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魔变》是一本由马鸣谦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5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降魔变》精选点评:
●觉得很多书都会被低估,这本应该就是,这个情况和当时看《沙海无门》还有《乱世佛子》等的感觉是一样的。不知道是不是作者长年专注于奥登作品和英语文学的原因,还是本身敦煌学的背景,都让这本书的宗教气息、诗歌情调和戏剧感都很浓郁。曹仁贵更像是一个体悟玄妙的视角,内里却仿佛是沉思和幻想的哈姆雷特,敦煌壁画的形象被幻化成形,人间的战事又让它们如栩如生。书中那个旁白者“我”,很有意思,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一个叫《武田信玄》的连续剧,武田信玄的母亲亡故,然后就以她的视角穿越时间,看到后世武田家的沧海桑田。敦煌有名画《降魔变及说法》,佛经里说释迦牟尼成道前,天魔让自己的女儿色诱之,佛说:“你生来有福,天生丽质,但却作不轨之行,浑身竟散发着恶臭”,每每读到此处,联想现世种种,总让人不由叹息。
●故事发展如同缓缓流淌的长河,这是长篇小说才能赋予读者的感觉,但本书的特别之处还在于,稳健的展开中又内含悬念和张力,使其可读性很强。美中不足是情节转换稍显僵硬,人物关系松散,是一幅略显单一的浮世绘
●旧史中鲜有涉及归义军事迹,大多语焉不详,直至藏经洞中大量文献的发现,才有所扭转。若非如此,那些民间艺人就可能会编出像《薛家将》《杨家将》一般脍炙人口的传奇演义,至少某程度上让老百姓广为传颂。归义军留下了许多空白,研究起来非常棘手,所以适合写成小说,可惜目前缺少相关的作品问世,抢占先机是关键。书中的张淮深的一个个梦境似乎都在隐喻着什么,张淮深及其六子被杀到底是谁下的手,疑团重重,学界赞同为张议潮之子张淮鼎杀堂兄夺位的说法居多,毕竟其子张承奉及后继位,是最大得益者。可作者并不完全认同这点,书中所给出的解答较为复杂,那不过是小说家言,我们无法获知历史的真相。尽管这回将舞台完全放到古代,仍延续了《隐僧》《无门诀》的淡逸风格,借小说传佛的特点不变,味如清茶,终究欠缺通俗小说该有的精彩刺激。
●长篇历史小说《降魔变》,为我们描述了一段晚唐敦煌版的王子复仇记。漫漫黄沙之上,一场权斗与家族的命运诡变,一段不为人知的政治秘史,壮阔的敦煌全景图在眼前缓缓展开。作者以翔实的史料支撑文学想象,又融入许多当时当地的生活风俗细节,读来生动细腻,又荡气回肠。
●不错的小说,但当然不能和真正的历史小说比
●前段故事較平,讀到中段漸入佳境。是本優秀的歷史小說。
●白瞎了个好题材,作者是真不会写小说
●释迦牟尼完成从普通的人到觉悟者佛的大转变,正是由于“降魔变”这一事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魔。
●文笔一般,不过引起了对河西地区的兴趣
●历史文笔就该这样的,文笔是我所喜欢的
《降魔变》读后感(一):欲望之魔
做为历史类小说难得的文风古朴,措辞考究,但也给阅读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晦涩。
小说描写了唐归义军从张仪潮侄子张淮深主政敦煌,到张仪潮子张淮鼎暗杀夺权,杀戮之魔自此破空而出无可抑制,沙瓜两州诸豪强——索,李,张,曹逐一血腥登场,直至归义军被大漠风沙彻底湮灭。
所谓欲降之魔,不是某人或某家族的恩怨情仇,却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血淋淋的权利欲望,吞噬了感情,扭曲了人性,消弭了大义,裹挟着归义军沉没于历史长河中。
本想通过小说了解归义军历史,但作者明显过于沉湎在自己掌握的历史材料中,最终还是通过网络先给自己普及了这段历史才返回头读懂了小说。
要说缺点,关于张淮深的部分展开得过详尽,造成后半部分有潦草结尾之感,文中几个章节选用了第一人称,读起来有突兀之感。
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对于唐末归义军的历史小说可做首选
《降魔变》读后感(二):听见河西走廊的风
电视里纪录片《敦煌》这一片段,住在月牙泉的农户春天里到地里给 葡萄上秧,小说里:“南沙园灌进渠一带有使府的官办葡萄园,春末夏初的四月将去初冬埋入沙土保暖的滕根开挖整理,令藤蔓攀援架上”。千年后的当下和小说里千年前的时空,冥冥之中将将就碰撞在一块了。最近看这本《降魔变》的时候, 经常梦见河西走廊,呼啸着荒凉辽远的风的梦。
《降魔变》是最近看于赓哲教授种草的小说,花了一个星期读完,这部小说主要讲述归义军第二代领导张淮深到曹氏归义军的转变历史。初读的时候叙事手法和文风让我想起路遥的文字,很平淡、但给人的画面感很强,河西走廊、瓜沙甘肃凉、归义军的悲壮故事在面前展开。这部小说很有趣的一点是归义军依旧在中唐后藩镇节度使的模子里,从牙将衙内这些官职就能看出来,所以悲剧的发生就是时代的必然,整个安史之乱或者整个唐朝就是一个信任到猜疑的凝聚,而后平衡的崩塌。忽然想起井上靖的《敦煌》一样的让我恍惚沉醉,感觉这部小说都能算是前传了。
最后想说《敦煌》和《河西走廊》两部纪录片真好。
《降魔变》读后感(三):历史切片,最为动人
一直都很喜欢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的小说题材,所以很爱读金庸,对凤歌的山海经三部曲也一度痴迷。前阵子趁着《长安十二时辰》热播的时候,把马伯庸的原著小说看了,这周末则又读完了这本《降魔变》。
大致查阅了作者马鸣谦的背景,其前两部作品都是以佛教为背景,在本书中同样展示了其非常深厚的佛学功力。《降魔变》对唐末西域风貌和治理体制的描绘可以说非常详实,对人物的刻画也更加有棱有角。从他的文字中,能够感受到西域的苍凉感。如同一首很长的边塞诗。《长安十二时辰》与之相比,在文学性和人物描写上都差了不少。
不过我是个不太善于“说好话”的人,下面还是想重点说说个人对这本书的一些意见和看法吧:
1. 可能是过于重视原景重现,生僻名词较多,不少背景还是费工夫去查。
2. 时不时出现的第一人称 POV 写法显得比较突兀和没有必要,至少在我阅读的时候产生了被干扰的感觉。
3. 尚书被杀后的情节突然变得有些混乱和草率。
4. 可能是个人喜好的缘故,觉得整体文风过于像“讲故事”的感觉。
5. 本以为于阗《降魔变》画作会成为一条暗线穿起各处情节,但读完发现并没有起到什么特殊作用。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个人感受,此书仍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值得推荐。
《降魔变》读后感(四):静水下的心魔
《降魔变》是一本厚重历史小说,我觉得也是近些年来最优秀的历史小说。
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作品有非常好的控制和大局感,长篇小说能很稳的写下来,笔力不泄。
重要的关键情节,一笔带过或者通过他人转述。初读起来会不习惯,觉得平淡。侯孝贤大致说过这么一段话:戏真起冲突的时候,就没意思了。反而是冲突前,力量聚起来,引而不发,将发未发,戏味最浓。冲突后的处理,可以交代人物是如何面对问题,如何行动,为下一次冲突积蓄力量。《降魔变》有类似的创作思路,风波前的青萍之末、事变后众人的心态和应对,一笔笔的工笔白描。反而骨肉相残、权谋斗争的重头戏,都被有意的留白。
张淮深如何下决心对淮鼎下手,这么重要的部分,书中没有交代。之前,尚书完全是正面出现的形象,他在 合黎山之战 的果断,对 张淮鼎、张淮诠兄弟 的关爱,都是动人和真诚的,让读者心生好感。虽然也有不安、犹疑和防备。但能这么大的转变,显然经历了极其剧烈的心理转变。书里完全没有讲,但他所面对心魔已经在前面的篇幅里大量出现了。他对两位夫人的态度、对延兴兄弟态度,都有铺垫。他入魔的缘由,已经说清楚了。
书中有写:陈子迁从张议潮收到的密信,要交给三个人。陈子迁肯定是送出去,何时送的,是哪三个,书中同样没有交代。推断起来应该是:曹目连、索勋和恒安。
对张文彻描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与陈子迁的刻意交好和联姻,应该有两头押宝的考虑。他在进京途中的表现,在诛杀竖牛两兄弟发挥的关键作用,都有琢磨的地方。何以张文彻能那么巧听到关键证据?延兴兄弟是真正的凶手吗?
这些权谋斗争,本来可以写的紧张、刺激的,作者放过了,只描写种种静水微波。
作者是有悲悯之心的,那么惨烈的人伦悲剧。书中甚至没有真正的坏人,只有面对宿命心魔的凡人。小说像壁画一样,绘出大时势下这些人物的英雄气概、善良和在入魔前后的痛苦挣扎。
作品追求紧张刺激,过度偏向故事完成度和读者感受的写作 ,这应该是严肃创作者的一个心魔。《降魔变》的作者身体力行,是过了这一关的。
《降魔变》读后感(五):马鸣谦×张柠:降魔变,关于敦煌的文学想象|文化客厅NO.26
历史的文学想象如何成为可能?在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120本入围书单中,马鸣谦的《降魔变》就是一部将历史置于文学想象之中的文学作品。 我们给这部文学作品的推荐语是:中国悠久的历史脉络中,隐藏着太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对于小说家来说,这无疑是个宝藏。从鲁迅的《故事新编》到王小波的《红拂夜奔》,写作风格不同,故事中的历史感却一样迷人。马鸣谦延续这一脉络写就历史小说《降魔变》,以带有古雅气息的文字、多变的叙述视角,讲述了唐末归义军的争斗、消亡史。归义军曾一度统治河西地区十一州,后缩小至沙、瓜二州。二州中索、李、张、曹四家豪强为权力而争,为欲望而夺,无数人血洒沙场,却最终都消散于时间的荒流。书写历史是因为历史中的人和我们人性攸同,而在这出历史悲剧中作者想要呈现的,正是“人性幽暗面及其互动关系”。 12月28日,新京报·文化客厅第二十六场联合中信出版·大方、中信书店·启皓店,邀请《降魔变》作者马鸣谦、作家张柠,以及主持人书评周刊记者董牧孜,一起聊一聊《降魔变》这部作品对于敦煌历史的文学想象。
降魔变——关于敦煌的文学想象本场活动时间: 2019年12月28日(周六)14:30-16:30
本场活动地点:
中信书店·启皓店
(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8号启皓大厦一楼)
本场活动主办:
新京报·文化客厅
中信出版·大方 中信书店·启皓店
本场活动嘉宾:
马鸣谦 张柠 董牧孜
活动免费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本场活动介绍】
敦煌,这座坐落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古城,承载了多少人对古老中国的传奇想象——曾经是河西走廊上最繁盛的“丝路明珠”,一时羌笛声、胡旋舞夜夜不绝,却在宋元之后悄然衰落,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百余年前,王道士在这里发现了一所神秘的佛洞——莫高窟,从此敦煌这个名字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近年来,在历史研究领域,敦煌研究已成为显学,而在影视、音乐等艺术领域,敦煌也一直是大热题材。然而,在本土的文学创作领域,敦煌却鲜少被提及。马鸣谦最新创作的历史小说《降魔变》以晚唐的敦煌为背景,讲述唐时当地政权从张氏归义军如何更替为曹氏归义军的历史。波谲云诡的政治阴谋,尔虞我诈的人性争斗,归义军与唐王朝之间的这段关于权谋角力的历史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戏剧色彩,拥有大量引人遐想的空间。
马鸣谦花费四年多的时间潜心梳理史料,阅读百余部唐史、归义军相关书籍,在历史的框架中尽情发挥文学的魅力,让那些仅见于敦煌文书、不见于史书的人物也有了血肉,晚唐西南的生活风俗在他笔下也变得鲜活可感。《降魔变》让我们从历史的缝隙中窥见程子迁抓鹰时的矫健身姿、南园马球赛平静表面下的暗潮涌动、在合黎山之战中大显神威的羌人战士……
【本场嘉宾介绍】
马鸣谦,1970年出生于苏州,作家、译者、历史及佛学研究者。《降魔变》是马鸣谦继长篇小说《隐僧》、《无门诀》之后“佛教三部曲”的第三部。此外,马鸣谦还专注于奥登(Wystan Hugh Auden)文集的翻译工作,已出版《战地纪行》《奥登诗选1927—1947》等。
张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文化的病症》、《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再造语言巴别塔》等。曾获第九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第六届鲁迅文艺奖等。
【本场主持人介绍】
董牧孜,《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系哲学硕士。论文曾发表于ROUTLEDGE HANDBOOKS、《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等。
【本场活动相关图书】
《降魔变》
作者:马鸣谦
版本: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2019年6月出版
《降魔变》讲述了唐代归义军政权从张氏归义军更替为曹氏归义军的历史。晚唐时期,敦煌统治者张氏归义军首领张淮深,迎回作为唐王朝人质的堂弟张淮鼎、张淮诠兄弟。淮鼎、淮诠的父亲是上一任的敦煌首领张议潮,如今张议潮去世,兄弟二人重回故土,张淮深隐隐感觉到自己在敦煌的统治地位被动摇。表面的团聚背后,实则隐藏着暗流涌动的政治阴谋。作品展现出一幅庞大的敦煌全景图。晚唐国势纷乱,执掌敦煌的张氏归义军外患频仍,与周边的吐蕃、回鹘、吐谷浑、龙家各族在这块土地上展开激烈争夺。从凉州、甘州、肃州到瓜州、沙州(敦煌),西北边陲的河西走廊裹挟着弥漫的沙尘,酝酿着新的变局。
编辑:高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