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晚明史》是一本由樊树志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5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写晚明史》精选点评:
●看了四分之三,书找不着了。嗯,盛世盛了两朝,亡国了。
●这本主要写万历新政,对张居正改革的始末叙述详尽,对神宗和台阁、科道言官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透彻。三大战的还原和评析也很值得参考。援引史料丰富,参酌前人史评,又不局限于成见,文字清通可读。
●想问“重写”体现在哪里?通篇都是引用史料,全书大概八成直接搬史料,只有两成用自己的话过渡或翻译一下,这也就成了“重写”?这书不过是史料的搬运工。。。
●史料堆积太多,有一种掉入故纸堆的感觉,作为普及读物是比较困难的。
●三星,可以作为了解万历朝前期历史的入门书,并无过深入的解读。
●始于嘉靖间内阁更替,终于万历三大征。比较独特的是通过诸多细节对话和场景还原,再现了万历新政前后的历史,视野宏阔且有趣。每个明史研究者都无法跳过万历一朝。好看的。
●史料充足,但人物关系描述略显混乱。宏大历史叙述本就不易。
●没白读
●1、改革不是口头上的;2、只要是真的为国为民,人们能看出来;3、成果是要有体现的,比如国强民富。 史料得当,关于张的叙述很好,读来颇多叹惋。不过还是更喜欢《朝廷与党争》。
●旁征博引,按主题分类进行论述,对于不熟该段历史的人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史实陈述部分比较普通,可以看其他更有意思的大众历史书,但分析部分确实参考了许多史料与论述,力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朱翊钧和张居正的纠葛读来令人叹息,万历三大征的援朝抗倭对引人思考。会继续阅读后续的几本。
《重写晚明史》读后感(一):窜行了?
高拱不以为然处有不通,请教方家。
总体来说。作为一本严肃史书,本书可算晓畅,且感情饱满。读得轻松,想想又很沉重。
张居正的谋略,不可谓不深远。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因为他的成功实践而显得格外伟大。
作者虽然堆积了大量史料,却也留足了想象空间。开篇徐阶和张居正的一通密谋操作,真是电影也拍得,戏也说得。
《重写晚明史》读后感(二):舆论吹上天,然而其实不敢恭维
论文没看过,其他著作也没读过,但就我看的这几本晚明来说,叙事实在算不得高明,观点上也以老调重弹居多,材料上还是有很多新东西的,然而——后记中所谓突破碎片化的历史研究,实在觉得有些危言耸听,而事实上,作者的实践也未能打破旧有通史的体例而别有所创。近来宣发很大,大概是书局炒的高吧。ps:兜兜转转,最近目光又回到明清了,家里有一本《新政》,十一国庆节又淘到了这本,不管怎样,先读着吧。
《重写晚明史》读后感(三):《重写晚明史》与《晚明史》的区别(后记摘录)
写完了五卷本《重写晚明史》的最后几行字,以孔尚任《桃花扇》的“哀江南”收尾,凄婉悲凉,令人哀叹。本书的第五卷题名为“王朝的末路”,本身就带有悲剧意味,从各个方面描述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把它与第一卷《晚明大变局》联系起来看,发人深省,令人浮想联朗。我 《重写晚明史》的旨趣,或许就在于此。于是有必要向读者诸君交代《重写晚明史》的由来。 2003年,我向读书界贡献了《晚明史(1573-1644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受到普遍的欢迎,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该书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我决定再下几年苦功夫,广泛涉猎史料,重新构思,把原先的两卷本扩大为五卷本。 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在年届八十之时,完成了这项工作。通观全书,无论内容和形式,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大程度的拓展、更新。之所以把书名定为《重写晚明史》,是相对于先前的《晚明史》而言的。如果写成《晚明史(修订版)》或《增订晚明史》,都有点名不副实,因为改动实在太大太多,篇幅也增加了一倍,已经越出了“修订”“增订”的范围,只有 “重写”二字才比较恰当。 这就是五卷本《重写晚明史》的由来。
————————
重写晚明史系列包括一《晚明大变局》二《新政与盛世》三《朝廷与党争》四《内忧与外患》五《王朝的末路》
简单点说,现在要补晚明史的话,买了这套书就不用买晚明史了
问题是晚明大变局封面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啊……逼死强迫症啊
《重写晚明史》读后感(四):功在社稷,过在身家
全书共五章,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张居正,可以说本书就是一部张居正传。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史料详实,观点鲜明,有一定的阅读门槛。
张居正改革在人事上推行“考成法”,在经济上(税收上)推行“一条鞭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万历中兴”,使明朝又得以续命70多年。
可惜张居正在死后,彻底被反攻清算,不但自己被抄家,连倾注了一生心血的改革也被彻底废除。
继张居正之后的首辅张四维和申时行,虽然被当时言官视为张居正一党,但他们并没有将新政贯彻下去,反而采取了妥协政策,新政恰恰是在他们手里废除的。张居正之后,言官当道,诸事难决,致使后来清流与阉党互为祸患,朝廷一派乌烟瘴气。
细究起来,张居正的改革本身也为后来的明朝灭亡埋下了伏笔,正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
“考成法”的推行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吏治清明,但在此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大都是循吏,而能吏难以出头,这也造成了张居正后继无人,言事的多,做事的无。
“一条鞭法”将赋税合一,统一用白银支付,简化了税收,也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当时国内不产白银,万历年间国家财政有一定的基础,以白银作为流通性的货币不成问题。但是到了明朝末期,日渐短少的白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考成法”动了官场的根基,而“一条鞭法”则切了地主乡绅的蛋糕,张居正死后,墙倒众人推,在叛逆的小万历的带领下,从大臣或惜身顾命,或沽名钓誉,互相攻击,终日争吵不休,竟几无一人为国家出头,替社稷着想,新政十年的心血化为无有。
张居正之后,世间再无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