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是一本由[日]押井守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读后感(一):收获:提供了新的观影方式
本书特点在于提出了独特的“胜败观”,所谓“胜败观”不过是价值观的一种罢了。草草看完,并不能改变任何人的价值观,最多是灵光乍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不过实实在在的收获是“将电影看成是现实,与漫不经心地观看,两者能看到的事物将会截然不同”。通过观影增加生命体验的“宽度”,确实是值得一试的好思路。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读后感(二):把思考带进日常
看了书名就觉得很想买的一本书,看了之后会思考作者的思考的角度。从电影中学习上班族生存法则,是作者结合自身导演的经验及观影角度的总结。
除了这些很有见地的职场“毒鸭汤”之外,还会想到这种思维逻辑。
平时的电影看过就算,没有过多的思考,看完书,把作者推荐的电影都看一遍,再结合自己感受,又会得到怎么样的想法呢?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读后感(三):天马行空的影评集,却都像一句句正确的废话
冲着书名看的,发现跟我想象的内容完全不一样,基本上就是一本影评集。看完没有“哇!”的惊艳,只是不停在回想这一章到底在讲什么,让人怀疑作者,怀疑自己,怀疑人生,大概漫画家的世界就是这么天马行空、不可理喻。
每一章开头总结的句子,都像一句正确的废话,让人找不出错处,但就是不会真正想要用在生活中,看了,也就忘了。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读后感(四):前言 电影是上班族都该看的最佳教科书
没有比失败更令人感到舒适的事了。失败后,个性变得犹豫不前,一辈子都在回味失败的苦楚中度过就行了。这种舒适的日子,让人无法抗拒。反之,若是胜利了,接下来就要去持续获胜才行。所谓“胜利”二字,系指不断获胜直到永远;但只要失败一次,周边便会被不断的挫折环绕着,一辈子都沉浸在自我怜悯的情绪中。败北的蜜汁便是如此甜美。
押井守这是什么毒鸡汤 哈哈哈哈哈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读后感(五):小有启示
(1) 别人没问,就不要随意回答。
(2) 失败得再漂亮也没意义。
(3)别相信那种说话全凭经验与直觉的人。
(4)(管理者)凭习惯安排职位是为了在失败时找借口。
(5)避免参与者偏见(点球成金)
(6)上司要肯对下属负责。
(7)不要给无能下属选项(在不强迫的情况下推动一把)。
(8)一定要拥有自身目标。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读后感(六):书里提到的一些书和电影
作者自己的:《为了胜利而奋战吧!》
《攻壳机动队》1995
《攻壳机动队2:无罪》2004
《天使之卵》
《加尔姆战记》
鸟海永行
《科学小飞侠》
史蒂文·索德伯格
《性、谎言和录像带》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十一罗汉》
《江湖浪子》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读后感(七):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2019.1.29)
我以为是自传。
结果是影评。
而且是把电影里的东西应用到职场的影评。
看完我觉得我不是那么喜欢押井守了。
他说不想成为宫崎骏黑择明那样的人,因为不是真的快乐。
说做电影和踢足球一样要重视对方。
难道做电影。表达自己内心世界,想要把想传达的东西用自己想要的方式传达出来,这样不快乐吗?
他在书中提到过一个想拍的鲁邦三世的脑洞。真的是个天才,创意满分。可是他说因为太多人拍鲁邦三世了,所以不想拍。
这样的他无论作为艺术家还是商人其实都是成功的。
只是不是我喜欢的那种。
我还是太过浪漫主义了。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读后感(八):还行吧
可能是学术论文读多了,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结构不是很通顺。内容写着写着就跳到了其他的地方。
有些部分写的还是比较“反鸡汤”,倒是有些与众不同的,坦率的感觉。
会再读一遍?可能将来需要的时候会重读一遍,但是概率比较小。
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一定要140字么?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读后感(九):哈哈哈哈宝藏男孩押井守
杠精本精,爱了爱了。他所有的杠点我都认同,我也经常看到歌颂真善美的电影头疼。比如《我不是药神》,我也想改结局,当他发现他他的药救不了那么多的人,却依然被当成神后,目睹人性的黑暗愤怒的吼出:“敲尼玛,我不是药神…”
押对《拯救大兵瑞恩》的点评很有意思,讲的是你也有价值,为什么要选择那个你以为更高级的价值而放弃自己?他非常不解为什么斯皮尔伯格讲了个这么个故事,他想改,但作为从业人员,我深知电影一旦完成就没有任何修改的空间。牵一发动全身,故事都不存在了。
所以杠这些蛮没必要的,
他非常反感里面上校的做法,我也反感。反感到总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人物,而没办法去全面的看待这个人物。其实押自己就解释过为什么,为什么上校那么不拿自己当回事,自己的命不是命非要救别人。人都喜欢遵从过去的经验。熟悉的总是安全的,上校负担不起不去不拯救大兵瑞恩的责任。荣耀和作为工具人服从的使命感让他不能违背命令,他自然不可能跳出来想想自己能不能在战役中偷生,《我不是药神》也是一样,在好朋友死去,在那些索取的人不断裹挟下,他不是药神也得是药神。
哈哈哈哈哈为什么这些正能量的电影给我们解读成这样啊?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读后感(十):谈论电影,工作的角度
每篇文章是一篇电影的观后感。主要角度是给上班族的建议,其中还穿插好多关于电影技法的讨论。 书里选取的多是经典电影,以此书当做一份清单,我最近看了不少电影。
经典电影有一个特点,无论何时看都不会过时。不同年龄的时段看,有不同的感受,因为经历、阅历的不同而不同。作者从电影里找到给上班族的各种建议。说是上班族,其实人在职场都适用。随着一篇篇的读,我竟然已经忘记自己是因为这个标题才读这本书的。而是开始感受起电影的感觉来。应该说,我就是比较肤浅,看电影就只享受电影,并不想多深挖什么,任由作者说什么是什么。
作者在后记里说:“唯有通过‘谈论’电影,能够精进自己欣赏电影的技艺。也唯有通过‘谈论’电影,才能够确立自己看过一部电影的事实。”作者的这本书,是一个一个很好的范例。 关于好的影评,作者在《拯救大兵瑞恩》的那一篇里提到:“电影当中只会有这一个模范解答。而负责对答案的应该是观众,而不是执导的导演。导演在制作电影时则要期待观众帮忙对答案,而优异地对出答案,才能说是一篇优秀的影评。”
至于书中关于上班族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已经做了笔记,现在懒得在这里码字了。嘿,也许正是因为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太多记得那些“忠告”吧,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