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是一本由菲奥娜·斯塔福德著作,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1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一):挺不错的一本书
书中主要讲了树和人的一些故事,作为长寿的生物,它们见证了许多人类的重要的历史;作为应用广泛的原材料,它们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跟着作者漫步林间驻足树下,仿佛那些事情正发生在我的身边,引起我的共鸣。
书的内容还不错,但是书有点气味,闻着不舒服,扣掉一分。
我很希望自己有一个大院子,然后种上一棵大银杏写上一段银杏下的故事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二):守护
《那些活了很久的树》,菲奥娜·斯塔福德,北京联合出版。书很漂亮,跟那些树一样的靓丽。比较喜欢博物类的休闲书,比如书里也提到怀特的《塞尔彭自然史,沃尔顿的《钓客清话》。世界上的树有多种,那些活在地球上的大树,历经了地球的亿万年的历史,我们需要通过肉眼去了解它们,爱护它们。要知道人类的命运与之息息相关,没有它们,人类会迅速走向灭亡。我们需要做的,是敬畏和爱护,在同一个地球上,让生命共同守护。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三):“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时间表”
威廉·布莱克观察到:“每个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当一个人感动到流泪的树,在另一个人看来,只是一团挡道的绿色东西”。说得太好了,你希望看到什么,往往意味着你能看到什么。我虽时常为大自然的神力惊叹,但从未注意过身边的树木品种,在阅读的过程中,关于植物的少量记忆才被不断唤起,小学课本上的杨树、在苏州园林见过的百年空心树、夹缝中生出的幼苗,只是太少太少了。可我手中书本的书页不就来自树木,怎能对它一无所知?为什么橄榄枝象征和平,怎么从来没想过?树,活得比任何一个人都久。读下来以为最漂亮的要属欧洲七叶树,有带刺的炸裂的果实。
“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时间表,会在适当的时候融入绿色或金色的波浪。”斯塔福德唤醒我们对“熟悉到视而不见”的树木的生命和文化地理记忆。
科普读物,文学性很强,每要介绍一种树木,就从贴近自身的体验引出话题,配合诸多诗作、传说,轻松虔诚地去认识它们。且这些生命和它背后的“典故”,对创作和理解文本亦十分重要。
“生长,就是树所做的事。”摸着封皮,感受到树皮的皱痕。丽瑶去年年末的赠书。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四):树即是树,但故事是人的
选书之初仅因为自己是个实打实的绿植爱好者,家里花花草草摆弄了一大堆,想着去有什么关于植物的书籍也好看看,了解典故也好,具体指导也好,有趣便好。看到这个书的评分还不错,觉得可以尝试一下。整体读下来,感觉还算有一些趣味性。
顾名思义,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讲的都是从古至今现存的树木,有榆树、柳树、松树等一些我们常见的树木,也有一些红豆杉、油橄榄一类的我国很少生产的树。树的起源其实谁也说不清楚,早在人类存在之前树木就存在了,可以说,其实树才是我们历史的见证者。
有些树也有一些有趣的传闻,比如槐树,中文槐字带鬼,一般认为槐树至阴而通灵,而国外也有类似的传说。细想起来也很奇妙,人们总是偏爱一些树,觉得这些可以做家具或是装点院子,总是躲避一些树,对他们心生忌惮而敬而远之。但作为树本身,从科学的角度讲,只存在软硬度、颜色等真正决定它实用性的标准,其它心里上的偏好确缺乏实证。
书是为外国作家所著,很多外国的典籍故事确实与我们不同,感觉更像从另一个生活的角度看周围熟悉的树。我国总有风水神话故事、八卦易经等等,外国一般叫做巫术,这种神秘的色彩倒是蛮引人注目的。这倒让我想起了美国波士顿附近有一个小镇叫Salem,也叫女巫镇,有一起女巫审判便在那儿发生。现在Salem是每年万圣节的圣地,各地群众盛装打扮出席一年一度的万圣节,有幸参加过,气氛确实很浓,胆小的可能要吓上一回。但其实巫术的起源确是来源于草药自然理论,很科学的,有点自然因果循环的道理,可最后被扣上巫术的帽子倒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说回这本书,整体而言推荐有兴趣的闲暇读一读,作为随手读物也还好。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五):读后感
17种常见树木的人文及科普,作者的文字优美典雅,虽然每篇风格相同,不过很好的将不同树木的特色表现出来,科普中的人文故事使得本书妙趣横生,不会枯燥乏味。
虽然也是通过本书来呼吁大家重视树木和自然,却不是一味的保护树木,而是更多的追求一种自然的平衡,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在感叹遗憾因为树木流行病及工业发展过度砍伐导致众多树木绝迹和生存面积大幅度下降之外,也毫不忌讳的提出了树木的实用价值及人与树木长久以来的共生利用的历史。
树木是人类生存之本,无论是作为资源、材料,亦或是作为氧气的制造者,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来自自然的宝贵馈赠。也许有些树木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困扰,但不论何种树木,都是自然生态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与此同时,树木也承载了人类的精神和文化,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动荡。树木的历史比人类的要长久太多,每一个人都与树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一个文化都有着象征自己精神的树木。
但,今天我们应该去聆听树木的声音与故事。树木的价值不在于它们的实用性,甚至不在于人类赋予它们的精神象征。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诉说,就是历史,就是价值。我们对树木已经忽视太多,也许是时候放下手机与书本,走近自然,去寻找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树木的故事。
摘抄:
每棵树都是一团迸发的能量,看上去似乎不相容,却都能形成出乎意料的大和谐。
每一种树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时间表,会在适当的时候融入绿色或金色的波浪。
树木生长,不是为了代替生命戛然而止的人,而是为了延续记忆,创造一个宁静的沉思空间,为生者提供一些慰藉。
一种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取决于它的实用性呢?为什么一定要依其衡量它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呢?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六):读书|菲奥娜·斯塔福德《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
读书|1940.菲奥娜·斯塔福德《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
喜欢追逐在穿过层层绿叶跑进来的阳光,在山林里被层层落叶铺满的山坡上,踮起脚尖,努力向上的伸手,全力的想要勾到低垂的被阳光晒的粉嫩粉嫩的杨梅。弹跳力,也都未能如愿的尝尽满口的酸甜。吧嗒吧嗒的眨眼,尽情的吞咽因为端坐在树枝上的伙伴一颗接着一颗融入口中并逐渐被“酶”分解而来的口水。被身旁斑驳的阳光,笑弯了腰。于是,一行人,冲进竹叶下的午后,嬉笑着翻开一粒粒的石头子。将一只只的螃蟹,裹进裤管里。一圈一圈的,转着圈圈。螃蟹横行在小腿而有的窸窸窣窣的声响,常常荡漾起脑海里的画面,一帧一帧的,都是树和竹的样子。
如果有来生,我想成为一棵树。
法国梧桐。是偏爱的。她有个浪漫的名字和茂盛的生命力。还有守护一方的宽阔臂膀。
还记得。新来的家庭成员,红豆杉,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导致的红棕色落叶而有的一抹浅浅的悲伤。却也只是浅薄的知道,雌雄异株。你看那阳光下昂首挺胸的一脸自信的眼神就能知道她有多爱阳光的热烈。
仅此的一些年月。并未很久。
而在《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下,才注意到身旁的树,被人们穿上了过冬的衣服。才看到年轮而起的成长。粗糙的触感,红色的叶子,黑色的果实。伫立在树下,仰头观望天空,静静的聆听他们和秋风的呢喃细语。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撩动了心弦。站立在肩头的发丝,随风起舞。一丝丝的炫动,表达对他的依赖和热爱。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七):在生长及生长以外存在的树木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一书在书名中干脆地点出了树木本身最为纯粹也最具力量的意义——生长。而在具体写到红豆杉、花楸、柏树、冬青、欧山楂等十七种树时,作者开掘了这些漫长的生长过程,细述树木们在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历程中所承载的象征、记忆、文化,探寻它们在生长之外所具有或独特或寻常的更为深广的意义。 图书标明的分类为科普博物,却只成为一个基点,甚至是文章的铺垫。在串联文明史与自然科学的同时,作者对于树的美的捕捉让人神往,恰到好处的思索与发问使章节值得回味咂摸,更是穿插了诸多文学与艺术的故事,气息丰沛,实在好读。在花楸树一章中,作者所探讨的长久以来人们对于某种代表性力量的依赖,也就是赋予花楸抵御邪恶能力的根源,实则是人类渴望某种安全感的基本需求,这一切尽管看起来使人讶异,却在漫长岁月里有着不可撼动的、笃定的地位。这是人文的价值。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不仅是可存活上千年的红豆杉和橡树,也还是存活虽相对短暂、但既可代表远古又具有永恒意义的苹果树,亦是那些如人类一般在更迭换代中长远地存在下来的柏树、松树、杨柳、桑榆……只是一个人不可能亲身见证与经历千岁的光阴,亦难以定义与理解。在《树之生命木之心》一书中有“以千年为单位的时间”一文,讲述了匠人对于时间的独特心境:“能够耐得住时间考验的人,一定能理解时间的长度,能理解千年这样一条时间的长河。告诉现在的孩子们时间是什么,时间是怎样的,他们也不会理解。如果想要了解“时间”的话,必须要体验“忍耐”,这是很关键的。”这种沉静大抵是同时间的力量匹配的秘诀。诗人维吉尔称赞橡树时也提到忍耐:因此冬天的风暴、狂风或暴雨都不能将它拔起;它自岿然不动,比一代又一代人活得长久,在静静忍耐的同时看着他们渐渐被岁月带走。这里的忍耐中蕴藏更多的是勇敢与坚韧,这种隐隐体现了古罗马精神的忍耐同日本匠人的感悟既相异又互补,勾勒出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的轮廓——挺拔而谦逊。 《冯异传》中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说,不必哀婉垂暮晚景,快抓住岁月流逝至终点前还拥有的时光罢。而书中所提到的榆树“象征着力量的失去、永恒的消逝和对过去的怀恋,更令人心酸的是,它暗示着青春希望的破灭。”拜伦也在用榆树做青春的最终告别,刘禹锡却作“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有时树木的意义相差无几,诗化的体验却迥然不同。尽管如此,此书在科学之外对于人文情怀的展望,仍然是漂亮而又关键的,毕竟生命的非之处,便在于丰富或本质。此书读完不甚过瘾的地方在于东方元素的匮缺,只是在樱树、柳树等文章中有稍微提及,实在难解心头之渴。但读完十七种树的历程,喟叹之余,最大的收获应是作家读树多元的视角、精妙的思绪及细腻的情感。如此,哪怕没有文化学识上的支撑,我们也可对于生活中稀松平常的树木作出回想。譬如对于安土重迁的中国乡村,树木存在绝不只是矗立在土地上那般牝牡骊黄,每人心中都会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回想,这将是最好的事情。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八):共存于这极为短暂的一瞬
文图 / 左叔 菲奥娜·斯塔福德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主攻英国文学。可能是学院派的关系吧,由她所创作的《那些活了很久的树》这本书,文字密度和字里行间里的能量都是比较大的,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位女作家王安忆的作品。 她们都是女性写作者,也都在知名学府里主攻各自语言的文学,也都在从事文学创作,她们的文本段落都是庞大且细密的,失落着很多需要推敲和考证的内容。当然,这本书的主题更像是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草木》的“百家讲坛”版。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草木》是借着草木写回忆、写人情,而菲奥娜·斯塔福德借着“那些活了很久的树”写的是树在人类文明史中穿行而留下的身影。 这本书写了红豆杉、樱树、花楸、油橄榄、柏树、橡树、白蜡、杨树、冬青、假挪威槭、桦树、欧洲七叶树、榆树、柳树、欧山楂、松树、苹果树等十七种树。很显然,因为植物分布范围的关系,这些树我们不可能全然尽知,但是这些树的名字有超过一半是我们生活中极有可能曾经听过,它们也极有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背景之中那些无言的角色。 在书中读到这些树穿行欧洲文明史,自然会就想到在我们文化中的树木留下的影子,比如“昔我往已,杨柳依依”“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等等。很多时候,虽然文化不同、风俗不同,但在自然面前,人类很多的认知是共通的、朴素的、可以交融到一处的。 树、植物、环境都是我们生存的必需,也是我们文化意象中重要的审美对象。树之于人的意义,不言而喻。在现实层面,除了审美,我们还要利用树作为生物质的价值,取柴薪、做用器等等。因为它们与我们有这样的物质层面上的联系,进而被我们贴上了认知的“标签”。 菲奥娜·斯塔福德在书中提到了两个疑问点其实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她反问:“但是,一种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取决于它的实用性呢?为什么一定要依其衡量它为人类做出贡献呢?”那些被放弃修剪而蓬勃而生的树篱,那些已经材质优良而被砍伐殆尽的良木,那些因为人类的喜好而不断被选育改变性状的果树等等,如果没有人类,它们也许有“更自由”的“活法”。 我理解她的想法,在人类文明尚未出现之前,很多树就已经拥有“自己的疆界”,它们的生生灭灭不需要人类来左右,所以它们的价值同样不需要人类来定义。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它们不需要定义的话,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是一本讲述人类文明史里是如何定义和看待这些树木的书,通篇都是树木投射在人类文明史中婆娑的身影。 悖论本身说明了一种特别复杂的关系,我们与树木之间就是拥有这样千丝万缕的依存,我们以为它们只是人类文明史中那无言的背景,它们也许以为我们只是亿万年进化史中极为短暂一瞬。事实上,我们就在这样极为短暂的一瞬中共存。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九):如果有来生,我想做一颗红豆杉。
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从未想过,要成为一颗什么样的树,读了《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才知道,每种树都有自己的品性和姿态。
植物不同的特性,在不同地区和文化偏好里,会被人们赋予不同的意义和象征。以物喻人,大抵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寄托。
如有来生,若能选择,我想做一颗红豆杉。
它是一种很神奇的树,有王者风范,是死亡之树,也是生命之树。
它与红豆没有丝毫关联,名字美丽的像是一支若不惊风的叶片。可是它真正的模样,确是活了几千年的树,是欧洲现存最古老的生命。
它从头到脚都是深绿色,没有统一的形状和大小。它与黑暗相伴,可以在阴影里茂盛生长。
它是死亡之树,有毒,叶片、枝条都有,常被种植在教堂墓地里,防止鸟兽侵袭。
战争年代,枝条会被做成弓箭,取人性命。
如果只是如此,还不足以称为神奇,它有反转。
它有药用价值,体内有一种紫杉醇,可以有效治疗癌症。突然死亡之树变成了生命之树。
它会分泌一种深红色的树液,与鲜血十分相似。流血的红豆杉呀,寄托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什么天道不公、忠心报国,提供了无数故事的灵感。
它很长寿,可以活几千年。
它很难被确认年龄,极慢的生长速度,意味着相邻的年轮之间距离不足1毫米。
并且,古老的红豆杉是中空的,与实心的柱状木头先比,中控且有孔的管子,在大风中更不容易被吹倒。
一颗古老的红豆杉可能看上去像是潘神在愤怒中抛下的潘神箫,即使它被强大的力量击倒,也不愿就此放弃,内部会有新的根从树冠向下扎进土里,然后生长出新的树皮。
人类很惶恐。这个曾经主要按照人类理解的世界,实际上已经存在了几百万年,居住过人类根本不了解的许多生物。
人类只能拥有几十年短暂的生命,而一棵树却可以活一千年。人类寿命与自身栖息地历史之间存在极大的不对等。
这才真正令人不安,人类可能觉得自己很难对付这种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的东西,况且它还会继续活到未来,而那时我们所欲的抱负都会被彻底遗忘。
原来人类最害怕的,是遗忘。
但红豆杉的长寿不是上天的不公,而是常被人视为一种奇迹,当成希望的象征。在奥地利,它被种植在广场上祈求好运。
它在葬礼上,是令人安心的陪伴。它无惧严寒,永远长青,拥有血红色的浆果和闪闪发亮的叶片,是永生的象征。
无论人类历史如何变迁,古老的红豆杉就静静的见证着这一切,历经千百年岁月。
如果有来生,我想做一颗红豆杉。
2020.08.09 --读《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有感。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读后感(十):你看到人走过,你曾经看到许多世代的人走过
翁贝托·艾柯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植物的记忆”,用来形容书籍贮存的人类的文明。艾柯说,书籍被制作出来就是为了作为时间的见证,而在书籍要传播给我们的指定记忆之上,又附加上了它自身所渗透的“物理记忆”,书籍自身故事的芬芳。
在这个比喻的结构里,其实还可以加入一种,那就是——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
树的身上承载着书写。年轮记录时间的痕迹,枝干伸展的方向、叶片留存的斑驳,深藏一些秘密。在林间、在园中、在街旁,在每一处廊檐侧畔,树看着人们劳作日常,静静守望人世分合悲欢。人们也愿意把树当作最好的朋友,向大树倾诉自己的秘密,为树木吟诵、画像、谱曲,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以寄托人类的各类愿想。
英国自然文学作家菲奥娜·斯塔福德的作品《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不仅是一部博物学传统的浅科普书籍,还指向长期的历史文化所积累的人与树的亲密关系,红豆杉、樱树、油橄榄……松树、苹果树,作者翻查“植物的记忆”,每一类树,都是一部另类的书籍。
写于树身的文字,激起人们的往昔追念。缅怀失去的爱恋,纪悼阵亡的战友,或者像莎士比亚的某位女主角那样为了发泄心中的怒气,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种行为的不妥之处,怀抱自然生态的忧思,大树有多么珍贵。作者说写作的灵感直接来自于她有幸见到的那些树,但一切的根源在于与树木更早的、无意识的邂逅,篝火旁听来的故事,林中散步捡到的树叶,书房里的诗歌与文学,那些千百年漫长生命以及孕育出的文化联系。
红豆杉是“死亡之树”,在所有树木中,它最易挑起不安、害怕或者恐惧的情绪。红豆杉的材质很适合制作成长弓,因此它的名字连接了古罗马的古战场、中世纪的英法对决,红豆杉叶片提炼的毒素也演绎着无数暗黑的传说与墓园挽歌。
油橄榄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它引发的战火从古典的城邦时代一直燃烧到中世纪的地中海沿岸。油橄榄最著名的亮相是在《旧约》里,落在诺亚方舟上的白鸽,带来了一根缀有绿叶的橄榄枝,那是世界复苏的最早迹象。这就是现在通用的希望与和平的寓意。
因为树木本身的特质、生长的环境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历史事件,渐渐地,它们纷纷拥有了各自的文化符号,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这些文化符号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在凯尔特神话里,花楸是众神之树,天上的珍馐,拥有保护家人免遭凶险的超自然能力;柏树非凡的增高能力常被用以作为家园的屏障,然而它浓密的阴影又让人们觉得不祥;不列颠男子汉的理想人格有赖于血肉相连的人文历史传统,橡树是山精灵出没的地方,也是绅士的庄园,长途贸易和探险的航海船只的原料;白蜡的疗愈作用让它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的药品,也预示着未来的幸福;英国本土黑杨的树叶是非常明显的心形,当它掉叶子之时,就像是凋零的心纷纷坠落……
英国人对植物具有他国难以匹敌的罕见热情。本书没有谈及那些以收集稀有物种为使命的“植物猎人”的事迹,不过,他们毁誉参半的活动确实促使文化交流。比如,在20世纪初,与樱花一同抵达欧洲的,就是日本的物哀美学。作为中国人,我更感兴趣的当然是有关中国的叙述。作者说,尽管《圣经》中就有柳树的记载,但英国的柳树其实来自中国,一直到18世纪才在英国站稳脚跟,这还要归功于大诗人蒲柏对于中国垂柳的喜爱与诗歌创作,与此同时进入英国的,还有绘满了柳枝的中国瓷器,代表了东方的奢华与西方的向往。
借助作者的整理和阐述,足够的资料让我们与历史文化发生了交集。树木难道真的具有那些神秘的力量吗,真的指向我们所认为的各种象征吗?从伊甸园那株苹果树被咬的那一口开始,所有的故事,无非都在展现人类本身的复杂。时间在飞逝,大树静默,持久矗立。站在树下翻开书,我们想象树木看到过什么,思考瞬间与永恒的平衡,就像某句诗所感叹的:“你看到人走过,你曾经看到许多世代的人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