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的天赋》是一本由[美]珍妮弗·阿克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鸟类的天赋》精选点评:
●“鸟类聪明的程度或许各不相同,但没有一种鸟是真正蠢笨的。”那人类呢?是否只是因为人为制定了许多标准,不符合的就成了其他人口中的蠢材……(若是可以配上更多直观的插图,就更完美了)
●最好是边看此书边查相关鸟的视频资料,以前就看过新喀鸦的一些试验视频,包括缎蓝园丁鸟的,就可以脑补文字画面。
●当它把那些曲调唱得准确而优美时,它不仅不会感到疼痛,而且甚至会充满愉悦。
●“大自然很擅长创造信手拈来的事物,它会保留各种有用的生物特性,对它们加以改造以适应新的生存挑战。造成人类和其他物种分化的许多改变并非来自新演化出来的基因或细胞,而是源自现存的基因或细胞的细微变化。这一生物学上的共性让我们能够以其他生物作为“模型系统“来理解人类大脑和行为。”
●007审视周边状况,飞到一根树枝上,这根树枝下方挂着一条绳子,绳上系着一根小木棍,007用嘴叼起绳子,一段一段往上拉,然后他把小木棍插入隔间的水平洞口,试着把里面的肉弄出来。但是木棍太短了,007转而用这根木棍弄到了三个彼此分离的隔间里的石头。另外一个隔间里有个跷跷板,一头放着一个长木棍,007把石头放到另一头,跷跷板失去了平衡,007拿到了长木棍,他用这根长木棍获得了原来那个隔间里的肉块。整个过程用时2分30秒,007是一只新喀鸦,没有经过训练。这本书写了聪明可爱的鸟的天赋,作者告诉我们,鸟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社交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等等。以及,鸟为何这么聪明?主要关于神经科学和认知行为学。有趣有料的自然科普,永远都在揭示基本的道理:世界多么美妙,人类只是万物之一。嗯,乌鸦是最聪明的鸟。
●书很有意思,不枯燥。但只见无数鸟名,不见鸟图,又不想查百度,就这样囫囵吞枣看了。
●读起来时就像是在观察自己。
●叹为观止,很多地方,人不如鸟。
●此书真令人赏心悦目,鸟类的特殊本领让人回味,不过我最关注的还是鸟类的鸟皮层发展与人类殊途同归,或许今后的研究有助于揭开人类大脑的奥秘。
●①鸟是为数不多的会使用工具的生物。②雌鸟会根据雄鸟唱歌好不好听来选择对象。③鸟歌唱的音调每次可以都一样(人类都很难做到每句话说的都一样)④他们又内心的方向感。经过对鸟类的研究,如果人类一直使用GPS导航还不用脑子记录地图也会导致大脑灰质变少
《鸟类的天赋》读后感(一):你又不是鸟,怎知鸟儿的快乐
在令人绝望的疫情中看这本书,当做是心灵放松。
不出所料,书中描写了很多鸟儿的奇妙能力。大多数时候脑子里的画面是BBC《鸟瞰地球》之类的自然纪录片,但也有时候竟然是动画片。山雀竟然可以掀开盖子偷牛奶,野火鸡可以在猎人面前假装成一个若无其事的家火鸡,然后走远后拔腿就跑,还有鸟儿可以边飞边睡,这简直都可以代入拟人化动画片的桥段了,比如《猫和老鼠》里就有这么聪明的小鸟。
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比如鸟儿唱歌不止为了生存的功能性需求,也可以是为了愉悦,甚至有些鸟儿具有审美能力,玩耍也可以是玩耍的最终目的,让鸟儿心跳加速的不是雷声,而更可能是情感上的亲密关联。这些发现说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也不一定是坚固不易的,我们可能更需要接受多元化的观点,以及建立起辽阔的“心智地图”。
不过在书中总能读到一些学者对“拟人化”的排斥,似乎是出自一种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优越性地位,而拒绝接受鸟儿和人类有任何灵性上的相似之处。但更能读到的是处处体现的平等关怀,万物的生物结构分布并不一定是金字塔状,按照智慧的高低排列,不同种类的鸟儿各有天赋,天赋也又有优劣,同一种类的鸟里不同的个体也拥有独特的个性。没有哪一种鸟类是真正愚蠢的。
一开始读前言就被这本书吸引,感到小生物散发出的灵性,一冲动就把动物学家列在了理想中的职业中。但是看到后来也会发现动物学家的工作也可以是很枯燥的。就研究动物的方法论上,是在实验室研究还是在大自然研究,研究方法的设计过程就要煞费一番苦心,完全不是在窗台上看看对面树上的鸟儿那么简单。同时还要结合很多生物学、脑科学等方法,研究鸟儿脑子里哪些神经回路在放电,(默默感慨一下又有多少小生灵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而丧命)。从语言到认知,从搭窝到找路,其实最后很多问题的答案还是模糊的,科学家们的研究更像是在跌跌撞撞的探索,“这个行不行?会不会是这样的原因?”,但就像室友说的,研究到最后可能会发现这还是上帝的事。我很赞同书里一开始提到的观点,所谓“智力”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也许人类无法用我们理解的“智力”来测量鸟儿,因为就连鸟儿能听到、能看到的许多东西,我们都无能为力。
我们聪明才智的唯一意义,就是在我们探索大自然的时候,发现我们所知何其有限。
《鸟类的天赋》读后感(二):乖乖的,明天见,我爱你
长久以来,鸟类被认为是智商较低的一类动物,从而被贴上愚蠢的标签。
然而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过去20多年来,全球无数的野外观察和实验室研究都能证明,鸟类的思维能力并不亚于灵长类。有一种鸟能够使用浆果、玻璃碴和鲜花创造出色彩缤纷的图案,以此吸引雌性的注意;有一种鸟会把多达3.3万颗种子散布在几十平方英里的区域内,并且在几个月后仍然记得这些种子的位置;有一种鸟解决某个经典谜题的速度和5岁的小孩一样快,同时还是开锁专家。
如今,鸟类被证实为具有较高智慧的生物,在某种程度上,鸟类的智力更接近于灵长类动物,而不是它们的爬行类祖先。
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家艾琳有一只散发着魅力和机智的非洲灰鹦鹉亚历克斯,向世人展示了某些鸟类的智力水平与灵长类相匹敌。尽管亚历克斯31岁时突然死亡(仅为预期寿命的一半),但它生前已经掌握了数百个代表物品、颜色和图形的英语单词的标签,并且能按照异同将数字、颜色和图形进行分类。亚历克斯还能像一个小孩子一般发出“坚果”等单词的声音,但它不仅能够理解单词,还能以充满说服力、机智甚至饱含情感的方式把它们说出来。当某个夜晚艾琳把它放回鸟笼时,亚历克斯像往常一样说:“乖乖的,明天见,我爱你。”但不幸的是,这成为亚历克斯对艾琳说的最后一句话,第二天它便离开了这个世界。
人们对鸟类认识的谬误来自这样的信念:鸟类大脑没有像人类大脑皮层一样的结构,而人的思维就产生于皮层的沟壑结构里。
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事实恰好相反。鸟类的大脑的确迥异于人类。这不足为奇,毕竟鸟类和人类3亿年前就在演化的道路上分道扬镳了。但确实有些鸟类的大脑在身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就像人类一样。不仅如此,当脑力派上用场的时候,脑神经的数量、位置、连接方式比脑容量大小重要得多。而一些鸟类的大脑含有大量的有效神经元,其密度接近灵长类的大脑,神经网络的连接方式也近乎人类。这也许对解释为何特定种类的鸟有如此高级的认知能力大有帮助。
作者珍妮弗的这个故事也有意思,有一次她甚至见到一只短嘴鸦把两片饼干叠放在路中间,飞到安全的地方等待过往车辆将饼干碾碎,之后又飞下来享受它的“战利品”。
《鸟类的天赋》读后感(三):为了鸟儿们
《鸟类的天赋》告诉我们鸟儿们是聪明的,并用生动有趣又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鸟类研究的种种新发现,让我们知道鸟儿们聪明的表现和缘由。虽然书中有大量的鸟类学专业知识介绍,作为外行读起来却也不觉晦涩,倒颇有一点遇上了一位平易近人的大家,给你倒了杯热茶,请你舒舒服服地听他聊世界东西南北趣事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译林本的翻译准确流畅,在传达了原文信息的同时,也很好地再现了Ackerman简洁生动的语言风格,很是可读。
虽然信息量巨大,却毫无说教感,在我看来这是此书最棒的地方之一:它没有落入“我们研究动物,最终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的科普俗套,而是明确地指出鸟类的智力和人类的智力是两回事;也没有过分渲染“保护鸟类,最终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的传统环保宣传逻辑。自然保护先驱Aldo Leopold教授曾经说过"The last word of ignorance is the man who says of an animal or plant: What good is it?"(Round Rivers: From the Journal of Aldo Leopold)。这本书妙就妙在,从来没有试图解答那个混账问题“what good is it?”。——跑个题,相比之下,Duke Senior的“And this our life, exempt from public haunt, / Finds tongues in trees, books in the running brooks, / Sermon in stones, and good in everything”,美则美矣,道理也不错,但在对于自然的态度上,看似赞美,实则居高临下,境界似乎还是低了一点。
当然,《鸟类的天赋》的宗旨之一,还是要呼吁我们保护鸟类。但这“呼吁”的方法来得巧妙:Ackerman领着我们结识了会记仇的渡鸦,会开奶瓶的大山雀,会钓鱼的绿鹭,会玩耍的啄羊鹦鹉,会撩猫的西丛鸦(就是封面那只美丽的大蓝鸟啦),会搞装潢设计的园丁鸟,等等等等。一本书读下来,鸟类与我们来说不再是一个物种概念,而是一个个性鲜明,有勇有谋的个体,用它们的天赋竭力适应着即使没有人类添乱也对它们不总是友好的环境,用尽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方法生存下去。所以我们说保护环境,说保护鸟类,不是因为通过研究它们的大脑,人类或许可以更好地探索自己的认识系统;也不是因为它们是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种群的崩溃,将最终导致人类的灭亡(虽然后者的确是事实),而是因为它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并有权利继续神气活现地在这地球上活下去。
2017年4月在校园里遇见的一只断足灰背鸫。希望小家伙还在哪里,依它的天赋坚强而快乐地活着。《鸟类的天赋》读后感(四):鸟类带我回故乡
这是一部让人对自己更包容,对世界更谦卑的作品。
非洲布须曼人能辨识数百种草药、鸟鸣、动物的粪便、植物的根茎、风的味道、泥土的讯息、大雨将至的天候——自然在他们面前是立体的、生动的,可食可饮,无法隔绝的。在这种实在的连接中,布须曼人天然知道自己在天地间的位置,更知道自己生命的轨迹——不多于任何一只毒甲虫,也不少于任何一只知更鸟。现代人类呢?
世界的联网让任何一个现代智人的知识,甚至超过布须曼人一万倍,但现代智人的知识却是知性的、虚拟的、手机化的,也因此跟布须曼人比起来,世界在现代智人面前是壁立千尺,庄严冷漠的。我们无法让自己回归成一个布须曼人,因为真正意义的布须曼人在几十年前也消失了。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让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更广博而幽微,外延更大,内涵更深。
本书第二章,当我读到鸟类可以让自己一半的大脑进入慢波睡眠状态,另一半保持清醒,它甚至可以一边飞行一边睡觉,这实在让我惊诧和莞尔。然后第44页,山雀“会把种子和其他食物藏在几千个不同的地点,以供来日享用,并且6个月之后,仍然清楚地记得什么食物放在哪里。”山雀能做到这些,它的脑袋,却只有豌豆的两倍大。
我不能不感到,人类其实也没什么可骄傲的。什么万物的灵长,估计也是没跟其他动物商量,自封的。这种自豪感,没有任何其他动物出来品评也就罢了,关键是人类这么干,容易落入亢龙有悔的境遇。你极力发展自我,最后不但连自然都不认识,你连自己对自己,都无法进行客观的评估,谈什么事业、生活、爱情呢?
鲜明的提醒就在45页。
我过去总以为,那些《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之类的传说,总是人类天马行空的幻想,当不得真,却可以当做冰淇淋让自己甜爽一下。却没想过现代智人(远古不是)各种对于自然知识的缺乏,会照成他无法评估自己思考和行动的后果。一只鸟,经过数亿年的演化,它的每一个身体部件都在配合它飞行的生存方式。鸽子大小的鸟,飞行时耗费的体力,大约是休息时的10倍。而雀类这种更小型的,由于飞行时振翅频率,耗费体力是休息时的30倍。本书没谈蜂鸟的飞行,我记得因为蜂鸟的翅膀振动极快,导致蜂鸟醒着的大部分时候,都得不断吸取花蜜以补充营养。这种演化造成,鸟类哪怕连牙齿都不敢长,因为它太沉了(所以尼尔斯也没法骑在鸟的背上)。我们更不要忘了,鸟类的祖先是恐龙,为了生存,鸟类需要不断缩小体态,以及它们面对世界的态度。本页谈到:“我们以为鸟类不是靠智慧解决问题,而是以飞行的方式回避问题。“
这不就像布须曼人那样,由于它本能地知道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而采取的极为科学而自然的生存哲学吗?由此反观:我们人类,以及每一个个体的人,知道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吗?
我们的知见过于狭隘,我们的感受又过于膨胀。
本书时时带给人舒适和警醒。比如长尾隐蜂鸟,它能够记住在“委内瑞拉和巴西所持的姜花及百香果花的生长地点、分布区域与花蜜含量。”而信鸽的脑子里,更像是装了一幅全球GPS定位仪。问题是:这些让人惊叹的功能,它们因为一直在使用,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的。而现代智人呢?任凭本自具足的许多功能荒废,而发展体外的替代功能。本书认为,当我们不再有建立认知地图的习惯时,我们的社会理解力也在降低。读到这里,我开始庆幸我从未使用智能手机。
而科学家们的工作也让人敬畏。他们可以辨识出鸟的口音,知道哪只鸟结巴,知道某个鸟曾经在乌干达生活过。为了了解各种鸟类的智商,情商,是否有短期记忆,是否有自我意识……科学家们想尽了各种匪夷所思的办法。作者对科学家的描述也常令人解颐,比如谈到某些各执己见的专家,作者说想让他们的认知达成一致,(我找不到原话了)就像让一群猫走在一起那么难。
本书用了很多篇幅说了鸟类的求偶,以及婚外情等事。本书没谈到的,是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什么在驱使鸟类的意念。想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朵花长得漂亮,不是为了取悦另一朵花,而是吃它的动物——为了繁衍。一只母黑猩猩甘愿成为头领的众多姬妾,不是为了它喜欢当小三——为了繁衍。一位母亲,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不会跟她对话的嗷嗷待哺的婴儿——为了繁衍。世间万物,都不在为自己而活,而是我们看不到的某种实实在在的存在。
如果我们能更多看清这些,我们就会更知道从何处去探寻自己的来路。想到那句“戏剧就是回故乡”。搞戏剧的人,也托大了。只要放开知见,鸟类也可以带领我们回故乡的。
《鸟类的天赋》读后感(五):人类,你们对麻雀一无所知
见过麻雀吗?在公园的草坪上,城市老小区的电线上,路边的灌木丛里,突然出现一两只、或者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棕色斑驳的羽毛,小小的个子,它们就是大多数人眼中的“麻雀”吧。
说真的,大多数人肯定对麻雀一无所知。
麻雀是什么?根据查阅百科知识,你会知道,全世界一共有27种麻雀,英文的sparrow这个单词,会根据麻雀的栖息地或者习性,加上27个不同的前缀。比如用分布地区命名的肯尼亚麻雀、索马里麻雀、死海麻雀、南非灰头麻雀……或者用生活习性与特征命名的家麻雀、树麻雀、鹦嘴麻雀、黑胸麻雀……这些分类之下,还有数目不一的亚种分类。总之,笼统称呼那些叽叽喳喳小鸟为“麻雀”,完全是外行才会有的行为。
为什么世界上有这么多种麻雀?美国资深科普作家、拥有四十余年观鸟经验的珍妮弗·阿克曼女士解答了这个问题。答案就在她的著作《鸟类的天赋》第八章“如麻雀般活跃——鸟类的环境适应能力”中。在她这部关注鸟类智力行为的书中,她分8个章节讲述了鸟类不同的代表天赋,其中,麻雀就被当作鸟类适应能力的代表,其中的家麻雀尤其优秀。
家麻雀的拉丁文名称是Passer domesticus,passer指的是小而活跃的鸟儿,domesticus则意为“属于某个家”。 中文的译法源自英文的House Sparrow。“家”(House)这个词源于它们与人类的紧密关系。因为它们往往住得与人类的栖息地很近,农田、郊区、城市,到处都是它们的家,而且它们不像候鸟那样迁徙,它们热爱长期定居在某个地方。如今,在地球上大约总共有5.4亿只家麻雀。作为一个种族,它们的成功来源于超强的适应能力,它们是“终极的机会主义者”,能把握一切机会获取食物、增加生存的机会。
阿克曼女士列举了家麻雀的诸多聪明事迹,来说明它们的超强本领。例如,它们能够在任何奇怪的地方筑巢繁衍,洗衣店的招牌、排水沟、屋顶、烘干机出风口、水管、油泵……它们还会开发新颖的建筑材料,有的家麻雀会拔正在孵蛋的鸽子身上的毛来铺鸟巢。总之,它们毫不惧怕人类创造的这个世界,甚至还带着好奇积极探索。在觅食方面,它们也具备非凡的冒险精神。在夏威夷,家麻雀会等在度假酒店的阳台间的土墙上,等着游客早餐的出现。在新西兰的家麻雀还有一项惊人的壮举,它们打开了一家自助餐厅的自动门,“把身体往前倾,把脖子垂下来,直到它们的头部触动那个感应器为止”(《鸟类的天赋》,第260页)。这扇自动门才安装了2个月,家麻雀就顺利掌握了操作要诀。它们还非常擅长团队合作,鸟类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发现,6只麻雀组成的群体在解决问题方面,比2只麻雀表现更好,获得食物的速度是后者的7倍。总结起来,麻雀的成功秘诀就是“喜欢新奇的事物,具有创意,胆子很大,喜欢成群结伙”(《鸟类的天赋》,第266页)。
从家麻雀的成功,也反衬了另一些鸟类的失败。那些“固执”的鸟就没这么幸运。地球已知物种中,约有一半因人类而灭绝,其中包括所有鸟类的四分之一,“脑子较小、对环境较为挑剔的远古鸟种”首当其冲。比如非常有名的渡渡鸟,它们不会飞,人类扑杀它们为食,带来的动物会吃它们的蛋,赖以生存的森林也遭到了破坏,这些原因导致它们在与人类接触约200年之后彻底灭绝。而且根据阿克曼女士的调查,即便是家麻雀,也在面临生存危机。在过去50年里,英国平均每小时死去50只家麻雀。在欧洲许多地区,家麻雀已经被列入保护物种名单。是因为食物不足,还是因为气候变化?鸟类学家并没有找到确切的因素,不过,当适应力如此强悍的家麻雀都出了问题,只能说人类的大环境确实出现了问题。
除了告诉我们关于麻雀的故事,《鸟类的天赋》还是一本让人重新认识鸟儿的书,它们的才能真的令人惊叹。山雀会把食物放在数千个不同的地点,6个月之后还能准确找到食物的位置;新喀鸦会制作并使用钩子获取食物,是除了人类之外,唯一能有这项工具制造技能的动物;鸟类的爱情生活也相当丰富,而被当作宠物饲养的虎皮鹦鹉甚至会对人类产生铭印效应,向人求爱……
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全世界优秀科学家、鸟类学家的精彩工作,他们热爱并保护着这些奇妙的生灵,通过研究它们的智力行为,重新认识它们与人类的关系。作者以家麻雀的超强适应力为最后一章,既表达了对鸟类未来的担忧,也期待着有更多人类加入到保护鸟类的活动中来,这样鸟儿美妙的鸣唱才不会从地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