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病人》是一本由[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病人》精选点评:
●躺着看新版 白天也能感受到置身于风沙薄凉中的忧心怅惘
●“我望着月亮,却只看见你。”美。太美了。
●我还没有开始想你。
●没想到是这样的叙述方式。
●微信读书不分行太痛苦了
●人物、时空不断交错,会让初读者有点摸不着头脑,往后读则渐入佳境。在看小说前曾看过电影,电影的故事主要围绕着英国病人展开,侧重“过去”。他和朋友妻子的爱情虽然充满着不道德的因素,但却非常打动人心。小说则围绕着四个人物展开,汉娜、卡拉瓦乔、基普、英国病人,更侧重“现在”,在英国病人的讲述中,才层层揭露了他的过去。小说处处渗透着“反战”的情绪,但没有强烈的情节加持,会有点“无聊”。不过我还是最爱“泳者之洞”,从坠机到在泳者洞里的对话,再到她死去的场景,通过作者优美的文笔,让这段“死亡”更加令人伤痛。
●【藏书阁打卡】讲述的一个护士在战争结束之后固执的留在一栋别墅里照顾烧伤的英国病人,对别墅里三个男人有着充满母性光辉的同情,理解无能。她说,他是她绝望的圣人,他终日躺在病床上,不言不语,身份证明全都烧光了,充满着秘密,四个人在这栋小别墅里,舔舐自己的伤口。之前看过费因斯演的电影版,除了最后他千里迢迢无望的营救,和那女的漫无止境的等待,啥也不记得了。脑子里只有一句话,“你没有如期归来,这正是离别的意义。”这个译本不喜欢,读起来头疼…
●翁达杰用炽热,或者说“时而为火”的语言,在沙漠里灼烧了一个又一个洞,逐渐拼贴而成的地图景观式的爱情故事,反而已经不再重要。
●清晨坐在床沿,边读边热泪盈眶。
●沙漠、吗啡、消失的军队、陌生人、爱与死亡。
《英国病人》读后感(一):我全部的渴望是行走在一个没有地图的地球上
看这本书是因为看完了电影,所以想来看看原著如何。这本书是我今年遇到的比较难读的一本书,看了一个多星期才看完,看书过程中很是吃力,也许这种题材的之前没有看过,再加上时间轴相互交错,战争场景描写较多。所以初次看总觉得吃力,跟书相比,我更喜欢电影的演绎方式。电影的叙述我能接受些。总之这本书里的主人公都是在特定的战争背景下,艰难生存下来的人,对于亲情,爱情,国家还是友谊,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眼光来评判他们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如作者所说:“我们是所有人的历史,所有人的书。我们的品味抑或经历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我全部的渴望就是走在一个没有地图的地球上。”
《英国病人》读后感(二):“武汉之疫”读《英国病人》
庚子春节假期,爆发了武汉疫情,困在家中,读完此书。
“生在一个地方,又去别的地方生活。一辈子都在挣扎,不是为了回到故乡,就是为了离开故乡。”也许正是因为如此,疫情才会在春节期间传播、蔓延。武汉也就成为了“围城”,小说中的那座废墟城堡。
“我们是所有人的历史,所有人的书。我们的品味抑或经历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我全部的渴望就是走在一个没有地图的地球上。”相信武汉之疫、武汉之围之后,人们会像书中人物一样,天南海北各自开启新的生活,“一遍又一遍地哼唱同一首歌,把歌词敲得扁扁的,折叠进自己的生活。人们舔舐各自秘密的伤痛。”
一切都将过去,我们也必将从瘟疫与废墟中走出。
《英国病人》读后感(三):“我望着月亮,却只看见你。”
“我望着月亮,却只看见你。” 庞大背景下汹涌的情欲。战争、背叛、死亡……苦苦渴求的,不过是和平年代里一点微小的幸福。 不断闪回的记忆,抽丝剥茧般,娓娓道来的故事。 这个男人是谁,身世成谜。无所不知,唯独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爱人相继离世,疲惫的少女。冷淡寡言的扫雷兵,失去拇指的窃贼。 四个忘记自己国籍的人,各怀心事,聚集在这座废弃的修道院中。 电影改编十分出色,甚至可以同原著相互参照。故事主线更加明朗,着重于病人的回忆,他与凯瑟琳的爱情。 “我知道你会回来把我抱起,迎风屹立。” 广袤无垠的沙漠,失去一切。 原著四位主角笔墨均匀。少女逃避永无休止的炮弹,在废墟中弹钢琴,在月光下跳房子。士兵不知道自己为谁而战,仿佛永远身在异乡。窃贼为了复仇,处心积虑,结果却如一场玩笑。 所有人都对战争有不同感受的厌倦。 书和电影的主题皆为反战。抛开国籍、肤色、文化桎梏,每一个人都能毫无顾忌地相爱,漫步天国,在一个没有地图的乐土。
《英国病人》读后感(四):British patient
太连贯了。
诗写得好的人有很多,木心、阿多尼斯、佩索阿,兰波…但他们只能做到在诗意中连贯,做不到在现实和诗意中穿针引线,如海浪般波涛绵绵。他们的诗意,和生活之间有明确的界限。诗意只是诗意,只是气场和感觉,而非叙事。
英国病人则不一样,不愧是兼顾导演编剧和文学的人,文字中氤氲的气场并不影响故事的内容——虽然仍有一定程度上的撕裂,但保持了故事一口吞下时感受到的整体味道。
整本书一如电影一般,是气场的碰撞,作者是没有评判和好恶的,只是讲述所见所闻,以及身份、地点、名字这些框住我们的“国度”分裂的世界,锁住的灵魂。
其实什么都没有,整本书就像风一样,无意去何方的碰撞和融合。写的虽是爱情,在我看来,则是人与人之间、气场与气场之间此消彼长的冲突,这是一个气场和气质包裹着的故事,你能尝得到汉娜冲头的青草香,褐色裙子的柔软绵滑,但是我无法描述艾玛殊和凯瑟琳,他们本是阴阳两极,是一条丝带的两端。
没有办法再进一步解释这本书的气场碰撞,只好让这无界限的灵魂在沙漠中游荡,追随风的国度。
《英国病人》读后感(五):英国病人
《英国病人》是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代表作,曾获得英国布克奖。许多人可能和我一样,只是看过它改编的同名电影,电影斩获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多项奥斯卡大奖。看电影的时候年纪还小,很多地方迷迷糊糊,只是男主角和女主角之间的禁忌之恋让人有点迷惑又有点感动。
这次机缘巧合,读完了这本原著小说。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意大利的一栋废弃别墅里,一位护士、一位印度裔拆弹兵、一位前小偷和一位身份不明的病人在此相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争创伤,有自己的情感伤口。与电影不同的是,电影只侧重于小说的核心,英国病人艾尔麦西与凯瑟琳的爱情,而书中对基普、汉娜、卡拉瓦乔的情感描写也十分深入,尤其是战争创伤及最终的治愈、醒悟,可以说比电影更复杂,更多样化。
艾尔麦西与凯瑟琳,在沙漠相遇、相爱,炽热如火,就像开头有句描写“我燃烧着坠入沙漠”,一场背德的感情注定要毁灭。汉娜在战争中失去了父亲和孩子,她执意留下照顾英国病人,从对别人的关爱中,弥补对父亲的遗憾。基普在收到西方教育和文化冲击后,一直陷于身份认同的迷惑,在拆弹事故中失去了父亲般的老师,在战争中看到了残酷与荒谬,最终醒悟并出走,回到了遥远的东方家乡。书中的每个人,都在经历了战争磨难后,在这座破碎的别墅里恢复,成长。
这是一本诗意满满的书,作者的笔法非常抒情、感性,阅读过程中屡次被那些优美的段落吸引,可以说原著更好地展现了文字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