给帮闲伙计,可见其胸怀的广阔和智慧的深奥,但难得的是他“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此后凭借着美名,成为了府尹的“节级”,故事的构思如此巧妙,大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如果故事只是到此为止,也是很完整的,可是这近千字的叙述只是简单的铺垫,“我祖传一只既济壶,有它便能保青春永驻、长生不老”作为过渡句,如轻风拂水了无痕迹!随着剧情的推进,小鞑子的戏分自然转向其丑妻,还发生在一个从北面逃难的书生(算命先生)之间,可谓是“男女大防”才是故事的文眼,待到小鞑子从泰山庙会回乡后,与书生的无名之火则让故事突然间窜至了高潮,先是闭门打击,后又良心发现,然后在外人面前学会了装(妙处在装:举案齐眉、琴瑟和鸣),最后的私遇则是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偷书赠人终究是纸里包不住火,让仇恨如鲜花烹油,不可遏止。故事的结局更是滑稽,居然丑妻从幕后走向了台前,成为了既济壶的最佳受益者,而小鞑子也不是等闲之辈,居然与丑妻一起演出了一则请君入瓮的好戏!!!

  《巷说异闻录》读后感(八):民间故事集合-挺有意思

  书的封面是日本百鬼夜行那种图案,颜色阴郁,饱和度低,放在西西弗的中岛台上,猛地一看以为是类似《怪谈》那种乡野故事短篇。慢慢看着觉得行文挺像三言两拍的,故事有完整的故事背景和真实的人物原型。分成若干中短篇小说,书也不厚,随手翻翻,在茶馆泡一下午就看完了。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不像《聊斋志异》里的故事那样让人不可置信,它更像一段充满趣味性与哲理性的历史故事。而这些故事,留给我们的除了一些奇闻趣事之外,更多的则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心的拷问。

  被第一篇《破地狱》吸引,在民国军阀割据战乱横行的乡下,有一个老道擅长法术破地狱,专为超度亡魂,在法坛边缘放置几片瓦片,道士一边唱经一边舞剑,一通经念完,转身用剑将瓦片击碎。象征着地狱的铁壁被击破,亡灵飞升上天。这段对民俗的描写好像回到了汪曾祺、梁思成他们生活的民国末年。

  本以为是一个描写古代生活场景的故事,没想到随后又写到了老道士带了两个小道士,一个会祝由术,能如人梦境。这就开始变成玄幻的书了?作者的意图怎么会这么容易被猜到呢,往下看,这个会入梦的小道士看上了主家的四姨太。这就对了,这才是市民小说应该有的发展方向啊。事态接着往下发展,四姨太和小道士勾搭成奸准备私奔了,在私奔的当晚,四姨太死在了小姐房里,小道士死在了床下。

  短短几千字,从民俗小说到神怪小说,再到市民小说最后,嗯,这是个悬疑小说。作者笔力可见一斑。这故事的下半段更有意思,不过在这就不剧透了。

  故事虽然假借鬼怪之事,但表达的都是人世间的爱恨情仇,不过是寄予神怪的外壳。反映人真善美,假恶丑的七情六欲。人的心思有时候比鬼怪更可怕,所谓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联想经常上头条的社会新闻,很难说人性究竟高于世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通过这些玄妙的事物展现人间百味,悲欢离合。

  世间万物,因果循环,这个无法用科学完全解释的事情却总是存在的,一个小故事尚且能够反映人性,更何况真实生活中的林林种种。

  世事如棋局局新,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落子何处,拨开层层迷局,乱花迷眼,让我们这些看客也难辨真伪。结局亦不觉得突兀,顺理成章的合情合理,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自己的性格息息相关。

  人性有善有恶,有友爱、善良、同情心,也有嫉妒、贪婪和无穷的欲望。

  《巷说异闻录》读后感(九):真实的人性

  中国民间自古就有很多关于神、鬼、妖、怪、人的各种故事和传说。并且一直兴盛不衰。遥想小时候,夏天的夜晚,搬个小板凳到院子里乘凉,然后听奶奶讲神话故事,别提有多么享受,在月光下,被故事中的人物们吸引着,并且相信他们都是存在的,小时候缠着奶奶听狼外婆,咯吱咯吱吃手指的童年阴影伴随到现在,那时候越害怕越想听,好多猎奇的故事丰富了我们的童年时光。

  民间的很多故事一方面对我们的生活充满娱乐意义,民间故事情节曲折奇妙,爱情凄婉动人,故事充满玄幻色彩、意境优美,充满想象,满足了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实现的超能力和愿望。另一方面,民间的很多故事都三观很正,惩恶扬善,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民间的很多故事在我们读完之后往往能带给我们深思,其中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影响着一代代人民。民间故事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还体现了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不愿向命运屈服的决心,还沉淀了民众对生命的思考,对人性的洞察,对经典文化的传播。

  本书的作者是来自知乎文学故事知名答主檀信介,他的专栏故事特点是都有真实的人物和时代背景,兼备了志怪、悬疑、推理等多种流行阅读元素于一身,还联系了一些民间传说和风俗文化。故事可读性强,寓意深远,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龙吐珠》这个故事看完以后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其中有悬念有爱情,整个故事带着一个谜团让你看下去,结局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直到最后一刻,你会感觉到生命如此脆弱,生与死,名与利,爱与恨不过是在呼吸之间。幸福往往伴随着痛楚,快乐的同时总在害怕下一秒会有灾难发生,如履薄冰,却有欢欣交集。人性的贪婪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是否能安于现状,珍惜所拥有的生活,还是渴望拥有更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些存在于人性的一念间。

  《阴阳鱼》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地领会到人性最真实、最残酷的一面。原以为人的本性就是善的,恶则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一点一点滋生起来的。然而这个故事却表现出了人性本恶,作者把人性中的恶挖掘的如此透彻。倪十二与三娘子三相公没有深仇大恨,甚至救他们于水火,然而我就是觊觎你的家产,想据为己有。人性中的那些恶在时机来临时,表现地如此淋漓尽致。所以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恶,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最后的结局让所有人警醒,于我们而言,要始终保持一个底线,常怀感恩之心,善良之心,做人做事都无愧于心。

  这本书的每个故事都情节紧凑、引人入胜,故事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所体现的寓意又引人深思,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巷说异闻录》读后感(十):现代版《聊斋志异》

  这本书感觉有点“成也封面败也封面”。首先就被这个封面吸引了,特别像日本的志怪小说系列,好奇心特别强烈,但是仔细阅读之后会发现,这本书实际上是中国作家(知乎大V)的作品,而且内容也是中国本土的传说或趣闻,是正儿八经的中国制造,因此,你会觉得封面又不好了,觉得制作者颇有“崇洋媚外”或者“欺骗性”设计,如果设计成中国鬼怪图画的封面可能会更贴切一些。比如,一看到这本书封面会想到现代版的《聊斋志异》,这种印象就比日本志怪小说的印象也更贴切,更厉害一些。

  这本书并不是一个长篇小说,是几个故事组成的短篇合集,基本上包含了作者的大部分鬼怪类的作品,还有有2篇是首发。作者说他的故事灵感有的是从一些古代的小说,比如《山海经》,《搜神记》等神话故事中提炼、改编的新故事,还有一些就是作者收集或听说的一些民间的奇闻轶事等。读起来很有意思,除了作者的文笔很好,每一个神话鬼怪故事都有一定的推理,或者是烧脑的情景,让你看的时候很刺激惊险之外,作者在写作用词上也选用一些文言文,或者说书人的措辞,很有年代感。特定背景下的故事还能让你,学到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中国古代对罗马的称呼叫大秦。

  同时,因为是民间传说,故事很多,民间俗语的由来往往就找到了前因后果。比如我们常说的猴年马月,原来是从胡儿马越这个词音译过来的。而胡儿马越其实是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因为两个人好到不分你我,所以人们就把糊里糊涂分不清你我的东西都叫胡儿马越。不过后来随着时间累积,猴年马月已经不是原来的意思了。本书中胡儿马越的故事,其实就像一个小寓言一样(《聊斋志异》其实就是寓言故事的一种),通过胡儿对马越妻子的几次“以德报怨”,体现了胡儿的人品和对马越的兄弟情义。能够设身处地为你着想的人,就是真朋友。

  而且作者写故事的方法也特别专业,就像是一个说书人,民间巷子里传说的故事全都讲了出来。竟是一些古话口头禅等说书人用语,读起来津津有味,很有代入感,感觉如果用一个分段式的拍摄手法弄成一部电影,也是相当有意思的。

  这本书虽然讲的是一些鬼怪或民间传闻,看似不真实的故事情节,但却写尽了人情冷暖,人间怪象,但同时也暗讽了一些世间不平事,就像寓言故事一样,让我们对生活有很多的反思,你身边的人情关系和社会百态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对于平时就喜欢爱看鬼怪故事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一本不可或缺。通过封面给我的思考,我倒更希望中国的志怪类小说能够越写越好,因为我想鬼怪类的故事,也应该是中国写的早一些,素材更多一些。希望中国的作家写出越来越多的好作品,希望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巷说异闻录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