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病人》是一本由[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病人》读后感(一):戰爭中的病人
不要以為英國病人是為了一個為了約定而燒成焦炭的艾馬殊爵士
因為一場戰爭而走到了一起
他們都在戰爭中生了病
而他們又同病相憐
书是很快的翻完,时不时回想电影中的情节,包括2个女人的模样,凯瑟琳美艳不可方物玉殒沙海、朱丽叶人淡如菊盛开在托斯卡纳。
喜欢那个锡克人多些。惊险的拆弹过程、小帐篷里的细节、驰骋在亚平宁,比那个躺在病床上无血无肉的英国病人饱满丰富,更有血有肉。
《英国病人》读后感(三):悲剧的美
当美好成为回忆,而回忆如此华丽,现实又是如此残酷,时间与生命又是如此不可抗,于是所有的存在与消失均成为了一种拉扯。
悲剧的美,让人不禁感叹所有美好的存在与流逝,当往事成为断句的追忆,考验心灵承受力的时刻又来了
《英国病人》读后感(四):神秘的圣徒
她想念自己的父亲,她在战争中以照顾一个浑身烧成焦炭的病人逃避,她和印度士兵的微妙性爱,她对卡拉瓦乔的距离和亲近。
英国病人是神秘的圣徒,未知身份,知识渊博。所以卡拉瓦乔说她会爱上他。
何况,他还有一个倾心的女人。痴情另一个女人的男人有种特殊的魅力。
《英国病人》读后感(五):该书编辑应该被拉去枪毙!!!!!!
该书外封勒口上的作品介绍错漏百出,张冠李戴,将汉娜搞成安娜,将英国病人依靠吗啡搞成小偷卡拉瓦乔依赖吗啡。这样明显的错误,好比光天化日之下裸奔。建议将该书的责任编辑拉去枪毙。要么不要留下介绍文字,要么就认真校对,真正读读书本,不要做校对只是校对错别字,错别字交给黑马软件即可。真没想到,堂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书,质量居然这样不合格,这样让人想骂娘!
简直岂有此理!
《英国病人》读后感(六):汉娜,凯瑟琳
凯瑟琳因为爱好或者梦想开始一段婚外恋,对象是她年轻时不会注意的人。过去永远回不去,你我的灵魂此时找不到,就永远找不到了。泳者之洞,灵魂回来,身体便不在。
一场危险的拆弹让汉娜对基普(辛格)萌生爱意,俩人慢慢靠近,基普因为特别的遭遇有独特的人格,正是因此在听到 收音机里的消息时,彻底爆发,独自离去。
愿依然有人为汉娜接住掉落的餐具〜
《英国病人》读后感(七):书摘
第4页
我在沙漠里过了几个星期,忘了看看月亮,他说,就像一个结了婚的男人好几天不会去看妻子的脸。这些不是疏忽之罪,而是入定的前兆。
(刚开始读,诗一般的语言,如果分行排版的话,就真成诗歌了。赞!!)
第46页
休息意味着对这世上的一切全盘接受,不做任何道德上的评判。到大海里泡个澡,跟一个不知道你名字的士兵性交。献给不认识的无名者的温柔,是献给自己的温柔。
《英国病人》读后感(八):我记得我没有读完
我记得我没有读完,我记得里面有一位全身严重烧伤的角色,我觉得他可能是主角,更可能和女主产生了爱情。
————————————————————————————————————————————————————————————————————————————————————————————————————————————————————————————————————————————————————————————————————————————————以上是140字
优点:
2. 浪漫化叙事,看上去随意而杂乱的交叉叙事造成的层叠和迷宫效果。
3. 多处引入各种其他书籍故事及(地理)知识造成的内容丰富性。
4. 浪漫化人物设定,比如英国病人一角懂得知识的神乎其神,甚至描写卡拉瓦乔偷东西时的卖萌(远没有王小波在《我的舅舅》中那个贼的萌卖的好)。
缺点是关于反战的部分处理的不好(比如吉普听说原子弹投到日本就崩溃了),当然作家不是思想家,不能要求太高。
《英国病人》读后感(十):因为电影,因为诗
我是因为那部电影才找原著来看的。有趣的是,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对多角色多路线的剧情有些难以忍受。拖沓,我想。于是快进地放完,删电影。
然而如一樽酒入喉,醉意要见风。删掉电影之后反而久久回味那个迟到三年的爱情救赎。点开网页,买书。之前有看到评论吐槽翻译,犹豫要不要买英文版,无奈英文已经绝版,便买了这本。一口气地读完,满脑满嘴回味着翁叔诗一般的句子,一行行流畅而缱绻的句子,难以释卷。是爵士乐的节奏吧,不是那样的随意跳。还好。
看完书在去机场的大巴上忍不住用翁叔的余韵写了一段文字,现在已经渐渐地咀嚼淡了。忘了。忘了就忘了吧,毕竟那不是你的。骑上摩托奔跑,抑或是等在洞中救援,仰望沙漠满天的星斗,抑或是烧伤病榻上的低语,一切都随那岁月风沙扬尽。
只余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