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芯事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3-05 04:13: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芯事读后感摘抄

  《芯事》是一本由谢志峰 / 陈大明著作,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芯事》精选点评:

  ●前面还行,感觉后面像凑字数

  ●国产芯片行业一路走来的历史简单介绍

  ●喜欢 很全面地讲述芯片行业的历史 现状 中国芯片行业的发展

  ●读后受益颇深,非常好的书

  ●各种企业发展路程罗列,后面几章都像在堆字数,看完觉得浪费时间。

  ●视野宽广,推荐。

  ●《The Innovator‘’s Dilemma》: 真正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是市场价值网,而非管理者;真正主导企业发展进程的是机构以外的力量,而非机构内部的管理者。管理者实际上只是扮演一个象征性的角色。

  ●芯片需要产业政策。

  ●这本书以行业发展的历史视角,剖析集成电路行业发展的技术动力、时代背景、商业模式、投资周期和需求因素,并且引用多个商业案例。感觉还是非常受益的。

  ●的确是走马观花 后面重复前面内容

  《芯事》读后感(一):有人处有江湖

  仙童半导体:芯片的摇篮,后来的英特尔、AMD、英伟达、凌云等等雄霸一方的巨头,创始人或曾就职仙童或曾与仙童有合作。 光刻:用光刻蚀芯片,从而实现了芯片的工业化。上一个技术瓶颈在于到达20nm左右之后,衍射等导致的精度上限,后来通过液体栅栏、电子刻蚀等等,实现了7nm、5nm。 半导体周期:和猪肉周期有点像,价格涨了,大家养猪,供大于求,价格又跌了。

  《芯事》读后感(二):芯事简评

  这本书比较新,说得也比较全面,是对整个集成电路行业非常系统的梳理和说明。这本书从两个维度讲述了芯片行业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首先是产品技术线。从半导体技术在美国诞生讲起,谈到了集成电路的发明,产品化的过程。也弹到了整个IC行业从一体化生产到垂直分工模式的演进,各个玩家在这个行业中的角色和地位。读完之后,对IC行业的产业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二条是地理线。结合历史,作者讲述了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和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发展路径和特色。其实,半导体产业也像是一面镜子,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折射出了美国人的创新、日本人的团结、韩国人不服输的精神。

  说个缺点吧:之前读了一本名叫《大话处理器》的书,是近10年前出版的,现在已经没有纸质版发行了,在市面上见不到。我发现《芯事》中,第一章讲到仙童半导体渊源的很多内容,都与《大话》非常雷同,“参照”的痕迹过于明显。

  《芯事》读后感(三):超全面解析半导体产业《芯事》书评

  《芯事》是一本谈及许多艰深技术的书,但对于想投资半导体产业的读者,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产业风貌。我也在自己的网站浅谈股海撰写一篇《芯事》台湾版本《一本书看懂芯片产业-给未来科技人的入门指南》完整书评,有兴趣的人可以来网站与我交流,这个书评不仅有看完书获得的知识、心得还结合过去研究芯片产业的经验来撰写。

  《芯事》书评:https://www.industryba.com/icindustry

  《芯事》读后感(四):《芯事》(作者: 谢志峰 陈大明)

  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期限为7年。自此,“美国制裁中兴事件”使“芯片”成为国内互联网最热门的科技词汇、产业词汇。举国关注“芯片之痛”。目前,中兴通讯虽与美国达成和解,免于灭顶之灾,不过这一商业事件还是触发了一场关于科技创新力的大讨论,并围绕中国高科技领域核心技术不足进行反思。  

  那么,“芯片”何以能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从概念上简言之,芯片是集成电路形成的产品。集成电路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规模化电路集合。拆开一台旧收音机、一部旧手机,你就可以看见集成电路的基本构成。《芯事》的两位作者,是半导体研究者、产业研究者,他们从1958年集成电路发明前后谈起,有科学史,有产业史,回答了芯片是如何成为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以及中国芯片企业的探索、发展和困境。他们坦言是中兴被制裁才促成这本书。副标题“一本书读懂芯片产业”亦表明该书希望实现科普效果的急切心情。对于帮助我们了解芯片的产业状况可谓及时。遗憾的是,全书关于中国芯片在企业管理和产业环境等主要问题上着墨并不多。新京报·书评周刊-2018年9月1日-书情

  《芯事》读后感(五):可否通过一本书了解整个集成电路产业?

  

谢志峰、陈大明所著的《芯事——一本书读懂芯片产业》是一本较为系统的介绍集成电路产业的书籍,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论述集成电路发展史、集成电路行业的代表性企业、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情况、作者对于如何发展集成电路观点和看法。

集成电路产业链长,环节众多,每一个环节对于原材料和设备的投入都非常巨大,对于专业分工的要求非常高,上下游通力合作才能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同时,由于每个环节的投入巨大,随着技术的升级换代,投入更是成倍增加,进入门槛不断提升,为覆盖成本,需要的市场规模也随之提高。那么,当今世界,哪里的市场最大呢?

由于投入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某个企业,很难从无到有发展集成电路,国家产业政策的介入不可或缺。从集成电路的发展来看,不论谁美国还是欧洲,不论是韩国还是日本,国家意志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上到下,从国家到企业、个人的重视和投入,剩下的就由时间来给出答案。

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来看,领先的企业固然建立了极高的门槛,但由于高投入和高门槛,先发企业不可能面面俱到,后来者总有机会切入和后来居上,长江后浪推前浪,各领风骚数十年。机会一直都有。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芯事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