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工作,不上班》是一本由林安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工作,不上班》读后感(一):选择了就无怨无悔
因为听了林安的电台逆行人生,知道了这本书。内心一直很佩服自由职业者,也很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带着了解这个群体的目的翻阅了这本书。是我想看的类型,比起很多媒体主要报道高光时刻,这本书可以更全面的展示自由职业者拥有自由背后需要承受的压力和代价。其实每种生活都有各自的好与不好,比起想要怎样的生活,可能更该问问自己,你愿意拿什么换和你有什么资本可以换,健康?感情?自由?稳定?困于一亩三分地的996?家人的陪伴?父母攒下的资本等等。维有舍才有得,得与失,短时间看可能不平衡,放大到整个人生长河看,还是算等价交换的。
《只工作,不上班》读后感(二):好书
自由职业,绝不是逃避上班,它更应该是,我明知道我可以在职场做得很好,但是我选择一种更好、更适合我的方式来面对人生。
工作与上班的最大区别就是:上班是一种买卖关系,公司花钱买断你的时间,让你产出成果,一个人最便宜的价值就是时间,但工作更多是为了自己。
我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为了摆脱抑郁,我选择去上班”,是个大V写的。文章的大概意思是自由职业会让你缺少社交,远离人群,吞噬一个人的生命与活力,她在文末回复网友留言的疑问时说自由职业社交等于零。
其实,我是不太认同他的观点和对读者的反驳,如果一个人拼命工作只是为了保持社交,那这份工作并不能给他带来想要的效果,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关键还在于他怎么去经营,我身边有很多做自由职业的人,大家都过得很好。至于社交,我的观点是,有效社交很重要。
再列一个数字,美国的自由职业者数量是49%,意思就是,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自由职业者,在我们国家,这个数字是不到10%,可以说还是很小众。
做自由职业,最关键还是在于自己,是否想好了。
很喜欢这本《只工作,不上班》,最后,祝林安的书大卖。
《只工作,不上班》读后感(三):工作需要一种使命感
很幸运也很感激通过抽奖拿到这本书,不过即便没有被抽中,我也会第一时间买来看,对于一个刚刚进入自由职业三个月的新人来说,太需要这样一本书了,书中20位自由职业者的精彩采访,让我看到了人生不一样的可能,也缓解了我近期的焦虑与不安,让我感到自己在这条路上并非一个人,而自己遇到的困难和焦虑,跟这些主人公相比,远远不值一提。
书中几处都提到《月亮与六便士》,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有点反感主人公,觉得毛姆把他写得太理想化,现实中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后来渐渐开始理解,无论是《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还是这本书中的20位自由职业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使命感。画画是使命,写作是使命,摄影、旅行、跳舞、潜水、整理收纳等等这些都是使命,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人即使困难重重赚不到钱也要去做一件外人看来很荒唐的事,当一个人遇到那件“命中注定”的事,内心会驱使他作出选择。有的人从小就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有的人在职场工作了十几年才遇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有的人到老了才明白。若有能力将这件事发展成为工作,既可以带来幸福感又能创造价值获得收益,那是再好不过了,这时究竟是自由职业还是上班也许并不是那么重要了,而你手头上正在做的那件事,才是最重要的啊。
若你对自由职业充满向往却不知道应该做什么,这本书会给你一些启发;若你已经找到了方向却不敢迈出第一步,这本书会给你一丝勇气;若你已经走在了自由职业的路上却陷入迷茫和困惑,这本书会给你继续前行的力量;若你已经成为自由职业的佼佼者,或许可以在这本书中发现自己的影子……总之非常推荐大家去读一读这本书,也十分期待林安后面的采访,然后接着第二本、第三本……^ ^
《只工作,不上班》读后感(四):写给,那些特别想活成自己“个体”
讲真,林安这本书是当当Duang一下,推送给我的。
当时并不以为意,也是在自媒体路上的创业初期,由于加价减,就直接丢进了购物车。拿到手之后,意外的惊喜。
网上关于这本书的电子版,评论,质疑,层出不穷。
再讲真,这年头,阅读者的心态,真的是应了年代怼怼怼,一怼封神的鲁迅说的,“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但凡有一个谩骂的,立马就有一队整整齐齐跟着骂的,不禁又要怼“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
也许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最后都变成了书中自由职业者的“事业”。
说实话,很是羡慕创建这个问题的作者,也很是羡慕勇敢做自己事业的每一个创业者。他们其实比一些封印在工位上的群体,更懂得珍惜工作所带来的快乐。这也是我可以在书中,充分感知共鸣的一点。
继而,我们又要问,人到底为何而工作?
这个问题,问的真的很没道理,人为何要吃饭?为何要拉粑粑?为何要恋爱?为何要生气?答案其实和为何要工作,是一样的,因为生存,生存是一种欲望和本能,而资本家将工作与生存,绑定在了一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工作。
而那些脱离了工作岗位的“工人”们,从此拥有了双重角色。
资本家和工人,共生于一具有想法的灵魂躯体中,从此走上了一条看似和社畜们不太一样的人生,但是如果分析一下生存现状,他们与你们,又有何不同?只是有些人,生存下来了,被定义为“成功”,而有些人,还在求生的路上,坚持或者继续变通,都值得被尊重。
《只工作,不上班》读后感(五):《只工作,不上班》写实当代社畜的梦
前些天和朋友逛图书馆,偶尔看到这本书。在一众畅销书中,一眼被标题吸引,这不正是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吗?
作者采访了100位“只工作,不上班”状态的青年,有成功,也有失败。很写实的描述了他们的工作状态。
开篇就是关于开店的故事,大概每个青年心中都有一个开店梦吧,当然我也不例外,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一个女孩子创业开甜品店的故事。女孩自己很喜欢甜品,朋友们都很喜欢他做的甜品,甚至有公司客户私下找她定制甜品。女孩终于决定要自己开店了,和朋友选择了回老家开了自己的甜品店,然后却因为选址、不会经营,两年时间并没有赚到钱。
我想,如果我当年一腔热血开店,多半也会如故事中的女孩一样吧。当然,开店的梦也并没有完全被打入冷宫,偶尔看到招商广告还是会去想,我还能做点儿什么?没有供应链,不懂技术的我,也仅仅是看看而已,还没有足够的兴趣与能力真的有魄力去开店。
最接近现实的应该是“斜杠青年”了吧,当然,现在在谈这个词已经错过热门很久了。我更想解读为手艺人,用自己的学识、技能来赚钱。摆脱独立雇主,更像是传统手艺人,用自己的技艺来生活。
书中介绍了很多青年,有旅游博主、码农、自媒体达人……无论是哪个行业,要想做自由职业,自控力一定要的,时间管理,有足够的意志力去工作。把时间还给自己,而不是无休止的休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很多时候,上班是最轻松的工作。自由的代价是要有足够的自控。
“只工作,不上班”大概是最想做的事吧。感谢迷茫中遇见这本书,敲碎漫天的不切实际的梦,多了一些方法论,多了一些努力。我想这也许是作者的初衷之一吧。通过采访100位曾经经历或者已经实现“只工作,不上班”的青年,给我们这些梦想的人,一些前人的故事。
希望如我一般仍然奋斗在上班下班的青年们,终能有一日实现只工作不上班吧!
《只工作,不上班》读后感(六):年轻人不是不喜欢工作,而是不喜欢上班
为什么很多90后在一份工作中停留的时间比上一代短了很多?为什么很多年轻人觉得上班无趣进而选择在家办公,甚至出去边旅行边工作?用陈丹青在《圆桌派》中的话来说,年轻人不是不喜欢工作,而是不喜欢上班,他们不喜欢那种组织化的时间表和环境。后来,这篇日记的作者林安开始了一个项目叫”100个不上班的人“专题采访系列。近日,这些不上班的青年人的故事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辑为《只工作,不上班》一书出版。
书中讲述了一位叫姚璐的复旦新闻学院毕业生的故事。大四时,一些名企过来校招,在宣讲台上说“来我们公司,以后出差可以坐商务舱,住五星级酒店”时,姚璐总会在下面想:“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答案通常是否定的。但是她还是走了大多数人都会走的那条路:进国企,领一份稳定的薪水。姚璐在这种朝九晚五的平庸枯燥和痛苦中挣扎了一年时间,然后就毅然辞职离开这家环境和待遇优渥的国企了。
后面三年,姚璐一边旅行一边练习风光摄影,她没有任何稳定的收入,只能靠卖自制的风光明信片,或者帮忙带一些旅游团,在青年旅社打工换宿养活自己。最拮据的时候,她甚至找支付宝这样的平台贷款了几万元用来周转资金。金钱的拮据只是一方面,为了拍到好照片,她风餐露宿,甚至跌落过崖壁。
家人和周围的一些熟人,不明白这位复旦高材生为什么要去那些偏远的地方拍照。几乎每次出门,姚璐都会和父母大吵一架。2015年,姚璐的风光摄影作品开始在网上流传。她签约了国内的一些大图库,开始有越来越多人找她约稿。她的这项爱好也真正带来了收入,她还清了之前的所有贷款,并由了自己的存款。自由职业七年,从根本不知道如何养活自己,到渐渐在网上有了一定知名度和稳定的收入,30岁的姚璐说:“现在是我七年以来最不焦虑的时刻了,因为大部分的人生问题都已经想明白了。”
姚璐的故事,是本书的20篇故事之一。这些年轻的自由职业者,有做自媒体的,有教人潜水的,还有开猫咪咖啡馆的。作者林安说,“不上班”这个词,听上去可能有点消极,但它在我的定义里并不等同于“无所事事”和“消磨时光”,它不是为了逃避职场而做出的被动选择,而是“可以在职场混得很好”的前提下做出的主动选择。
不上班不等于不工作,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做出自己的个性化选择。
《只工作,不上班》读后感(七):打破自由职业的幻想
我不知道每个人是不是都幻想过有一天可以实现“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的生活状态,我肯定是想过的。如果因为理智尚存让我明确地知道后半句的不可实现,那么重度赖床患者的我每天早上挣扎着起床的时候想过要是可以不去上班就好了
“围城”这个现象在职场上也是非常明显的,毕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看待其他行业就只看行业光鲜的一面,可能也跟朋友圈的攀比炫耀本质有关系吧。就像我已经在不同的场合,听过无数次其他人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艳羡,我心里清楚地知道他们艳羡的实际上是行业大佬五光十色的生活,而不是我这种行业小喽喽累死累活的“熬鹰”生活。
同样地,我们对自由职业也有着非常理想化的误解。我们理想中的自由职业生活应该是“包租婆”的生活,每天睡到日上三竿,啥也不用干,每天忧心地就是怎么消磨漫长的一天,每个月底挨个收租,收入稳定。实际上,不管是书里面提到的还是我所知道的自由职业,常常都需要有一技之长,同时还要有把特长变现的自律和勤奋,远非想象中那么容易。
我们在上班的时候总是感觉不自由,按部就班,工作任务重的时候熬夜伤身体,人际关系也是一大困扰。但是上班的好处,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和五险一金,就算你这个月都在摸鱼,这笔钱还是会到账。而自由职业是类似计件的工作,干一天有一天的钱,一旦停下来就没有收入,焦虑可想而知。
看完书进一步确定了,很多自由职业并不是为了逃避工作,常常在选择自由职业之前,他们本身就是行业的佼佼者,之所以选择自由职业是需要他们想要更合理的安排时间,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而不是不工作。
不工作和不上班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工作,基本上人就沦为一个造粪机器,我这样的人是万万不能忍受无聊和空虚的生活,毕竟这么多年的心灵鸡汤不是白喝的。无聊和Deadline,一直是我的第一生产力。不上班,则意味着不用朝九晚五不用按部就班,可以更自由地支配时间或者说是进一步优化使用时间的方式。
《肖申克的救赎》里说:“有的人的羽翼是如此光辉,即使世界上最黑暗的牢狱,也无法长久地将他围困”。我们生来本来就无数种选择,可是慢慢地每个人都变成似乎别无选择,不管是继续上班,还是选择自由职业,都需要在充分了解之后,做出自己的选择,毕竟人跟人的差别有时比人跟狗的差别还大。
《只工作,不上班》读后感(八):走进自由职业者的生活
《只工作,不上班:20名不上班青年的人生白皮书》是自由撰稿人、自媒体人林安所著。 就像开篇作者林安自己写的那样,无意中,她就把我们渴望的事儿挖掘出来了,并且坚持下来了,最后还给我们呈现出来了。 在她的思考中,我们重新认识了“上班”和“工作”的区别,有时候会觉得这是文化人的咬文嚼字,可是,又想想,正是这些文化人的思考,才让我们更加清醒或者说认识自己! 都说“活着有什么意义?”明明人们的寿命有限,我们何苦挣扎?又有人说“活着、来到这个世上,那就必定有它的意义”……哲人会告诉我们很多很多的道理,最后发现,一切可能都会回到最开始的争论,那么,想这么多又有什么意义呢?……人,果然都是矛盾的…… 安安分分的学着老祖宗的步骤,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做大家觉得应该做的事儿,不让父母忧心、后继有人、经济能支撑,平安的度过这一生…… 不甘心,想过别样的人生!心动就行动! 这本《只工作,不上班:20名不上班青年的人生白皮书》就是在这种冲击下,来来回回把你撕裂又缝合,再撕裂再缝合!我们看别人的生活,过自己的生活!同样的冲击!我们没有作者的勇气,真的成为了自由职业者,但是我们有勇气直面这些…… 或许有割裂、挣扎!但这就是我们的内心啊! 全书22万多字,摸起来厚厚的一本,一个故事一个经历一个成长,或许就那么几页书就讲完了,可是我们并不能用那么几页书就能过完他们的经历!那是岁月的雕琢!往往看到别人笑笑的说,“我没事!”就知道,那是岁月的洗礼把人的心胸雕刻得足够宽广,也能容常人不能忍之事! 在这本书里,介绍了很多种职业,有店主——自己创业,有多重技能型人才,也有专业领域的特殊人才…… 我一直特别崇拜我一技之长的人,因为社会不会缺人才,但一定会缺专才!而专才必定不会失业!完全可以自己做主! 而在这本书里介绍专才的故事里,才看出来我的想法的片面性! 一个专才应该也是要某种意义上普遍人的专才,也就是说要有基数的专才,才能真正的自我实现,否则,单枪毙马的“专才”那也是相当辛苦的!不说内心的煎熬,光是坚持下去,那就是独一份的毅力!否则白白浪费自己的天赋,又要“泯然与众人”了! 最后的最后,这本书末尾还有作者林安的自述,相信只有亲身的经历才能引起共鸣,并且亲身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作为过来人,她会告诉我们一些,让我们少走弯路! 然后还有读者故事,看看这些,觉得算是“自己”的一种宣泄吧,在里面,你总能找到自己! 推荐本书。
《只工作,不上班》读后感(九):我的青春我做主
印象中,工作与上班是一回事,不过,怀有这个念头的人基本上都老了,作为新生代,他们很清楚地区别工作与上班的区别与联系,并不是非得朝九晚五坐在办公室里处理公务才是上班,而是只要能给自己带来物质收入与精神安慰的都是工作。 人不可以不工作,因为我们长大后再啃老,就会被社会评定为闲杂人等,认为是不安分守己者,那么工作是不是只有那一种、两种形式呢?当我们读了林安的《只工作,不上班》之后,才发现朝九晚五,浪费的是你的生命,牺牲的是若干种可能性,用经济学的观点说这是机会成本很大的选择。然而,除了工作之外,人生还有哪些可能呢? 不上班的生活,究竟有多理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我们上班,除了面对自己,还有上级与下级、平级,还需要处理或和谐或麻乱的人际关系,可以说人生主要的喜怒悲欢都离不开职场,即使将职场比作战场,在现代化的生活中,也绝非夸张。 只工作、不上班的人,出发点是好的,他希望自己有一种不一样的人生,他给我们绝大多数人带来了惊喜,这其中暗含的是梦想,也许我们不能顺心合意地成为英雄,至少在晚年,回忆少年时的冲动与探索时,有一些骄傲与自豪的资本。 书中涉及的人物,我相信并不全部是真名,讲述的也不一定是真事,但是至少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点真实的影子,去中东摄影的姚璐,先不说他是否有高超的技艺,就是那颗不安分的心以及勇敢的品性,也值得我们致敬。众所周知,中东的经济社会环境是很差的,炮火连天、人心叵测,随时都可能付出代价,这种看上去很美的人生,并不是绝大多数读者愿意享受的,如果你的价值取向还不至于走偏趋险。与之类似的,还有手机摄影培训师佟海宝,他的应运而生,正反映了现代人的空虚与无助, 抖音的风行一方面是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演绎,另一方面我们是否能公正地对待身边的人与事,而不是按着自己的情绪去歪曲世界的本来面目。活着的时候,我们可以向往远方、向往诗歌,但是我们是否对自由与民主有着更深切的关怀,就像佟海宝教会学生的仅仅是技术吗,有没有比技术更重要的,书中没有说,但是此处留白需要读者的非标准答案。 林安,特立独行,发起的“100个不上班的人”采访,从文章和视频的方式使自己的价值观公之于世,勇敢地接受社会的批评与褒扬,只不过她的努力、她的探索,在主流世界中显得那么无助、那么无奈,不是今天的读者不再善良、不再温柔,而是读者的今天每时每刻都在思考,也许越是自由职业,越有辛酸与苦辣,容不得我们以优美的语句去包装。此时,我们不禁想起了那句话: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只工作,不上班》读后感(十):上班和工作实际上是两回事
从前再60、70后眼中无比向往的早九晚五式工作,正被80、90唾弃。
“每个月总有那么30天不想上班。”
“社畜”
“上班等于在浪费时间和青春”
……
诸如此类的言论,频繁的出现在网络和生活中,感觉上班是一个很无可奈何又很丧的事情。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背后,总有其错综复杂的原因,但我们需要先捋清楚一个观点:“上班”和“工作”,实际上是两回事。
不上班并不代表不工作,上班的本质是为了赚钱谋生,带着一种勉强、不情愿的、被动的、单纯不想被叫成具有耻辱性名字的“无业者”。“混日子”是“上班族”普遍的心态,收入不高,但又不能失去这份收入。而工作则带有一种积极的、并不单纯是为了不被别人歧视为“无业者”。是为了理想、有奋斗的目标并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事情,这种事情能让人乐在其中,不知疲惫。
现在的年轻人,并非生来就讨厌上班,这种我们成为“职业厌倦症”的行为,一般都出现在那些已经工作了几年的人身上,对于一成不变的环境和工作的厌倦,以及不能没有收入的无奈,不断困扰着我们。而刚刚离开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反而是对上班积极性最高的一群人,他们没有经验,对上班抱有新鲜好奇心。
互联网时代,让每个人的信息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在媒体上不同阶层的人能毫无保留的看到彼此的生活状态。社会中的经济差距是存在的,人都具有一定的攀比心,对于无法突破现状的人来说,只能一边羡慕着别人的生活,一边又缺乏奋斗的斗志和能力,日复一日的上着没有希望的班,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不认命却又只能忍气吞声的活着。
同时,也因为互联网的开放,让现在的年轻人多了许多工作类型,这其中就包含了很多“不上班”的新机会。由此产生了一群名为“数字游民“的人群,他们拿着一线城市的工资,在三、四线城市生活,生活质量比在一线城市高,但生存压力却比在一线城市小。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由工作者或是”数字游民“的,首先他们需要拥有一项技能,确保自己可以通过互联网换取生存所需的金钱,另外还需要拥有比“上班族”更为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上班族抱怨996的时候,这些自由工作者或者”数字游民“,可能正在为自己所做的事情不眠不休。懒惰是人的天性,如何能与之对抗,唯有自律和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抱有极致的热爱。
不管我们是在上班还是不想上班,努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能“有所选择”。按目前社会的发展,“数字游民”类型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多,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先让自己拥有一项能力或技能,并训练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不管今后是成为自由工作者,还是职场中人,都会让自己变得更具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