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母女同游美利坚》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3-06 00:59: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母女同游美利坚》经典读后感有感

  《母女同游美利坚》是一本由茹志鹃 / 王安忆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母女同游美利坚》精选点评:

  ●李欧梵真是太可爱了!还有那时候的陈映真好照顾王安忆喔...... p.s 这本书的手感太舒服了,休闲阅读之典范,出版社有钱就是好 -.-

  ●这本书其实在中信大方没再版之前我就有读的欲望。王安忆是我很关注的作家,她的作品即便没都看过但我都知道。我读这本书像写日记一样,一天一篇的看。王安忆写的细致入微,茹志鹃写的简明扼要。母女日记对读,感觉不错

  ●许多有趣生动的细节

  ●看来我是很喜欢日记体啊!母女的文风,可能年纪的原因,可能时代烙印,王安忆事事皆可写,茹志娟有事方可写,相比妈妈的文笔更朴实简练,王安忆的文笔以符合她那个年纪,年轻,第一次出国,中西文化的碰撞,以及她所处的时代,写出的文字必要有个意义。中信大方做的这本书手感真好啊!

  ●挺有意思的游记,事无巨细碎碎念,也能看出母女二人日记的着眼点和观念的差别。八三年美国与中国生活水平差异极大,这三十多年一点点的追上了。

  ●不要看文学性,就是旅行小品文,非常真挚了,透露那个年代的感性也是发自肺腑的感性,没有写作雕琢问题,就不要用那些所谓的标准去嘲讽吧

  ●历经路程虽然一样,但由于阅历迥异,并加上年龄的差异,观念不尽相同,因此看待发生在美国的人和事,往往有不同的观感和见解,读者如作细读比较,将别饶兴味。

  ●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作家工作坊以及讲学活动很特殊,尤其是对台湾来说,其中最出名、也最有成就的一批是白先勇、欧阳子、陈若曦和李殴梵,还有稍早的余光中、大陆这边汪曾祺、萧乾和师陀也去过,我之前看过一篇潘耀明对陈映真的采访,当时只知道在爱荷华,七等生和李殴梵也在场,看到这本才发现,就是83年的写作计划,王安忆、茹志鹃也在。仍然是老好人安格尔+极其热心的聂华苓、吴祖光、潘耀明、陈映真和七等生。王安忆在翻译上不服气,其实《台北人》当初也下了不少力气,但玩心大,要冒险,试着抽大麻、纠结穿不穿三点式、看新娘,玩的不亦乐乎,茹志鹃就特别容易头疼、累、无事可记......很好玩的对比

  ●很简单的游记。茹志鹃的日记一如其小说风格,清新淡雅,简短,透出历练后的思考。王安忆的日记则比其小说平实许多,事无巨细一一写明,着重细节。母女二人日记摊开,可见她们的心境与阅历,是很好玩的对比。

  ●从母女二人的视角来写同样的经历,可以看出不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观点。这既让人着迷又让人恐怖:很多事情需要自己的分析和自己的体验,鲜花与毒草因人而异。是看本书的感悟,没有任何母女的指代。虽然是一本书信,但不乏幽默和反思。83年相较现在2019,36年过去了,变化得实在让我诧异和失望。另一个收获是知道了很多未曾听说过的作家,如陈映真,七等生等。

  《母女同游美利坚》读后感(一):短评

  先说陈映真,这本83年茹志鹃王安忆母女合著日记里只有关于陈映真的零散碎片:亲善、伶俐、幽默、富有魅力;关心文学的社会介入;做得一手烂饭;《华盛顿大楼》系列十分优秀。

  着墨实在不多,就是说,陈映真作为王安忆所“震惊”的另一种思想要待到她面对八十年代末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现实之时,当面对现代化建设对物质、精神、文明、信仰带来的冲击和损害,从记忆中追溯并建构出了一个反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陈映真形象,这一时期的创作也是在集中表达对于社会转型期的困惑和焦虑。(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伤心太平洋等)

  茹的日记短小凝练,内容上非常鲜明的验证了贺桂梅所言的新启蒙意识形态,在将毛时代指认为封建落后的前提下,追认西方/美国为先进的现代化国家,在先进/落后的简单二项对立式中,回避意识形态差异去模仿资本主义现代化。

  王安忆的流水账里收纳了异常丰富的信息,几个有趣的点是1.美国正流行反中产阶级审美,牛仔裤(破洞牛仔裤?)是一种富有对抗意味的象征符号2、美国社会化大生产下,流水线极端摧残折磨人的精神意志3、王安忆困惑于文学/政治的简单结构,认为这是一组伪命题;对诗和诗人没啥好感。4、美国大学生对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是,高中毕业无工作,大学毕业同样无工作;他们对那时中国的毕业包分配感到惊讶和羡慕5、在就业问题上,有人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横向比较是很成功的,因为没有失业(现在就不一样了)。6其所记录关于陈的寥寥数言,陈表达了对于东德诗人关于艺术个人化的不满,流露出质疑东德社会主义的意思(这一块似乎能引申到台左在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想象的问题,他们怎么想象和看待还没解体的苏联和大陆)

  最后,王安忆那时候29岁,结婚好几年,我从乌托邦诗篇臆测王那时对陈有情愫的看法持否定态度(说不准后来回忆时慢慢有了···

  《母女同游美利坚》读后感(二):一趟时光快车

  《母女同游美利坚》是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与她的女儿——同是当代作家、文学家的王安忆唯一合著的一部文学作品。 这是一部日记体的文学作品,记录了茹志鹃、王安忆母女两人于一九八三年八月三十日到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活动时的每日所见所闻。书中是按照同一日,母亲的文在前,女儿的文在后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更可以让人直接感受到,一样的日子,一样的事件,一样的经历,在这对同为大师的母女的笔下,呈现给读者不一样的风采,不一样的感觉。 母亲茹志鹃,生于1925年,幼年丧父丧母,被孤儿院收养;青年时期参加过新四军,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之后,文革的动乱波及到她,也使其产生过迷茫,甚至发誓不再写作。这样的人生经历使茹志鹃的文学“眼界已经远为开阔,思想力度也远为加深,包容在她作品中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远比以前丰厚”。她的文相比较于女儿王安忆,角度会更多也更高些,行文会感觉更沉稳、更大气些,又会有更多的思考掺杂在内。看上去话不多,却往往一语中的。在简短明快,缓缓的,不紧不慢的细腻的文笔下,人物性格、事件始末、所反映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的思考,已是一清二楚了。 女儿王安忆也是当代作家文学家。只是在1983年参加这次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活动时,她的年纪尚轻,生活阅历尚浅,涉足文学道路也不久。但彼时的王安忆应该是有着对生活的激情和好奇,也有着对文学的满腔的热爱和强烈的创作欲望。与母亲茹志鹃不同的思考角度,思维方式,使女儿王安忆的文令有一番特色。在她的文中,你能看到她对美国新事物的好奇和欢喜;你能感觉到年轻人的急躁;你也能看到年轻人的朝气,活泼,有时还略有些许的调皮;但是,她的思考也从未停下,有着年轻作家特有的活跃。这一次的活动,是王安忆文学道路上成长起来的一个重要的历程。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茹志鹃、王安忆母女两人眼中的美国和那小半年的生活贴着她们各自的标签。两代人,两种生活经历的人,两种思想境界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和各自不同的思考。于是,你一下子,就能知道,哪段话出自母亲的手,而哪段文又来自于女儿的笔下。 一篇篇日记,记录了一段时光。让读者随着母女两人游览了当年的美国,了解了美国当地的一些个风土人情。也再次回到那个年代重温了那段岁月。

  《母女同游美利坚》读后感(三):美丽的邂逅

  茹志鹃、王安忆。我不会说我很熟悉这两位作家,也不能说多喜欢她们的作品,因为我确实没有读过有关她们的内容,或许很早的时候读过,现在已然忘记。但在这里读她们,内心的喜欢,也是我不想掩饰的。原因的话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许是因为是女性?或是性情相似?或是内容喜欢?或许另外一个读者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她们的写作,带给你内心的宁静,带给你安然,带给你淡然。文字里没有特别不好的情绪,述来都是缓缓的,丝丝有味道的,充实的,长久的日记下来,为你还原了一个美国当时的总状态,还有海外学者的状态,人们的心里动作,都能够从作者的笔下描述中体现出来。所以说能够跟作者一同,去到上个世纪的美利坚,去体会当时的社会,当时的心情与状态,也别有一番情趣。虽不是当下这个高科技的、高经济发展的大巨头,能够看看美国如何一路走来,也是一种收获。 况且她们是去参加国际写作计划活动,一次与写作有关的出行,多么美妙,对于喜欢的人来说,那种愉悦的心情,该是很特别的。跟着两位作者的笔触,从两个不同的视角,不同时代的人眼中的不同景象,不同的人,眼可观之,心可感之,手可学之!一举三得! 情不自禁的又想开始研究作家们的笔法,因为总想去学习。感觉他们写的字似乎都是有作用的,即使是一些看似无关痛痒的一些小细节,一些话语,却都是为着体现些什么的。不然你说日记的形式本就很泛,每天发生很多事情之后,如果事无巨细就是流水账了,而只挑重点的说又会很笼统,似乎应该这样捡着比较能够体现事情的事情来写,用一些细节来充实,用有意义的点来支撑,虽然似乎只是讲了这一天当中的一件事,却感觉这一天特别充实,这应是写日记的正确打开方式了吧?想想自己写了一年的手帐,又没有好看的画面又没有优美的文字,真真的是完蛋! 难道是因为没有那么一块娴静的时间来记录生活?有时想起时已过了心情,过了时日,便匆匆几笔,全似流水账或是意识流的文字,字里行间透露着平淡无奇,没有文笔,着实惭愧! 或许另外时代的读者来读她们的文字,又是另外一样的感怀。于我们,能感受到的只有那样多,或许于别人,会勾起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情感。同样的一天,两位作者的感受会有不同,所以她们笔下的呈现也风格迥异。有的事妈妈一笔带过,而女儿却大书特书,有的事妈妈比较重视,引发深思,女儿却稍显懵懂,这又是另外一种人生感悟了。 这真的是一本能够慢慢读的书,当你再旅行,放下一些心灵鸡汤,拿起这本书,一起游美利坚,这种悠悠又古、娓娓道来的感觉,值得体味。

  《母女同游美利坚》读后感(四):一段珍贵的记忆,一次游学的记录

  文:薇薇安

  跟娃一起出去玩儿的时候我们一起去看展览的时候孩子就比较喜欢看有意思的, 我更喜欢看那些有文字说明的东西。 比如一起去天文馆, 我更多的是在有很多介绍和展示的展位前面看, 不过孩子一般不喜欢看这些, 更喜欢的是那些有意思的可以玩游戏的。 人与人的年龄或者阅历的差异,有时候看到一件事情或者去到一个地方的时候对于事物的看法也会有着不一样的地方。

  《母女同游美利坚》是一本记录茹志鹃、王安忆母女两赴美的一段记录的书籍。 她俩于一九八三年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活动,其后又到美国东西岸讲演和旅行,受到海外文化界的欢迎。她们沿途录下所见所闻所想。笔下不纯是异域风光的描绘,更多是对美国社会各种层面的体察 ,对美国华人世界特别是留学生的刻画,及与作家和文友交谊的抒描。虽然他们此行的路线是一样的, 但是由于母女两的关注点不一样, 各自记录下来的文字也不一样。

  1983年正值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年,去年年末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对于80后的我来说也是一点点的见证了改革开放给我周围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记得小时候还是玻璃柜台的书店,如今有了可以让顾客自选的书架,路边的建筑也从小平房变成了高层的建筑。 记得年末的时候我们这里的媒体的公众号推文写了我们这边标志性建筑几十年的周边变化, 真的是感慨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对于文学工作者而言,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的风向, 这次一行人去美国参加爱荷华写作计划, 也是一种对于多元文化的吸收的探索。

  该计划于1967年成立,由著名作家聂华苓及其丈夫、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两人创办,是全世界首个由一间大学举办的全球性作家交流计划,第一届“国际写作计划”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国的12名作家。自成立以来,已有超过115个国家及1,000个作家获邀到访爱荷华大学,参与国际写作计划。这个计划的宗旨是让有潜质的作家更多的接触美国的生活,接触美国的大学生活。 受邀参加的也多是比较有潜力的作家。

  通过这本《母女同游美利坚》 茹志鹃和王安忆母女两记录了在美国的经历, 参加的活动,见到的当地的华人, 和自己的朋友的会面,大家一起聚会的情景等等。 很多和国内不同的地方, 也有一些在国外时间久了的华人的想法。 以及面对不同的地方的所见所想。

  现在看来当年的这些国外见闻都很珍贵, 对于文学工作者而言和其它的作者交流,互相学习是一个多么珍贵的机会呀。

  《母女同游美利坚》读后感(五):日记中的历史与情感

  最近读到一本极为有意思的日记。说她有意思的原因大概有两层,其一,是这部日记写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日记的内容多为其时美国社会各种层面的体察,以及两岸三地作家在美国的交游;其二,在于这部日记的作者并非一人而是母女两人,因为母女两人的阅历迥异再加上年龄的差异,观念的不同,使得两人在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存在着诸多不同的地方,两相比较之下,倒是有了一些颇为有趣的意味了。这部日记便是由我国著名作家茹志娟、王安忆合著的《母女同游美利坚》。距离本书上一次出版已经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如今再来读那些写于三十年前的日记,自有不同滋味了。 实际上,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美国给人的印象一直是矛盾的,天堂与地狱就像是美国的两面,每一个人都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那一面。而对于第一次踏入美国土地上的茹志娟与王安忆来说,在美国度过的短短的一百二十天,也终不能让她们给美国印象,做出一个明确的速写。茹志娟在离开美国的时候,美国就像是一个迷宫;王安忆则说,这是一个让人越看越不明白的地方。她们用自己在美国的亲身生活经历,事无巨细的向我们描述着他们在美国所度过的每一天,有争议,有赞同,也有争吵。事实上,当我们在三十几年之后,再来读两个人的日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即便过去了这么多年,美国依然还是当年那个样子,而我们却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懵懂与迷惘了。 在茹志娟与王安忆的日记中,带给我们最大感触的,或许是那些出现于她们的笔下,在异国他乡漂泊多年的国人的境遇了。就像是旅居美国十几年的谭嘉,他说虽然在美国生活十几年,可是却从来没有过家的感觉,自己的两个孩子在家中,也全部是说一口标准流利的国语,她们经常想着,总要回去看看的;比如那个没有名字的笛子演奏者,当年大逃港的人,如今到了美国,生活的不容易,当有人问他想不想要回去的时候,他没开口就哭了;比如还有更多的作家或者普通人等等。他们或是优渥,或是凄凉,或是充满矛盾的生活,带给我们一些什么呢?王安忆说,哦,中国人啊!或者我们所有的情感都在这五个字之中了吧! 与茹志娟的日记相比,我似乎要更喜欢王安忆的一些。大概是因为茹志娟老师太过于惜字如金的缘故吧,虽然,读茹志娟老师的文字总是可以获得很多的启迪,却也总是感觉好像少了一些什么东西似的。而王安忆的文字虽然琐碎,但是却更加直观的为我们展现了三十年前,美国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模样,不管是大麻还是黑人,亦或是其他。她总是习惯于将日常的与友人的对话记在自己的日记中,当我们看着他们的对话的时候,似乎也可以看见独属于他们那一代人的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对话,关于这个世界,关于中国,关于美国。 我想,《母女同游美利坚》日记的出版,对于读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思想回溯,这让我们透过前人的笔记去思考过去,展望未来。而对王安忆或者茹志鹃来说,则更像是一种纪念,这代表了她们所共同经历的一段难忘的岁月,就像是王安忆在本书的后记中提到的,这日记的最大价值在于老实,老实的记录了那段生活,其中的人和事正超时速的退去,退成历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母女同游美利坚》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