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3-09 01:11: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精选

  《虚无的十字架》是一本由[日] 东野圭吾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虚无的十字架》精选点评:

  ●想探讨社会问题多了些,剧情弱了些,突然在一点上发力时,没有了酣畅淋漓,长吁短叹的感觉。

  ●这本书怎么会不火?给我火

  ●若是遺屬要求的話,還是應該執行死刑。畢竟,即使罪犯不曾悔改,即使內心的空洞無法填補,也會稍有寬慰吧。也防止犯人殺害更多的人。

  ●所以,怎样才算忏悔,又怎样才算惩罚呢?

  ●判处死刑,对于受害者的家人们而言,只是痛苦情绪的歇脚站。

  ●故事刺痛人心,所谓的罪与罚究竟本质为何? 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罚,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

  ●杀人偿命,就真的偿还了罪孽吗?对被害人遗族来说是最好的结局吗?罪犯真的进行了忏悔还是背负了虚无的十字架?虽然是畅销推理小说家,但命题切入的令人深思,有法理的味道。

  ●20150731

  ●这是东野奎吾我读到为数不多的没有就具体的案件进行研究的小说,当然不是说没有这不是一部写案件的小说,只是说在这里讲故事般的案件更多的来说是作为表达作者社会思考的一种工具,当然他的每部小说都是这样,但是不是每一部都像这一部一样赤裸裸。几个强行而又巧妙的交叉在一起的小案件,更像是面对罪与罚的对比,在爱美的案件中,犯罪者没有悔改,反而把死刑作为解脱,是对法律死刑赤裸裸的嘲笑;而在小叶子以及纱织的新生儿的案子中,他们是悔过的,死刑又像是阻碍他们救赎悔过的拦路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死刑对于受刑者,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没有意义的;他的意义完全存在于对被害者以及他的遗族的安慰,或者说以消灭的方式组织受刑者再犯。罪与罚如何相等,这是一个永远未解的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社会法律问题,更像是一个道德问题。

  ●原本想给三星的,但是突然想到了一些事,给了四星。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一):沉溺

  “她想要看到的是人的自我忏悔,从内心深处到所做所为。”打心底里赞成这位书友的话。

  沙织沉溺于忏悔和杀人的恐惧。杀人的不是别人,是自己。杀掉的不是别人,是自己的孩子。

  小夜子沉溺于对真相的追问。她也曾是个可怜的母亲。以致于她后来刚强果敢到咄咄逼人。

  史也沉溺于救赎自己的渴望。他那么想擦掉过去。救死扶伤,接纳了曾经不接纳的生命,只是另一种形式,后来有谁提到这个名字,都让我下意识地去想象温暖的笑容。

  太想救赎自己,也许也是一种褒义自虐吧。昂然的。其实没有谁真正可以被指责。一个生命背负另一个生命的责任,又环环相扣,谁才真正的应该被讨伐呢?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二):虚无的十字架

  这本书也无一例外地继承他以往的风格,虽说是推理小说,但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拷问才是其更深层次的,感觉这本书主要着重在对日本法律制度某些弊端的揭露,犯罪后审判与惩罚的意义何在?其实抛去法律外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虚无的十字架在拷问着自己,一个人要是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犯的过错并悔过弥补这是最好的结果,当然前提是他所犯的错与他所悔过而去弥补的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小说中犯罪男主角只是年轻时冲动和女孩生下小孩并把他抛弃埋葬,而其在日后的人生路上选择做小儿科的医生解救无数病患并偶遇轻生母女还解救了她们一整家(当然那个为他生下小孩的女的日后却堕落与他相反,这应该也与他有一定关系),人生本来就是这样一个好坏掺杂的过程,当然有些事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则是间接的……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三):婴儿尸体的消失意味着赎罪的终结

  时隔二十年,这对少年时期曾经犯下过错的恋人终于准备自首,作为犯罪主要证据的婴儿尸体却无迹可寻,无疑为读者留下悬念。首先,婴儿尸体怎样消失的?根据文中线索,读者可能会将疑点转向唯一知晓实情的小夜子,但几乎不可能,主观上小夜子“处心积虑”劝服二人自首,不会埋没真相;客观上如果小夜子转移尸体,现场会有新土挖出痕迹,警方很容易发现。可能的解释反而是刑警所说的是被野生动物挖出来。其次,婴儿尸体的消失意味着什么?婴儿的尸体对于两位曾经的恋人如千斤重担,二十多年来,两人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完成内心的救赎,一个成为儿科医生救死扶伤,一个沦为偷窃瘾君子逐渐堕落,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逐渐筑起心灵的监狱,他们不敢触碰旧伤,不敢成为父母,一生懊悔痛苦不已。当他们选择自首,婴儿尸体的消失则意味着他们赎罪的终结,也意味着他们从心灵监狱中刑满释放。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四):虚无的十字架

  终于结束了一段见缝插针看小说的日子,东野圭吾的小说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小说还是一如既往的东野圭吾风格,由最开始层层铺开,再从几个人物主线慢慢汇合,读完居然有大快朵颐的快乐。 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那究竟坏人应该如何惩戒,是死刑枪决?还是像史也一生去救赎,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才是惩戒的真谛? 这本小说给我的最大触动恐怕是我随着小说的描写,跟着小夜子的情绪对死刑态度的转变,由最开始的觉得一命就该偿一命,到高度文明的国家不应该存在死刑,死刑不是救赎,再到如果连死刑的制度都没有,受害者的遗族又要如何存着信念活下去,最后到灵魂的拷问,死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可能司法界有自己的观点,施害者有自己的观点,遗族有自己的观点,唯独受害者没有办法有观点。 可能最后的结论也就是书里的一句话:人终究无法做出完美的审判吧……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五):以命抵命,深究无义。

  读者们反复猜测东野到底是否支持死刑,我认为这没有任何意义。就跟我们读这本书的目的一样,故事本身是要引发我们面对类似事件时的思考,并不一定要得出结论。背景故事——小夜子女儿被杀的案件中没有描写凶手蛭川的悔过心理和行为。除此之外,沙织和史也,花惠的父亲都杀了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赎罪——一辈子,或一瞬间。另一方面,遗属们由于愤恨无法原谅杀人犯,以至于再怎么冷静的做调查分析,得到的结论依然是以命抵命。这样,遗属们盼望杀人者死,而赎罪中的杀人者却生不如死。与其生不如死,不如什么都不想,干脆去死(正如蛭川),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更让遗属无法接受更加愤怒——这是个死循环。所以无所谓死刑不死刑,无所谓蹲监狱有用无用,我认为关键在于心理的救赎。可是人心难测,受过伤的人无论再怎样救赎,也有不想被人触碰的伤口,一旦触及,就可能会引发更多人的伤痛——这又是一个死循环,无答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