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秘密》是一部由黄玺赫执导,李跃儿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成长的秘密》精选点评:
●让我开始认识孩子的启蒙片
●在纪实频道看的,很美好!但有时候我也想,片子里是太过美好的世界,现实里真的有这么好的幼儿园吗?亦许小孩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吧!
●儿童,老师,教育,幼儿园,北京的秋
●这拍的也太好了吧
●从内容上来说对幼儿教育很有价值,老师们都有很好的教育观念,也有长期的经验,对孩子能做到在尊重平等理解的基础上去引导他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能合理的去引导他们的老师值得我学习
●大李老师教育孩子我是很认可的,我疑惑的是对待觉得一个人呆着好的小朋友一定要让她去交朋友吗?好像人是有社交需求的,但如果不强行让她交朋友能行吗?她以后会是什么样呢?
●希望这样的幼儿教育方式能推广,不知道我的孩子有没有机会就读这样的幼儿园 孩子的世界,真干净
●这是中国的巴学园,这是我最爱的巴学园,在这片净土上,孩子们笑的多温暖。自由与爱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给的。
●大人眼中奇妙的小人世界
●搜狐纪录片,《小人国》历时三年的完整版呈现。18集,每集28分钟左右,这其中配了许多细节的表现和分析,是很好的教育研究范本。
《成长的秘密》影评(一):真实的成长秘密
纪录片《成长的秘密》通过镜头的记录看到孩子成长的轨迹
第一集《孩子王》教会孩子规则的重要性 平静中断 从他被调解到他去调解的转变
第二集 《辰辰的等待》辰辰和南德大葆葆 帅帅 成长真的是一件很秘密的事情
第三集《找朋友》三岁的喜欢单独玩的一一 只喜欢一个人玩 很有个性 长得很好看 不喜欢穿裙子长头发的女孩 淡淡忧伤 藏在角落默默观察着这个世界 朋友萌萌丢了 职业假哭 自己拿着眼泪出来了擦一下
比起之前有点让人心疼 五岁扎起来辫子的一一更可爱了 建筑师的孩子 写了一封自己也不记得写啥的信 说不喜欢孤孤单单一个人玩了
第四集《锡坤闯世界》男孩子可真皮,担忧空间建构探索 打乱 引导到秩序归位放开好好探索一次
第五集《窗边的小公主》柔柔的善良 孩子的单纯 喜欢大李的油泥游戏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读懂孩子 很有启发性
第六集《舟舟的世界》很庆幸他在一个友好且艺术的环境里,大家都接纳他,使他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积极向上地活着。是的他比很多正常人都优秀多了 伟大的父爱 成就
《成长的秘密》影评(二):珠玉在前
有张以庆的《幼儿园》珠玉在前,这个片子我实在给不了高分。
同是纪录片,《幼儿园》里的孩子明显有意思多了,虽然很多人诟病老师的教育方式,以及孩子们受社会的诸多影响,更有人说他们都被“洗脑”了,可是我还是从《幼儿园》里面看到了他们天真、动人心魄的一面。《幼儿园》只有五十几分钟,说的话很多都是武汉方言,老师也不像这部里面的“大李老师”那么通情达理,大都很凶悍。小盆友们也常常打人。但反映的问题无数,引人思考,画面纯净。《成长的秘密》(据说这个系列有不少集),看了四十几分钟,问题没反映多少,浪费时间的镜头无数。就一部“纪录片”来说,这《成长的秘密》真不能算拍的好。
片中最刺耳的就是那个“请”字。虽然对于儿童教育及其心理学研究不多,笔者也承认对孩子是需要尊重的,《幼儿园》中的老师无疑是在摧残孩子,本片中的“大李老师”也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我觉得这个“请”字用得实在是矫枉过正。如果希望孩子做什么,完全可以用商量的口气。如果跟孩子说话句句话带“请”,真是太过也太刻板了,尊重不是用词上的,而是心灵上的。再说了我们正常人说话都不带这么诡异的。
这片讲来讲去,就是反映孩子对空间感、世界的探索,大李老师的也解释了很多。但是在《幼儿园》中,什么解释都没有,只用一个孩子放板凳的镜头就解决了:没有人打扰那个孩子,他一个人在静静地、努力地想把一个板凳摞到另外一个上面,却因为方向的错误而无法完成。看得时候或许有些滑稽,让你不由自主地想上去帮他一把。但孩子大部分时间就是这样的。他在探索世界的时候不一定要别人的关注和引导,探索的本身就是一种乐趣,我们成年人用自己的思维去解释孩子的行为本来就是有所偏差的。
片子中“大李老师”说我们不应该太早把对孩子的教育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我们有很多年的时间可以对他进行道德的教育,可是探索世界的兴趣只持续一点点时间。我觉得她说的很对,除了最后一句——我认为孩子对世界的探索可以持续很久,并不是你阻止了他的一个行为,他就再也不探索了。所以用这句话解释片中的纵容孩子的行为还是有所偏颇。孩子去拉架子上的包和架子,不是道德不道德的问题,而是安全不安全的问题,对孩子的教育首先要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否则人没了什么都是白搭。还有孩子把别的孩子的鞋子扔到垃圾箱,我们对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并不知情,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孩子的动机不可能是消极的,但片中一定要把这一行为归类为“孩子对世界的探索”,还有待商榷。
《成长的秘密》中的“巴学园”,无疑是想实现中国的“窗边的小豆豆”,但我觉得这个中国的“巴学园”做的并不够好。它强调尊重,可是我觉得只是形式上的尊重,从那个“请”字可见,而且效果也一般。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片中的主角拿了一个凳子,另一个孩子也想要这个凳子,两个孩子开始抢,老师就和另一个孩子说你不能拿这个凳子,你应该去拿另一个,因为是他先拿到的。——遇到这种问题难道不应该先告诉孩子抢东西是不对的,然后应该互相谦让吗?虽然理论上是先到先得,我们大人都明白。但是如果这样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以为所有他先摸到的东西就都是他的了。
《幼儿园》中可以看出教育的污点有更多,简直数不清——但是那部片就是为了反映这些问题。而《成长的秘密》持一种说教的态度,意思是大家应该参考这样的教育方法,这样的话立意就不一样了,所以拍片子的人更应该注意细节问题才对。
《成长的秘密》影评(三):漫长的告别只为你一人
辰辰六岁了,要离开幼儿园上小学了,大李老师为她举办了毕业典礼。大李老师问:“谁知道什么是毕业啊?”镜头外传来一个小男孩的声音:“毕业就是上另外一种学。”大李老师又问:“她(辰辰)还会来我们幼儿园么?”大家说:“不会了。”镜头里,大葆葆坐在辰辰旁边,显得局促不安,今天他的话很少,唯有在最后老师问大家要唱什么歌送给要毕业的辰辰时,大葆葆悄悄到小刘老师耳朵前说,唱《大约在冬季》。大李老师听后多少有点惊讶,她说,“这首歌我不会唱啊。”没想到她还没说完,整个班的小朋友已经唱起来了。看过这个纪录片两次,每次看到《辰辰的等待》这个故事时,我都会唏嘘感慨一番,尤其是在结尾,听见小朋友们唱《大约在冬季》时,都会流泪,大葆葆边唱着歌,边望着辰辰,辰辰走时,他抱着她。
辰辰在来到香梨班之前一直和南德好,并且只和他好,南德比辰辰略小,显得很瘦弱。辰辰来幼儿园最早,而南德最迟,于是,每天早上,在幼儿园的大门口,是等南德的辰辰。夏天,辰辰穿着花裙子,戴着小海螺,她等南德;冬天,辰辰裹着厚棉衣,站在雪地里,她等南德,即使是知道南德因为生病不来上幼儿园,辰辰也总会一个人望向玻璃窗户外。有时候,老师会陪辰辰一起等待,老师说,“辰辰,我们进屋吧。”辰辰摇头,唯有看见迟迟而来的南德,她才会露出微笑,可南德来了,辰辰却不上去抱他,她总是叫一声,“南德!”然后站在旁边默默地看着他。老师会给南德说,“南德,辰辰等了你好久,你得抱抱她。”辰辰也只和南德玩,他们躲着小朋友玩荡秋千,并且占领场地,驱赶别的小朋友;他们玩过家家,辰辰作妈妈,南德作爸爸,玩偶作小孩;辰辰喜欢用绸子系住南德,让南德作小狗跟着她跑;午觉睡醒后,南德帮辰辰系衣服的扣子,两个小人儿彼此相偎依成为了巴学园的佳话。可南德的妈妈总是极力反对辰辰和南德在一起,相反,大李老师却说,“这是多么美好的一段情谊呀,拆散了,多可惜。”
想到了过六一节时,四岁的小侄子和他喜欢的女朋友一起跳舞,可跳到了一半,女朋友就被父母接走了,侄子很难过,一个小男孩看见了,上去拉着我侄子的手要一起跳舞,没想到我侄子二话不说就给了别人一拳。记得有个纪录片里的片段,问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你们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啊,男孩子说:“我要当爸爸。”女孩子瞅瞅他说,“我要当妈妈。”就像大李老师所说,这是多么美好的一段情谊,以致于这样的情谊只停留在我们完全记事以前,真是遗憾,想反,当我们真真正正记得那个被我们喜欢的人时,这种感情反而因为年岁的增长,时间的延长而变越发艰涩,难以开口,我们不可能再像幼儿园的小朋友那样,替自己喜欢的男(女)朋友揉揉被磕坏的膝盖,给他们整理午睡后穿不好的衣服角儿,不会在他们委屈的时候安慰他们,摸摸小脸。就像最后被分去园中园而离开辰辰的南德,当他被小小雨气哭时,一旁的女伴儿一个劲儿的安慰他,“南德,吃饭之前不能哭。”其他小朋友就疑惑啦,他们说:“你们两个一定谈恋爱了,那就是你(小女孩)爱上了南德,南德并没有爱上你。”又有另外的小朋友出谋划策说:“你们这个恋爱应该小时候不谈,等长大了再谈,真是。”可长大了,你就再也记不得有这样一个小可人儿,她坐在你旁边,站在你身后,大多时候只是望着你沉默不语,但是一旦有人欺负你,她就会挺身而出,抡起拳头向对方猛扑过去。
95年时张以庆曾经拍摄了纪录片《幼儿园》,小朋友们拐着玩儿的武汉普通话相当有趣。小班的新同学第一天哭着喊着不上幼儿园,因为是全托,会在幼儿园住一个星期,直到周末父母来接走,晚上,他们得挨个睡在小床铺上,男生挨着女生,窃窃私语,睡熟了两个人还牵着小手,俨然一副小情人的样子。当然,每周一家长们就会把孩子送来,正在吃早餐的小男孩隔着窗户说,“我还能看见我妈妈”,旁边的小孩子说,“你妈妈走啦,你看不见她了。”小男孩突然站起来,一脸忧郁,于是,最动人的一幕出现了,这时女伴儿递给他一个自己剥好的鸡蛋,并且细心的提醒他要拿住鸡蛋的下面(下面留了一圈儿蛋壳,方便拿)。
最让人难过的是,这些温暖的事,你们都不记得了。你们只会为文凭、房子、车子、职位、工资而斤斤计较,并且标榜自己洞察现实的理智。也好,这些温暖的事,忘记了也罢,它们再也不会受到你肮脏的理智的玷污。
大李老师,也就是李跃儿,油画家,后来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创办了巴学园。整部《成长的秘密》在巴学园拍摄完成。看了这部纪录片,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家长削尖了脑袋要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幼儿园。李跃儿提供了一个教育理念,“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育才是适合孩子的教育。而最让人敬佩的,是李跃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建立在人与人平等交流尊敬的基础上。例如,当南德妈妈执意要分开辰辰和南德时,尽管李跃儿很难过,但是她并没有强行把辰辰和南德分开,相反,她克制住自己的情感,细心地问辰辰和南德,是否接受彼此分开学习的建议。我想,和少数还有道德感的教育者一样,李跃儿其实是无奈得。她新锐的教育观点,传统的社会大众不一定接受。举一个例子,每当我们小时候给大人说腰痛的时候,大人们会无视说,小孩儿哪有腰。但是如果小孩子问得是李跃儿,她可能还真会给小孩子指出腰在哪儿,并且告诉他们要怎么爱护身体。但是,不是每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都能有幸碰到像李跃儿这样的教育者。大多数教育者,只把教育当成一件买卖,学生成绩好则卖相好,成绩差直接靠边站。就像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一直存在一个争论点,在影像中,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小班的孩子比大班的孩子有灵气多了,大班的孩子甚至呈现出一种令人反感的恶俗相。如果,上学意味着你的孩子将失去灵气,染上恶习,是否你还乐意将他送去学校?后来,我才觉得,如果一个小孩,他同样是接受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受过集体的同化,体制的约束,但是,最后他还是顽强的成长为一个不拘一格的人,是何等的可贵,因为,这样集体式的成长,并没有磨灭他的灵气,他在无数次被压迫的集体号召中保持自己精神的独立,负隅顽抗,最终,以自己的方式成长为一个自由的人。所以,父母能够为孩子做什么呢?我想,如果我当了母亲,我就给他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毫不留情的将他抛入集体中,因为,只有真正强大的孩子,他们才能独立成长为一个自由人。
成长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而告别又是一场漫长的等待。
你问我何时归故里
我也轻声地问自己
不是在此时 不知在何时
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