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莎拉公主》经典影评1000字
日期:2021-03-01 03:57: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莎拉公主》经典影评1000字

  《莎拉公主》是一部由金子文纪 / 吉田秋生执导,志田未来 / 林遣都 / 田边诚一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莎拉公主》影评(一):内心高贵才是公主

  小公主的故事被无数个版本演绎,小公主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耳熟能详的。不过这版日本的小公主真的挺不错。

  导演把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的背景搬到了日本,并由著名童星志田未来扮演女主黑田萨拉,志田妹妹演技很不错,无论是一开始不谙世事的富家女萨拉,还是中间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始终保持乐观的萨拉,以及结局继承家产恢复身份地位的“小公主“都被她刻画的入木三分。

  这个故事真正要告诉观众的是,内心高贵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会保持自己的本心,都会守住自己的底线,就像萨拉一样,希望大家都可以成为自己世界中的小公主,保持一颗真我的内心。

  《莎拉公主》影评(二):莎拉公主

  这个设定的故事本身就已经决定剧集的发展和结局。我记得小时候看过秀兰·邓波尔演的同名电影,如果看看志田未来拍得也不错,毕竟她是我比较欣赏的演员之一。

  剧集当然是大团圆结局,事实上我只是觉得设定的父母双亡对黑田萨拉来说过于残酷了些,毕竟父亲是在剧集开始时死亡的,而非故事发生之前。那剧集中的种种设定更多也许是对黑田萨拉的考验。正如剧中所说:人们起初对她好,除了自身确实出色外还是有相当原因是因为钱。而正是种种磨练才使得黑田萨拉真正成长起来,“公主”不仅仅是称谓,而是一种做人的态度风骨,正如贵族不是天生的而更多是自我修养的结果。试想如果不经历磨砺,黑田萨拉又怎能真正掌握巨大的财富以及收获真正的爱情。

  《莎拉公主》影评(三):莎拉公主

  2010.7.9

  是为了林遣都才看这部电视剧的!遣都,长的确实好看!不过希望能演绎一些更有深度的角色!肯定是个好苗子!也算是治愈系的吧~呵呵~这部戏呢,正如有的人说的,每一集都在被人虐。也是想表现在困难面前绝不低头,虽然有的时候会迷茫,有的时候会疲惫,但还是要抬起头挺起胸大步的向前走,因为过去和旁边都是痛苦吧,也只能期待未来了。不过日本人是不是这样呢,都是比较中庸的,不喜欢太出挑或者是太笨拙的,这样的人会不自觉的被排挤。但是不是很多国家都是这样呢?!不喜欢或者不会承认别人比自己强,看到别人好的一面强的一面会不自觉的嫉妒,在慢慢变成恨。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价值观,有自己觉得正确的想法。不过也是,人和人的思想怎么可能那么的精准呢。不过,即使思想不一样,也要学会尊重他人,这就是我从这部电视剧里学来的。……不过这个结尾还真是拽的要命呢!呵呵,突然又有钱了,然后一切都变好了……还是有钱重要啊~不管是什么品格,钱还是第一位的!

  《莎拉公主》影评(四):无关剧情的随想随感

  1.真正的贵族,即使身处逆境,一颗高贵的心也不会改变,宁可抱着尊严死,也不会卑躬屈膝地求饶。可惜现实中的人们大多都是只富不贵的暴发户心态;

  2.她说,念念不忘失去的东西是不会幸福的;

  3.所谓坚定的立场,换个角度就是很脆弱的东西,所以人们都害怕犯了错或者失去原有的地位优势之后,别人不再喜欢自己。这就涉及到爱一个人的定义,到底爱的是什么的问题,能不能把这个人的社会属性和这个人分开。不过我至少知道一件事,只在乎你社会属性的人不是真的爱你;

  4.认识到这个世界的脏丑恶以后还能爱这个世界的人,是我最喜欢的那一类人;

  5.你以为诋毁别人欺负别人是优越感的体现吗?不,那是自卑感的体现;

  6.她说,反正没有顺利的事,只好相信前方的路;

  7.当重复独立事件发生次数足够多时,即使是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这个简单的概率论观点用在生活中是非常可怕的,比如,基因恶性突变的概率,火车脱轨的概率,还有,一个足够完美的人遇到难以逆转的打击与挫折的概率;

  8.没有钱,被辱骂,诸事不顺,心为形役,都不够可怕。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疼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

  9.正确的标准不止一种,站在自己角度达成的理解永远有限,不要自以为是地对别人好,所以我说我不会安慰人了;

  10.因果报应也许真的存在吧;

  11.找到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实在是人生一大快事;

  12.最后想引一句柏邦妮的话结束这个随感

  “生之艰难。就是意味着,这世界有许多你不可不遵循的原则。我慢慢知道了,也开始执行了,我变老了,青春一去不返。我为了维持自己不受磨损,为了自己在将来的日子,不因为金钱和地位,受到这个势力的世界更多磨损,我必须投身这场永不结束耗费全力的战争。”

  《莎拉公主》影评(五):公主的优雅与圣母的善良

  圣母不再受待见甚至悲惨地沦为被羞辱和讽刺的对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时至今日,圣母俨然被视为装13的一种格式。其技巧性太强,凡人装圣母通常只会显得虚伪矫情,惹人嗤鼻。以德报怨不再受人推崇,过分善良绝对是另有目的。只因自私和报复欲根植于人性,以德报怨与理相悖,只能解释为一些人为了彰显自己而乔装伪饰,即通俗的装13二字。所以还是先贤说得好: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才是今时过于富有主见的观众所赞和的思维方式。至于以怨报怨,有时也可以为人所理解,特别是在小说戏剧的特定环境下,比如以悲惨身世为背景的腹黑角色,以怨报怨式的复仇活动甚至可以使其魅力四射人气爆棚(前提是手段要高明)。

  我不是来为圣母声讨平反的,而且请相信我绝对是一个天然的自发的“反圣母主义者”。楼主早在小学时代还没有网络指引的情况下就开始心怀罪恶感地默默支持某些大奸角和坏女人,为扇圣母耳光扯圣母头发的精彩桥段偷偷喝彩。在那个一去不复返的圣母当道的时代,绝对崇尚真善美的单纯年代,楼主绝对可以被视为心术不正。

  有人说:“莎拉给我的感觉不是善良而是腹黑。”是否腹黑,楼主看不出来。但是楼主赞同沙拉的善良绝非单纯的善良。

  莎拉的母亲有一句遗言贯穿全剧,甚至可以提升为主题思想:无论何时,都要像公主一样活着。不过薰子(莎拉母亲)在莎拉和千惠子的回忆中无时无刻不在主张和发扬她的公主主义,实在很容易招致观众的反感。

  高贵奢华、万千宠爱,这是狭义上的公主。千惠子对薰子爱恨交织,对那套公主理论更是敏感到歇斯底里,多年来都没有走出薰子的阴影。她在莎拉失去一切后,复仇似的折磨莎拉,宣泄心底压抑太久已经变形的恨。她怒不可遏的尖叫里有一丝莫名的快意:“你以为你还是公主吗?”莎拉昂首、努力维持公主的骄傲:“院长大人您错了。每个女孩都应该是公主……”一语未尽,掌掴倒地。

  像公主一样举止谈吐优雅大方、神情态度从容自信,内心柔软善良,待人宽容厚恤。这才是薰子和莎拉一直追寻的公主。“每个女孩都应该是公主”,每个女孩都应该自信、骄傲,不能妄自菲薄——“私なんかって言ってはだめ!”。所以,用“圣母”来定义莎拉的善良似乎有些偏差,她的善良和宽容是来自对完美品格的追求。仇恨和报复欲只会拉低人的格调,真正高贵优雅的公主绝不会让它们玷污自己的内心。

  莎拉母女的偶像——法兰西末代王妃玛丽•安托瓦内特也是一个侧面证明。

  女孩太虚荣太喜欢比较,其实何不放低这些无谓的竞争,更加致力于自我的塑造。高贵和优雅发自自强自尊的内心,互相倾轧只会让你低俗丑陋。

  此剧虽然幼稚,但是男生是看不懂的。他们永远无法理解千惠子对薰子的那种复杂感情。楼主本想写一写千惠子与薰子,可是刚打腹稿就觉得词不达意阻碍多多,女生之间的友情估计十万字的博士论文也无法阐述明了。

  志田妹妹演技过关,清新自然。其他小朋友也很可口。楼主内心潜藏的怪大叔,最喜欢穿校服的小女孩了。

  另外,此剧人人以淑女自居,对话中礼貌周全、发音清晰、词句规整,是练习日语的好材料。

  《莎拉公主》影评(六):充满爱的童话日剧《小公主》(影视评论)

  文/小关平

目录: 第一章:构图 第二章:群像运用 第三章:纯浪漫主义 第四章:几段感动的感情 第五章:风格变换

  ————

  这是一部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童话剧集,改编美国女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的同名童话。

  原著我没看过,电视剧也只看过一遍,更多细节也没来得及重温和体验,只是为了这部我最喜欢的日剧,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

  △构图

  为何先选中构图来说,我自己也觉得奇怪。也许是本片的构图给我的印象太深。

  特别是在米蕾纽斯学校的教室里的很多场戏,几名剧中的主要角色:东海林雅美,武田真里亚,还有那个很冷傲的女生(不记得名字了),她们在一个完整的画面中经常以不同的角度在摄像机前出现。

  在影视剧的构图中,一个画面不移动,远近两个人物按照顺序轮番清晰或模糊化,这是很简单的摄影方法。但是本剧经常巧妙地运用构图技巧,使得三个以上的人物同时塞入一个画面中,各司其职,对剧情和内涵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认真观察过,不仅影片的构图非常巧妙,而且鲜有重复,因构图产生的艺术特色和超凡魅力很吸引人,可以感觉到导演是个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人。

  ————

  △群像运用

  从西方的希腊神话图像开始,“群像”就已经被运用到艺术门类之中了,在《最后的晚餐》中达到了极致。

  艺术家塑造一大群人物,他们每个都具备个性,都有不同的思想和感情,这和我们人类一样,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的话,十个人就具有十个中心,十个都是主人公。

  本剧也大量使用了群像的功能。在上文说到的构图技巧中,经常能发现女孩子们每个人的思想和感情的微妙变化,这使全剧的艺术内涵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特别是拥有过拍摄短片经验或者喜欢从事影视业的朋友来说,更是不会错过向本剧监督学习的机会。我相信,这绝对不是个偶然,而是导演很成熟的拍摄手法。(由于精力有限,不能图文并茂地举例,那样应该更加直观,深以为歉。)

  ————

  △纯浪漫主义

  一般的童话和宫崎骏的动画,都比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他们的故事里,基本上没有绝对的坏人,社会环境和人性善恶的设置过于理想,我称之为“纯浪漫主义”。

  可以参见雨果的《悲惨世界》,虽然也有现实的残酷和无情,但是他塑造了一个冉阿让,一个光辉到无比的主人公,和本剧的黑田莎拉一样,他们以绝对的人格魅力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浪漫和理想。

  本剧的场景非常美丽,西方古典的花园式贵族学校,日欧结合的高贵典雅的教室,以及各种梦幻般的场景,都是非常美的,和本剧的主题“善”也正好结合起来。

  不难发现,本剧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一开始有点讨厌校长,但逐渐发现她的责任感和童年的阴影后,觉得她不仅值得同情,而且也很可爱,是一个具有责任心、事业心并且需要别人给予爱的人物。

  即便是一直欺负主人公的武田MM和那个横空出世的情敌(又不记得名字了),也都有其值得同情的苦衷和无处诉说的秘密。这也是宫崎骏一贯的理念,没有绝对的恶人。

  除了小公主之外,本作还有很多光辉的形象,都有着很高的人格魅力。特别是我最爱的亚兰老师,简直就是完美男人的典范,留待后文去说。

  在影片极度夸张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众多有钱人居然都非常可爱:

  最有钱的富豪黒田龙之介是个好丈夫、好父亲;

  要润扮演的那个贵族公子看到莎拉行善会觉得感动,为了报答她父亲的恩情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

  校长三村千恵子想要钱也只是为了发展这个她深深热爱的学校,甚至那个面包店的老板娘也对穷途末路的莎拉赠与面包。

  这些都是现实社会中比较罕见的现象。

  人性的善恶虽然本质上都一样,但在资本主义社会更加现实深刻一些,所以在本剧中都得到了艺术的美化,让人看了感到光明、温暖和希望。

  这本身就是浪漫主义要做的事情,就是掩盖现实的真相或者无视现实,去挖掘人性的真善美。

  童话不都是如此吗?如果变得太过凝重,那就不适合小孩子看了。

  当然,本剧老少咸宜,并不是拍给小朋友看的。

  ————

  △几段感动的感情

  (因找不到日版剧照,后文的配图改用阿方索·卡隆导演的美版《小公主》)

  ①莎拉和快斗

  快斗一开始并不讨人喜欢,懦弱、自卑,个性也不强,除了长得比较好看之外,很容易让人无视。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他开始得到了观众的青睐。首先他爱读书,爱学习,最大愿望就是能学好英语当一名英语老师,半夜还起来看《莎士比亚戏剧》,非常难得。

  我一向很欣赏有理想又爱读书的人。特别是身份低微的快斗,更是让人觉得怜爱。

  后来在小公主的地位一落千丈的时候,他没有像别人那样对她另眼相看,而是一直把她当成自己心目中的“小公主”(在他的面前,小公主才真正成为小公主),当成朋友,也许是觉得她现在的身份才更适合当自己的朋友吧,从那时起他们的友情逐步加深。

  莎拉非常支持快斗读书,还借了莎士比亚的书给他,快斗也在繁重的厨房工作中给予她帮助。

  最浪漫的是在夜晚,两个男女隔着小木门相互约定敲击暗号互相问候和祝福的场面,更是让人心中温暖,也许是我有过类似经历,所以产生共鸣,心中甜蜜无比。他们亦友亦爱的纯真感情让人十分欣慰。

  最后,快斗得知小公主恢复了自己有钱小姐的地位后,他选择了出去学习和创业,等到完成梦想后再回来见莎拉,要堂堂正正地和莎拉在一起。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对快斗又增添了一份赞赏。

  就如《侧耳倾听》中,月岛雯对天泽圣司说的话:“我要成为你的动力,而不是你的包袱!”(这是宫崎骏动画里我最爱的一部,也是我最爱的一句台词。)

  情侣间要得到的绝不仅是普通的物欲享受,而是以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尊重为主体的爱。相信,这种看似无言的爱情结局绝对比快斗继续呆在莎拉身边更要有感染力。

  ②雅美和莎拉

  雅美这个女孩一开始很懦弱和不自信,也时时受欺负,却无力反抗,对自己的人生充满失望。是莎拉的大爱让她感到了希望和光明,使她的性格和处事态度也发生了180°改变,她深深地被莎拉吸引,成了她的粉丝,逐渐又成为了她最好的女性朋友。甚至在第一集中就说出了“我可以为你去死”这单纯可爱之语。

  其间两位朋友的友情经历也一度遇到波折,武田MM、莎拉的情敌和校长都在不同程度上给这份友情带来阻挠和伤害,而两颗单纯的心反而让这份爱变得天长地久。

  特别是雅美旅行回来带着一大包的“纪念品”和美食来找莎拉的时候,我眼睛都红了。莎拉那时去快斗的老家,而且还准备远走高飞,离开学校,而我们都似乎忘记了雅美还兴致勃勃地从远方带来了纪念品。对她们之间的友情来说,那不简简单单的只是纪念品,而是她们信诺的见证。

  ③亚兰和三村千恵子

  一开始看本剧,都是会讨厌校长千惠子的,因为她不仅处处和小公主作对,而且其严格、冷漠、势利、霸道,都与本剧的主色调格格不入,使人(特别是阅历较浅的少年观众)感到厌恶。

  但随着剧情发展,历经世事的观众就会发现,其实并非这么简单,千惠子是一个值得同情和尊重的人。她的学生生涯过的很不快乐,本身就有些自卑的她在好朋友黑田熏子(莎拉母亲)的光辉映衬下更加显得弱小。而她对朋友又爱又妒的心理就成了她日后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最佳学生的称号,后来慢慢地完成了自己的梦想,经营起了米蕾纽斯学校,通过戏剧中她和她的妹妹笑美子的多次“对手戏”,大家可以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虽然都是走极端,都不现实,但是却是人生观问题的最佳艺术体现。

  一种就像摩羯座性格,永远想着如何努力,在工作和压力中不断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将所有的重担和责任都安放在自己的身上(姐姐千恵子);

  一种就像射手座性格,永远想着如何快乐,如何让自己的一生幸福地度过,属于盲目乐观主义,带着散漫和天真(妹妹笑美子)。

  这两种性格的碰撞,不断地挑逗着观众们的心,到底人要为着什么而活?是像姐姐那样,还是像妹妹那样呢?

  黑格尔和马克思告诉我们,要辨证地看问题,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于是我选择结合这两种相反的态度,构建我神奇的人生观。

  这种只靠语言、表情就把人生观在笑声之中翻云覆雨的表现力和冲击力,让我深深的佩服编导们。

  再说完美男人亚兰,他对一个比自己大五六岁的千惠子充满着感激之情、敬爱之情。因为在他小时候,千惠子姐姐曾经给过自己最温暖的帮助。

  亚兰来到米蕾纽斯学校担任法语老师,不仅是为了报答千惠子的恩情,还是来解开千惠子多年来无法解开的心魔。他不是简简单单的要去追求自己的感情,而是要使自己心爱的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亚兰其实是一个比莎拉还要光辉的人物。他成熟、稳重、幽默、风趣、善良、纯真、英俊、潇洒、聪明、可爱、温柔、大方、亲切、真诚、谦虚、迷人、勇敢、自信,有知识、有梦想、有成就(几乎所有赞美男性的形容词都符合他)。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在我的眼中,这个角色是我在电视剧中见过最为完美的男性角色,从一开始我就被他深深的吸引住了。

  对于这段看似不算协调和完美的爱情,我认为更是亚兰的可贵之处。证明他不是只去追求那些华丽的外表,他是和莎拉一样具有大爱的人,他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让心爱的人快乐起来,他坚信着自己的真理,有着做事的原则,他不断地给莎拉信心,给快斗信心,让他们能够成材,同时又不乏幽默洒脱,在暗恋者笑美子需要他给予拥抱的时候,他也二话没说地抱了她一下。

  在现实社会中真有这样的人吗?真让人不敢相信。确实,导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完美英雄,一个耶稣式的人物,又比耶稣可爱得多。

  没人知道亚兰与千惠子感情的结局。不过即使没有结局也所谓,因为千惠子已经从心魔中解脱出来了。

  ————

  △风格变换

  在台词的运用和演员肢体语言的表现方面,本作完美地结合了日本漫画和欧洲戏剧的风格,不同角色之间的对手戏采取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比如,在教室里采取“群像”,不单以某一人的心理和感情发展为主,多个人物同时进行,演员演得明白,观众看得明白。

  厨房里两夫妇的絮叨和责骂,把小资产阶级的尖酸苛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在戏谑二人的同时,导演又恰如其分地给予他们可爱的一面,比如在厨房里玩“三子棋”这种幼稚的行为。

  最让人忍俊不禁的就是千惠子和笑美子在办公室里的强烈对比和对手戏,无论是从台词、表情还是动作上来看,都非常具有喜剧特点,也是本剧最大的调味剂。这些剧情的设置如果不去考虑人生观的问题,只看表面也非常吸引人,每次看到她们的对话都是会笑抽。诸如“虽然你脸长得很圆,内心却是个恶魔啊!”类似的囧人语言更是让我彻底被雷得无语。

  妹妹笑美子 “表演式”的动作、表情和语气并非是影迷所说的“做作”,在西方戏剧中,特别是意大利和法国的古典戏剧中,经常会使用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日本这个“学习大国”是很注重吸取各国所长,也是全球最能够“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国家。(包括我最爱的漫画家手冢治虫也是学习了美国的迪士尼和中国的万籁明才开创了日本的漫画史。)

  莎拉和快斗在一起就不会出现太多的喜剧效果,更多的是浪漫和温馨。相信所有看过此剧的人都一定对夜间敲木门问候的场景记忆犹深吧。

  成功的导演和作家总是会在不同的场景和人物身上表现出不同的东西,而不拘泥于一种思维。这也是很多影视剧都具有的优点。

  我比较喜欢的片段还有莎拉照顾小女孩的那一段,也着实搞笑和感动,一个“圣母玛利亚”就这样诞生了。

  我看过的日剧并不多,但《小公主》却是我目前看过最好看的一部,推荐大家有空找来看看。

  2010年2月8日初稿2017/7/29修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莎拉公主》经典影评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