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日记》是一本由[美] 梅·萨藤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居日记》精选点评:
●难得不矫情的文风,然而很多书评恰恰相反
●看一半真看不下去了
●敏感而克制,深沉却又不乏温情。日记在她的笔下,即便算不上复活,至少也是格外有生气的文体。
●薄薄一本,译文一般,书是好书。
●木心先生曾说过:信是写给别人的日记,日记是写给自己的信。记录琐碎生活,与自己对话,其实内容很平淡。 P.S. 2019年第一本书,豆瓣读书标记第116本。
●“现在我开始不时得到一种提醒,提醒我该回到自我的深处了。这个自我由于一直处于过于沉浸和过于挣扎的状态,已有好长时间缺少灵气。那个自我告诉我,我生命中注定要孤独生活,命中注定要为别人写诗——这些诗在我生活中很少抵达那一个我为之而作的人。” 真本书一定会在某个愁苦迷茫的时刻再拿起来的。
●“诗人的嗜好便是:阳光、独处、大自然、爱情、时间及造物本身。” 作者的生活也是这样。
●开篇“我望着枫树 有几片叶子已呈黄色” 十分应景 梅年过半载开始独居写作 与动植物相处的时间比凡人更多 文中多次出现以字母命名的朋友 与他们和同性恋人朱迪 对爱情 家庭 人际 生命等的探讨 梅纠结自己的人格缺陷 “我觉得自己蠢笨浮躁” 但努力将它寄于同无处不在的平凡事物的相处中 絮叨的内心活动却不显啰嗦烦人 反而在观察时间于各物表层流动的痕迹时 亦领悟了自身存在的目的与意义 “植物 比方说 可以使屋内景致具有人的情调 是因为它们不能被控制” 鲜花 木房 野猫 田间 与日记中不可缺漏的各种天气报告交相转换每日的心情 对里尔克 米莱 奥登 等诗人的仰赞延伸到对人生态度的思索 偶尔玩笑的认真语调 让人身临其境 仿佛我们老后果真如此 独自走过而不抱悔憾
●等我接受了变老接受了独居,我或许养只猫然后尽力过好生活。
●非常棒的书,几乎想摘录下书中无数的话,作者是怎么做到,还能继续相信下去....有一部分痛还不能理解,也许等上了年纪会再看几遍。一直以来的状态都不好,有时候会陷入难以名状的空洞当中,仿佛捧不起什么东西,感谢这本书给我的勇气。
《独居日记》读后感(一):此生愿你有无限的安宁和无尽的力量
“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或能够把自己的顾虑与欲望看成是带有普遍性而公之于众的。”做到这一点需要具备某些非同寻常的素质:谦卑、格外的诚实,以及(正是这一点比较难)一种使命感和认同感。一个人要相信个人的不幸,深度审视的话,是带有普遍性的,所以如果把它表达出来,它就有了超越个人范围的价值。
一个人没有自己独处的时间时,事情就会变得更糟。仿佛失去了自己的重心,感到混乱不堪、无所适从。一定得有自己独处的时刻好去仔细咀嚼所有发生的事情,去汲取精华、本质,去了解其结果对我所起的真正作用。
我所拥有的是周围的时间和空间。一个人不必
炫耀一所屋宅,只是住在其中,为了人自己的需要,使它成为真正的庇护所、块休养生息之地。这也就是说与其讲究屋宅派头不如使人的生活更充实丰富:蹲在桌子上的猫朝窗外望着,一盆含苞欲放的鲜花,四处散乱的书籍
《独居日记》读后感(二):连鲜花都没有的我,还是想热爱生活
在作者的年代,独居是件有点奇怪的事;在我们这个时代,独居是件奢侈的事——无论是自己一个人承担房贷还是房租,都是个人能力的强大证明。我不行。在别人的房间里,我连养盆植物都有顾虑,只能靠着阅读文字默默羡慕着。
好想也有个院子能和田鼠斗智斗勇,虽然我手残但大约也能养活几种花吧,然后在恶劣天气里和作者一样担惊受怕……嗯,还是先考虑70平以下的房子再讨论院子的问题吧。只是,作者也是在年近60岁才做到这件事,买的也并不是大城市的房子,所以还是有可能的?
60岁啊,感觉还很遥远,就像我20几岁的时候也觉得40岁很遥远,但偷偷的,忽然就在眼前了。所以呢,要怎么收尾?那就按作者说的:好好工作——真是急转直下、又意料之中的结尾。我们幻想着熬过高考大学就能好好放松了,但真放松的基本都错过了好工作;工作了我们又开始幻想着退休后能真正放松,但现实大约也不会如我们愿。也没什么,生活中不如愿的本就比如愿的多得多,就以自己的方式握着社会的手,偶尔大哭、偶尔躁郁、偶尔惊喜、偶尔冷静的一步步走下去吧。
《独居日记》读后感(三):独居日记
梅.萨藤写《独居日记》时,已经五十八岁,在这个年龄,还能对生活保持这份敏感和热情,坚持记录自己每日内心的情感活动,实在是让人鼓舞。她让我相信,一个人可以一直保持纯粹而丰富的精神生活,与年龄无关。
很喜欢作者说的一段话:每一天的生活,都必须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不同的事情来做。用玩乐用做傻事来缓解一天的秩序规范。
看完这本书,我问自己:我会选择独居生活吗?
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享受独处,享受一个人读书,写字,听音乐,骑行,远足,旅行。
那是我和自己交流的机会。
但并不是所有时候都如此。也有些时候,我需要感受到和他人的联结,需要和家人朋友闲聊作伴。
在我看来,理想的生活应该是在独处和联结之间的某种平衡。至于比例怎么分配,因人而异。
在最后,作者说:我一直渴望,有一个人可以与其分享一切,然而我慢慢平静的意识到,这是永远不可能的,还是把注意力长久的,根植在其它为好。
是的,很难找到一个人可以和你分享一切。但更可怕的,是想要分享时,一个人也找不到。
相信自己不是后者,我于是满足了。
《独居日记》读后感(四):去学会很好地爱一个人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甚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办到——保持足够的距离,拥有适宜的谦卑。
单纯的心和狂热的情感是取得任何超人成就所不可缺少的。
只有在沉默中爱人们才赤裸裸地从头到脚感受到爱的充实。
失去是为了重新得到,没有什么会长期不变的,甚至痛苦,心理上的痛苦都不会持续很久的。
比之散文,诗对于我来说更像出自真正灵魂的作品。……散文是挣来的,而诗是付出的。
诗主要是写给自己的,而小说则是与别人的对话。
我猜想我写小说是为了找寻我对某事的思考,而作诗则是在寻觅自己对某事的感受。
对我来说有了钱就等于有了剩余,这剩余是可以与他人分享的。
叶子像音乐作品中的音符一样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三十多岁的人们伤感于青春的逝去,是因为在我们的精神文化中没有把成熟作为一种财富来看待。
艾略特似乎只有到了七十岁的时候才有一个性生活圆满的婚姻。
强调性欲满足本身又是一个贬低人的例子。
日出,天空像一朵硕大无比的花。
一户人家屋里如果没有一把舒适的旧椅子就没有了灵气。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两性兼容。
偷猫食的浣熊。
文明人是所有动物中最残忍的,倘若被给予一种绝对权力,我们都会变成施虐狂。
人们需要她时,她就像一盏灯,温暖明净,从不感情用事。
因为独居,小病也得认真去医院治疗,以免变成大病。
去学会很好地爱一个人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甚至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办到——保持足够的距离,拥有适宜的谦卑。
《独居日记》读后感(五):更深刻的是一种理解,而不仅仅是本质相似。
结束与《独居日记》的第一次相逢,暂时来小小道别。目前没有体会过外显的抑郁症状,怎么向内似乎也总是没办法与抑郁的症状划上约等号,因此书中有不少内容是个人很难去共情的。比如对于莫名其妙的烦躁和无处安放的发泄,比如对花草树木和小动物细致入微的关怀后期待互动甚至信任的心思。
作为从来都是莫名自如地活在与近乎为零的“人生成果”不对等的快乐和满足中的自己,竭尽全力去启动全部的感官,也没办法去理解不少人的困顿。对于诗人和写作者的May Sarton阶段性的状态同样如此。但是,这一点儿也不影响自己去感受其中数不清的片刻记录带来的触动,那些让自我静默震颤的思绪。
想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去执着地追寻本质相近会在很多时候成为某种障碍。《独居日记》带来最特别的感受是,要有信心去相信,有些分享和感受,甚至理解是没必要建立在完全对等的世界。否则,人类得是生活在多么单一、多么乏味的世界呀。
从不想活成谁,包括所谓活成自己也是太难做到。毕竟对自己从未停止的挖掘和对话也只是能抵达每个当下而已。但这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在某人的观察中,有人的心境真是会抵达。“XX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似乎都是生命的开始和生命的终了,TA用全部的身心去生活着。”看,这也只是存在于他人的观察和剖析中,XX本人会如何感知或表达便是另一个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