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配》是一本由[美]莫·卡里克(Moe Carrick) / [美]凯美·达纳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 00元,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适配》精选点评:
●【评分虚高,短评里的书托太多】针对工作选择给了一些好的标准和建议,但国内大部分公司的工作环境都比较差强人意,若是带着这些理想标准去选择工作,可能会收获不少失落。
●这本书提到了工作适配的六个方面,尤其是工作意义适配,让我印象深刻。只有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才能在一个组织中做出成就。
●工作不适配的后果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应该更早的从这个维度考虑自己的职业,而不是被互联网的快节奏、贩卖焦虑所裹挟,去追求压根不适配自己的东西。
●适合职场新人阅读,一些观点不谋而合,唯一的遗憾是剖析的不够深入。
●一本关于职业生涯的指导书,发人深省、从实际出发,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和训练,让我们可以轻松工作,轻松学习,实在是一本好书呀
●棒的一本书,非常全面的介绍了职员与公司之间的适配。可能是感同身受,目前我正在焦虑是否要离开?而在这本书中,我明确的能够了解自己与当前公司不合适的地方。当然,这本书也不光是让你下定决心离职。她也有介绍,各种小方法让你能够调节自我。高分是名至实归的。
《适配》读后感(一):月入30万的996和月入3千的享自由,你选哪个?
每当夜深人静打开微信刷起朋友圈,就会看一个个同事朋友发圈抱怨。 “加班加班,加不完的班” “这样工作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好想回家睡觉啊!都两点了还不放我们走” 网上曾流传这么一句话: 要学会珍惜那些赚钱却不开心的工作,更要去珍惜那些不赚钱但很开心的工作。因为绝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赚不到钱又不开心的。 看完既扎心有心酸,不经叹息:上班迟到扣全勤,周末时间加班没有加班费;做牛做马还得不到晋升……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工作吗? 答案显然不是。 《适配》一书中说道:我们的目的不应该仅仅在做什么工作上。而应该更具体于我们要怎样工作,甚至更重要的是为了什么而工作。 也就是所谓的工作适配,工作适配指的就是个人与组织有一套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愿望和期许体系,使得个人能够在工作中呈现最好的自己。 我们是人不是神,会有情感,也会感到疲惫和劳累。只有当工作适配时,明确自己的工作目的与之融合到工作之中,才能在工作中找到自我的价值。 美国任天堂公司是电子游戏行业三大巨头之一,能入职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想必是很多人的梦想。 本书的两位作者就是在这家公司相遇、相识,并最终成为要好的朋友。也正是在这家公司里遇到的职场问题,让她们想把自身的经历写成书发表出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所有正在工作中挣扎的人们。 本书适用于目前工作状况不佳的人,或是工作看上去不错,却每天苦苦挣扎的人,还有面临就业选择困难的人。 布莱恩·克雷默说,作为人类,我们的幸福使我们追求更多成就的动力,这使得不管哪个职业领域,找到合适的工作变得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两位作者在任天堂发生的职业故事吧。 本书作者之一的凯美,因为一次重大变动来到了任天堂公司,担任销售与市场部执行副总裁。 而另一位作者莫,作为公司执行团队的教练,负责帮助凯美尽快融入团队,并领导这个大型部门。 在起初的工作中,丰富的销售经验和较强的领导能力使她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团队成员相处也是友善团结。 但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问题就出现了。她上个公司的工作模式一般采用敏捷组织架构,比较侧重于灵活性和创新性。 但在任天堂,公司在与员工的关系上十分微妙。公司的处事作风相对严谨仔细,在决策制定方式和业绩评估方式上让凯美放不开手脚。 我们大多数人与凯美相似,寻找工作时,更多关注的是工作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是否适合自己。 当然,一份适合的工作寻找起来不容易,但如果我们在考虑“适配”时,不花上足够的时间,必将浪费我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对工作的不满上。 跟很多人的想法一样,凯美起初也是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导致在工作上的层层受阻。于是她想通过改变工作方式来换取之前对工作的热情,然而现实却不尽人意。 撞到南墙的她现在才发现,自己需要换工作了!再这样下去,她没办法施展自己,也不会给公司带来更多地工作价值。 这也凸显出了工作的“错配”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才会感到工作热情降低、绩效滑坡,甚至还会工作走神,不愿接触同事等。 相关心理学会研究表明,当工作不合你意时,你会感到痛苦,家人也会痛苦,你的亲朋好友、你的公司都会痛苦,甚至更广泛地说,整个世界都会遭殃。 最后,凯美在莫的帮助下,离开了工作三年之久的任天堂公司,找到了更适合她满足感更高的新工作。 找到一份好工作,这个过程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容易,也不简单。 作者认为工作适配需要从工作意义、职位、文化、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财务六个基本要素考虑。 如果工作能带给我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我们就会成长和提高;但是如果不能,我们则会怠惰、无精打采。 工作适配,让我们感到自己的真实存在,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得到应有的认可,那种感觉极其美好。 当我们与工作两情相悦时,工作就再也不是我们的负担了。 格雷格·韦尔奇说,在生活中,没有什么比找到一个适合你的职业更重要了。毫无疑问,我发现最有效的领导者是那些真正热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人。当你找到了特别合适的工作、对你的工作充满热情,你的团队,你的客户甚至你的家人都能感受到! 《适配》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职场价值观,这在目前乃至未来的工作中至关重要。 有了这种价值观上升到工作幸福,我们在工作的每一天里都会感觉美好。有了这种幸福感,我们就能够理解工作的真正意义、价值和付出的理由,还会获得更高程度的认同感、满意度和愉悦感。
《适配》读后感(二):当妈后再谈职场,真的是奢望吗?
前段时间,小区的一位妈妈辞职了,在附近商场找了份工作。她说:“有了孩子后职场真的有很多要舍弃了。” 我自己也有同样的感受。生完孩子后回归职场,会有很多的不适应。问题一个接一个,大行业的发展迎来利好,却发现自己的岗位几乎从零起步;自己牵头开启了一个大项目,却面临着出差,时间不短,孩子还小,属于没有我晚上睡不了觉的那种…… 这种情况下我跟这份工作还适配吗?自己应该如何规划和践行自己的职业生涯?我打开了一本书《适配 领英推荐的快乐工作法》。这本书的两位作者:莫.卡里克和凯美.达纳韦,实际上是因职场问题而结缘的。凯美在工作调动中遇到了碰到了职场上的适配问题,莫在给别人咨询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因为错配而痛苦的例子。所以呢,从序言开始,你就会发现你关于工作的思考和痛苦并非唯一。 但就我个人而言,如果能在早一点看到这本书,或许就不会这么痛苦。 01 请在生娃前打好职场基础 有一句话说的好,你现在吃的亏都是当年欠下的债。这句话对于很多妈妈来说更有借鉴意义。 在《适配》这本书中,将工作分成了不同的阶段:探索时期、工作初期、重要时期、成熟时期。刚毕业的时候处于探索时期,我们进行各种尝试。比如我在读研究生阶段,其实就是通过实习来完成这个阶段任务。工作初期是是选择一个行业稳定下来,比如我自己就是选择了传媒行业,与健康交叉。 最应该注意的是“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往往结婚或者初为父母,工作上需要不停地积累经验,树立口碑,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阶段,不少员工已经充分展示了工作才能,达到了事业顶峰。 但是对于女人来说,这个阶段往往是乏力的时候。初为人母,你会发现男人抽身轻而易举,自己与那个小生命却紧紧相连。有的家庭老人来帮忙,相处问题是挑战;有的家庭没有老人帮忙,全职妈妈的第一要务肯定不是职场;想找个做家务的帮手,发现钱不够……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怎么办?可以想到的办法是提前打好职场基础,或者借生娃来进行职场积累。 所谓提前打好职场基础,就是在毕业后生孩子前猛猛地工作。早一点确定好自己的专长,比如是专注于特稿,还是做新媒体运营,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网络公司。找准了扎进去,才是王道。另一种方式,借生娃来进行职场积累,这个可能需要强大的毅力,比如很多育儿博主都是这样慢慢成长,以至于后来把老公都带动创业了。 02 如果没有打好基础怎么办? 事实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以我自己来说,我曾经希望借生娃打下基础,然而孩子一岁半了我还是没有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是我职场上尤其迷茫的时刻。刚打开书的时候,我意气风发,回归职场后开启大项目,我要大干一场,然而事实是,一个月差不多一周的出差,家里有没断奶的孩子,对于我来说不太可能。很纠结,加上回归职场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终于跟领导请示暂时不要出差了。 总结我过去差不多一个月的心路历程,都能从《适配》这本书里找到方法。 1.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工作 在这本书里,我做标记最多的就是刚做妈妈会需要不一样的工作适配。比如对于刚做妈妈的女人来说,只有一天能远程工作,并不合理。比如对于有的人来说,灵活意味着能够灵活调整工作时间。对于我目前的阶段而言,不可能承担出差过多的工作。 想通了这一点,我就不再跟自己过不去。就像我曾经安慰那位妈妈:孩子一辈子只会有三年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做母亲的投入多一点,给予她更多的关注是很重要的。我的人生还有很多个三年啊。 2.积极应对 虽然道理想清楚了,但真正地承认目前的错配还是需要勇气的。这几天,我终于想清楚,我不出差,失去的是成长机会。不出差,留给自己的很可能就是一些杂活?怎么办? 在《适配》这本书里,有一位这样的女性,她发现自己的职业只有职位适配这一项,领导、金钱等等都不符合,但她仍然坚持了两年,直到积累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的积极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比如我现在的状态,如何把杂活变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当下我能够利用空档时间做哪方面的努力?又或者,要达到我理想的生活状态当下能有哪些功课可以做? 这本书在聊到职业的时候,讲到了愿景和希望,其实时常问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当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不一样的视野。开始去积极地思考了。 3.从微小开始改变 明白不同的人生阶段就有不同的重点,面对当下的糟糕情况积极应对,是前两步。第三步是学会从微小的地方开始改变。 说白了,每一份工作都是为自己的成长服务的。如果我们发现错配后深陷其中,就太得不偿失了。比如我上周请示完不出差后就特别挫败。一度在疯狂的零食里迷失自我,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特别极端。 在《适配》这本书中,作者教了我们不少方法,比如冥想,比如运动,比如好好睡觉,远离电子产品,去关注每天的待办清单……刚开始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很扯。可是当今天我开始有些许改变的时候,一切都美好了不少。 正如你看到的这篇文章,是我写了很久才写成的。我今天利用通勤时间,把这本书又重新理了一遍,现在趁着孩子熟睡,终于完结了这篇文章。 真好!从一小步开始,未来终会到达!加油(ง •̀_•́)ง
《适配》读后感(三):活少钱多离家近的就是好工作吗?
引:
三年前我在一家IT公司做测试工作,一年后有个机会转到开发岗位,在跟HR沟通时,她问了我两个问题,如何看待现在的工作?转到新岗位就一定会优秀吗?当时,我给不出答案,只是内心有个要做改变的念头。看了领英资深人力资源团队出的《适配》一书,头脑中才有了清晰的答案。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会有不同的追求,与之匹配的工作也就不同。那当下的工作是否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活少钱多离家近就是好工作吗?领英资深人力资源团队出的《适配》给了系统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如何快乐的工作,实质就是如何让自己适应现有的工作和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就是对适配最朴素的理解,书中从六个维度来分析,还奉送大把测试工具来帮助读者定位自己的问题,六个维度考虑,衡量得失,能更好的给自己定位。
1. 工作意义适配:
工作五花八门,在考虑做什么工作前,先回答为什么要工作,工作的本质是一种等价交换,一份工作至少要让你认为有价值,有意义,让你觉得是值得花时间去做的正确的事儿。你才可能把工作做好,才可能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如果从心底就不看好一份工作,那么最好就不要开始这份工作,即使有短期的利益驱动,也最好不要勉强自己,毕竟时间是有限的,试错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可以通过书中提供的自测题,思考一下自己对工作意义的理解,评估现在从事的工作是否能够实现工作意义。
2. 职位适配
主要是职责和才能的匹配,就是你是否能胜任一份工作。可以从技能(擅长做什么),经验(做过什么),兴趣(喜欢做什么)三个角度做判断。必须对自己诚实,不是别人觉得我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需要每过一段时间做一次回顾,看看自己与职位的匹配情况。初入职场的朋友可以使用书中附录的职业能力评估和霍兰德六种职业类型分析来帮助判断。
3. 文化适配
最基本的价值观必须要一致,才不会有灵魂拷问式的折磨。文化是“做事的方式”很难明确的定义,尤其是企业文化。企业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是通过每个员工个体的行动来实现的。判断行事对错的标准如果不一致,可想而知,员工的行动和公司的目标会是背道而驰的,不适配会带来真实的互相伤害,何必呢?
4. 人际关系适配
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生活中,人就是会不断与外界沟通,与人交流,尤其工作是并肩战斗而不是单打独斗,很少有与世隔绝的工作。工作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时甚至比工作内容更重要。花时间思考一下与同事和老板的关系,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能一起打拼天下的酣畅淋漓;还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可以无端猜忌出宫斗剧的两厢厌弃吧。
5. 生活方式适配
工作跟生活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只是人生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就会不断被打破,需要做调整罢了,换工作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一生换几份工作很正常,跳几家公司也不意外,所以不用纠结将来怎样,要看什么工作最适配当下你的生活方式。
6. 财务适配
物质基础的考量,不是说工作好坏就是看钱给得多少,而是说你的付出和所得的报酬是否匹配。合理的回报是对劳动付出的一种基本尊重。
这样六个维度评估过,再来想想活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就真的是好工作吗?未必。
放弃580万年薪加入阿里创业的蔡崇信当时做的是活不少,钱不多,离家远,还累的工作,为的是从零开始的成就感。
我身边的朋友小编P,他刚毕业是在一家大型的文化公司做小编。两年后我再见他,他已经独立创业,我曾经问他,你只要做好工作就好了呀,如今这样加班很累,为什么要逼自己?他的回答是:这是创业,不是打工,是自己的事业。从他的坚定的目光中,看到的是一种热情。
看来活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也许并不是所有人的追求,能够带给人成就感,幸福感的才是最合适的工作。
转岗要好,跳槽也罢,都只是形式,是对于当前状态的一种调整,在下决定前要首先清楚要做改变的原因,然后做对你自己最好的选择,学会适配,快乐工作,更好的掌握自己的未来。同时组织在招聘人才时,也要注意工作适配的问题。因为不适配给组织造成的影响也不亚于对个人的影响,尤其应对错配也是需要时间和资源的。
《适配》是适合个人和组织查阅的指导书,建议处于人生不同的阶段的朋友都来翻看一下,可以系统的解答很多关于现在我要的是什么样的工作,要找什么样的人来完成工作之类的问题。
《适配》读后感(四):找到工作,却丢了自己,因为你没做这件事
文|琪雪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你是否觉得你现在做的工作无法给你带来快乐和满足? 你是否觉得以现在的工作缺乏任何成长的机会,甚至没有评级变动的可能? 你是否在工作中总是被指责,无论如何都无法让上级满意? 亲爱的,如果你有以上的痛苦,那么,你并不孤单。 根据对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研的员工中,对工作满意的人数不到调研总数的一半。更遗憾的是,在这些对工作不满意的人中,已经有很多不再相信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了。他们认为工作本身根本无法给人带来快乐和满足。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著名企业家莫.卡里克和凯美.达纳韦总结经验写出的《适配—领英推荐的快乐工作法》一书中给出了答案。领英人力资源部高级副总裁帕特.瓦多斯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对于那些希望能够找到好的工作机会或改善目前工作处境的人而言,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探索工作适配的奥秘。  何为工作适配? 维克多.弗兰克尔,于1959年在他的畅销书《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指出人的本性在于探索意义。当你认同你工作的意义时,你会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这两样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在《适配》一书中,作者把工作适配定义为,公司某个职位适合你的程度,包括你个人的期望、价值、性格、技能等与公司职位的要求和企业的价值文化匹配程度。 在《平凡的荣耀》中的吴恪之有才华有能力,可是却始终被边缘化的位置中努力。不但多年未升职,而且还总成为背锅侠。分析他一次又一次与上级领导的冲突可以发现,他之所以混的不好,是因为他的价值观与公司的价值观并不相符。 当合同出现纰漏时,公司会选择让实习生来顶罪,而吴恪之想的却是自己抗下一些。因为跟着他的每一位下属,把他看做是朋友而不仅仅是挣钱的工具。当其他同事明明与上司想法相左,却为了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选择沉默时,他却能够说出自己的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这一次次的冲突,消磨了他工作的激情。  正如爱彼迎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兼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切斯基所说:“文化只是一种充满激情去做事的共同方式。”文化通常被定义为我们做事的方式,他深深影响着我们对工作的激情。 好在吴恪之发现自己工作错配后,没有听之任之,而且选择自己创业,营造自己符合自己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公司。虽然公司小,可却让他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强烈的归属感。  为什么要适配? 每当我感觉无助的时候,我都会看一看《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 电影中的男主角克里斯是一个从事医疗器械推销工作的推销人员。为了养家糊口,他每天5点25分就起床,然后四处奔波,寻找适合的顾客。 可就算他再怎么努力,他口袋永远比脸还干净。房租欠了一个又一个月,债务越滚越多,妻子不堪重负离家出走。他只能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最后竟要带着儿子睡公厕。 一开始我被克里斯这种对生活永不放弃的激情而感动,被克里斯的坚持和努力而感染。可渐渐的我发现,如果你在一个错误的道路上努力,那还不如躺着睡觉。 在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像克里斯这样努力的人,可努力换来的并不是更好的生活,而是一天又一天的情感消耗,直到把生活的激情消耗殆尽。  克里斯的命运发生转折,是在他决定从一名销售转行成一名投资经纪人开始。 那天,克里斯路过证券行时,正好一辆红色的敞篷跑车停在了路边。克里斯提着医疗机器便上前去跟车上下来的男人搭话。 在和那男人沟通过程中,克里斯才发现,人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推销工作,因为这更多需要的是人脉和应变决断力。而克里斯优点却是沉稳,以及拥有非常强大的逻辑数理能力。 反复思量后他决定转行,这是他日后成为投资专家、开设公司的决定性瞬间,也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在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上努力,就是在消耗自己的热情。工作错配,会让我们承受巨大的压力, 甚至伤害我们亲近的人。因为人很难将工作跟生活区分开,而在工作上承受的痛苦会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并影响其他的活动和人际关系。  如何应对错配? 生活不如意,有十之八九。我们无法确保我们找的工作,就是适合自己的。倘若我们发现了工作错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了解自己 在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知道现在工作不适合自己,可是却又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不了解自己。 所以在发现工作错配时,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静下心来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需求、渴望和喜好。当你充分了解自己后,才能真实评估自己内在动力和外在影响。 正如作者再书中说的那样,自我意识是能有效地驾驭各种关系的第一大步,是引导你寻找合适工作的必备能力。  灵活调整,适应当下 工作千千万万,想要一开始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几率非常小。更多情况下,我们遇到的工作可能大部分情况下满足我们的需求,可是也会有与我们喜好相冲突的地方。 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一直关注这种不适,你会发现你越来越难以忍受这份工作。可是倘若你关注那些自己可以控制的事,那么你的工作状态也会发生改变。 灵活调整,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分析局面,然后更好的适应当下。  放下执念,华丽转身 正如罗伯特·赫贾维克所说:“不管怎么说,放弃一项策略或一份工作,不应被视为失败。不可能事事占得先机。” 当你了解自己意识,并尝试调整后发现,这份工作真的不适合你,那么不如试着放下执念,华丽转身。 当然,我并不是估计你一拍脑袋就离职。在离职之前你需要重新进行自我评估,如:有什么迹象表明我该退出了?什么能阻止我?我怎样才能更坦然地离开? 随后,为离职做好准备,并提前想要过渡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状况的应对方式。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无论男女,一旦入错行,对你来说都可能是毁灭性灾难。所以,找到工作后,应该制定计划,了解自己和公司适配情况。唯有这样,才能有一份工作的同时,不丢了自己。 ——今日话题—— 你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吗? 我是琪雪,一个爱阅读爱写作的理工女,如果我喜欢的文字,就来个三连,关注我吧。
《适配》读后感(五):工作不开心、没动力?忽略工作“适配”,才会在职场迷茫
周末朋友聚会,大家没有吐槽家庭内部矛盾,而是纷纷说起了工作里的不如意。 朋友小琳在一家合资企业里做翻译,最近换了一个领导,两个人配合并不默契,工作变得复杂了百倍,两个人相看两厌,每天上班和上坟一样。 张元新进这家公司一个月,突然发现这个公司的文化很奇怪,老板总是想尽办法,期望员工互相打小报告、搞内乱。如果没有,他就亲自上阵挑唆,让每个人都感觉和谍战片一样,看谁都是卧底。 晨晨的单位,则是动不动就来个临时加班,周末也敢叫你回来,你要是没有及时回微信、接电话,还要扣工资,严重影响到了晨晨的生活,孩子没时间陪,老公也开始抱怨了。 最后,大家纷纷叹气,都说“累得从来不是工作,而是人际关系”。 听着他们的抱怨和总结,我笑着给他们推荐了《适配:领英推荐的快乐工作法》这本书。 这本书是美国的莫.卡里克和凯美.达纳韦合力完成的。 莫·卡里克(Moe Carrick)是Moementum,Inc.创始人、TEDx演讲人、多家知名媒体撰稿人,服务过各种类型的客户,包括保诚金融、耐克、任天堂等。 凯美·达纳韦(Cammie Dunaway)是哈佛商学院MBA、全球首席营销官、品牌顾问、TEDx演讲人,曾在任天堂、雅虎、趣志家等知名企业领导营销和销售工作。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也是基于经验,他们提出了“适配”这个概念。 1、适配和错配,差距很大 近几年,“副业刚需”这个词逐渐流行起来,大家都开始把眼光放在副业上,年轻人在一起,没有个副业,似乎便落伍了,而副业越多,越被当作是斜杠青年。 但是《适配》这本书却告诉你,你心里想着副业,便说明你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也说明了,现在的工作并不适合你。 醍醐灌顶,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我却对书中所提出的工作“适配”的状态十分熟悉,因为我目前从事的工作便让我很满意,我在这其中找到了工作的热情和动力,这是任何以前的工作都没有给我的。 在我们的常规思维中,工作没有什么适配不适配,几乎很少有人会说我很喜欢我的工作,有人会为了退休金坚持在岗位上,有人会为了高薪透支自己的体力。 所谓“适配”,我们只会用在婚姻上,去判断我们的另一半是不是适配的,却没有想过,这份工作是不是适配。 所以,即使我们不舒服,在我们想要辞职的时候,我们的父母便会责备我们没有定性,不够沉稳,倘若是承担着家庭重担的人,哪怕工作再不舒服,也会坚持下去。 其实,工作错配,和选错伴侣一样令人痛苦。它会让我们失去对工作的热情,感觉生活没有奔头,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2、通过适配六要素,看工作是否适合 适配六要素分为: 工作意义适配:工作意义,即我们内心清楚自己所做事情的重要性。 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情,做起来也会缺乏底气,从而无法做到最好。如果工作意义适配,那你将会感到:被关注、有动力、很充实、被需要。 职位适配:找到职位适配的三要素是发现技能,获得经验,确认兴趣。 可以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天分和知识,那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完全无法比拟的。 文化适配:文化通常被定义为“我们做事的方式”,它完全影响到我们工作的激情。 人际关系适配:这是大家熟知的,虽然很多人说工作并不需要交朋友,但谁也不能否认,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结婚后的人来说,下班要和家人培养感情,上班只能和同事相处,除此以外,几乎不会有其他的朋友。 生活方式适配:因为工作完全影响到生活,这是很多人都难以接受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拒绝加班的原因。 财务适配:财务便是薪资,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人看短期收益,有的人看长期收获,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的适配度也会发现改变。 在工作不舒心的状态下,我们可以自查,这份工作是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然后再决定是调整适应,还是重新选择。 3、如何应对错配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工作是错配了,但并不能一下子就变换工作。 很早之前,有位朋友感叹,他发现一个人的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因为第一份工作决定了后面的工作。 比如有人第一份工作选择进影楼做后期,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离职了,在离职的时候,他也想过换一个工作类型,但是一个月后,你会发现,他又出现在了另一家影楼。 这是因为一个人想要真正地走出舒适区,是特别难的,尤其是对于急于找工作的人,他来不及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工作,便会因为经济选择熟悉的。 《适配》一书中提出,当错配已经出现,我们可以这样做。 第一,重获自信 错配的工作会让自己在工作中变得很费劲,甚至失去信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用成长性思维来看待这一切。 先想想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然后尽最大可能去做一些大大小小的改变,这都是在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灵活调整,适应当下 当发现工作中有些因素不适合自己的时候,我们一心想要离职,却要承受很多的阻力,比如经济、家人等,那我们就要先想办法调整。 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态度,不可否认,当一个员工想要离职的时候,老板是一定会有感觉的,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工作变得更加糟糕了。 然后再剖析你的工作,反思你所做的事情,看哪些是让人开心的,哪些是让人沮丧的,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不同的时间完成它们。 第三,选择离职,评估新的机会 当上面的事情都做了之后,你还是决定要离职,那么就华丽转身吧,只是不要再去找相似的工作,而是花点时间,用适配六要素全面评估一下新的机会,避免再次试错。 找到一份适配的工作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有的人甚至工作多年,都没有明白什么才是适配自己的工作,但是,与其在错配的工作中迷茫,不如花点时间和精力,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事情。 从此远离工作中的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